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圈里圈外
3594900000011

第11章 进入圈子,“圈”定成功(1)

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与人合作,进行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相合作,互换资源。当然,个人只有进入某个圈子,成为那个圈子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才能够获取圈子提供的机会、信息、盟友、人脉,才能获取成功。

1进入圈子,握住成功

圈子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即让你结识他人,也让他人结识你,当彼此间的品行、才华、信息得以了解的时候,圈子交往便开始了。交圈子是机遇的催产术,只有着意开发圈子,才能捕捉发展机遇,成功的彼岸离你就不远了!

京城“火花”收藏家吕春穆就是靠圈子成功的。他原是北京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一天他在杂志上看到一位教师利用收集到的火柴商标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的报道,他决定收集火花。于是,他展开了广泛的交际活动。他油印了200多封言词中肯、情真意切的短信发到各地火柴厂家,不久就收到六七十个火柴厂的回信,并有了几百枚各式各样的精美的火花。

此后,他主动走出去以“花”为媒,以“花”会友。一次,他结识了在新华社工作的一位“花友”。这位热心的花友一次就送给他20多套火花,还给他提供信息,建议他向江苏常州一位“花友”索购一本“花友”们自编的《火花爱好者通讯录》,由此他欣喜地结识了圈内100多位未曾谋面的花友。他与各地“花友”交换藏品,互通有无;他利用寒暑假,遍访各地藏花已久的“花友”,还通过各种途径与海外的集花爱好者建立起联系。就这样,在广泛交往中他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和享受,为他的成功创造了机会。

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有关火花知识的文章,还成为《北京晚报》栏目的撰稿人。他的火花藏品得到了国际火花收藏界的承认,并跻身于国际性的火花收藏组织的行列。1991年,他的几百枚火花精品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他以14年的收藏历史和20万枚的火花藏品,被誉为“火花大王”而名甲京城,独领风骚。

很显然,吕春穆的成功得益于他善于开拓人际圈子。他以“花”为媒,结识同行圈子的朋友,再通过他们认识更多同行圈子的朋友,以圈子套圈子一直把关系圈子套到了全球,可以说圈子使他走向了成功。

人的机遇的多少与其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的大小几乎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人脉圈子活动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子,开拓发展路子,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大起来。

刘先生是一个图书公司的大老板,图书界没有不知道他的,他的成功可以说与他善于开拓圈子分不开的。正如他所说,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固定为哪一个圈子的人,他的交友范围很广,交际触角延伸到很多圈子里,“营销圈”、“设计圈”、“媒体圈”、“出版圈”、“作家圈”、“编辑圈”。在这些众多的圈子中,他都和大家相处得很默契。刘先生很喜欢把不同圈里的人请到自己家里做客,大家坐在一起畅谈,谈论的话题很是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作为门外汉的他总是洗耳恭听,向别人讲述自己熟悉的领域,尽心尽力,从不以内行人自居,说得不对的地方,也会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这种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方式,大大增长了他的见识,整合了各个圈子里的智慧。为他的公司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的发展千万不能为自己设限,那样只能束缚住自己,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单一的力量是不足以成事的,要知道强大的竞争力来自于各种力量的凝聚。只有走出自己的圈子,进入更多的圈子,把这一个个圈子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硕大的人脉圈子,那么你的事业就会如鱼得水,想不成功都难。2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最欣赏的一句话,“圈子要是选不对,再多努力也白费!”真的是太给力了。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圈子就是生活、就是人生、就是世界,你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你就有着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和什么样的世界。所以说圈子对了,你的人生就精彩,圈子错了,你的人生就晦暗。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钻圈子、找圈子、造圈子、拉圈子、跳圈子。重要的不在于你懂得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

1996年夏天,张俊以把冰心、臧克家、贺敬之、李焕之四位京城名人给他题写的珍贵题词公开发表在南京出版的一本《东方明星》文艺月刊上,一时间张俊以声名鹊起,不难看出,这就是名人效应的生动体现。

从小爱好文学的张俊以,为了能在文学领域拓展一片天空,决心进京拜访那些渴望多年的文艺界老前辈们,想通过广泛结交名人和名流让自己立足于北京。

刚来到北京,张俊以最想求见的人,就是著名女作家冰心。通过朋友的介绍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后,他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冰心。

冰心和张俊以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但她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年轻人,特别是当她听到张俊以一字不差地背诵起她从前写过的童谣和儿歌时,冰心老人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那天,冰心老人显然很高兴,她居然亲笔给张俊以题了词。

此后,张俊以不干则已,接着又拜访了臧克家、贺敬之、李焕之,并分别得到亲笔赠言。聪明的张俊以不仅喜欢到处结交这些名人圈子,重要的是他善于“炒作”。他把这些名人给他写的题字,甚至是只言片语也当成珍贵的墨宝,然后加以宣传。从此开启了张俊以走上成名之路的大门。

一个小人物和一位伟人哪怕只是握握手,就能使自己的身价骤然倍增。这就是名人效应。其实,攀高枝的想法大部分人都有,谁不希望跟声名显赫的人做朋友?如果能跻身于他们的行列,自己也便沾上了荣耀,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由于名人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所以常常有着一呼百应的作用。所以,在拓展人脉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名人的效应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即便你并不认识那些名人,只要你能想办法站在他们的光环之下,并适当宣传、加以利用,就能达到夸大自己的效果。

那么,如何利用名人效应呢?或者说,我们在利用名人得到声望之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1)要与有影响力的人做朋友。对于一般人来说,应该随时留心周围人的品格、能力及其影响力,要用真心去交朋友。要盯得准,看准谁有能力帮助你。

(2)努力求得朋友的帮助。朋友能否帮你的忙,还看你平时表现如何。这就要求你与人交往时,目光要放远些,不因小利而不为,亦不因利大而为之。这样看来,借力的功夫完全包含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之道中。

(3)借助一些有权力的人,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人的力量。因为这些权威人物都有一定的威慑力量。对方看你有“后台”也会愿意与你合作。

有很多人并不是不会借力,而是难为情而不愿意求人,总觉得这样做有失体面。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必要存在的。什么时候也别忘了,借力使力不费力。

3进入优秀圈子,你就会变成优秀的人

伟大的人物才有伟大的友人,优秀的人才有优秀的朋友,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睿智的人,就去接近有才学的人,和他们成为朋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富有的人,就去接近富商巨贾,和他们成为朋友。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说的就是身边的人对你影响最大。所以我们应该深信“近强则强”的道理,努力让自己站到优秀的人圈子中去,主动去结交优秀的朋友,终有一日,自己也会变得像他们一样优秀。

结交一流人物能让自己更强,经常与有价值的人保持来往,多会见成功立业的前辈,多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一起行动,同时回避没有价值的人际圈子,这样不仅能转换一个人的机运,还会为你拓展人脉打通一条渠道。

任经海,现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他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和城里的孩予有差距,也就是缺乏自信。但同时,任经海也知道,对于一个刚刚走入研究领域的学生来说,很需要这样一种信心去认识到自己有潜力,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工作。

于是为了能让自己更出色,他决定要通过与那些自己认为更优秀的人的接触,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让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的优秀。就这样,任经海报名参加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访问学生。

初到那里,任经海就感觉到和优秀的人一起思考和讨论问题是一种享受。他会时刻感觉到思维的冲击和碰撞,这个过程迫使他更快地把对问题的认识提升起来;同时也让任经海认识到自我思维的潜力。因为即使再卓越的人也有无法想到的方面,而自己也可能有过超越他们想法和做法的可能。一期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任经海不仅找到了自信,并且也成为了优秀的人。

站到优秀的人群中去,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比自己先成功一步的朋友身上。这样,你既有结交的机会,也容易领略到对方的内涵。不仅提高你的学问而对你的人生选择也有益。

阻碍我们成功的最大障碍,其实就存在于我们自己心中,自己战胜自己往往是人生中最持久最难决出胜负的艰苦战役。但如果你拥有许多比自己优秀的朋友,在这场看不见摸不着的战役中,很可能轻易取胜,因为他们会告诉你取胜的诀窍和方式方法——成功者的方式方法。

为此我们无需过多的怀疑忧虑,在人的一生中,该模仿的时候就应该模仿,如果什么都靠我们自己去研究、领悟和发现,那么我们一定落伍且变得呆板。所以,我们要欣然地与比自己优秀的人站在一起。

生活在美国西部一个小镇上的乔治,他是一家铁道电信事务所的新雇员。他在15岁时便被录取,而因为他的独树一帜,18岁时他当了管理所所长。后来,先是在西部合同电信公司,接着成为新泽西州铁路局局长。当他的儿子开始上学读书时,乔治给儿子的忠告是:“在学校要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物结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

不少人总是乐于与比自己差的人交际,因为借此能产生优越感。可是从不如自己的人当中,显然是学不到什么的。你所交往的人会改变你的生活。与愤世嫉俗的人为伍,他们就会拉你沉沦。同乐观的人为伴,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人生希望。而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则能促使我们更加成功。

那么如何才能结交优秀的人呢?首先将著名人士列出一张表,再把将会对你的事业有所帮助的人,也列出一张表,之后就是每星期去试着结交一位这样的人。这样不久后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你的人生会有所改变。

哲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与优秀的人举箸。”与优秀的人为伍,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得一臂之力,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好多知识,在交往中你的能力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4用圈子增强自身的实力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一个有限值,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突破它的最高点。要想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无限地发挥,无疑就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如果这股外力用得好,将会大大增强你的能力。

两千年前,我国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急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王公贵族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实现自己称霸的野心,于是他们竞相养士。一时间,养士成风,出现了以养士出名的四大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他们每个人手下的门客都达到了数千人,凭借着这些门客的力量,他们取得很高的社会地位。

这一切无不说明了,借助他人的力量延伸自己的能力,这条规则自古以来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刘伯温在《说虎》中曾这样说:“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类也。”意在讽刺那些只是用自己的力量而不善于用别人力量的人,如同老虎一样头脑简单,最终会被人打败。

一个人能成多大的事,能有多大成功,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他有多大能耐,有多渊博的知识,其实说白了就在于他能否借力,会不会巧妙整合人脉资源,能够让人脉开枝散叶,无限延伸,你想成事,哪有不成之理?

在三国故事中,刘备死后,由诸葛亮执政,他十分注意物色后起之秀,并加以培养和大力提拔。他选拔人才不仅重视才干,也极重视德行,如他在《前出师表》里推荐董允等人时,特别强调他们“为人良实,志虑忠纯”,并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古人所谓的“贤臣”,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济世之才的人脉圈子。诸葛亮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则乱,为官择人则治,是以聘求贤士。”

诸葛亮把择贤作为其重要的职责,把德才作为其选拔人才的准则。他培养和提拔的后继者董允和姜维等都是德才兼备之士,为时人所推崇。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老马带路”向来是一种传统。目的不外乎是想奖掖后进、储备接力人才。这些例子在各行各界无所不在。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走向成功的条件,而如何使这些条件发挥出来,却由你身边无数优秀的人所控制。你接受了他们的帮助,就好比一粒种子投入到一块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充分得到土壤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的命运操纵在贵人的手中。

“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是一名难得的将才。他之所以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是因为得到了萧何的帮助。

汉相萧何非常赏识韩信,并多次向汉王刘邦举荐他。但刘邦看不起韩信,不想重用他。韩信由于内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星夜离开刘邦,投奔别处。

萧何得知韩信逃走,来不及报告刘邦,便亲自快马加鞭地追赶。但是有人不知详情,向刘邦报告萧何逃跑。

刘邦大惊失色,因为萧何是他的得力助手。连找几天始终不见人影,急得刘邦坐卧不宁。正要打算另派精干人员去追寻时,有人报告:萧丞相回来了。

萧、刘二人见了面,刘邦问道:“你怎么背着我逃走了呢?”

萧何说:“不是我逃跑,而是追赶逃走的人。”

“你追哪一个?”刘邦问道。

“追韩信。”萧何回答说。

刘邦骂道:“逃跑的将军有数十人,你却偏偏去追韩信,该不是拿这话骗我吧!”

萧何说:“其他将军极容易求得,而像韩信这样杰出的人才,却是独一无二的。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长期做王,那自然用不着韩信这种奇才;但是如果您决心夺取天下,我想除了韩信以外,就再也找不到能与您共商大事的人了,现在就请您做出最后决断。”

刘邦叹息道:“我怎会不想向东发展,谁愿长期守在这里。”

萧何又说:“如果大王决定向东发展,就要重用韩信。您能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否则,他最终还是会离开的。”

刘邦说:“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命他为将军。”

萧何说:“仅让他做将军,是留不住他的。”

刘邦说:“那让他做大将军如何?”

萧何说:“这就留得住他了!”

于是,汉王刘邦欲传唤韩信予以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