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女人叫榜样
3595800000026

第26章 哈利·波特的“妈妈”——琼安·罗琳(1)

我的读者就是我。我从没有认真想过,孩子们会喜欢什么。我只是被自己的构思推动着。

——琼安·罗琳

火爆全球的儿童幻想小说《哈利·波特》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年方36岁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因此坐拥亿万财产。《星期日泰晤士报》称她为“英国第三富婆”。对于“10亿富豪俱乐部”而言,作家罗琳创造了好几项记录:她是该俱乐部唯一的英国女性,唯一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白手起家打入其中的仅有的5名女性之一,以及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和靠嘴挣钱的“10亿富豪俱乐部”的另一名女性成员、美国的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弗瑞不同,罗琳靠的是她创造的魔幻世界。她的故事有如现代版的灰姑娘,在世界各地流传着。

1.从童话王国中走来

J·K·罗琳,1965年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她的父亲是飞机制造厂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技术人员。

由于父亲彼得工作时间很长,是母亲安妮给了孩子们最早的启蒙影响。她放弃了工作,做了专职妈妈。安妮对书的喜爱也影响了孩子们。正是在那时,琼安·罗琳的神奇想像力初露端倪。琼安第一次接触图书是她父亲为她读《杨柳风》,由于当时她正出麻疹,不得不呆在家里。彼得总是拉过一把椅子坐在琼安的床边为她读故事。书里的老鼠、鼹鼠、蟾蜍、獾等深深地吸引了琼安。第一本书总会在孩子的大脑里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动物在《哈利·波特》童话故事里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它们被用来讨论道德,表现人们的情感弱点的时候。琼安曾经透露,她是怎么想象出哈利·波特最好的朋友韦斯莱这个名字的,只因为麻疹(米斯莱)的读音确实与韦斯莱有些相似。由此可见那次事件为她积累了不少创作灵感。

安妮经常给孩子们读书,她认为故事是孩子们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然而琼安从小就对幼稚的故事不感兴趣,她喜欢理查德·斯盖里的那些描写孩子们同带有人的个性特点的小动物交了朋友的故事。

斯盖里的这些故事也带给了琼安·罗琳灵感,她6岁时,就拿起笔开始自己写童话故事了。她的第一个故事叫《兔子》,这是关于一个得了麻疹的著名英雄和动物们交朋友的故事。琼安说,她的《兔子》可以说是从理查德·斯盖里的故事里抄袭来的,因为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然而,琼安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她6岁的时候就开始编写故事了。

在学生时代,琼安·罗琳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就是在她刚刚转学的时候。她被分到了摩根太太的班级,摩根太太每接到一个班级,第一件事就是分出聪明的和不聪明的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天上午,她就叫学生做一张叫做“日常十题”的算术卷子,包括一些智力测试题和数学知识。琼安考试得了50分,应该说这已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但却被摩根太太安排到她认为反应迟钝的那一排。琼安并没有哭。但这种蹩脚的教学方法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学年结束,琼安终于通过她优秀的表现从迟钝的学生升入到聪明的学生了。很明显,她的智力是高于一般学生的,后来就连摩根太太也承认了这一点。琼安后来回忆说:“我被提升了,但这种提升是要付代价的。摩根太太让我和我当时最要好的朋友换了座位,我最好的朋友坐在了被认为迟钝的学生一排。结果,在教室里仅仅是换一个座位,我变聪明了,却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在学校里,琼安很要强,她总认为,自己必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得必须正确。这一点很像她作品中的女主角赫敏·格兰杰。而赫敏正是琼安·罗琳以她自己为蓝本的,她说:“赫敏是一个较容易刻画的人物,因为她几乎就是我11岁时的样子。她就是我的化身,像赫敏一样,我一直都想在习上取得成就,因为有一种不安全感,促使我想要出人头地。我想这也是一般小女孩的想法。”

中学时,琼安被选为女学长,这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举的职位,标志着她在师生中间很有声望,而且她也在逐步走向成熟。

琼安离开了中学后,琼安参加了牛津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公布后,她被列入了后备录取名单里。最后她还是没能被录取。有人认为她落选的原因是由于她上的学校不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牛津大学错过了琼安·罗琳,这可能倒是一件好事,如果她去了牛津,未必能写出这些宝贵的书。

尽管琼安没有被牛津录取,她还是很快活地继续生活着,她从不在意过去的事情。

她进入埃克塞特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在大学里,琼安身上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她从十年前那个像赫敏那样的书呆子形象,变成了一个戴隐形眼镜的靓丽、性感的淑女。比起学术研究,她更喜欢社交活动。琼安的朋友很多,但她更喜欢和女同学在一起互述衷肠,和中学时一样,琼安在这里也显示了她讲故事的天赋。

在大学里,琼安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在图书馆里读书。她不但爱读书,而且读得很好,这使她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她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

1987年,琼安快要毕业了,虽然她在埃克塞特大学过得很愉快,这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都反映了出来,但是大学毕业仍是一件让人兴奋快乐、激动不已的事。

2.做梦的女人逝去的爱情

23岁的罗琳还是英格兰西部埃克斯特尔大学法语系一个天真浪漫充满幻想的女大学生。和同龄的女孩子们一样,这位金发碧眼的爱丁堡姑娘也有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也曾刻骨铭心地恋爱过。跟同龄的女孩子们不同的是,罗琳酷爱写作,净写些童话传奇之类的东西,同学们因此给她起了一些诸如“幻想王后”、“儿童文学狂”之类的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绰号。对罗琳打击最大的是她的男朋友也因她“整天想童话,老是长不大”而离她而去。

25岁那年,仍是满脑子梦想的罗琳背起简单的行囊远行了,目的地是在她眼中充满浪漫色彩的葡萄牙。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浪漫的葡萄牙不但让罗琳找到了一份称心的教授英语的工作,而且还有了浪漫的收获——爱情。

就像英国古典浪漫小说中描写风流倜傥的才子与金发碧眼的姑娘一见钟情那样,罗琳在一次带学生们到海滩游玩时遇上了才华横溢的葡萄牙青年记者乔治,两个热情奔放的青年一见倾情,很快深陷爱河无法自拔。当罗琳把自己的爱情奇遇写信告诉姐姐,并且说很快就要跟她的白马王子结婚时,姐姐回信告诫罗琳不要过于草率,要多处一段时间。已经被爱情之火烧昏了头的罗琳听不进劝告,很快就跟乔治结婚了。

一年后,他们的爱情结晶杰茜卡出生了,他们的爱情也走到了尽头,因为乔治无法容忍罗琳婚后仍然幻想连篇的样子。爱路走到尽头的这对年轻人只能选择分手。

3.灵感在火车上出现

无奈的婚姻来得快,去得也快。祸不单行,罗琳很快又遭遇了一记重击——她失业了。一夜之间,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和理想的工作都成了昨日云烟。居无定所,身无分文,再加上嗷嗷待哺的女儿,把罗琳从浪漫的葡萄牙逼回了她曾义无返顾地离开的家乡爱丁堡,此时的她已经贫穷到了一文不名的地步。

罗琳便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杰西卡回到英国,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因为找不到工作,她只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济金养活自己和女儿。1990年,25岁的罗琳,坐在由曼彻斯特出发,前往伦敦的火车上。不巧火车晚点,就在这几个小时的等待中,哈利·波特闯进了她的生命。透过车窗,罗琳仿佛看见了一个黑发瘦弱、戴着眼镜的小巫师在对她微笑,那时她手边没有纸没有笔,便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哈利·波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