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存册叫人缘
3596200000020

第20章 法则十二 给实惠——空头支票,万万开不得

1.许之以利,晓之以理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两位教授,曾同学校附近的一位家庭主妇巴特太太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打了个电话给她:

“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之状况,我们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的问题。当然,这个电话,不仅仅只是打给巴特太太。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你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你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一件不好答应的事儿,但巴特太太也只好同意了,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的,他们在没有打过第一个电话,就直接提出第二个要求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情况答应他们的占52.8%,而后一种只有22.2%。

人们在办事时,对方能不能答应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帮助你把事情办成,关键在什么?关键在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心理世界怎么想问题,就决定了他对你提出的事是给办还是不给办。那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怎样想一件事情完全是外在情趣和利益诱惑的结果。他对A问题感兴趣或者想获得A他就会说对A有利的话,也会做对A有利的事,反之,他便具有原始的不自觉的拒绝心理。所以,人们在办事时,要想争取对方应允或帮忙,就应该设法引起对方对这件事产生积极的兴趣,或者设法让对方感觉到办完这件事后会得到自己感兴趣的利益。

很显然,人们对什么事儿有兴趣或认为什么事儿有满意的回报,就会乐于对什么事儿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资金。这种办事方法就叫做情趣、利益诱惑法。

利用情趣、利益诱惑法必须让对方感到自然愉悦,深信不疑,大有希望,只有利用情趣或利益把对方吸引住时,对方才肯为你的事付出代价。

情趣、利益诱惑法在具体运用时也有一些小窍门。

(1)用兴趣让对方跟着自己

利用那些新颖的东西,引起对方强烈的注意,引起对方的好奇心,使对方情不自禁、穷追不舍地要弄个明白,这时对方就会对你产生强烈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跟你“黏”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可能被你牵着鼻子走了。

当我们很谨慎地根据他人的经验、兴趣,而设法接近他人时,除了拿出“新颖”的东西之外,还得掺和着一些别人“熟悉”的成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不但要抓住他人的注意,还必须把握住他人的注意力而使他人折服。

(2)许之以利让对方感觉到希望的牵引

吊人胃口,也可以说是“利而诱之制人术”,是“诱之以利,将欲予之,而先不予”,让想要得到利益之人长期生活在隐隐约约的希望之中。这样,就会让他抱着希望心甘情愿地地为你办事。

这一心理规则能够给要办事的朋友一个很好的启示:首先,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刺激起对方的欲望,暗示只要能办成事,好事就在后头,并不时地给些甜头,让他相信你所说的并非是一句空口大话。于是在不断的刺激下,他的欲望也就被挑了起来,这时就是你牵着他鼻子走的时候了。

因此,可以告诉办事的朋友,大可不必有求于人便感觉低人一等的被动消极想法,而应利用本身的资本去吸引他、去打动他,这才是办事的最高境界。各位办事的朋友都应朝这个目标努力。也许你会说我一无所有,没啥资本,叫我如何吸引他。其实,资本全在自己开发,一无所有本身就是资本,你有一条宝贵的生命,你有一个发达的大脑,你有无牵无挂的潇洒,于是你会根据那时那刻的种种条件做出一个最有效的办事方案来,并付诸行动。

2.不以利益大小亲疏你的朋友

廉颇被免官回故乡时,门下的宾客都走光了;等他重新做官时,宾客都回来了。廉颇说:“你们不是都走了吗?”宾客说:“唉,你怎么这才看出来?当今天下结交朋友,如同做生意,你有权有势,就跟着你,你无权无势,就离开你。世道本来就是如此,你何必这样气愤呢?”廉颇对此颇有感慨,从此交友警惕谨慎起来。

人与人相聚、相处是缘分,可偏偏有些人与人交往纯粹是为了利益,有利可图的就去交,无利可图的就不交,难怪人们说:“人走茶凉”。那些在职的领导,有权的时候,与他交往的人很多,到了他退居二线或者退休后,他身边的朋友就很少了,然而正是这为数不多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可有的人不这么想,他有权有势的时候朋友多,却从不问问自己这些人为什么如此热乎乎地亲近自己?到失势的时候,便骂人忘恩负义,就痛苦绝望。其实,问题还在自己身上,你有权有势的时候为什么不注意对朋友的审察呢?你应该时常想一下,哪些是为利而来的人?哪些是真心敬佩你的人?哪些是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了这些,你就不为自己“朋友满天下而自豪”了,就能意识到将来退休后的情景了。

如果你不为利益大小亲疏你的朋友,那么,你有权有势与无权无势都一样,只要你有人品,坚持自己的择友标准,即使只有一个朋友,也不感到寂寞。鲁迅说:“得—知己而足矣!”这样的交友出发点,是不会以朋友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处世的成败的。

吕布真是让人一说就摇头的汉子,他虽是天下无双的超一流武将,曾在虎牢关大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曾一人独斗曹操手下六员大将,可他还是没有得到好的社会评价,问题就出在他是个势利之人。他先认丁原为干爹,后来董卓封他高官,他心一硬,就把丁原给杀了,又跟在董卓后面屁颠屁颠的,认董卓为义父。接着王允用美女貂蝉为诱饵,设下连环计,控制了吕布,吕布便又杀了董卓,成为王允的干儿子。吕布就这样成了“三姓家奴”,弄臭了自己的名声。

《文中子》中说:“为权势相结交成朋友的,势力没有了,交情也就断绝了;因利益而结成朋友的,利益没有了,交情也就淡忘了。君子不与这类的人结交。”

与人相处,完全做到回避利益那是很难的,也大可不必,但以利益大小来择友,有利者亲之,无利者疏之,就是对缘分的践踏了。

3.尽可能满足对方的欲望

楚、汉争霸时,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谁也没有占到多大优势。于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归汉,其东归楚。

汉四年九月,项羽解围东撤,刘邦也要引兵西归。张良充分认识到此时的项羽因刚愎自用,到了众叛亲离、捉襟见肘的地步。于是,张良、陈平二人同谏刘邦,希望他趁机灭楚,免得养虎遗患。刘邦从谏,亲自统率大军追击项羽,另外派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

汉五年十月,汉军追到一个叫固陵的地方,却不见韩信、彭越二人前来驰援。项羽回击汉军,刘邦又复败北。刘邦躲在山洞中,不胜焦躁,询问张良道:“诸侯不来践约,那将怎么办?”张良是一位工于心计的谋略家,他时刻关注着几个影响时局的重要角色的一举一动,探索着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秘,并筹划着应对之策。

当时,虽然韩信名义上是淮阴侯,彭越是建成侯,实际上却只是空头衔,没有一点实权。因此,张良回答刘邦道:“楚兵即将败亡,韩信、彭越虽然受封为王,却未有确定疆界,二人不来赴援,原因就在于此。你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若不能,成败之事尚无法预料。我请你将陈地至东海的土地划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军将会很容易被攻破。”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听从了张良的劝谏,不久,韩信、彭越果然率兵来援。十二月,各路兵马会集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与楚军决战。项羽兵败,逃到乌江自刎。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无论是圣贤哲士,还是凡夫俗子,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被人利用的弱点。为人处世,你掌握了对方的弱点而利用之,处理问题或求人办事就可以被对方认可与接受。

人们无时不在为名而生存,无时不在为利而生存。世间有为名甚于为利的人,也有为利甚于为名的人,还有既为名又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名,实际上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利,实际上是为名的人。你需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在处理韩信、彭越索要实惠这件事情上,张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好名、好利。划归一些封地给他们,就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各自为战,尽力而战。

人没有不自私的,与其让他为你办事,不如让他为自己办事。后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周文王在渭水的北岸见到了正在直钩钓鱼的姜太公,太公说,用人办事的道理和钓鱼有点相似之处:一是禄等以权,即用厚禄聘人与用诱饵钓鱼一样;二是死等以权,即用重赏收买勇土与用香饵钓鱼一样;三是官等以权,即用不同的官职封赏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钓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姜太公接着说:“钓丝细微,饵食可见时,小鱼就会来吃;钓丝适中,饵食味香时,中鱼就会来吃;钓丝粗长,饵食丰富时,大鱼就会来吃,鱼贪吃饵食,就会被钓丝牵住;人食君禄,就会服从君主。所以,用饵钓鱼时,鱼就被捕杀;用爵禄收罗人时,人就会尽力办事。”

一个人有特殊的欲望,这个特殊的欲望,就是他特有的弱点,你抓住了他的弱点,并满足了他的欲望,他就乐于为你效劳。利用人们心中真正的欲望去制约他,让他为我办事,姜子牙的方法可谓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