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既然会成为英雄,有什么好担心的。”
是啊,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际遇,都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好机会,一个是坏机会。好机会中,藏匿着坏机会,而坏机会中,又隐含着好机会。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它。
上面是关于乐观的心态,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豁达心态的故事。这是关于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一向衣着随便。一次,他穿着一件破大衣在街上走,一位朋友见了,十分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不换件新大衣?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反正这里没人认识我,换不换新大衣有什么关系?”
几年后,爱因斯坦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这位朋友又在街上碰到了他,发现他还是穿着那件破大衣,于是说:“您怎么还穿着这件大衣,这跟您的身份太不相符了吧?”
爱因斯坦说:“用不着,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了。”
爱因斯坦的境界,代表着一种与常人大不一样的生命境界,对于在当今社会因为盲目竞争导致痛苦的人来说,他们有着很直接的指导意义。
缺乏智慧的人,总是要世界围着自己转。然而,真正的达者,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意志与智慧,但一定是建立在符合自然之道的基础上。他们放弃僵硬的主观意志,来适应万物。这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着自然法则去行事,顺势而为。
永远乐观、旷达,生命对于任何人都不再是负担,而是仿佛置身于天堂。当生命结束之时,人们也绝不会有悲凄留恋之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都去斤斤计较,都仔细琢磨,那岂不是凭空添了很多负担吗?有些事我们要看得开,要有所取舍。过去的就让过去吧!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开朗豁达的心态有利于健康,也有利于以新的状态投入新的一天。
透彻感悟,适时放弃,比宝石更珍贵
【道家说】
“既以与人,己愈有。”
——《庄子·田子方》
【智慧细语】
以自己的东西尽可能地施与人,自己反而更加丰富。
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但美好的生活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坦然面对一切的才智,那是对人生透彻的体悟,什么是我们应该珍惜和拥有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
山路上,一位四处云游的隐士信步走在!看见路旁草丛中发出闪烁不定的光芒。他走近一看,是一块鹅蛋大小的宝石。隐士看着有趣,顺手将宝石捡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行囊中,继续他的旅程。几天之后,隐士在森林中迎面遇上一个疲惫的旅人,隐士看那人风尘仆仆,脚步蹒跚,便好心地打开行囊,拿出一些干粮来分给他吃。
旅人在吃完干粮之后,眼睛余光一瞥,望见隐士行囊中的那颗宝石,他便开口要求隐士,是否能将那块宝石借给他看一看。
隐士微笑着,毫不迟疑地从行囊中掏出宝石,道:“不要说看一看,就是送给你也没问题啊。”旅人大喜过望,连忙伸手接过宝石,道谢之后,便和因分道扬镳,继续赶路。旅人边走边脸上不由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想着,有了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石,自己的下半辈子就再也不用发愁了。
过了几个小时之后,隐士听到身后远处有人不停地叫唤,他停下脚步,原来是刚才的那个旅人。隐士摊了摊手,笑道:“如果你还要宝石,我可是没有了!”
旅人气喘呼吁地赶到隐士面前,将那块宝石还给了他,说道:“大师,我可不可以斗胆地猜测一下,您身上一定有更宝贵的东西?”隐士微笑着听旅人的下文:“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你愿意将这块价值非凡的宝石送给我?我想要的是你的那种力量,能不能送给我?”
故事中那位旅人茅塞顿开之后,匆匆赶回来向隐士请求的神秘力量——坦然面对一切的才智和心胸,也正是宇宙间最大的一股力量;是所有重要的宗教都在追寻的真谛,也是能够克服一切诱惑的最大动力。无私地给与,成就大我。
奉献爱的力量无所不在,只是人们常常容易因此而忽略它的重要性。拥有真正爱的力量,任何人在我们的眼中看来都是具有优点的;任何事情在爱的领域来加以诠释,都是为了对我们有所稗益而特别存在的。
因为有了爱,我们得以更清楚地确认自己存在的无限价值,使得生命的潜能能够全然地发挥;因为有爱,我们更懂得尊重每一个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不致妄想擅加操控或****地统御。因为有爱,我们可以最终走向圆满做事的最终目的:通向圆满的人生。
有一个美丽的果园,在繁荣都市的郊区,每到水果盛产的季节,果园中各式各样的水果高悬在树上,五颜六色地争妍斗奇。这对住在附近的许多小孩有着难以抗拒的强烈诱惑力。
小朋友们喜欢趁着果园主人不注意的时候,三五成群地结伴壮胆,偷偷溜进果园里摘树上的水果。
当小朋友们正在庆幸偷摘水果的冒险行动成功之际,而果园主人总是躲在果园的角落,突然冒出身子来,大吼一声,吓得那些小朋友连忙抱着手中的战利品,转身拔腿就跑。
而果园主人并不就此罢休,他也会跟着追上去,非得要把那些小朋友追过几条街,搞得自己上气不接下气的,才肯放弃这种追逐,缓步走回自己的果园。
果园主人的一位朋友觉得看不过去,便劝他道:“唉!小朋友偷摘几个水果,对你应该不会造成多大损失,更何况你的年纪也不小了,再这样跑下去,当心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闹剧几乎天天上演,万一有个闪失,岂不是更划不来?我劝你还是算了吧。”
果园主人听了之后,笑着对朋友道:“老兄,你是不是年纪真的大到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啦?还记得咱们小时候不是也这样子到处去偷摘人家的水果来吃?也同样被那些大人拼命追赶啊!你想一想,那些偷摘来的水果滋味怎么样。还记得吗?”
朋友想了想,回答道:“嗯,那些原本青涩的水果,真是我一生中最甘甜的美味,那种童年的生活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果园主人点头道:“对!这正是我忙着追那些小朋友的原因。”
果园主人深深记着自己的儿时美景,愿意用相同的追逐方式,让久居都市水泥丛林中的顽童也能够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并让他们在长大成人后,也能拥有同样的快乐回忆,同时,要让自己觅到那久违的童真。这是同情心发挥到极致的美好展现,也是一种淡然人生的生活方式。真心对待他人,将爱心、童心传递,自己的美好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有一祖上曾在朝为官的大户人家,欲测子侄后辈何时再有出人头地、人中龙凤之人出现,就请风水先生看其祖坟。老翁与风水先生路过自家麦田,见有人在偷麦子,其同行的小儿让大家不要惊动他们,绕行。风水先生说不用去看祖坟了,你家的人出了。
爱心才是人世间真正的无价之宝,同时它又是灵验的试金石。爱心是需要实践检验的,是在不经意间释放出来的。它不是扭捏造作的做秀。具备同情心,能够随时记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对方心灵深处的真正感受。成全他人,自然也会成就自己。古今中外“道”是相通的,能够将爱心传播给他人的人,他的内心定然是美好的。爱心传递的过程,也是收获快乐的过程;感染别人之日也是赢得尊重之时。
知足者常乐
【原文】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译文】
最大的祸患在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在于贪得无厌。所以,满足于“知足”,就永远满足了。
在一个遥远美丽的山村,住着一位聪明人。一天,有一个满脸愁云的女人来到聪明人家中,向聪明人哭诉道:“我住的茅屋本来就小,丈夫、孩子和我已经有四个人了,可现在公公、婆婆又搬来和我们住在一起,日子过得太不顺心了,六个人挤在一间那么小的茅屋里,局促难过呀!”
聪明人听完想了想,问道:“你家养牛了吗?”
女人答道:“有呀,可这和屋子有什么关系?”
聪明人说道:“这样,你把一只牛拉到小茅屋中养,一星期后来找我。”
一星期后,女人来找聪明人,一进门便抱怨:“这算什么嘛,本来就挤,你还让我牵头牛进去喂,牛一动我们全家都要跟着动,更没办法生活了。”
聪明人笑了笑,又问道:“你家还养鸡了吗?”
女人说:“养了,这和我的处境有关吗?”
聪明人说:“你回家后把鸡也赶到小茅屋中养,同样一周后来找我。”
女人听完更加纳闷了。然而她认为聪明人毕竟是聪明人,比自己要强得多,便也就答应了。一星期后,她又来了,还没进门便大喊大叫起来:“你还是聪明人呢,搞得我现在家里鸡飞牛跳的,到处是鸡毛牛粪,还让我们怎么过日子?”
聪明人一言不发,等她骂完了,平静地说了一句:“回去把牛牵出屋子,一星期后来找我。”
女人听完觉得这聪明人真的没什么聪明的地方,但她还是听了聪明人的话。一星期后,她又来找聪明人,他问她:“这星期的感觉怎样?”她回答道:“比以前好多了,自从把牛牵走以后,觉得家里宽敞多了。”
聪明人笑着说道:“关于你的困境,解决的办法我已经想好了,你回去后把家里的鸡全部赶走。”
女人回去后便照聪明人的话做了。后来,她就快快乐乐地和她的孩子、丈夫、公公、婆婆一起生活了。
其实,快乐的秘密并不复杂,当你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与挫折时,不要埋怨悲观。因为一些事情并不是像你想像的那么可怕,更可怕的事情你还未经历,应该暗自庆幸才对。乐观积极地面时它,以饱满的精神迎接它,任何挑战都会随风而散,快乐如此简单。
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无休止地压迫自己。使自己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精神和人格却严重扭曲;使自己背负着无尽的重担无法喘息,更无暇欣赏生命旅途的一路风光,那么他就无法理解生命对我们的真正意义。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有一则寓言,名叫《蝜蝂》,说的是贪财害己的道理。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的背部能装很多的东西。而且被它拣到背上的东西都掉不下来,如此这般,一直装,一直背,直到压得它倒地爬不起来。人们见到这种情况,出于同情,帮它扔掉背上的东西。但它只要能爬起来走路,就又像从前那样往背上加东西,同时,又喜欢往高处爬。它是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一刻也不停留地向前走,向高处爬,最后在高处,疲累得落地而死。
柳宗元所讽刺的那种人现在仍然很多。房奴、车奴、卡奴……现代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艰难地“爬行”,即便这样,仍不时往后背上加东西,自己进修拿学位、妻儿出国深造、希望有比别人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地位……希望一夜暴富,于是体育彩票、福利彩票、股票、邮票一顿狂买……他们疯狂地累积财富,无论囤积多少都不知足,他们因财惹祸,被抢劫,被偷盗,被清洗,然而,还是不能接受教训。只要一息尚存,照捞不误。他们连做梦也是梦见黄金白银。他们的模样也许高大魁梧,个性也许潇洒风流,但才智和贪婪与蝜蝂相差无几。
凡是知足的人,就是悠游常乐的富翁。
从前有个大富翁尹氏,非常热衷于赚大钱、积累财富,对待仆人苛刻之极,从早奴役到晚。其中有一名老仆人,由于白天被呼喝指使做这做那,到了夜晚,便精疲力尽,倒床即呼呼大睡。因为到休息的时候非常放松的缘故,每晚都梦见自己成为一国之君,居万民之上,总一国之事。住在豪华绝伦的宫殿里,恣意所为,生活好不快哉。
虽然隔日醒后仍得操持役事,受人压榨,但老仆人自我安慰说:“人生百年昼夜各半。我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何所怨哉!”
至于那位尹氏富翁,白日操虑家业,唯恐被人占了便宜,搞得身心俱疲。到了夜晚,怀着疲惫之心入眠,却每每梦见自己成为他人的仆役,被辱骂使唤,甚至鞭笞杖挞,苦不堪言。
最后承受不住,病倒了。他把这层心事告诉友人,朋友告诉他:“你地位尊荣,家财万贯,远胜一般人;而晚上梦为仆人,备尝劳苦,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生是有喜有乐的。要想醒着和做梦时都一般称心如意,那是很难的。”听了这殷话后,尹氏恍然大悟这“一梦一觉”的道理,态度做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开始宽待仆人,不再汲汲于追求财富、自寻烦恼,身心因而得到舒畅、解脱,连病痛都少来侵扰了。
知足是一种幸福,然而,得到这种幸福是最难的。尹氏虽然享有荣华富贵,却为欲望所蒙蔽,成为生活的奴仆,得不到快乐;而老仆人身操贱业,却能白得其乐,从梦中得到补偿,享受尹氏遍求不得的人生乐趣。
老子也说:“知足者富。”只要懂得知足就是大富翁,那么,身体康泰,安居乐业,周末能晒晒太阳,偷得半日闲情,想来亦是一乐矣!如果他们知道自己身在福中,保持正直,便是极大的幸福!
相信自己,潜力无限,身体中蕴含无限潜能
【道家说】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以来。此之谓葆光。”
——《庄子·天地》
【智慧细语】
大海作为一种物象,江河注入它不会满溢,不停地舀取它不会枯竭。其实,我们的潜能就像海水一样,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据一些权威资料显示,普通人只开发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与我们应当获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的大脑智慧几乎是处于一种半梦半醒之间,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的很小一部分。人的大脑贮存的能量大得惊人,人们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只发挥了极小的一部分大脑功能。要是人类能够发挥自己大脑功能的一半,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个百科全书,获得12个博士学位。
这就是你自己的真实资料,是你自己的有关数据。人的智力如此,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如此,如人的体力、宗教经验、情绪反应等等,都可以爆发出几乎不可思议的潜力。平时只是由于情境方面的限制,人在一般状态下只能发挥其很小一部分的潜在能量。
下面有事例为证:
一位农夫在自家的谷仓前注视着一辆轻型卡车快速地开过他的土地,他14岁的儿子正驾驶着这辆车,由于年纪太小,他还不够资格考驾驶执照,但是他从小就对汽车很着迷,而且似乎已经能够驾驶一辆汽车,因此农夫就允许他在自己的农场里开这辆客货两用车,但是不能开上外面的路。
突然,农夫眼看着汽车翻进水沟,他大吃一惊,急忙跑到了出事地点。他看到沟里有水,他的儿子被汽车压在底下,只有头露出了水面一点点。
这位农夫毫不犹豫地跳进水沟,把双手伸到了汽车下面,把车子抬了起来,高度足以使另一位跑来帮忙的工人把那毫无知觉的孩子从车子下面拽了出来;当地医生很快赶了过来,给孩子作了全面检查,幸好只有一点皮肉伤,只需作简单的治疗,其余均完好无损。
那位抬起卡车的农夫并不很高大,大约有170厘米的身高,70公斤体重。所以,别人都很惊讶,如此身体,竟然能有如此壮举!连农夫自己也觉得奇怪,刚才他跑过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能够抬得动。出于好奇,他就又试了一次,结果根本就无法动得了那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