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静品禅心:品读生活中放下禅
3584700000015

第15章 宁静安适,快乐自在:放下贪念(1)

贯休的《山居诗》:“露滴红花玉满畦,闲拖橡屐到峰西。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古堑细香红树老,半峰残雪白猿啼。虽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满溪。”心理上的淡寂和生活上的萧闲相互交织,这就是禅。舍此求禅,恰如兔角龟毛,无处可觅。

人们总是向往,只有淡泊,只有宁静生活状态,最深入、最细微,最独到的品味人生。径路狭窄出,请留半步与他人;滋味不要太浓厚,留三分味道让人品。顿悟了禅的淡泊和宁静,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天天心情都会很愉悦,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禅的力量能够引导你走出喧嚣,避开炎凉,脱离宠辱,生活会变得更加无忧无虑,更加清净自在,更加充满阳光。

1.视珍宝为粪土,看功名如浮云

积德是平日里行善,不吝啬钱财,多布施。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功德最实在,还能福延子孙。

有人问禅师:“钱财是什么?”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话说有个国王很喜欢聚敛财宝,有个愿望就是把所有的财宝都带到他的后世去。所以从他即位起,它就把这个国的所有珍宝都收集,不然外面有一点剩余。

因为他的贪恋,于是规定谁想结交他的女儿,必须要带着财宝当见面礼。而且要连人到财宝来结交他的公主们。他用这样的办法聚敛了当地的好几个富翁的财宝,慢慢地,这个国家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金钱宝物,所有的金钱宝物都进了国王的仓库。

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寡妇,她只有一个儿子,她对这个儿子是极其的疼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寡妇的儿子见到了国王的一个女儿,她姿色美丽,婀娜的身姿,很让这个寡妇的儿子喜欢。但他家里没有钱财,是没法结交国王的女儿的。由于过渡思念,他开始生病,眼瞅着身体越来越虚弱。他的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实在没办法了就问他:“还有什么想法,母亲都能答应你。”

儿子便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母亲。于是母亲对儿子说:“现在国内一点金钱宝物都没有了,现在咱家里是一点金钱宝物都没有了,只有你父亲死的时候,口里含有一枚金钱。你要是把坟墓挖开,可以得到那枚钱,用那钱去结交国王的女儿吧。”

后来儿子挖开父亲的坟,从口中取出了那枚金钱。他拿到了金币,便去见国王。国王见了说:“国内所有的金钱宝物,都在我的仓库里了。你的金币哪里来的?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宝藏?”

寡妇的儿子否认发现宝藏的事,国王始终不信,就用各种刑法拷打他。后来寡妇的儿子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您这样行不行,第一您可以去问问我的母亲,实在不行就去父亲的坟地看看。要是我欺骗了您,您再杀了我也不晚啊”

于是国王派了亲信去寡妇家里盘问寡妇,自己亲自去坟地察看真假。果然看见他父亲口中放金币的地方,这才相信了。紧接着,派去的亲信,也回来说寡妇和她儿子的说法是一致的。就在这会儿,果然忽然间明白了一个这样的道理,钱财是带不走的,这个寡妇的丈夫就一枚金币都没有能带的走,更何况我那么多宝物呢?

故事讲完后,禅师问那个人:“钱财为何物?”

那人回答道:“身外之物。”

久积福德,必有回报。固守钱财,空喜一场。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更何况那些身外之物呢,直接布施给那些更需要的人,不仅是帮助他人渡过困难,也给自己积福成德,延福子孙。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真正值得人们去追求的财富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完美的精神生活。

金钱、权利、物欲、女色……到头来全是空执著其一生,累其一世,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佛教提出“诸法空相”、“五蕴皆空”的道理,是为了让人们放弃对世间相的执著,解脱世间相的困惑。这里的“执著”有两种。一种:“著有”——执著于有。另一种:“著空”——执著于空。一个人执著于世间的功名利禄等事相,就是“著有”。一个人执著于出世间的清净,就是“著空”。一个人不再执著于世间相,也是不能解脱的。比个例子来讲,就像看病一样,是一个过程,即使不再执著于世间相,却又执著于出世间相。因此打破一切执著,才能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做到不执著。看到自己原本清净无染、灵动活泼的真实自我。

《红楼梦》中那位疯癫道人所唱的《好了歌》只要看过书籍和电视的都略有所闻。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讲内心的贪恋彻底消除,是谈何容易。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人生境界得以超然,就需解脱名利的虚妄系缚。但真正能看破红尘的有几人呢?就是唱《好了歌》的疯癫道人也未见得能做到“不离凡俗,一尘不染”。饱读诗书的贾雨村,又何尝不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但他依旧对娇杏念念不忘,为官之后,派人把娇杏接来,做了填房,他明知道恩公甄家女儿的下落,却畏惧权势不帮恩公找回女儿。为了讨好四大家族,他贪赃枉法,胡乱判案,自己最终也没得个什么好下场。

陷入金钱、权力、色相的深渊中就会越陷越深,烦恼也会随之而来。即使一时得到满足,过了不了多久就会再次陷入进去,直至无法自拔。

静品禅心:人生在世不可太过贪,因为这样不仅会让你身心疲惫,还等于饮鸩止渴,最终不得自拔。人可以追求你想要的东西,但要适可而止,不得过于偏执,该放手的时要及时放手,才是一种明智之举。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心灵才能获得宁静与安详,每日才能过得愉快和谐。

2.割舍才能得到,忙碌收获快乐

有三个人总是闷闷不乐,于是找明德禅师询问如何才能找到快乐。见到禅师后就说:“大家都说佛法可以让人不那么痛苦,但我们也是信奉佛教之人,多年以来,为什么我们也没觉得快乐?”

明德禅师微笑的看着他们说:“想要快乐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搞清楚人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自己就会变得快乐。”

三个人感到很突兀,没想到禅师会这么问,想了一会儿,第一个人说:“人总有一死,但死太可怕,所以要活着。”第二个人说:“为了老了的时候,我可以用我现在拼命劳动挣得的钱财、食物,来安享晚年。”第三个人说:“我上有老,下有小,所以我必须活着,不然我没了,他们改怎么活?”

明德禅师听后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你们都活在恐惧死亡、等待年老、不得已的责任,的原因中,而不是因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不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自然不能快乐。”

三人问道:“那我们怎么才能快乐呢?”

明德禅师问:“你们觉得得到什么才会快乐?”

第一个人说:“有金钱了我就会快乐了。”

第二个人说:“我觉得我有爱情了就快乐了。”

第三个人说:“我有名誉了就会快乐了。”

明德禅师听完他们的话后说:那为什么有的人有了名誉还是烦恼,有的人有了爱情还是痛苦,有的人有了金钱也还是忧虑呢?”三个人无言以对。

明德禅师接着说:“在人们的生活中,理想、信念和责任每时每刻都在体现,并不是空洞的。只有改变对待生活的观念和态度,生活才能有变化。名誉来源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在与彼此的付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需要的人,才更有价值,这样的生活不是真正的快乐吗?”

人生在世,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享受美好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快乐,佛法给予我们以下五个建议:

第一,以舍为有。

整天妄想、贪求,是永远也不会快乐。相反,懂得施舍的人,日子才会快乐无穷。这里的“舍”不是全部完全给人,而是一种结缘,比如:认真听他人讲话,彼此就是结缘;今天我帮你做一件事,哪怕仅仅是一个小事,遇见你时送一个微笑给你等等这些都是在结缘。这些看起来都像是你在做什么什么,实则是在撒播福音。这表明你是个富有之人,你有感恩,你有满足,你才肯舍,肯给人。所以“以舍为有”,才会快乐。

舍弃是一种心境坦荡有气度的表现。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此时就需要我们学会舍弃。道理很简单,就像当我们蹒跚学步时,父母总是舍不得放手,恐怕我们现在路都走不好;在经历起一次次失败后的成功懂得吸取教训,才能为下一次的成功垫好基础。在受挫后一定要舍弃下挫败感,不然永远都将活在挫败的影子里。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现实中,向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个人懂得舍弃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舍弃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损失,也很痛苦,但有舍才有得。世间万物向来都是公平的。

在我们人生道路上,总是会面临着选择的境地。而这种选择永远都不知道到底怎么才是最好的,未知的路充满了神秘、新奇、刺激和诱惑。一不留神,可能自己选择的路是让自己今生后悔的,也选择的路是一条阳光大道,这个未知的路谁都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选择一条就意味这放弃另一条,这种抉择常常是痛苦的。

当我们做抉择时,有经验的人就会劝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把合与得分开两边,得大于舍就做,小于舍就不去做。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时的抉择绝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做出抉择的。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任何事都没有一层不变的,与其将因得到而舍去的东西没有太大的距离,那舍去的就会让我们痛苦不堪。

第二,以忙为乐。

有一个人看见一位禅师就问:“这么多年不见,您一点都没有老啊!”禅师总是笑盈盈的说:“那是因为我太忙了,没有时间去老啊!”大多数人喜欢偷闲,其实偷闲是苦,忙才会快乐。因为,忙得乐以忘忧,你就会总感到快乐,感觉不到忧伤。

第三,以勤为富。

勤劳,等于财富;不勤劳,即使有万贯家财,迟早也会坐吃山空,要想富就要勤劳。

第四,以忍为力。

“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造就了佛祖。所谓“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一个人能够忍,就有力量。因此我们要学会忍苦、忍难,忍饥、忍饿,“以忍为力”,一忍万事则成。

第五,用般若来生活。

做人处事,不仅是用感情和物质,还要用“般若”,“般若”这是一种智慧。什么是般苦呢?比个例子通俗的讲就是:你有技能,把技术传授给他人;你有哲学的思想、正确的道理贡献给别人,这就是般若。能用“般若”处事,凡事就都是好事、都是善事。

凡事不存有贪欲、嗔恨、自私;不处心积虑总想着算计别人。凡事能为他人着想,能用般若来思想,就能获得他人的信赖和敬重。

最后,如果有平常心,一切就会看得很淡泊,即使一粥一饭也会觉得来之不易。那么这饭就会吃得很香,菜根也会觉得的有味。如果没有这样的心境,即使山珍海味也不觉得好吃。

静品禅心:理想、信念和责任无不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只有生活的观念、态度改变了,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是在服务于大众时,大众给予的肯定,是你个人价值的体现,自己的付出有人认可,就会很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需要的人,才有价值,这种快乐和价值才是生活真是的一面。

3.美景平静怒火,理智压退癫狂

有个女妇人很擅长养花,而且她还是虔诚的信徒,所以每日都会在自家的花园里采一些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刚刚献花供佛出寺院的大门时,正好碰到了慧能禅师,于是在她心里憋闷很久的问题,此刻正好讨教一下禅师。

女妇人说:“大师呀,我自己很喜欢花,看到那些开的金灿灿的献花我就很开心,于是我总是会把美丽的献花献给佛祖,每次来礼佛时,我就感到我的心灵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一回到家中,我的心就会变得很烦乱。我该如何是好呢?”

慧能禅师听后欣喜地说道:“每天都能这么坚持的给佛献花。可见你是一个很虔诚的人。而且据佛经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你常以鲜花献佛,必然对花草有所了解,那如何给鲜花保鲜呢?”

女妇人说:“花朵保鲜很简单,每天换水,换水时要把花梗剪去一截,如果不剪去这些花梗就会影响花儿吸水的效果,花就容易凋谢!”

慧能禅师接着说:“我们和花是一样的,要想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就需要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像剪掉花梗一样对自身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真正吸收到生活的气息。”

女妇人听后感到很是受用,对慧能禅师说道:“谢谢您禅师,将来有机会,我会像禅师一样在寺中过一段晨钟暮鼓,菩提梵歌的宁静生活。”

慧能禅师说:“生活中无处不是宁静之地,你的呼吸就是梵歌,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不是非到寺中才能享受到这宁静的生活。”

生活中,无处不是禅,无处不是佛,无处不是宁静详,唯有保持一颗平和心才能领略生活的真谛。

有两个人争执不下,一闹闹到县衙门前。事情缘由很简单,一家的牛吃草过了界,把另一家的庄家给糟蹋了。正巧赶上县太爷心情不好,还没问清什么原因就把堂木一拍,喝令两人,将县衙门口的拴马石一起抬到城外的楼门口再回来告状。

此二人互视,那可是二三百斤重的石头啊,不齐心协力怎能搬的了。尽管如此,只搬到城外楼门口啊,还没出城,途中两人就已精疲力尽了。坐下来休息时,一阵微风吹过,两人如醍醐灌顶,忽然醒悟。租车将拴马石送回县衙,携手回家去了。

下面的故事也是平息怒火的:

某人受人诽谤,心里很是窝火,一天实在时忍不了就带了一把尖刀去找那个诽谤他的人算账。就在中途,恰好路过一条河,河边垂柳拂岸,河水涓涓溪流,水鸟时落时飞,蓝天白云好不惬意。

这个人原本气呼呼的,眼前的景致忽然吸引了他,步子越来越慢,后来干脆直接坐在河边摆弄旁边的柳条。完全忘记了他出行的目的。

静品禅心:自然的美景可以平息心头的怒火,理智可以压退了癫狂。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那么碰巧的事,可能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要遇到更糟糕的事。所以我们要学会以平和的心对待万事万物,寻找自己心中那份安宁。这种安宁才能平息心头怒火,化干戈为玉帛。

4.快乐是自己的,没人捆绑着你

人生有两只手,一只抓快乐,一只抓烦恼,你总是去抓快乐,你就会觉得快乐,你总是去抓烦恼,或者内心放不下烦恼,那你就没有手去抓快乐,那就你总会觉得很烦恼。

有两个僧人一直很仰慕一位禅师,总想找个机会去拜访一下。由于那位禅师住在几百里外的一座寺庙里,路途有些远,所以两位僧人一直都在等机会。这天其中一个僧人觉得机会不是等来的,说走就走是可以的。于是相约另一个僧人,准备次日出发。

哪知次日早晨,天阴沉沉的,眼瞅着就有下雨的迹象。被约同行的僧人说:“你看明显要下雨了,咱们还是等等雨后在出发吧!”

那个提议今天出发的僧人头都不待抬的,拿着伞就准备下山了,一边走一边说:“出家人怕什么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