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席卷长江
3614400000020

第20章 百万雄师过大江(3)

二野4兵团15军军长秦基伟头顶着一个大斗笠,两腿泥水,站在华阳镇江堤上。天下着牛毛细雨,江面一片迷蒙,下午的炮击首发将江对面的灯塔摧毁,敌人的眼睛瞎了,月亮又被乌云遮蔽,数百只战船出华阳渡口入江,沿江堤一溜儿排开,如开弓之箭,只等一声命令。

美中不足的是这天没有风,十几丈高的桅杆上光秃秃的风帆派不上用场。秦基伟好不甘心,将头上的斗笠一甩,扬起脸望着黑幽幽的天空。这一甩‘江面上一阵水浪声,呼呼的东北风如约而至,将那雨地上的斗笠刮得陀螺一样旋转。

战士和船老大简直不敢相信,几秒钟的沉寂后,江堤、江面一片欢呼声:风来了!风来了!

起渡!

秦基伟一声令下,44师突击船队扯起风帆,百舸争流,刹那间白帆一片撒满江面,红灯闪闪星罗棋布,没有人声,没有炮鸣,只有扳舵、摇橹、划桨声,吱吱呀呀,哗哗啦啦响成一片。东北风鼓涨着白帆,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就变成了一个小白点,大江又回归寂静,但那黢黑而沉闷的空中,有一触即发的紧张。

秦基伟依然站在江堤上,雨随着风势越下越大,全然进入不了他的感觉。根据刘伯承出敌不意的宗旨,秦基伟把主攻突破点选在香山、香隅坂。这些地方礁石参差,岸崖陡峭,刘汝明断定解放军不会从这里上岸,将鹿砦、地雷、火力重点摆在了灯塔以东。秦基伟偏偏就利用了这一点,他的15军打过许多邪门仗,他们敢于干对手想也不敢想的事。但是,战争的事,愈奇也就愈险,他那颗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十几分钟后,44师师长向守志报告:船到江心,一切顺利。

不待秦基伟的一口长气吐出‘一长串照明弹倏!地腾空而起,江上一派通明。接着江南岸爆起密集的枪声。

炮火掩护!秦基伟命令。

白色的帆船在枪、炮、风、浪中起伏颠簸,如雨如雹的炮弹,带着红绿火花掠空飞舞,水柱冲过船桅队形错乱,有的开始偏离航向。

对准目标,掌握方向,成败在此一举!秦基伟遥控指挥44师。

有进无退,争取第一船!这是44师突击队在誓师大会上的口号,现在他们在履行自己的誓言。

红3连冲在前面的一只大船指导员周福祺站在船头,扛着打过长江去的红旗,指挥着全连战士。突然船头一歪他回头一看,老船工王彦先倒在血泊中,一条腿受了重伤。周福祺将红旗往衣领后一插,一把抓住船舵同时命卫生员给王大爷包扎伤口。

骤然一道光闪,咔嚓!一声,船身向左一歪,船头的桅杆拦腰炸断。桅杆连同风帆,倒进浪涛汹涌的江中另一头的绳索却还连在船上‘周福祺一下子被掼倒,江水呼地从左舷涌进来。千钧一发之际,大个子战士张国正用他那铁杵一样的臂膀死死地把住舵。

拿斧子,快砍绳索!王大爷喊道。

4班长高玉生抡起斧子,嘭!地一声船身猛烈向右一闪,摇晃了几下,平稳了。

战士们挥起船桨、铁锨、木板儿,奋力前进。

躺在船尾的王大爷朝战士们喊:大军同志,再加把劲,就要靠岸了!

张国正将上衣扒了个精光,赤膊干了。

南岸在即,红土岗上的树木恍惚可见。忽然一道刺眼的亮光红土岗上轰然冒起一股一股的火舌,敌人开始用火焰喷射器封锁滩头。火油随着碰撞翻滚的波涛,燃起一尺多高黑红色的火焰。几分钟的工夫,方圆50米的江面上变得一片通红,堵住了登岸的去路。

轻重机枪、特等射手,打火焰喷射器!周福祺下了命令。

全连开始向红土岗射击。这时江北岸的炮弹掠空而过,击中了红土岗。后续部队陆续赶了上来,一齐用火力压向正面敌人的阻击,敌人的势头减弱了。

4班7准备登陆!6班,准备好手榴弹,配合火力队掩护!

周福祺下过命令,正要带领火力队登陆,忽然有人一头栽倒在他身上。他急忙抱住一看,是张国正,鲜血从他左右两臂向下流淌,****的前胸、腹部血肉模糊。

……指导员,我……我完成任务了吗?

周福祺理解这句话的全部含义。渡江前夕,张国正向支部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在战斗中接受考验,希望完成任务后一旦牺牲,能被追认为共产党员。

好同志……周福祺哽咽了。你完成任务了,放心吧!

张国正的嘴唇嚅动了一下,闭上了眼。

情况不容周福祺有片刻迟缓,他将红旗一挥,咬着牙,腮帮子上的肌肉一棱一棱的,大步冲上江岸。

一场激烈的交锋后,敌人的气焰渐渐败落。此处原是刘汝明设防最薄弱之处,由于渡江大军来得过于突然,上下乱套,线路被炮弹炸断,无法沟通,一时没接到巧字命令。尽管前沿损失惨重,防守战打得还很顽强,几乎将各种杀伤火力一股脑儿泼向江心。

刘汝明一听损失惨重,打得顽强非但不嘉许,反而大发雷霆,骂声不绝,并向他的8兵团连下三道命令:第一道命令关闭电台,切断与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南京各总部以及友邻部队的联系,便于自行活动;第二道命令施行巧宇,即立即后撤,放弃阵地;第三道命令兵团部直属分队以最快速度向浙赣线撤退。

参谋长刘杰要求稍候片刻,调一个师与兵团部同行,刘汝明一拍桌子:忘了刘伯承那个战术原则了?现在不患兵单而是患兵不快,快就是胜利,慢了就做俘虏!快撤!

刘汝明的8兵团撤出不到一半,解放军的1梯队、2梯队已经冲上江岸,控制了要点、要道,将国民党8兵团的一线部队包了饺子。

此情此景国民党的所谓《戡乱简史》有真实的记载:满江尽为匪船,首尾相接,络绎不绝匪船过多,我顾此失彼……乃被迫撤向芜湖下游。该笔吏哀叹解放军的气势几有所向无敌之概。

至当晚21时止,二野已渡过16个团,控制了长江南岸宽100余公里、纵深10公里左右的登陆场。又经22日、23日的战斗,占领了青阳、高坦、至德一线和马当要塞,并歼灭了沿江守敌一部。安庆守敌也弃城南逃,被歼于吴田镇地区。

至此,第二野战军成功地突破长江防线,从战略上切断了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汤恩伯与华中白崇禧两大集团的联系。而第二野战军由于战略战术的得当,第一批渡江的3、5兵团的6个团,伤亡还不到10人。

3.长江国民党军防线突破

战役发起前,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为确保渡江成功,曾经下达干部要靠前指挥的命令,规定战斗部队过江一个营,师长就要过江‘过江一个团,军长就要过江。遵照这一指示,第27军军长聂凤智、第24军军长王必成、第25军军长成钧、第21军军长滕海清都随突击队一道过江。

许多年过去了,当年登上南岸的情景在许多老将军眼前仍清晰可见。聂凤智生前回忆道:那天夜里,风扫薄云,现出一轮明月,照耀着江面和更远一些的山峦。如果不是因为战争,面前的景象也许会使人感觉置身在一幅油画中。回首江面,他看到不远处数不清的船只争相在激流中勇渡,帆影重叠,火光闪闪……这是一幅十分壮观的景象,当中也饱含着诗情画意。

聂凤智紧皱的眉头放松了。雄师飞渡的场景激荡着他的心胸,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出一份电文:

我们已胜利踏上江南的土地!

只有12个字。这是聂凤智将军有生以来拍得最短的一封电报,也是最富有诗意的一份电报。

21日凌晨值班参谋向粟裕代司令员报告说:聂军长来电报了。

粟裕一听急忙说:快念!

值班参谋念了两遍,说:就这么一句。

这么简单厂粟裕有点遗憾。他从值班参谋手里拿过电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心里猛地一喜。第27军是中集团的主力军之一,聂凤智既然已胜利踏上江南的土地这说明这个军在江南已经站稳脚,敌人的江防已被突破。

这份短短的电报,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开始。

4月21日,长江江阴至扬中段。

东突击集团面对的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江阴至扬中段为汤恩伯的重防之地,忧患之地,倘若此段防线被突破,他保卫大上海的计划将付诸东流。因此他将精锐54、28和第4军沿南京以东配置,防守江阴要塞的是21军,一色美械装备的精锐之精锐。

第三野战军副司令粟裕深深的眼窝里蓄着冷静与智慧,他一面将他的两个兵团8个军25万人马一一布好阵势,一面拨动了他自1947年以来安插在敌垒里的策反轮子,双管齐下。当国民党21军军部得到江防前沿部队****开始渡江的报告时,粟裕的突击队已经登上他们的江防阵地。粟裕一览群山的战略预见与卓尔不群的军事才华,再次奠定了他在中国革命长河中独特的地位。

由于策反的成功,江阴要塞7,000余官兵就地起义,掉转了炮口,接应渡江部队行动。第三野战军29军源源不断从江阴这个突破口登陆,这使得东集团的渡江作战得以神速地长驱直入。次日晨,东集团军随着一轮红日的冉冉上升,不断地扩大战果,击溃了国民党三个江防军,江阴至扬中段长江防御彻底瘫痪。

中集团突破江防时,粟裕得知守敌抵抗甚微的情况之后,心情十分振奋,一遍又一遍地审阅中集团的战况报告,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查看作战地图,思考着如何创造战机,迅速达成更大的胜利。战场上的敌我态势和战役进展情况,一一显现在粟裕的眼前。只要攻占了江阴,就可实现总前委在《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中判断的第五种情况,即敌人完全混乱。

江阴,东倚上海,西近南京,南靠沪宁铁路。占领了江阴及其附近的常州、无锡,就可将汤恩伯集团拦腰切成两块,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就将沪宁大动脉截断。

江阴,是连接芜湖的弓弦东端。占领了江阴,中集团、东集团就可分别从弓弦两端沿捷径对进,堵住驻守在弓背上的南京、镇江、芜湖之敌南逃之路。

江阴要塞是江防门户,占领了江阴,就从江南、江北封锁了长江,上游敌舰无法东逃,下游敌舰无法西援。江阴是敌人江防的重点、放心的地段,攻占了江阴,必将使敌震撼,从精神上崩溃。

那么,攻占江阴,使东线敌人迅速、全线崩溃后,究竟在何地、采取什么方式聚歼敌人呢?

粟裕认为最好是将敌人逼到宜兴、郎溪、广德、长兴之间的地区,在野战中将其歼灭。从地图上测算,南京到长兴、广德约140公里,敌军撤逃约4-5天就可到达。东集团从江边直插太湖西侧,到达宜兴约80公里,如果攻击顺利,需用2-3天时间;中集团从渡江地域到广德、长兴,约180-220公里,进展顺利,也得5-6天时间才能到达。从需要时间来说,敌我双方差不多。谁能争取时间,抢先到达宜兴、长兴、广德,谁就赢得了主动。如果敌人先到达,就逃出了合围圈。如果我军先到达,敌人就将成为瓮中之鳖。

要把握这一稍纵即逝的战机,除了部队迅速猛进之外,还必须在渡江的同时,在敌人还没有撤退之前,就提前预作追歼逃敌的准备。

粟裕感到有必要向总前委和中央军委提出这个建议。他立即找来参谋长张震,讲述自己的想法,张震当即表示拥护。

于是,以粟、张名义给总前委和军委发了电报。

粟裕尽管深信自己的判断,但在未实现之前,还是有点放心不下。他深深地感到,敌人会不会迅速全线崩溃,就看10兵团能否一举胜利突破江阴地段插向敌人纵深。这是关键的关键。他一再向东集团主将、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阐明这个要害,一再叮咛叶飞:要随第一线梯队渡江,直接掌握战场情况,实施强有力的直接指挥。

东突击集团面对的江防是国民党整个江防上最强大的,特别是浦口到江阴一段,不但有闻名的江阴要塞,林遵统率的海防第2舰队也全部集中在这里,这是******看家的最后两件法宝和王牌。江岸守备兵力众多,是按江北、江中、江南三线配置也就是江北设桥头阵地,江心洲筑据点,南岸有沿江守备部队,还有强大的纵深配备。

国民党吹嘘这段江防是钢铁防线,要突破如此坚固的防线,确非易事。

叶飞将突破口选在江阴,原因很简单,这里是长江下游江面最窄的地段,只有1,500米宽。往东,江面豁然开阔,木船漂泊一夜也难抵达对岸建立滩头阵地。往西,离南京太近,敌江防兵力较强,特别是有敌第2舰队陈兵该段江面。

江阴为京沪锁钥,素有江防门户之称,历来为重兵防守之要地,******对这里也极为重视。到1949年春,江阴要塞兵力达7,000人,设有总炮台1座,大炮台3座,游动炮团1个,有远程要塞炮70门,加农榴弹炮36门。纵观江阴要塞,山顶有炮群,山腰有堑壕,山脚有地堡群,港口有木桩铁丝网,江面有舰只,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可谓江上雄关。难怪国民党国防部吹嘘说:江阴防线是立体防线,****插翅也难以过江。

但是,国民党的将军们和美军顾问团只看见了江阴要塞完备的防御体系和强大的武器装备,却看不见国民党的军心士气,他们做梦也没有料到在渡江战役前夕,要塞的实际控制权早已落入共产党手中,要塞成为埋在国民党千里江防上的一颗定时炸弹。3月,华中工委及时把江阴要塞的地下组织关系转交给了第10兵团。兵团司令员叶飞和政委韦国清把华东局社会部情报科长王征明接到兵团部,亲自听取汇报。王征明是粟裕点的将,主持要塞的起义工作,在济南战役时,他曾成功地策划吴化文部的起义,是一位秘密战线的无名英雄。

叶飞听完情况汇报,指示王征明说:你和江阴要塞党支部的基本任务是:保持30公里防区,控制3-4个港口,不打枪,不放炮,迎接我军登陆。

韦国清说:完成这项任务就是渡江的第一功,其他事情我们办。在方法上,注意要他们掌握几个连长、排长,利用他们的关系掌握一些关键士兵。口号可以提得灰色些,可以这么说:要打一起打,要逃一起逃,要当俘虏大家一起当。不要因为胜利在望,麻痹大意,暴露自己,以致前功尽弃。

叶飞补充说:通知要塞地下党的同志,兵团党委决定起义工作由你负责。

4月20日,国民党已获得情报,解放军即将渡江。戴戎光接到第一绥区司令丁治磐立即准备作战的命令后,从江阴城住进要塞,坐镇黄山炮台总台指挥所,命令各部做好战斗准备。我军的总攻开始了首先要拔除江阴对岸的桥头堡八圩港阵地。八圩港守军是敌第21军第145师,战斗打响后,师参谋长立即要求要塞给予炮火支援,戴戎光下令开炮。唐秉琳不慌不忙,命令黄山炮台全部火力减缩400米火力实施射击。随着一声令下,炮台在一阵轰鸣中震颤起来。炮弹呼啸着飞向对岸,顷刻间,八圩港―片火光冲天,鬼哭狼嚎。第145师师长在对讲机里破口大骂:妈的,你们的炮弹全落在老子头上了,唐秉琳,你的炮是怎么打的?

汤恩伯得到上述情况报告,大为吃惊。深知要塞若有闪失,整个江防将不攻自破便急忙给戴戎光打电话,声色倶厉地要戴立即追查。唐秉琳振振有词:夜间观察困难,射击不准确。戴戎光一向视唐秉琳为亲信况且战斗已经打响,怎么查究?戴戎光把此事撂到了一边,专心对付解放军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