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境界叫包容
3596000000018

第18章 修做事:包容造就成功人生(1)

1、包容者接受同事的建议

包容是人生智慧中必不可少的,包容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一种美德。包容并不是怯弱的借口,而是强者的胸襟。只有包容才能积蓄力量,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只有包容才能退思吾身,完善自我,高风亮节,以德服人;只有包容才能顾全大局,使得事业顺利;只有包容才能与人为善,化解、消除各种矛盾和不利因素。纵观历史,凡成就大事者,凡功垂千古,名誉久传者,莫不看重并努力实践着“包容”二字。

在工作中,包容者接受同事的建议,无论是对是错,无论别人是以什么的口气说出来。

在麦金利做美国总统时,他特派某人为税务总管,但许多政客反对,并派代表前往谒见总统,提出质疑,要求总统说明派泫人做税务总管的理由。为首的是一个国会议员,身材矮小,脾气暴躁,悦话粗声粗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如果当时总统换成别人,也许早已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麦金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和婉的口气说:“你现在百万怒气应该可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便把理由解释清楚。

其实不等麦金利总统解释,那位议员早已经被他折服了。他私下懊悔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错,因此,当他回去报告质疑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盘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便是——总统没有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礼谦让就是质以人情。怀欲的求索永远不及还情的慨赐。礼让不是施与,而是投以为质。慷慨是最大的人情。君子最重所受之惠。

纽约《太阳时报》主笔丹诺先生在读稿时,常常喜欢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几段用红笔勾出,以提醒排校人员“切勿将它遗漏”。但是有一天,一位年轻校对员偶然读到一段文字,也是被人用红笔勾出的,上面大致是说:“本报读者雷维特先生送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苹果,在那通红美丽的皮上露出一排白色的字,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们主笔的名字。这真是一个人工栽培的奇迹!试想,一个完整无缺的苹果皮上,怎样会露出这样整齐光泽的字迹来呢?我们在惊奇之余,多方猜测,始终不明白这些奇迹是怎样出现在苹果上的。”

那个年轻的校对员是一个常识丰富的人,他读了这段文字不禁好笑起来。因为他知道这些苹果皮上的字迹,只要趁苹果还呈青色时,用纸剪成字形贴在上面,等苹果发育红时,将纸揭去,这根本是个小朋友的恶作剧而已。

所以,这位年轻的校对员心想,这段文字如果登了出来,必将被人讥笑,说他们的主笔竟会愚笨至此,连这样一点小“魔术”也会“多方猜测,始终不明……”因此,他便大月旦地将这段文字删掉了。

第二天一早,主笔丹诺先生看了报纸,立刻气呼呼地走来,向他问道:“昨天原稿中有一篇我用红笔勾出的关于‘奇异苹果’的文章,为何不见登出?”

那位校对员诚恳惶恐地把他的理由说明后,丹诺先生立刻十分诚挚和蔼地说:“原来如此。你做得十分正确,以后只要有确切可靠的理由,即使我已用红笔勾出,你仍不妨自行取舍。”

在这件事上,丹诺先生充分显示了他宽广的心胸。所以当他听见对方的理由充足时,立刻自动把他的坚持取消了。

2、包容者接受前人的智慧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有哪些方法?对于想成功的人,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路:自己埋头苦干,自己学习,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

第二条路:学习前人,复制他们已经验证成功的模式。

第一种方法靠自己用数年的时间摸索出投资成功的方法,第二种方法你用一个月的时间跟5位有十年成功经验的大师学习,一个月就拥有了50年的经验。

股神巴菲特在他还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风格和交易体系的时候,他的投资经历是和所有没有成功的投资者一样,真实的巴菲特是做着同样的技术分析、打听内幕消息,整天泡在费城交易所看走势图表和找小道消息,他不是一开始就会购买翻10多倍的可口可乐股票。

但是如果巴菲特一直还是只靠技术分析、打听内幕消息,或许现在还只是一名和大家一样的小散户或者已经破产了。幸好巴菲特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申请到跟随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学习的学位,1957年又亲自向知名投资专家费雪登门求教,在好友芒格的协助下,融合格雷厄姆和费雪两者投资体系的特长,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投资”的投资体系,在实战中不断地摸索,成就为一代投资大师和世界首富。

6年时间由10万增值为1000万的崔伟宏,也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他通过看《华尔街神童》这本书取经,书中介绍18岁美籍华人司徒延恩,从小用压岁钱买股票,经常能找到涨幅一倍的股票,被华尔街誉为新一代巴菲特的接班人。还有崔伟宏不断研究“股神”巴菲特等投资大师书籍,建立起自己有中国特色“长线是金”盈利模式。

著名华人网球明星张德培青年时代和桑普拉斯、阿加西、科威尔都是同一网球教练——尼克,尼克曾经带出了桑普拉斯、阿加西、威廉姆斯姐妹和库尔尼科娃等世界知名球星。张德培依靠他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打败他的几位师兄获得了世界网球青年冠军。成年后桑普拉斯、阿加西、科威尔都先后多次获得了世界网球排名第一。

但是张德培最高的排名也是世界第二,原因在什么地方?桑普拉斯、阿加西、科威尔后来都聘请了最顶尖教练,像桑普拉斯聘请了著名的发球教练,他的发球得分率也是最高的。而张德培却是聘请了没有职业网球经验的哥哥和父亲做教练,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素质但是不同的教练、老师产生了不同效果。

当然,向前人学习也需要有包容心,不嫉妒前人,也不因为前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就“一棒子打死”。比如学习儒家经典,就不要因为儒家曾经提倡“三纲五常”而全盘否定。学习前人的智慧,要取其精华而包容其糟粕。况且儒家思想不能用糟粕和精华一分为二,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思维把它一刀切断,这些要,那些不要。

像三纲五常最早的时候是说,我们对于长辈、父母应该有一颗感激的心,比如父为子纲是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的状况,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该懂得感激和回报。这样,双方的心灵就会有一种互动,感受到对方的心意,这时,情才会出来,这就是性情的学问。后来,纲常形成了一种体制,臣子和子女没有办法制约它,这时才称之为糟粕。

为了对前人的智慧经典实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们很容易产生的一个想法,就是要给全部传统智慧来一个两分:先弄清楚它们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开列出清单来,然后照单清理,一劳永逸。多少年来,一直有人在做这样的尝试,想开出一个客观、准确、全面的“清单”来,然而却从未如愿。这是为什么?原因当然很多,但归根到底是因为,脱离了人和社会的具体发展,想就每一个文化现象本身去判断它的绝对价值,确定它是永恒的精华或糟粕,这种思路本身是不能成立的。

比如,胡适当年曾抨击过中国传统中所独有的某些宝贝:骈文、八股文、小脚、太监、姨太太、贞节牌坊以及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地狱活现的监狱、动辄廷杖板子夹棍侍候的法庭,等等。这些残酷地限制人的自由、扼杀人性的东西,毫无疑问是应该划入糟粕之列,坚决予以去除的。对此大家已经没有异议。但这只是近代以来的结论。

相反,它们既然曾被当宝贝,就意味着曾被视作精华。这说明,它们是一种封建主义制度、一段历史的必然产物。离开了这段历史和历史的发展,我们就无法说明这种从精华到糟粕的转变。

不管怎么说,在社会已经发展的情况下,对于八股文、小脚、太监这一类显而易见的事情,还是比较容易做出判断的。而对于一些比较深层的东西,如纲常礼教、忠君思想、抑利扬义、无为而治、忍让顺从等,在过去就确曾是封建主义文化的精华,没有它们就没有封建文化,就没有那一段历史;而在今天,不同人在不同场合对它们也有不同的评价,因为它们究竟属精华还是糟粕,要看怎样理解和发挥。这说明它们的价值具有两面或多面性。离开了现实的具体条件和对象,就无法做出判断。

历史上秦始皇统治期间修筑的万里长城,如今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叹服的奇迹。这一人间最浩大的工程,当年是****的一个体现,后来也一度显示出“两面性”:既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固屏障,也是人为与外部断绝商品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心理防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像处理烂掉一块的苹果那么简单。机械理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它希望如同对待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来个二分:去掉烂掉的一半,取其好的一半。

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像、也不可能像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的比喻完全没有意义。

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想像处理烂苹果一样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实际上却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不从系统整体和根本上看问题,只想就一个个具体现象分别做处理,是不可能分得清楚、处理得干净的。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赵州禅师说:七岁小儿胜过我者,我向他学。百岁老翁不如我者,我将教他。这都是前圣的伟大的包容之心的写照。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步更大。

3、包容者能忍受一切苦难

人虽已来到人间,就必须有勇气面对一切,虽然你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父母在爱的喷发时,同时有千百万的男女。而只有你幸运地成为品味人生者,这想起来就是如此的玄奇的美妙。虽然你是幸运者,但你无从拒绝和选择什么。无论你是高官还是一介平民,真正属于你的只有一样,那就是品味人生。尽管品出的滋味各不同,但性质没有改变。所以只有勇于面对随之而来的一切。在苦难的漩涡里,怨天尤人没有用,自责后悔也没有用,走过的都是你的现实,只有打开心扉,用情感的触角,以思想的臂膀,去接纳生命所经历的一切。人生的获得多与少,并没有什么现实的标准。就从人生的真实意义上看,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用心品味了这人生的百态。

苦难是一个伟大的词眼,在古代,苦难被颂扬为一种英雄业绩,在浪漫时代,苦难被颂扬为灵魂净化的必由之路。

对于苦难,如果我们骄傲的不肯逃避,或者沉重得不能逃避,那剩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忍受。而能忍者必然先勇于接纳苦难当然,接纳靠什么,靠的就是心胸。忍是一种自救,即使自救不了,至少也是一种自尊,以从容平静的态度忍受人生最悲惨的厄运,这是出世做人的基本功夫。

有个农民,做过木匠,干过泥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在感情上受到过致命的欺骗,还打过一场三年之久的麻烦官司。现在他独自闯荡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做着各种各样的活计,居无定所,四处飘荡,经济上也没有任何保障。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农民,但是他与乡村里的农民不同的是,他虽然也日出而作,但是不日落而息——他热爱文学,写下了许多清澈纯净的诗歌。每每读到他的诗歌,都让人觉得感动,同时惊奇。

你这么复杂的经历怎么会写出这么柔情的作品呢?有时候读你的作品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只有初恋的人才能写得出。

那你认为我该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呢?《罪与罚》吗?

“起码应当比这些作品沉重和黯淡些。”

他笑了,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家家都储粪。小时候,每当碰到别人往地里送粪时,我都会掩鼻而过。那时我觉得很奇怪,这么臭这么脏的东西,怎么就能使庄稼长得更壮实呢?后来,经历了这么多事,我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学坏,也没有堕落,甚至连麻木也没有,就完全明白了粪和庄稼的关系。

是的,粪便是脏臭的,如果把它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这么脏臭下去。但是一旦它遇到土地,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和深厚的土地结合,就成了一种有益的肥料。对于一个人,苦难也是这样。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它真的就只是苦难。但是如果你让它与你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去结合,它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凤凰涅槃,体会到特别的甘甜和美好。

这个智慧的人,他是对的。土地转化了粪便的性质,他的心灵转化了苦难的流向。在这转化中,每一场沧桑都成了他诗句的花瓣。他文字里那些明亮的妩媚原来是那么深情、隽永,因为其间的一笔一画都是他踏破苦难的履痕。

他让苦难芬芳,他让苦难醉透。能够这样生活的,多么让人钦羡。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少年失学、青年失恋、婚姻失败、事业挫折、地震、车祸、疾病……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苦难,对于强者是一种磨练,对于弱者是一种磨难,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条深渊。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做了最坏的打算。其实,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当你向最坏处着想,而又向最好处努力时,你已经掌握了主动权,有了战胜苦难的法宝,那就是顽强的意志和无穷的智慧。

包容是痛苦的。天汉三年,李陵事件发生,司马迁因一句话而引起圣怒,因一句心声而遭受宫刑。面对六月飞霜,摆在司马迁面前的路有三条,要么放弃生命,要么巨资赎罪,要么忍受众人耻笑的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