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人一辈子就那些事儿
3594600000011

第11章 孕育子女是女人一生不可推卸的责任(2)

重点观察。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定位观察。让孩子通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孩子读书,父母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正面反复观察,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培养孩子观察方向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

2让孩子长一对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至关重要。方法如下:

多让孩子参加有创造性的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父母可以在孩子游戏时鼓励他们自己提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如果形成了习惯,孩子的想象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让孩子多接触图画。父母应多带孩子观察大自然和多看有知识趣味的图片,这些是孩子展开想象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教孩子画画,鼓励其把头脑中想象的东西画出来。开始时父母可以先画一些基本线条,告诉孩子要画什么,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画完。总之,孩子想画什么,你就让他画什么,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多给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适合孩子想象的特点,经常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其想象能力比不听、少听童话故事的孩子丰富得多。最重要的是父母讲完后,让孩子马上复述。孩子可能在复述中添枝加叶,不过只要不违背大意,父母就应该多鼓励,而不应该泼冷水,以免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

3给孩子一片可以“破坏”的天空

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可以“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其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发散。多提一物多用的问题,如“请你说出铅笔有哪些用途?”说出的用途越多,说明孩子的思考能力越强。孩子每讲一种新用途,都要加以鼓励,表示赞赏。说错了,也不要嘲笑或批评。

应变。给孩子一个思考方法,孩子一旦掌握了思考方法,会终生受益。当一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要启发孩子改变方法,从多种角度想问题。

启发。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这就要利用一些零星的时间,来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在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父母就应该抓住时机,启发他们仔细观察,并且适当地讲解一些有关知识。这种启发可以随时随地。

换位。要培养孩子努力从不同的观点看问题。孩子虽小,但他们在父母的指导下,完全可以培养出这种思考能力,从而,扩大视野,深化认识。

设疑。向孩子提一些难题,促使他们想办法自己解决,如“万一在商场里走失了,你怎么办?”

分类。让孩子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归成一类。分类时要明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三角形按边是否相等可分为: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如果按照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归纳。启发孩子找出一类事物的共同之处。例如从男人、女人、成年人、儿童、白种人、黑种人中归纳他们都属于“人”等。

4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环境

首先要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

最后要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当孩子脑中有疑问时,他们便开始一连串地问:“为什么?”父母亲如果正确引导,不压抑他的好奇心,孩子的求知欲必定会越来越旺,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正是探究新奇事物的开始。

鼓励孩子自立,关爱而不溺爱

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最多,父母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教诲引导孩子从小走到大,对孩子今后的成功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若家庭教育失当,这些独生子女容易出现以下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的娇宠溺爱,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为他人着想。

(2)长辈们对“独苗苗”百般爱护,不愿约束孩子。致使孩子在家庭结构中,不尊重长辈,而是唯我独尊,走向社会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许多本该独生子女自理的工作都由父母代劳,这样容易使他们养成依赖性,而缺少劳动自觉性,长此以往,自主精神和能力都很差。

(5)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急切,利用孩子的休息时间,花费大量金钱请家庭教师,帮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没完没了。这样必然占用孩子应有的游戏时间,势必会促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有这样一个故事:

夏天,一只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突然它发现了一个鸟窝。小猴子无比兴奋,伸手就去抓。那些会飞的小鸟受到惊吓都逃走了,只有一只最小的鸟还在窝里。小猴子乐得欢蹦乱跳。它捉住小鸟,把它带回家去。

可怜的小鸟是那么的娇小。小猴不断地抚摸、亲吻,把它紧紧地抱在胸前。“多么可爱的小鸟啊!我是多么的爱你!”小猴子忘乎所以地喊道。

在下面的岁月里,小鸟饿了,小猴子给它找食物;天寒了,小猴子给它筑巢;在一个地方呆烦了,小猴子还会带着它到各处去玩。

慢慢地,小鸟长大了,小猴子也老了,不能动了。猴子希望鸟儿能叼来食物给自己吃,可是习惯了被悉心照顾的鸟儿觉得这只猴子变心了,不喜欢自己了,于是就飞走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而且正是因为父母的这份溺爱,使得孩子有了“依赖”的种种借口,他们在这份依赖之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霸道,不近人情,或者自我封闭。

其实,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积极性是很高的,让孩子扫地、叠被、缝纽扣、洗碗、买菜、洗衣服、烧菜、做饭等,经学习锻炼后都能习惯并胜任。这样做既符合孩子日益增长的独立自主的心理,也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训练了他们为家庭尽责,为他人服务的责任感。所以,大人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不要心疼他们摔跤碰壁。另一方面,孩子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快地提高学习能力,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好处。否则,孩子长大了,面对生活的挑战会束手无策。

溺爱将造成孩子的抗挫折力低下,导致“蛋壳效应”。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对失败、挫折、意外打击的心理承受力很差。这种人外表上个性十足,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他们一离开父母的保护,就难以适应艰难的环境,稍受挫折就支撑不住。

所以说,明智的父母不会为孩子扫平一切障碍,而是帮助孩子,让他自己去克服困难、历练成长,并将困难变为生命中的光环,让孩子不仅成为生活的强者,更成为生活的智者。

看透孩子的心理再说话

《西游记》中有一段孙悟空借芭蕉扇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火焰山满山大火,人过不去。

铁扇公主有一把芭蕉扇,可以把火扇灭。孙悟空去借,铁扇公主不肯借。孙悟空就变成一只小虫,飞进铁扇公主家,藏在一只茶杯里,在铁扇公主喝茶的时候,钻进了她的肚子,在里面翻跟斗。铁扇公主受不了,只好把扇子借给他。

对于家长们来说也同样如此。家长要想彻底了解孩子,也必须想办法进入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孩子交朋友。

“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放学回家后的话题变了。她常常说,谁谁又买了新文具,谁谁又穿了新衣服,谁谁家有车,谁谁的父母多有地位。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难得我和她爸爸都有时间,天气又好,我们一家三口回了一趟农村老家。在准备回城的前一天,天气突变,飘起了雪花。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周一早上雪停后再走。孩子的表叔开着一辆小货车送我们回家,怕影响孩子上课,便开车直奔学校。当车刚行驶到学校路口时,不知怎的,孩子偏不让把车开到校门口。因天气很冷,孩子的表叔坚持要把车开到学校门口,但孩子执意要下车自己走。争执不下,我想这里一定有什么原因,当着她表叔的面不好深说,便决定先随她去。

下午她放学回来,我问她原因,起初她不说,经再三询问,她才说:“别的同学坐的车都是小卧车,哪像我坐着拉货的车上学,让同学看见多难堪,他们谁都得拿我开玩笑。”听了这话,我真的生气了,小小年纪的她怎么会有如此的虚荣心,这是从哪儿学来的!表叔为了她,影响半天的工作不说,还冻了半天。我气呼呼地对她说:“小小年纪,居然比起车来了,你怎么不比比学习?说到底还是嫌你父母没本事啊!”孩子听了这话,哭了。我没理她,心想她也该好好想想了。可是,夜深人静,当我躺在床上时,我却失眠了。孩子长大了,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孩子固然有她不对的一面,可这不能全怪她,社会、周围环境,都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再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渴望父母事业有成。我对她的关心还是不够,今天的事,我处理得也不冷静。

于是,这以后我抽出时间,常和孩子谈心,告诉她,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想生活好,得靠自己努力。父母的一切只能是父母的,不属于孩子,拿父母的成绩来炫耀是不对的。那时孩子还小,似懂非懂,我就给她讲松下幸之助的故事,带她看电影《居里夫人》,我希望她能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同时,我更加倍地投入工作,几年来,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劳动者,成为区里最年轻的个协理事,参与区里的建设。我和孩子一起为希望工程捐款。在这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孩子变得懂事了,她开始理解了我的忙碌,理解了做人的一些道理。不再为一点小事掉眼泪,她开始热衷于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快乐而不再总缠着我。她还学会了关心人,再后来她担任了班干部,并为组织好每一项活动而开动脑筋。看着她的忙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纯真、善良、浪漫。但是,除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正面影响外,社会的负面效应也时刻冲击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另外,独生子女的特有问题,如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等问题也经常困扰着他们,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孙子兵法》中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对待孩子,不能总是以大人的视角来解决问题,这样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貌恭而心不服”的不好影响,甚至容易让他们产生反感。因此,作为家长,要懂得从心理上征服他们,钻到他们的心里去,掏出他们的心里话。

如何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和禁果逆反。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为明目张胆,有些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不可否认,逆反心理可能有积极的正效应。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逆向思维,科学研究表明,逆向思维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过积极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积极的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教育过程中最为宝贵的因素,它极有可能过渡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中学生在司空见惯的许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逆反心理更具有负面效应,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委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小王今年16岁,是某学校的高一新生,最近他与老师的矛盾有些激化。初三时他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结果考得不错,进了重点高中。只是因为刚进高一想稍微休息放松一下,所以目前成绩有些退步。但他觉得老师对他一直心存偏见,并认为与他当前的成绩不无关系。

小王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直爽的人,如果觉得谁说得不对或者没道理就会提意见,否则憋在心里很难受。一次课上,老师让他们背诵历史年表,他就想:这些东西一查书就知道了,把它们全部背下来,不是很傻吗?小王跟老师表达了想法,老师坚持说他在故意捣乱,老师越是这样说,小王就越要跟老师争辩一下,何况他认为同学们也很支持他。因为此事,班主任没少跟他谈话,他几乎天天都要在老师办公室里待上一段时间……

回到家后,母亲把小王叫到跟前,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说是老师向他反映了情况。小王一听就火了:“妈妈,你怎么那么多事啊?你别管这事了,我并不是老师所说的那样,他只是看我不顺眼,故意找我的碴儿!”母亲一听小王的话,一看小王的态度,很生气……

在这个案例中,小王非常迷信权威,只顾自己的痛快,没有考虑过尊重其他同学上课的权利,没有考虑过老师的苦心,也没有照顾到母亲的感受。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小王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