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3588900000037

第37章 上善若水,醇厚雍容的修身之道(5)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利益的重新组合和分配,不断对人的精神产生刺激,使一些人心理失衡。有一个高官,曾是红极一时的“标兵”,但后来因受贿罪等被判处无期徒刑,成为“落马”的大官。他在监狱里深刻反思后,得出的结论是:祸出不知足。这些年来如此多的贪官落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贪得无厌。

懂得知足不辱的进退之道,亦即掌握了人生的一种处世智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不妨听听古人的教诲。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自号“乐天”,曾有诗写道:“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当心理失衡之时,想想“鼹鼠饮河不过满腹”的道理,也许就知足了。如果没那么高的境界,倒不妨利用人性的弱点,从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寻找安慰:“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清代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把这归结为“退一步法”的“穷人行乐”之方,他说:“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能有如此的见解,心理失衡的病症恐怕就自愈了,便知足了,不仅会避免了祸患,而且会寻找到快乐。

耐住性子,学会等待,有绵长的韧劲

【道者说】

“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

——《庄子·大宗师》

【智慧细语】

庄子说: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意思是想干一番事业,或者想办成一件事,如果时机不到,就要等待。

古语云:客日:“蓬山有大鹏,三年不鸣,谓何?九年不飞,谓何?”王答曰:“三年不鸣,是为一鸣惊人,九年不飞是为了一飞冲天。”多么智慧的回答啊!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功需要等待。

大鹏三年不鸣是在等待众人的侧耳倾听,九年不飞是在等待众人的注视。大鹏的数年等待换来了成功的一刻。

许多武侠故事中高手比武也是这样,有一方输了,他会有一段时间消失不见,那就是他在暗自习武,等待下一次比武时,打败对方。

做生意也是这样,合于时宜,就立马开张,向民众提供物品,使自己获利,互惠互利,小则发财致富,家业兴旺,大则取信于人,信誉远扬。得手了不必张扬,吹嘘自己家底,炫耀自己能干。这样势必危险。不利时,静静等待时机,了解这层道理,心气平和,以退为进,这是无所为而已有所为了。

街上有个小贩子叫卖玩具,小孩子便蜂拥而上,围着贩子的玩具挑子,把玩着漂亮的木喇叭、精致的小铃铛,爱不释手。

小贩子看在眼里,心中得意,就把木喇叭、小铃铛的价格从原价一个钱翻到两个钱。

当父亲的从屋里追着孩子,跑了出来,最小的孩子便扯着父亲的衣角,不住地叫买,其他的小孩也眼巴巴地望着当老子的。

老子拗不过儿子,便向小贩子讨价:”一个半钱卖么?”

“不!两个半钱不还价!”小贩子又涨价了。

“两个给三个钱怎么样?”父亲又变个花样还价。最小的孩子已哭起来了。

“不还价,不还价。”小贩子担起挑子准备走路。”

最小的孩子已是又哭又闹了,过路的老婆子说:“刚才在那边,他才卖一个钱一个哩!”

回到家里,父亲便告诉孩子们;“都怪你们自己!越是觉得好,越想要,你们就越说它不好,装作望都不望一眼的样子!”

孩子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

在这里,小孩子被教育学会忍耐,等待时机。我们大人们更应该如此。

要耐得住寂寞,好像一位面对喧嚣和诱惑的学者,又好像面壁修炼的武林大师,甘于吃苦,成竹在胸,让大家感到柔中有刚、静中有动、退中有进。我们如果都能固守根本,追求理想,拒诱惑于千里之外,坐如钟,站如松,专注于自己的功课,那么,还有什么样的难题不能攻克?

这样的斗志虽不轰轰烈烈,但扎扎实实;虽不张扬,但厚积薄发;虽不高昂,但冷峻中蕴含着不可战胜的骨气。

记住,成功,需要等待!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努力,是一种平和安逸却又自信豁达的心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在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人们都急切的等待这位伟大推销员的精彩演讲。

演讲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大师说:“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年轻人跑到台上。“请你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一个年轻人先拿起铁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但一声震耳的响声后,吊球却纹丝不动。他接着用大铁锤不断砸向吊球,铁球还是不动。很快他就气喘吁吁了。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这时,大师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再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大师就这样自顾自地敲下去。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

大师却不闻不问,只管一小锤一小锤不停地敲着,大概在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接着,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大师开口讲话了。他的告别演讲只有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人们天天都在做事,那不过只是为了衣食。对于事业,常常是干的时候少,等待的时候多,须明白事理,等待也是一种争取的方式。事业不是每天都在做,事业的成就需要时机,需要谋划,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不要急于求成,稳扎稳打,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只待东风一到,便能大展拳脚,扬帆远行。

大器晚成,顺时而待,人生在于积累

【道者说】

“大器晚成。”

——《老子·第四十章》

【智慧细语】

贵重的器物总是迟迟才能完成。

人的资质经历不同,出道成名的时间自然也就有早有晚,如果较之通常情况晚上三五年或十数年,就叫大器晚成。当然这只是个含糊的说法,到底人晚到什么程度成名才叫大器晚成,并没有谁去做硬性的规定,每个人拥有天赋机遇的情况不同,出名成家的年龄也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不过生活自身的魅力正在于此,大器晚成这种富有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不仅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领略了平淡生存的神奇和诱惑,而且给了我们一些摆脱平庸生活的希望和借口。

“大器晚成”这个词,一般被用来安慰那些少年不得志的人。但这并不是老子本来的意思。“晚”不是指年龄。姜子牙八十岁当宰相,是大器晚成;甘罗十二岁当外交官,也未尝不是大器晚成。“晚”是指时间。准确地说,是刻苦努力的时间。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可望成功;反过来说,一定要将成功希望寄托在长期努力上,不可急于求成。

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够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一步一步达成人生目标的人。西门吹雪学剑,每天练习拔剑一万次。他用最慢的方法,成为绝世高手。这是武侠小说中杜撰的故事。达·芬奇学画,鸡蛋这种简单物体他画了3年。他用最慢的方法,成为画坛泰斗。这是历史书上的真实故事。所以老子悟出了大器晚成之真谛:最具有价值的事物、最伟大的业绩都是在缓慢中晚成。成功的要点,就是要克服对慢的恐惧与急躁,一点一点地把梦想握在自己的手中。

比尔盖茨推出视窗软件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上市时间,他的精明之处在于宁可在时间上失信,也不在质量上打折扣。等待3年,耗费11万个工时,花费数亿美元的视窗软件一上市就受到用户的追捧,一上市就显出王者气象,高居榜首。

因此,当我们一旦悟透“大器晚成”的道理,作事情不急于求成,始终坚持把眼前的事情做的更完美,那么就会比别人更快地获得人生成功。

相比之下,对于一些很快到手的东西,其价值却令人怀疑:用激素催生的速成猪,既无营养又有害健康;在速成班学会的“半吊子”技术,好看不好用;考试前临阵磨枪的速成成绩,造就的只是高分低能;挑灯夜战匆匆完工的速成建筑,真的能害死人……

尽管生活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教训,有些人还是“不信邪”:别人需要“大器晚成”,但我不需要。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智商高,或者说比别人聪明。他们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找到一条捷径,省略辛苦练习的过程,比别人更快地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最后找到的捷径是赌博、买彩票、做违反规则的事情。他们的理论依据是: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真正的智者都知道,成功要靠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悟。正如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查理·库金先生所说:“成就伟业的机会并不像急流般的尼亚加拉瀑布那样倾泻而下,而是缓慢的一点一滴。”更快只能通过更多努力实现,希望金子超过汗水的想法,有太多幻想的成分。

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六国论》的作者苏洵,由于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直到他50岁时才被皇帝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再比如半个世纪前,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当时,沃森年仅25岁,已经获得博士学位3年;而克里克37岁,一年后才获得博士学位。人们称沃森是神童,说克里克大器晚成。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在科学史上极少见的大器晚成者要数老布拉格,在1912~1914年和儿子合作提出布拉格定律期间,他的年龄已到了50岁。并于191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不过,从这些大器晚成的伟大人物的发展历程里,都可看到他们在年轻时代都不断的勤奋刻苦钻研,朝着自己感兴趣的山峰不断攀登。不在乎时间的起步迟早,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就可望成功;反过来说,一定要将成功寄希望在长期努力上,不可急于求成。

因此,无论什么年龄,你都可以成功,只要你肯把握现在。人的成长固然有着各种不可违背的规律,但是成功是不受年龄限制的。

少年得志固然让人羡慕,而大器晚成则更令人钦佩,因为前者有不少天赋和机遇的成分,这是无法以个人之力得到的,而后者则纯然是靠个人的后天努力和毅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人刚过40岁甚至是30多岁就已经放弃了人生该有的冲刺,将自己看来无法实现的梦想让子女去实现。这样,即使是有朝一日天上掉下馅饼,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恐怕也因才疏学浅而无法胜任。可见,人的命运不到最后一刻确实是很难说的,不要轻言放弃,要甘于在寂寞中等待,在等待中把握机会。大器晚成是没有什么时间限制的。

当然,人在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身体状况良好,这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是,年龄增加并不意味着智力衰退,不再有成功的可能。医学研究证明,人的心智在50岁时还正年轻,而且仍在成长,脑力活动直到60岁才达到巅峰,80岁以后便衰退了。科学告诉我们,成功是一生的事,是不分年老、年幼的。不仅幼年、童年、少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中年、老年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然而,许多人已经习惯于接受“神童”一类的成功,却无法相信白发苍苍、已近垂暮之年的老人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人们总是习惯于赞颂喷薄而出的朝阳而伤怀逐渐西下的落日一样。

偏偏生活总爱与人开些出乎意料的玩笑,许多被人们认为老之将至的人却青春勃发,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看过世界名著《唐·吉诃德》吗?当你感慨这部不朽之作的伟大和神奇时,你是否想到它的作者塞万提斯是五十三岁才开始著书的?而且,他的一生坎坷曲折,负债累累,在手曾在一场战争中受伤致残,虽然多次承担公职,但却都是“七品芝麻官”,还被囚禁过。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还有可能成功吗?我想,一般人都不敢对他的半生命运做出美好的推想。然而,他成功了!他的书一下子风靡世界,并且经久不衰,长达350年之久。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一位家庭主妇,从前没有学过任何工业设计的知识,50岁以后开始学习,竟然成为杰出的工业设计师。一位老先生,70岁才进医学院学习,成了名医。另一位70岁的老人进了法学院,现在已是一名优秀的律师……所有的事例都告诉我们,大器可以晚成,成功不分先后。

但是,坐享其成的人是不会成为大器的,即使年纪再大也将一事无成,因为他懒惰,他不珍视现在,不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