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席卷长江
3614400000018

第18章 百万雄师过大江(1)

时间:1949年4月20日,地点:北平、长江沿岸。

******、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嘱托:毛主席今晚不睡觉了,等待你们渡江成功的好消息。

在总前委统一指挥下,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并迅速突破长江国民党军防线,红旗插上总统府,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来临了。

1.******、朱徳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神圣的时刻。绵延亘古的长江此时犹如一条巨蟒弯弯曲曲,横在渡江大军的脚下。

1949年4月20日,蔚蓝色的天空飘着白云,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我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120万渡江部队,已经集结于江边。东、中、西三个集团,密密匝西分布在蜿顿,公里的长江北岸。

碧蓝的天空,轻柔的白云,红日映着一江春水,好一个大晴天。

一切维持着表面的和平与宁静。

江堤上,大炮稳静地蹲在阵地上,炮口沉默着。炮手们在隐蔽部里,嘴上叼着嫩黄的油菜花,消磨这难耐的大战前的悠闲时光。大大小小的船只全都停泊在隐蔽场里,挤得水泄不通。船只披着伪装,一身青枝绿叶,俨然一片葱茏的灌木丛。

这是它们最后一个闲暇的白昼了。

夜幕落下了。百万雄师,千军万马,骤然从地下跃出。如大海初发的春潮,如天空中涌起的风云,在纵横上千里的土地上,奔涌着一片热浪腾腾的人海。

看不清到底有多少人,分不清到底有多少路纵队,只见所有的村庄、圩埂、大路、河堤、桥梁……尽是人,走不完的人,尽是队伍,不见头不见尾的队伍。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源源不断,波澜壮阔。

在这江水一般的人流中,没有歌声,没有军号,没有呼喊,有的只是急促矫健的步伐,整齐严谨的秩序,沿着不同的道路,向着一个目标一一长江江岸,衔枚疾进。他们肩上的枪械擦得水墨油亮,散发出一股浓烈的生发油气味。他们那稳健的步伐,压不住他们心底的激动,像夜色无法将4月的春光掩盖一样,从那嘴角、眉梢流露出来。连排长们,把手中的指挥旗当手杖拄着,强装个安闲自在的姿态走路,但是,那旗杆偏偏把他们的心思泄露出来,尽找那路边的野花和小树枝敲打。

走在队伍中的25军74师222团政委谢雪畴,恍惚觉得,大地在脚下微微抖动了,他不知道这是千万人矫健的脚步踏在地上引起的震动,还是自己身上血液奔流引起的错觉……他向往多年的长江,就在几里外了,这条流淌着不尽的神话、传奇、故事,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浩瀚之水,有怎样的风采呢?

他听到前面两个战士的对话:

哎,听说燕子过江嘴上衔根小棍,你知道为啥吗?

长江太宽呗。燕子一路要歇好几回,就衔着小棍凫在江面上。

现在他们都成了过江的燕子。只是嘴上那根小棍经过半个多月的锤炼,变成了竹子,放在了胸中,胸有成竹了。

先于渡江大军行动的,是江北人民成千上万辆的独轮手推车,肩挑担。这些车上、担子里堆着军粮、弹药、麻袋、草包、绳索……一应前线将士要用的物资。从4月上旬起,江淮之间纵横数百里的乡村大路和田间小道上,便开始响起了独轮车的咿呀声,竹扁担的吱呀声。白天,赶海一般的独轮车在土路上卷起一团黄尘;入夜,车上千万盏小马灯,串连成一条闪闪烁烁的金黄色长线,像落在地上的一条银河。

渡江在即,这条流动的银河随着大军的前移向前延伸,一直流向长江。站在江边的秦基伟眼前一亮,看到一个推车的姑娘头上插了一簇红花,那红,红得像一束抖动的火苗。他太熟悉了,那是他故乡的花。

姑娘的身旁是个挎篮子的老大娘,年龄60岁上下捣着两只裹过的小脚走得匆忙,那披散在耳边的白发使秦基伟的眼窝一下子潮湿了。他走上前去,拉住老人的手:大娘,你的脚管不管?歇歇吧。

管哩,裹了四层裹脚布哩!

这是一个让中国人铭记一生的时刻。

刘伯承从桐城指挥部给他的亲密搭档、战友******打电话说:邓政委啊,这里的父老乡亲们正为部队送行呢,敲锣打鼓,人像海潮一样噢!

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秘书陈麒章,正忙碌着下发文件,为这些文件的印刷、装订,他可是脱了三层皮。他手上忙的已经不是关于渡江的文件了:《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江南新区农村工作的指示》……总前委书记******指示,这些文件一定在渡江前发下去。

鉴于敌长江防线在芜湖段守军战斗力最为薄弱,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由谭震林指挥的中突击集团先于东、西两突击集团一天渡江。中突击集团渡江成功,就可以将敌长江防线拦腰切断,策应东、西两路突击集团的强渡。同时,控制宁芜铁路,挥师东进,直捣南京。显然,中突击集团能否一举突破敌长江防线,对整个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0日黄昏渡江战役进入倒计时。中突击集团的总指挥谭震林来到第7兵团司令部,见到兵团司令员王建安,直截了当地大声问:王建安,一举渡江成功,你有没有把握?要是没有把握现在提出来还来得及。现在全军、全国人民和党中央、毛主席都看着你们呢!

王建安瓮声答道:你放心,谭政委,对岸那几个烂兵,不够我一锅烩的!~话虽这么说,王建安心里并不轻松。他最大的担心是江面今日无风。木船行驶,借助风力才会快速,速度就是时间和生的树梢纹丝不动,村舍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拉得笔直,王建安心里很不踏实。但天黑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总攻发起之前,一股强劲的东北风骤起,这股风来得突然,卷起团团尘雾,江面上顿时波涛滚滚。王建安高兴得大叫:真是天助我也!风势越来越猛,排在江边望不到尽头的大小船只上下颠簸着。战士们欢呼雀跃,船工们喜上眉梢,念道:老天爷开眼,******的气数尽了!~共产党得天下,有真人相助!共产党有福哇!这一阵风,把军民们高昂的士气吹得像那涨满风的篷帆。

在4月20日这一历史性的日子北平(北京),传来了******的谆谆嘱托:你们一定要胜利渡过长江,毛主席今晚不睡觉了,等待你们渡江成功的好消息。晚8点,北平的******、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人目光紧紧盯住自己手中的怀表。秒针走动的声音就像历史的脚步,预示将带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最先发起攻击的是中突击集团。中突击集团第1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19时30分,谭震林向中突击集团发出预备攻击的命令。

谭震林背着手站在指挥部的地图前,瘦小的身子挺得笔直,十几部电话机铃声此起彼伏,作战处长、科长、参谋不断地向他报告:

25军芜湖一一三山街段准备完毕!

27军荻港一一姚沟段准备完毕!

21军铜陵段准备完毕!一,

晚8点整,谭震林憋足一口气,对着话筒大喊:开始!

渡江战斗正式打响了。中突击集团共有20多个团强渡长江,在安徽省无为沿线一带实施中心突破。

中集团渡江的日期定在20日,比东、西集团提前一天。这个变故是聂凤智的27军引起的。17日他们得到先遣渡江大队和江南游击队的情报,近日在芜湖至枞阳段视察到汤恩伯突然将国民党主力第20军调到我中集团9兵团渡江的正面铜陵之繁昌段,直接封锁我军特别是27军荻港至姚沟的渡江点。18日开始,原驻防敌88军向东收缩,第20军由芜湖向西移动。是汤恩伯得知我军的登陆点?还是别的什么缘故?无论哪种情况,趁敌人换防立足未稳之机渡江,都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这自然又是个极其大胆的构想。于是,军报兵团,兵团报中集团……一直报到中央军委。军委复电同意。当日,******签发了总前委的电令:

整个战役从20日晚开始后一直打下去,能过江的就先过江,不必等齐。

长江北岸枞阳至裕溪口段,正义的炮弹齐发,大地震颤。密集的炮弹托着簇簇火光在暮色苍茫的天空划出无数道明亮的光弧,飞向南岸。火光映红了天空,咆哮的江水在炮火的照耀下犹如殷红的血液。顷刻间,南岸滩头火光闪闪,浓烟滚滚。在我军炮火猛烈轰击的同时,三野第7、9兵团第一线部队的战船起航了,真是桅樯如林,帆篷遮空,上万艘木船乘风破浪,直扑南岸。

谭震林从地图上移开目光,对作战处长说:问一下第1梯队的几个突击团情况如何。

中集团在渡江第1梯队就派出了4个军,即第7兵团第21、24军,第9兵团第25、27军。25军将任务交给了222团;27军选择了235团为先行渡江突击团。

能不能一举渡江成功?国民党军将采取何种行动?这是当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三野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密切注意战场的动向。

他虽然在泰州的白马庙,远离中突击集团,听不到枪炮声,但他的思绪早已飞到前方。

这时,他正面对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审视着,思考着。

中线情况怎么样?时间刚过20时30分,粟裕就查问中集团渡江情况。

作战室参谋无言以对。粟裕看看手表,觉得自己是太急了点。中集团今晚已经渡江,东、西集团明晚也要渡江,在这关系全局胜利的时刻,他怎能不全神贯注、极度关切呢?长江两岸炮声撼天动地,江水咆哮,各突击队的战船已经隐蔽地越过长江中流,迅速接近南岸,指战员们已做好战斗的准备。

又过了半个小时,冲在最前面的船只接近南岸,敌人发现后组织密集的火力拼命阻击,企图把突击队压制在水面上。突击队员们没有别的选择,嘶喊着边射击边迎着火力上,有的跳下水去,搂住船头,让战友们从身上踏过去,不少人中弹,船上的人落入水中,沉落江底……

先头部队终于登上南岸,经过短促激烈的战斗,粉碎了敌军的反抗,建立起滩头阵地。第27军占领了矶头山、大盖山等沿江阵地。第25军占领了岳山、羊头尖等沿江阵地。第24军占领了铜陵,随后与第21军会师大通,掩护后续部队继续向纵深发展,敌人已溃不成军。午夜,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像一具断纲的渔网被撞破了。

江堤茂密的柳树林里,聂凤智举着高倍望远镜向对岸望。他今天又穿上了那件有着7个黄澄澄铜纽扣的新军装,这个心气很傲的矮个子军长,选择了他的家底子235团作为第1梯队,足见他的决心。这个团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打胶县、战周村、夺兖州,在济南战役中立了大功,被军委命名为济南第一团。这是27军的主动脉是聂凤智的匕、头肉。

望远镜里遥远的江对岸黑黢黢一片。而那里的江防部署及敌88军的情况全在聂凤智的指掌之中。这个只有两个师编员的88军是个杂烩军,刘邓大军1947年挺进大别山的时候,最先撞到他们枪口上的就是这个88军,整整一个62师钻进刘伯承的口袋,全师覆灭于安徽六安的张家店,******恼怒之极撤了这个师的番号。淮海战役苦于兵力不够,又塞进去一个313师拉上前线。此时汤恩伯也许怕这个杂烩坏了江防整锅汤,急促促调来了个第20军。聂凤智是惯于打硬仗的,那个88军做对手他还看不上,20军一来他的劲头也大大地调动起来,拿出了家底子打头阵。

身旁逗留。

大江中,暗绿色的军舰又在尖声长啸,江面被它犁破,击得浪花飞溅。

一切又归于平静。江面上锁着一层浓重的夜雾。

19点30分,离开渡时间还有半个小时。

聂凤智换下了酸麻的右手,又用左手举起望远镜他先是咦了一声,再仔细看,江面上确实出现了一排小木船,船尾的小马灯忽明忽暗,疾速向着南岸驶去,老萧!聂凤智大喊一声,震得掩蔽部嗡嗡作响、这是怎么回事!

79师师长萧镜海接过望远镜一看,脸上的五官挪了位,抓起电话就找235团团长王景昆…

235团担任突击任务的是3连和7连3连是一色的小木船,7连多是大木船,3连的小船往江里放方便,已经一字排开,全部在江面摆好,一班一只船,人人手拿权充桨的铁锨,个个像打足了气的皮球,各就各位,就等渡江的命令他们听说毛主席今晚不睡觉,等着他们团渡江成功的消息,那种亢奋急不可待,每一分钟都是无比的漫长。

开渡的信号就是看头船这个头船就是营部的指挥船,只要这个船一动,全体出发。偏巧这个笨重的大船下江时放反了船头,又需掉头倒向就在一瞬间,心提到嗓子眼儿的3连,有一个叫林二虎的战斗英雄看到头船在动,以为是开渡的信号,大叫一声:起渡啦!

双桨上紧了发条的一只只小船不待这一声呼喊落音,已经嗖嗖嗖离开了江岸,3连一动7连被刺激得一分钟也忍耐不住了,不待全连船只放好,连长就发出了起渡的命令。

岸上的1营营长董万华猛然见部队动了,以为是随连行动的团里的参谋下了命令抓起电话给团里说道:我们走了!就跳上船。直到离开江岸两三里远,他左右前后一看,就他们一个营心里一沉,发现不对头了但这时也只能向前划了1聂凤智浓眉一抖:全团提前,马上追不许丢了这个营!

萧镜海拿着话筒对235团团长王景昆吼道:全团出发,丢了1营我杀了你!

整个前线被这个阴差阳错的行动弄得沸腾起来。各处指挥所一片埋怨声、催促声、发急声……总之,这支突击部队的提前起渡,牵动了所有突击的师、团。必须赶快跟上,不能让这支英雄部队陷进孤军苦战的险境,不能让这支部队独占了突破长江的光荣。

当235团起渡后,74师的222团也追了上去。

1营在营长的指挥下,奋力南划,这些日子水上的操练使他们如虎添翼,小木船在船老大和他们手上摆弄得就像昔日的胯下马,在汹涌的江浪里腾上伏下,向南岸奔突而去。

船借风势,很快过了江心,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南岸敌军的工事。

突然一颗照明弹腾起半空,将江面上照得如同白昼,大大小小的船只一览无余。

接着大炮隆隆作响,炮弹散花一般喷溅而下。

由于整个战役行动的提前,北岸的炮火无法掌握延伸,面对着南岸的火力,船队中不时有船只中弹,人员落水。每一阵炮火呼啸过后,江涛间船板横飞,漂起一层残橹断桅。3连2班乘的是马胜洪的船,为了保护掌舵的马胜洪,一个大个儿战士像堵肉墙一样挡在他的前面。这个战士就是看花了眼,高喊起渡的林二虎。

船上这时只剩下6个人,有两个正在堵塞被打漏的船帮,船速明显缓慢下来。这时后舱盖一掀,出来个小姑娘。三妹?马胜洪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