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都在讲,现在的社会很浮躁,现在的人也很浮躁,之所以浮躁,是因为我们面临的诱惑太多,我们所依托的人生理念、价值观念包括我们共产党人过去所坚守的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严整的军容,威武的军姿,传奇的经历,朴实的话语,深刻的感悟……丁晓兵缓缓道来,用自己血与火的人生经历回答了党员干部“怎样活着,为谁活着,怎样当官,为谁当官”的现实问题。一个半小时的报告,被十多次掌声所打断。报告结束了,学员们全体起立,教室里再一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一次成功的报告,这场报告在党校学员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培训班结业时,300名学员的毕业论文无一例外地把一个人当做“镜子”,那就是丁晓兵。
从此以后,每当新学员入学,张书记都把丁晓兵请来,和年轻的干部们谈谈心,讲一讲人生、信念、理想和追求的话题。丁晓兵成了党校名副其实的“客座教授”。‘
这位虔诚的“播火者”不遗余力地演绎着党的“形象大使”的角色,他甚至把共产党人的信念火种播到了大洋彼岸。
2003年12月初,十多位87届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毕业尔后去美国读书的留学生回乡聚会。席间,这些久居海外的学子谈起了中学时代最感动自己的‘件事。出乎意料,人人都讲了独臂英雄丁晓兵给他们做的那场《信念之火》的报告。那一场报告3000多名师生聆听,30多次掌声,人人为之动情,留学生们说:“那场报告点燃了我们的信念之火,激励着我们在异国他乡,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国外,英雄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争取早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定居美国的匡雪婷女士拉住原班主任黄明的手,急切地打听:“这位独臂英雄还在讲信念、讲奉献吗?黄老师,你是孜能联系到他。能否请他再给我们做一次报告。”
20年,600多场报告,丁晓兵教育了很多人,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听过他报告的人和他长期交往,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每次报告会结束,丁晓兵都会被人们紧紧围住。
一位商人说:“听了丁晓兵的报告,我至少三五年内能管住自己,不干亏心事。”
一位大学生说:“丁晓兵让我坚信这世上真有崇高和伟大。”
一位为官者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实需要无私奉献的人,丁晓兵就是这样的人,党员干部就应该这样为官做人!”
一位退休老干部说:“原来,我认为只有我们这些老同志对党有感情,听了丁晓兵的报告,我感到作为从战火中走来的英雄,作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干部,丁晓兵的思想境界、人生追求、对党的感情,一点也不亚于我们这些老党员、老千部。他不仅是令人崇敬的钢铁战士,更是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有他这样的年轻干部,我们这些老家伙就放心了!”
人们深深被丁晓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所折服。当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发现,勇敢、忠诚、善良、正直等品质,依然是当今社会,甚至全人类都推崇备至的美德,它们从未远离,也未曾削减。丁晓兵的出现,对于社会来说,是对这些精神的再度重温,是对这些高尚品德的重新发现。
丁晓兵就是用这样的信念时时处处维护党的形象。在马克思的纪念碑上有这样一句诂:为了人类幸福,不求人生显赫。这句话让我们想到丁晓兵,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吗?
真情激发理想,理想产生信念,念激发意志,意志产生力量。
1941年。卡萨布兰卡。
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要从欧洲逃往美国,必须绕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
情势使得这座城市变得异常紧张。
里克夜总会的老板里克是位神秘的男子。一日,徒克反纳粹领袖维克多拉斯洛和妻子伊尔莎来到夜总会,希望通过里克获得通行证。里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的昔日恋人,过去的误会解开后,伊尔莎徘徊在丈夫与情人之间。仍深爱着她的里克,决定护送伊尔莎和她的丈夫离开卡萨布兰卡。在机场,里克开枪射杀了打电话阻止飞机起飞的德军少校后,目送着心爱的女人离开……
《卡萨布兰卡》这部拍摄于1942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白热化阶段的影片曾经风靡全球。该片也因此获得三项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竽演和最佳剧本。
至今,人们仍不能忘记那一段荡气回肠的烽火柔情。然而,女人始终没有能够离开战场。
战场,让丁晓兵失去肉躯的右臂。战争,让丁晓兵得到心爱的女人。这女人叫陶婉珠。
一位一生儿只穿两种颜色一白色和绿色衣服的女人。白色是她作为天使职业的着装,绿色是那身军装的颜色。云卤,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是孔雀的故乡。陶婉珠出生在石南,生长在军营,爸爸是部队干部,妈妈是居委会主任,姐妹五个,人称“五朵金花”,在五姐妹中她年龄最小,最受父母的宠爱。
陶婉珠自幼聪颖,学习成绩总是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陶婉珠从小就有军人情结,一部《英雄儿女》的电影,说不清她看多少遍,她崇拜“王成”那样的英雄,也向往能成为“王芳”那样的女兵。
初中毕业那年,她面临着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那年秋天,陶婉珠欣喜地接到了入学通知,她以全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人卨中。老师同学向她祝贺,家长亲友为她喝彩,她不止一次地做过大学梦,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就在陶婉珠接到人学通知的那天,学校里突然来了几位英姿飒爽的女军人,从老师那里得知,她们是部队医院来学校招收护士的。
“爸,妈,我要去当兵。”陶婉珠带着这个意外的惊喜跑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爸爸和妈妈。
爸爸妈妈没有阻拦,在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女孩子当兵是很让人羡慕的一件事。那次,在全校挑选了二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陶婉珠成了其中的一位幸运者,她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
陶婉珠当的是空军,她多么想驾驶战机翱翔在祖国蓝天,
这个失落的梦成了她终生的遗憾。入伍后,她被分到护士学校。
上了两年护校,毕业后,陶婉珠被分配到空军蛀明医院当护士。
第一次认识丁晓兵是他刚来医院的第一天。那天,内二科来了一位截肢的伤员,他伤势很重,流血过多,一直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听大夫们说,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一只胳膊被炸断了,他硬是把断臂别在裤腰带上带了回来。可惜巳经超过存活期,再也无法接活了。
昏迷了三天三夜的丁晓兵渐渐地苏醒过来,他正在输液,身上挂着吊瓶。
见丁晓兵从死神的手中挣脱出来,陪护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丁晓兵是特级护理,24小时有医护人员在身边守护。那天,护士长见丁晓兵面带难色,焦躁不安,根据自己的护理经验,猜测病人需要排泄。于是,让护士拿了一个小便器过来,嘱咐说,不要动,我们帮你解决。边说边把小便器放在他的身下。
丁晓兵突然受到惊吓般的一跃而起,拔掉正在输液的针头,抓起被子披在身上,摇摇晃晃地朝卫生间走去。医护人员一时不知所措,紧随他的身后。
“真没见过这种伤员,连死都不怕,却怕女人。”“真了不起,是一个铁打的汉子,人都这样了,还能支撑住。”
丁晓兵在前面走,身后传来议论纷纷。
从卫生间出来,丁晓兵再也支挣不住了,晕倒在走廊里。这就是丁晓兵留给陶婉珠的第一印象:坚强、任性、纯洁、固执。
丁晓兵苏醒过来,模糊的视线里,一片无比纯洁的白,一片无比温暖的白,就像家乡下了一冬的雪那样的白。丁晓兵看清了,他被白衣护士们所包围。
在内二科的病房里,所有人都知道丁晓兵断臂的故事,都被他身残志不残的精神所感动。他是科里最年轻的伤病员,也是最让医护人员省心的伤病员。因为让人“省心”,也就格外受人喜爱。科甩女护士多,年龄都比他大,护士们都把他当做小弟弟看待,他写字画両需要纸墨,经常会有人给他送来宣纸和笔墨,他练宇到了深夜,时常有人给他送来一份精美的夜宵。他郁闷了,有人陪他聊天;他想家了,有人找他谈心。丁晓兵打心眼里感谢这些头戴燕帽的白衣天使们,是她们帮助自己度过了人生最痛苦的时光。
推开病房的窗子,挤进来的是满屋子的春光。空军昆明医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滇池湖畔,湖光山色,风景秀丽。苦闷的日子,丁晓兵常常一个人站在窗前看风景。
木棉花幵了,开得很浓郁,白得像雪,红得像火,人称“英雄树”。木棉树有些与众不同,它是先开花后生叶,开花的季节,满树繁花,煞是好看。木棉花开得热烈,凋零也选择热烈的方式。一场风雨过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留香如故。
丁晓兵喜欢这英雄树,更喜欢这英雄花,他喜欢木棉树的伟岸和挺拔,喜欢这木棉花的无私和纯洁。看着看着,他眼前的木棉树仿佛“活”了起来。
天地万物是何等相似啊!人有人生,树有年轮,人有花季,花有花时,有生就有灭,有开就有谢,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
大自然的法则是无情的,可花开花落、生生死死却给人以生命的昭示。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生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这个短暂的过程也要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丁晓兵,你每天站在窗子前干什么啊?”护士见他如醉如痴的样子,走上前来问。
“看天、看树、看花。”厂晓兵漫不经心地回答。“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你还蛮有诗情画意的。”“我没有你说得那么浪漫,我是在看生命的过程。你看,满树的英雄花巳经凋谢了。”
“是吗,你很‘小资’,是在为此多愁善感吗?”“不,我想留住她。”“留住她?”“我想把她画下来。”
“好啊,说不定有一天你还真的能成为大脚家呢?”“我没想过当画家,我只想像她一样挺拔地生长,活着给这个世界留下目‘片阴凉;枯死了,化作干柴,也要最后燃起一堆生命的圣火。”
从那天起,他买来纸笔,每天对着窗外的木棉树写生。起初,手中的笔不听使唤,笔下的纸也不听使唤,笔动纸也动,落笔容易走笔难。他用那只断了的右臂把纸压住继续练,时间久了,伤口磨出了血,殷红的血滴在画纸上,渐渐地凝固成一块红色的印记。望着画稿上那斑斑的血迹,他突然想到那个关于生命的命题:血是生命的元索,血流干了,生命就不复存在了。在战场上打仗需要流血,写字画画同样也在流血,这写字画画也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啊!
在内二科,丁晓兵很快成了知名的小画家。护士们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有追求、有情趣的小伙子,常常到他身边来,护士们看他作画,给他压纸,和他一起探讨人生。
丁晓兵的画技渐长,不到三个月,他的画已经有有样了。“丁晓兵,看你这势头,真说不定有一天要成为齐白石第二呢,给我们每人赠一幅吧,一旦成了名,就难以讨取了。”护士们一半是鼓励,一半是和他幵玩笑。
鼓励也好,笑谈也好,丁晓兵是来者不拒,不停地写,不停地画,内二科的护士们每个人都有丁晓兵的字画。
在内二科的女护士中,陶婉珠是和丁晓兵“交情”最深的一个。陶婉珠是女子三八空运队的队员,她佩服这位年轻士兵的勇敢、刚强和坚毅,更钦佩他身残志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丁晓兵是陶婉珠的病员。陶婉珠年长丁晓兵两岁,是副连职护士。起初,他们之间的称呼是“小丁”和“陶护士”,再后来,“小丁”的称呼没有变,“陶护士”变成了“小陶姐”。有了“姐弟”的关系定位,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丁晓兵为遇上了一个心地善良、细致人微的姐姐而庆幸,陶婉珠为有这样一个勇武而自强的“弟弟”而自豪。
情感的温度计在渐渐地升温,“姐弟”之间的距离也在渐渐地缩短。
陶婉珠热情大方,服务周到,是科里出了名的爱心小天使,她经常会收到病员寄来的感谢信和充满着爱慕之情的求爱信。
那天,陶婉珠给丁晓兵量血压时,不经意间从白大褂里带出一封刚刚收到的“情书”,脸上顿时飞起一一片红霞,快捷地拣起来装进衣兜。
“小陶姐,紧张什么?是不是男朋友写的情书啊,看看没问题吧?”
半晌,没想陶婉珠竟然回了一句:“看吧,好好学习学习,知道以后怎样给女朋友写情书。”
真是一封情书!」‘晓兵对此并不感到奇怪,像陶婉珠这样的女子,温柔如水,善良若母,美丽似花,纯洁如玉,没有人追是不可能的。让丁晓兵感觉不是滋味的是:这一封求爱信竟然是陶婉珠护理的一名从前线下来的伤员写给她的!
在以硝烟为背景的特殊环境里,人们也许更渴望那温馨与缠绵的爱情。
别的伤病员能给陶婉珠写情书,我为什么不能就在那天晚上,丁晓兵失眠了,他用左手给陶婉珠写了一封情书。500个字,却耗去了他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那是他第一次用左手写字,第一次向一个异性表白自己的心曲,总觉得词不达意,写了撕,撕了写,写写撕撕,撕撕写写。
爱情竟然是这样的芙好,那个晚上,丁晓兵所有的感觉被不期而至的玫瑰色的爱情所覆盖。
洁白的墙壁,洁白的床单,洁白的护士,洁白的陶婉珠,丁晓兵心头涌动的不只是幸福还有激情的眩晕。爱情让他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夜晚将战争遗忘。
医院里缺少纸笔,丁晓兵的“情书”是写在一张病历卡上的。字体歪歪扭扭,但情感却是岩浆般的奔涌:“爱具有太多宿命的色彩,它可遇不町求。它要求在刚好的时空里相遇,同时发出心灵的邀约,即便不是同时,却必须总在某个时刻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萨特说,生命是一个体现的过程,爱情也是一个体现的过程,我爱故我在。因为有了爱的存在,生命才有了意义……”
丁晓兵鼓足勇气把那封情书交给了陶婉珠,接下来是忐忑不安地等待。
小陶姐能接受自己的爱吗?她是干部,自己是战士,干部和战士之间不允许谈恋爱,这是部队的规定。她是健全人,自己是残疾人,她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吗?一个是丑小鸭,一个是白天鹅,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她能适应吗?
陶婉珠既没有拒绝,也没有接受。她钦佩丁晓兵的勇敢和自信,可眼下是战争时期,坏境和条件不允许谈情说爱,她只能把一颗爱的种子深埋在心灵深处。
毕淑敏的作品《补天石》里,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战士不准谈恋爱!我不会永远是战士,我却会永远爱一个人!我会成为老百姓,或是军官,但我不知道那时候还能否找到值得我爱的人。现在,这样的人就在身边,却不能去爱,军规竞是那样残酷。难道一个战士,除了爱祖国之外,就不能爱某‘个人吗?”
丁晓兵显然没想到这个层面,他不想去触犯他认为至高无上的军规,但丁晓兵也不会就此罢休!这不是他的个性!
信一封封地被递到了陶婉珠手中。然而,却始终不见她有所表示。
陶婉珠,一个前线战地医院的军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女人。
她每天经历着因战争而带来的流血、死亡与恐怖。她比淮都明白,在火光、爆炸、硝烟与焦土中萌生的爱情意味着什么,在活着与死去、健全与残疾的夹缝中生长的爱情指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