书城文学席卷长江
3614400000006

第6章 准备和平渡江(2)

我军整个渡江地段之敌战斗力较弱,机动部队极少,且皖南地区有我游击队活动成为我有利的突击方向。但白崇禧集团置主力于我渡江地段之右侧,严重威胁我侧背安全,其夏威兵团又以九江、安庆为据点,向望江、太湖、潜山伸出警戒部队,企图迟阻我军接近江岸,并破坏船只或将船只劫至江南岸,防我渡江。

二野遵照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指示,根据当前敌情确定战役要首先抓紧突破江防,渡江后着重密切协同三野行动,保障其钳形突击的成功,并视敌情变化而不失时机地向敌纵深发展。遂决心以3个兵团并列在贵池至马当间宽约100公里的正面,以安庆东西地段为重点实施突破。

具体部署为:第3兵团由安庆以东至枞阳镇段渡江,挺进歙县(即徽城)截断徽杭路,尔后沿公路东向杭州;第5兵团在安庆以西至望江段渡江,尔后速沿浮梁、婺源直出衢县,控制浙赣线,断敌退路;第4兵团于望江至马当间渡江,尔后沿江东下,接替第9兵团监视芜湖敌军的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战斗。

各部队在突破南岸后,即向两翼扩张主动接应兄弟部队登陆,协同作战。暂归二野指挥的四野先遣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韩先楚,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主力位于武汉以东地区,并指挥桐柏、江汉、鄂豫军区部队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我军渡江作战。

《京沪抗战役实施纲要》高屋建瓴,从宏观决策上提出了渡江战役的作战纲领及部署,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1949年4月1日以总前委名义发出呈报中央军委并告二野的刘伯承、张际春、李达。

4月3日,中央军委批准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此时,国民党在和谈阴谋地掩护下,积极将其主力集团沿长江布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解放军渡江。

2.粟裕大军打前阵

总前委会议之后,三野前指为贯彻战役实施纲要,又对三野各兵团的任务作出具体部署与调整。

粟裕说:敌人主要是扼守长江,只要我军渡江成功,在陆上作战,将会如虎添翼,纵横扫荡,使敌整个防线发生混乱。因此,保证渡江胜利,是京沪杭战役的关键。

张震接着说:在我军渡江之后,三野7兵团王建安、谭启龙部,9兵团宋时轮、郭化若部与8兵团陈士榘、袁仲贤部,10兵团叶飞、韦国清部迅速会合,达成割裂包围之目的。此着为渡江后全战役的关键。

粟裕对韦国清政委说:据华中工委陈丕显、管文蔚同志报告,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工作,江阴要塞已被我地下党员唐秉琳、吴广文、王德容等控制,要塞司令员戴戎光已被架空。前些时候,华中工委已派吴铭同志过去,接着华东局社会部又派第三室科长王征明同志过去具体掌握。华中工委命令他们努力做好迎接你们渡江的准备工作,到时率部起义,配合你们行动。这是华中工委转来的敌人在京沪线的军事部署,江阴要塞兵力火力配备:弹药储量等详细材料。我已命陈、管将要塞的关系转给你们,以便直接联络。你们回去后和陈、管好好商量一下,要绝对保密!

粟裕继续说道:国民党海防第2舰队司令林遵在镇江时曾与我华中工委取得联系,陈丕显、管文蔚同志已做了些工作。林答应我军小部队过江,他们佯装不知,大部队过江时,即挂白旗起义。

粟裕从桌子上拿起一份材料递给第7兵团政委谭启龙。谭政委边翻边看,又转手递给司令员王建安。未等王建安看完,粟裕又接着说:这是林遵通过华中工委转来的敌海军江防情况和英美军舰动态。你们好好研究一下。林遵的第2舰队现已移至南京以西江面,你兵团从那一带渡江,要密切注意这一动向,把工作做好。

粟裕、谭震林、张震等又对渡江的船只、物资、弹药等作了详细部署。之后,粟裕总结道:总之一句话,我们要过江。若中央同国民党谈判成功了,我们可以轻松地过江,若谈判不成功,我们就要军事过江。军事过江,就是用今天我们部署的兵力,用鲜血去换取胜利。各兵团、军负责人回去后要抓紧行动,保证各项作战准备工作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渡江准备,从部署方案到广大指战员的精神思想准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由于北平正在举行和平谈判,渡江日期却颇费斟酌。

4月3日后,总前委为便于指挥二野三野渡江,主持全局并便利与驻桐城的刘伯承、张际春、李达的联络和就近照顾第7、9兵团,******、饶漱石、陈毅率华东局、总前委和华东军区机关,由孙家圩子南移安徽肥东县瑶岗村;粟裕、张震则率三野指挥机关于4月4日东移泰州白马庙,以便统一指挥东、中集团渡江。

二野、三野的部队有计划地向长江沿岸挺进!

在江北的条条公路上,滚动着川流不息的炮车、辎重车;战马嘶鸣,风一般疾驰在辽阔的原野上;经过了济南、郑州、淮海战役的二野、三野,如今告别了游击时代几乎是全副的美式机械化装备。

战士们排成几路纵队背着枪,扛着炮,迈着矫健的步伐,唱着雄壮的战歌:

血战两年半,胜利在眼前,长江南的父老姊妹们,你们解放的日子已不远……

长江天险不可怕,毛主席早已有汁划。蒋匪主力被消灭,剩些零星不经打。长江水有几千里,他守住这里守不住那。咱们翻江倒海过江去,蒋匪统治一齐垮。解放江南老百姓,革命功臣人人夸……

踏着呱嗒板儿抑扬顿挫的节奏,瞟一眼宣传员那两条活泼飞舞的黑辫子,战士的脚下抹了油,生了风……

成千上万的民工,推着小车,赶着牛车,抬着担架,浩浩荡荡地跟着大军向南前进!

在宿营地,在行军的行列里,时时都可听到战士们这样的议论。这回******算是叫咱们给打趴下了,所以才打出和平旗号。吃人的狼还能改本性?指导员说,******表面上下台了,换上个李宗仁暗地里却在组织部队,想争取3到6个月的时间,编400个师再来和咱们干。说干就干,马上打过长江去,****个窝底朝天!

可上级讲,到江边还要准备。

准备个啥?抗战时咱来来回回走了几趟?啥样不知道?******剩下的三等残废部队还经得住打?我要是粟司令,下令大军南下!我们第1梯队,刘邓第2梯队,一直打到广东,没人配合也行。

部队越往南走,对长江的议论也就越多。有说十个黄河也抵不上一条长江。长江无风三尺浪,一个浪比船还高。有说是呀,长江宽有40公里,水有几十丈深,轮船开过将江水划成一条深沟,一个钟头也合不拢!

江无底,海无底,一个秤砣沉底得三天!

听说****很厉害呀,不仅吃人,它还能把船拱翻。

江里还有九里十三矶,船撞上就沉。难怪曹操当年八十三万大军都过不了江。

经过长途跋涉的部队来到了江边,面对长江,一个个心潮澎湃,自然又是一番感慨。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长江,真是气势雄伟呀!~

嗨,长江原来才五里宽,就是爬也爬过去了。

江面水流平稳,哪有什么浪?

国民党不是有军舰吗?~怎么也看不到?经过有组织的看水,干部战士对长江的恐惧心理顿消大半。

为了解决干部战士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坚定广大指战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部队到达江边后再次进行思想动员,并请来在江边生活多年的老船工,介绍江情、水情,讲****是一种什么动物,可能是中华爵。九里十三矶,就是礁石滩。并没有那么可怕。各军还结合渡江任务召开了英模表彰会、思想检讨会。经过以上工作部队士气更加高涨。第20军第172团的一个干部讲,渡江时我脸孔一直向南,万一牺牲,如发现我脸孔朝北,可以开除党籍!

二野4兵团15军为先遣军,先期向江边跃进,他们3月5日先于其他兄弟部队,向长江出动,此时快要过淮河了。

军长秦基伟自己开着一辆越野吉普,时急时缓地行进在洪流之中。他高挑的个头,白净的脸膛,气宇轩昂,颇有几分书生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却是一个地道的大老粗。

他出身贫寒,家住穷山僻壌,参加革命后才知道了革命战士要努力学习。共产党的队伍里,大都是像他这样的人。但他现在是军长了,不能像以前只知道甩帽子,挥大刀片子喊冲锋了。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指1挥不了打胜仗……

尤其是到了刘邓麾下后,更得勤勉好学。一仗打下来,即便打胜了,如果打得笨要挨批: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也要挨批。在刘邓帐下为将,草莽英雄是不受欢迎的。

刘邓要求一个指挥员必须讲究战术,以智慧弥补兵力和装备的劣势,以奇谋方略克敌制胜。同样是伏击战,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的伏其救者,有的伏其退者,有的是引诱而伏击之有的是:威胁而伏击之。同样是口袋战术,有的是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有的是围师不阙紧缩敌人于狭小范围之内而困饿之同样是围点打援,有的是虚张声势,攻城是假,打援是真,有的则真围真打,既夺城又打援:同样是歼灭战,平汉战役是猫盘老鼠,陇海战役是纵深闪电,鄄城战役是拖刀计,回马枪,滑县战役是猛虎掏心,金鱼台战役是釜底抽薪……这些年跟随刘邓转战,秦基伟常为他们那满腹韬略气度恢弘的兵法家、谋略家的赫赫风采而诚服。在刘邓麾下为将,如同饮了浓咖啡,时时被一种兴奋所鼓荡,又似丑女坐在镜子前,时时不能对自己满意。

这次渡江战役被选为先遣部队,上上下下着实兴奋了一番,包括来队的家属,

也红着脸说:俺们都光荣得了不得哩!离队之前,她们把绣着将革命进行到底!

的鞋垫垫在丈夫的鞋子里。

全军掀起请缨热潮,各级党委、支部,干部、党员、功臣、模范竞相表态:要做全革命,不做半革命!一百里不到,九十里不停,保持光荣,再立大功!

有的战士枪托上刻着一行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从那稚嫩歪斜的字体上可以看出,是个刚摘掉文盲帽子的新兵。

这时军里还出了件新鲜事,某团2营机枪连9班全体战士用指血给军长写了挑战书。他们提出了以打通思想和任何情况下不动摇,不逃跑,保证完成任务为挑战的条件。

秦基伟深受感动,并亲笔给他们写应战书。

亲爱的第9班全体同志:

你们热情的来信我已经看到了,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中,我很高兴来和你们作革命竞赛,虽然我们的工作岗位不一样,可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都是一致的。你们给我提出的挑战条件,表现了你们对革命的无限忠诚,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督促,我很愿意在和你们的革命竞赛中间,更好地完成党给了,我的任务。我决心在渡江进军中兢兢业业地执行上级一切命令指示,努力学习战术,学习政策,做到把部队指挥好,把政策执行好,保证我们在军事上、政治上都要打胜仗。这样来回答你们对我的热望,回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希望。同时,我也希望你们努力全部实现你们的挑战条件,除了原来的两个条件以外,我还提议增加:于、执行党的新区政策、城市政策;二、坚决服从命令,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这样三个条件,如果你们同意的话,我们就一起努力吧!

秦基伟加的条件准确地表达了中央和******的要求,渡江战役之后,解放军将直接进入大城市,一改中国共产党从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解放军能否赢得国民党统治区以及城市人民的信赖,能否获得各阶层人士的支持,都需要有一个与国民党所宣传的,匪的形象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江南人民面前。

所谓先遣,不但在时间、态势上有要求,更主要的是要把一支有足够战斗力的部队带上去,为主力打开通道,构成迫敌就范的军事压力。因此,此次行动将直接配合中央在政治上的举措,不可等闲视之。秦基伟和15军的首脑正是这样做的。

然而,春天不总是阳光明媚,江北不尽然绿叶红花,有时忽地雷声炸响,接着就是哗哗的麻杆子大雨。有时灰云低垂,细风柔飘,淅淅沥沥的牛毛雨把北方兵的骨头都下得长出青苔来。那黄泥巴,黏得赛糨糊,鞋子用绳子绑在脚上还是一样被泥黏掉。

3月9日这一天,15军过了淮河,葱茏的大别山已经在望了。

大别山是第4兵团前身4纵队的诞生地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当年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师长时,就战斗在这里。大别山对革命有着巨大的贡献,她的子弟成千上万涌进革命的队伍,秦基伟就是大别山的儿子,4兵团副司令员郭天民,13军军长周希汉,14军军长李成芳,都出生在大别山。

随着每一步的迈进,思乡的情结越拧越紧,血脉的跳动越来越急促……他们离别大别山的时候,大都是十几、二十岁,唇上的胡子还是软软黄黄的茸毛。数十年戎马倥偬,腥风血雨,南北转战,九死一生,如今带着满腮的胡须,又回到了这乍土地上;他们每人都带着一身的战伤,走进了千万次缭绕在梦中的大别山。

38师师长徐其孝站在离别20年的村口,茫然四顾。原来热闹的一座镇子,眼前只有东倒西歪的6座茅屋。没人再认识他‘他说出父亲的名字,一个中年女人告诉他那一家人全被白崇禧部队的猴子杀啦,就活下一个老太太,到外地乞讨去了。

14军军长李成芳16岁离开家,这次部队正好路过家门,乡亲们挤在村口等他他和乡亲们面对面互相看着,谁也不认识谁。良久,他终于认出叔父李清义。

叔父声泪倶下,说:你走以后,白军把大别山压死啦!……民国二十一年3月杀死了你爹,7月又杀死了你娘,全村16家,饿死的,杀死的,有54个人呀!第二年你妹妹又失踪了,饿得谁也顾不上谁了、你家的房子也被白匪烧了……

李成芳又去看望一个同志的母亲。当年他是和李成芳一块离开大别山的,已经牺牲在长征路上了。茅草棚里满是蛛网、尘埃,破烂不堪,遍地凄惨,从草堆里爬出一个瞎眼的白发老婆婆,一听成芳的名字,一把将他抱住痛哭不止,半天才说出一句话:都叫白党杀光啦,成芳,快带部队去!去打他们!去报仇哇!

15军一进入大别山,车辆、辎重遇到了难题,有的山路连牲口马匹都很难通过,只有拆了大炮扛着走。平原上长大的兵,不会走山道,一下雨,走几步就是一个大马趴,苦不堪言。加之连队炊事员北方人居多,不会做大米饭4一锅米煮出来,下面是糊的,中间是黄的,上面是生的难以下咽,战士面有饥色,离队逃亡人员日有所增。

秦基伟下到了炊事班,袖子一卷,给炊事员做示范。两尺深的大锅、水加得适当,火候适度,锅盖一掀,白亮亮的大米饭上下一色,糯软喷香,战士们边吃边说好吃的很,连锅挪较了。

行军路上,军首长全部下到基层,和战士一起行军,带头唱歌,组织拉拉队喊口号。秦基伟将马让给了病号,甩着两条长腿走在队列里。当他把一挺机枪从战士的肩上移到他的肩上时,那战士喂咽了,说:首长,我怎能要你扛机枪呢!军长说:我开始和你一样,就是扛机枪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