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3588900000006

第6章 逍遥自在,知足为万福之本(2)

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己发号施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粮商。

这么一来,楚军人黄马瘦,大大削弱了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大有席卷残云之势。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欺凌小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战争也是有规律的,长期分裂则战乱不止,长期战乱让各方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自然怨声载道。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强大的楚国,为东周列国赢得了一个安定的时期。后来,有人把管仲这次用的计策称为“买鹿之谋”。

生命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就是他的一切,为政者能够尊重“芸芸众生”,能够尊重生命,不妄生战事,不使生民涂炭,让天下苍生“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道”,是最好的顺应自然,那么它受到各方拥戴就理所当然。

古人说:天地以顺为动,所以日月就以四季更替而不差失;圣人以顺为动,所以刑罚清明而人民归服。阴阳以顺则豫,天地以顺动而有规有序,圣贤以顺动就能正直,国家以顺动就能富强,战争以顺动就能取得胜利,全人类与天下所有万事万物以顺动就能宜而可止,达到至善。宜就适当,适当就真实无妄,真实无妄就不停息,不停息就久远,久远就宽厚,宽厚就高明。这样不见自彰,不动自变,不战自胜,不争自有,无为自成,无私自大,就是顺应的功效。

作为领导来说,想要在历史上写上光辉的一页,最上乘的成功秘诀在于顺应,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小为大,以卑为高,以辱为荣,以屈为直,以不争为争。

做事情要顺时而动,不能顽固不化、墨守成规,顺应自然的前提是需要掌握其规律,对规律视而不见,不懂得变通必然受到惩罚。

一次,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海轮上的9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曝晒下,每个人口渴得冒烟,水成为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都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九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八个幸存的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纷纷渴死在孤岛。

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人们化验这儿的水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岛边的海水实际上全是可口的泉水。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的常识,因此,八名船员被渴死了。是“环境”害死了他们,还是“经验”?

不顽固不化,不墨守成规,才有生存和成功的希望。反之,只能像“八名船员”一样,可悲可泣啊!

尊重自然就会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这其实也是适者生存法则的体现,是“道”的体现。万事万物都脱离不了这个法则,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会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战胜人性,战胜贪婪,战胜自己

【道者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辩德第三十三》

【智慧细语】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智者;能认识自己的人,才算聪明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才是有志气的。不离开适于自己生存的环境,就能长久;身虽死而精神仍存的,就不被人遗忘,才算真正的长寿。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人吃五谷杂粮,七情六欲天生附体,因而,易于产生放纵之心而失去理智。于是,在人的灵魂和肉体里,便多出一种不可或缺的主宰力量——克制力。人区别于动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有克制力。这种克制力大大超出了动物的本性。在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差别,正是体现在克制力上。

强者之所以为强者,不仅仅是因为他能战胜别人,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战胜自己。

一个人要战胜自己,就意味着他要否定自己,这其中有很多珍贵的东西,甚至曾经给他带来过的辉煌和荣誉,他曾引以为自豪,而现在他要亲手毁掉它,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如果他不能当机立断,痛下决心,他就战胜不了自己。很多人的失败都不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太固执,说服不了自己,战胜不了自己,最后被自己打败。

在东周时期,楚庄王有一次大宴文武群臣。在酒席宴上,楚庄王命他的爱姬给群臣敬酒。其中有一员偏将叫唐狡,见楚庄王的爱姬美貌已极,他就动心了。

恰在这时,突然刮了一阵风,把酒宴上的灯全都刮灭了。唐狡借这机会伸手扯了扯爱姬的衣服。她一伸手就把唐狡头盔上的盔缨摘掉了,然后跪在楚庄王的面前,声称有人调戏自己,她还把那个人头盔上的盔缨抓下来了。

有人提议点上蜡烛,看谁的帽子上没有带子,那么谁就是调戏宠姬的人。

唐狡心中有鬼,吓得直冒冷汗。

这时候,楚庄王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居然有人趁黑调戏自己的妃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真要追究下去,就有人要被杀头,当然也有人会借此做文章,说自己居然为了一个女人就滥杀朝廷大员。

最后,理智最终战胜了冲动,楚庄王最终战胜了自己,他说不碍事,酒后失态,人之常情,于是让所有的臣僚在点烛之前,都摘掉帽带。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后来楚庄王跟秦国打仗,身陷重围,唐狡奋不顾身杀到他身边救驾,冒死保护楚庄王杀出重围,楚庄王终于得以脱险。楚庄王就问他:“你为何舍命救我?”唐狡跪在庄王面前:“大王,我谢您绝缨会上不斩之恩,誓死效忠您!”楚庄王心里感叹不已:如果那天听了爱姬和群臣的话,把这唐狡杀了,今天我可就死定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楚庄王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战胜自己,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强者。

有的人天天喊口号,说自己一定要干出点什么名堂,可是活了大半辈子,一件像样的事也没有干成,你说这种人算得上有志气的人吗?而有的人平常一句口号也不喊,默默无闻地干着那些不起眼的事,日积月累,最后居然干成了大事。这就应了这样一句话: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人生在世,可怕的是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单纯的,后来有些人有了欲望,就变得不那么淳朴了。特别是那些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丧失了理智的人,做事更是不计后果,什么事都敢于,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危险的境地、死亡的边缘。这种人又怎么可能长久呢?只有单纯的人,不丧失自己本性的人才会长久。

成吉思汗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与他善于制怒有关;而他之所以善于制怒,则与他的一段传奇经历有关。

有一次,成吉思汗带人去打猎。他们一大早便出发,可到了中午仍没有收获,只好返回帐篷。成吉思汗不甘心,便独自一人走回山上。

烈日当空之下,他沿着羊肠小径向山上走去,一直走了好长时间,他感到口渴。不久,他来到了一个山谷,见有细水从上面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就从皮袋里取出杯子,耐着性子去接一滴一滴流下来的水。

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高兴地把杯子拿到嘴边,想把水喝下去。就在这时,一股疾风猛然把杯子从他手里打了下来,将水弄洒了。成吉思汗又急又怒,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爱鹰捣的鬼。他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拿起杯子重新接。

当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满时,又有一股疾风把水杯弄翻了,原来又是他的鹰。成吉思汗非常愤怒,于是,他一声不响地拾起水杯,再从头接着一滴滴的水。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然后把杯子慢慢地移近嘴边。老鹰再次向他飞来,成吉思汗迅速拿出尖刀,把鹰杀死了。

由于他的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杀老鹰,疏忽了手中的杯子,杯子掉进了山谷里。成吉思汗无法再接水喝了,不过他想到既然有水从山上滴下来,那么上面也许有蓄水的地方,很可能是湖泊或山泉。于是他忍住口渴的煎熬,拼尽气力向上爬。终于攀上了山顶,发现果然有一个蓄水的池塘。

成吉思汗兴奋极了,立即弯下身子想要喝个饱。忽然,他看见池边有一条大毒蛇的尸体,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飞鹰救了我一命,正因它刚才屡屡打翻我杯子里的水,才使我没有喝下被毒蛇污染了的水。”

成吉思汗明白自己做错了,他带着自责的心情、忍着口渴返回了帐篷。他对自己说:“从今以后,我绝不在愤怒的时候作决定!”这一决心,使成吉思汗避免了很多错事,给他的雄图霸业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孟子说:“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之谓大丈夫。”很多有智慧、有成就的人,也都反复告诫人们:千万别被愤怒左右。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怒火中烧,结果就会伤人伤己,不可能与别人融洽地相处和友好地交往。一旦如此,便会失去理智,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做错事、蠢事的几率便大大增加。所以,必须学会自制,这不仅是一种很高的人生修养,而且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所以,一个人活在世上,还是应该多一点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克制自己,战胜自己,这样你的内心才能归于平静,无为无欲,顺其自然,与“道”翱翔,成为有“道”之人。一个有“道”之人即使形体消失了,他的精神也将长存于世,比如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他们才是真正的长寿者,不仅现在的人们记得他们,今后的人们依然记得他们。

歌德说:“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我们的生活在不断诠释这个道理——善于克制自己,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拥有完美无憾的人生。而克制不住激情和欲望的魔力,就会被它们所牵制,扬其波逐其流,难以成就事业,甚至走向自取灭亡的可悲境地。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惜我们人类由于私心和贪婪,每到了那个关键时刻,名利心一重,就忘乎所以,不由地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清末杭州知府陈鲁原是个很受百姓拥戴的清官,他不贪财不好色不嗜酒。想用这些东西拉他下水的人只好望而却步。但他有一样嗜好:喜爱古字画。遇到好的古字画,他茶饭不思。正好,他治下的余杭知县得了一幅唐伯虎的真迹,送上门来请他观赏。他爱不释手。知县善解人意,便慷慨相送。自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过了不久,余杭县报上来一桩大案,他阅读案卷,明知事有蹊跷,却碍于情面,照准了。这桩案子就是当时震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案发后,朝廷追究涉案官员的责任,陈鲁原自知罪责难逃,加上羞愧难当,便悬梁自尽了。

从一幅字画开始,清官成赃官,贪欲害人可见一斑。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我们人类未达到“和”的标准,与大道的德性相违自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老子又说,过分的贪必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分地聚藏,结果必会有更大的损失。

所以,对于名利和财富,只要能够知道满足,顺其自然,不贪婪,那么自然不会有什么耻辱和失败;知道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为己甚,那么也就不会走向灭亡,自然也就会保持长久而不败了。

人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贪欲,势必会遭其所害。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因嗜好而铸成大错、酿成大祸的官员有多少?且不说那些因沾上不良嗜好如贪财好色而坏事丢官掉脑袋的,就算是一种好的嗜好,如果不小心,也会出事。

但丁说过,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闪现出本能的贪欲。如何消除贪欲之心,免去贪欲之害?只有克制。“无求于物心常乐,自静其事品自高。”老子也曾说:“见欲而止为德”。如若克制不住自己,那么“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往往会在贪欲中开始,在牢狱中结束。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期,所以克制自己,并非易事。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该自己管的事不插手,不该自己拿的东西不伸手,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民心、好人心,如此这般,才能克制欲望的纷扰,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懂得克制自己的人,不会被自己的欲望牵引得盲目地乱走。懂得克制自己的人是理性的人,这样的人冷静从容,有十足的信心控制局势,能够不急躁、有次序地前进,而且有始有终。

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是难以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的。因此,必须要约束自己,制约自己。比尔·盖茨深刻地说:“我们惟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一个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头脑,思想总被其他各种思想干扰、左右的话,这样的头脑就成了大杂烩。

会限制自己的人,就会发展自己;会发展自己的人,也会限制自己。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限制自己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种意志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平时,要从调节自己的情绪起步。能以自己的思绪控制其行动的人是弱者;反之,能用行动来控制自己思绪的人,则是强者。经常注意将情绪调整到较佳的位置,久而久之,就能增强自己的聚焦意志,使聚焦效应结出丰硕的果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小镇上贴出了一个新奇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小镇上众多的人驻足观看。那启事写着:招聘一名懂得克制自己的年轻人,月薪4美元,表现得优异可增加至6美元。有升迁机会。

说它不寻常就是因为它的内容是“懂得克制自己的人”,大人和小孩都无法理解这一点。很多大人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应聘。负责招聘的人给前来应聘的年轻人一段文字,问:“你能够读吗?”

“能啊。”

“那持续不断地阅读这一段,可以做到吗?”

“可以啊。”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脱口而出。

“那么好吧,你们一个一个来。”

那段文字被交到一个年轻人手里。他开始阅读,这时,负责招聘的人放出几只漂亮的小狗。小狗绒球一般滚动,打打闹闹,十分可爱。年轻人很快读不下去了,他的眼睛被小狗深深吸引去了。

第二个年轻人,只读了两句便错了。他也受不了小狗那么可爱的诱惑。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读不下去了。到了最后一个年轻人,小狗咬着他的衣服,他也不为所动,一字不错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负责招聘的人十分高兴,说:“小伙子,你承诺的事总会去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