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宽心就会开心 舍得就能获得
3584000000040

第40章 宽心舍得,才能收获快乐和成功(1)

宽心,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舍得,是一种人生成功的智慧。只有做到宽心,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得失自若,感悟人生的平淡和快乐;只有看透得失,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宽心是一种精神,一种领悟;舍得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宽心,才能在平淡人生中,享受快乐和幸福;舍得,才能得大千世界,左右逢源,有所收获。

有容人之量,方能成人之事

有句形容大度弥勒佛的话叫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姿态之高,令所有人神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对人,对事多一份宽容与大度。只有懂得宽容,才会懂得感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人生在世,更应有崇高的理想和宽阔的胸怀;待人及物应不拘小节,为区区小事而耿耿于怀不但徒增自己的烦恼,而且还于事无补。其实,不管是处世还是做事,只要你能有一个雍容大度、坦坦荡荡的胸怀,路就会越走越宽。相反,如果处处针锋相对,睚眦必报,结果只会落得一无所成。自然也就脱离了我们的终极目的——幸福。

最初,曹操与袁绍实力悬殊极大。曹操手下的不少将士,文人谋士都与袁绍一方有秘密书信往来,以备万一曹操被袁绍兼并,能有个退身之地。对此,曹操心知肚明,只不过迫于时局而不便挑明。

不久,“官渡之战”爆发。曹操利用奇计大败袁军,取得了彻底胜利。曹军在清理战利品时,从袁军大营缴获一大筐书信,都是以前曹操的部下写给袁绍的密件。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绍,贬低曹操,说自己身在曹营心在袁军;有的表示随时可以叛曹降袁。曹操的心腹们觉得事关重大,立即将书信交给了曹操。那些写了信的人害怕事情败露,个个心惊胆战。

正当人人紧张万分之际,曹操却接过信件,看也没看,就下令全部烧掉,并笑着对众人说:“这都是过去的东西。那时袁军地盘比我们大,军队比我们强,粮草比我们多。就连我自己也曾考虑过以后的退路,你们有人这么做,也属常理,不足为怪。”那些提心吊胆的人见曹操如此态度,又目睹那一大筐书信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如释重负,感到空前的轻松。同时,也都流下了无限感激的热泪。

此事迅速传遍了曹军大营,一度惊恐不安的军心,顿时稳定下来。尤其是那些写过“效忠信”的人,为报答丞相的大恩大德;在此后的战役中,个个冲锋陷阵,杀敌立功,为曹操的争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是一位大政治家的驭下之道。曹操深知宽容大度是黏合剂,能容人就是团结各种人,自己才会受人拥戴,统一大业才有希望。事实也证明,用大度的心志去看世界,世界也会宽待你。曹操的宽容是众人的幸运,而曹操的宽容也是自己的幸运。

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一个非常宽厚的皇帝。有一次,他向大臣表示想要起用黄宗羲,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清军入关后,黄宗羲曾经召集很多人组成了反清的“世忠营”,与清朝斗争达数年之久。

康熙之所以想要起用黄宗羲就是因为敬佩他的才学,但是大臣们听到康熙的这个决定以后,都极力反对,觉得黄宗羲是反清逆贼,这样的人怎么能让他来为大清效力呢。

康熙听取了大臣们的反对意见后说:“黄宗羲这样的做法是一种忠烈的表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大臣们见皇上不但不责怪黄宗羲,反而表示出对他的赞赏,都为皇帝的大度所震慑。

有一次,康熙在巡视西安时,召见著名的学者李禺,李禺是个有气节的人,他觉得自己是明朝的人,所以不想去见康熙。就让自己的儿子带话给康熙说自己年迈多病,不便见康熙。康熙知道李禺的意思,但是并没有怠慢他的儿子,他对李禺的儿子说:“人最可贵的就是气节了,你父亲是一个喜欢读书并且有志气的人,我特意把一块匾额赐给他。”于是,他就把一块写着“志操高沽”的匾额赐给了李禺的儿子。康熙这样宽宏的度量,一时被百姓传为佳话。

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泥细节,才能成就大的事业。”能容人者,必然能获得人们的尊重,从而生活幸福,事业有成;不能容人,则会遭到别人的反对,事业必然日趋衰败,其生活也必然是一团糟糕,更不要说什么幸福了。大度一些,试着学会宽容,幸福之路才会走的更宽广!

总之,懂得宽容别人,我们才能获得别人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只有得到了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会成功,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意,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

糊涂是一剂良方,大智若愚是一种境界

针尖对麦芒在某些场合是一种耿直与正义的表现,而在与上司相处时则是一种失策的表现;糊涂时常为人不屑,但在特定情形下,则是一剂良方。

看到这样一段话:

学生常做的习作是选择题、是非题和填充题。

选择题好就好在可以选择,即使不知道答案,也可以胡乱选一个碰碰运气。

是非题随便答是或非,也有一半机会答对。

填充题最难,根本无法蒙混过关。

长大了,发觉人生也是选择题、是非题和填充题。

选择题变得很难。

其实,是非题也不再容易,分清是非对错,不代表你我成功了一半。

在这世上,是非对错到底是个什么评判标准呢?很多小时候觉得对的东西到了现在却让人十分怀疑,现在的社会好像也和小时候不一样了,小的时候看东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很容易分的,现在却不明白了。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本身的是是非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顾客和售货员为谁应负责任而争得脸红脖子粗;走了冤枉路的乘客和司机为谁没说清楚而大动干戈,事情越闹越大;该退的货没退成,该节约的时间没节约,双方都憋了一肚子的气。这何苦呢?有人说,我就要争这个理儿。是,争一个“理”,的确有一种胜利的感觉,但你想没想到过这个理的代价呢?

反而,不争辩,放弃无谓的辩解,有时却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下面这个故事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您好,”王某对老总说,“昨天我交给您的文件签了吗?”老总转了转眼睛想了想,然后翻箱倒柜地在办公室里折腾了一番,最后他耸了耸肩,摊开两手无奈地说:“对不起,我从未见过你的文件。”如果是刚从学校毕业,王某会义正言辞地说:“我看着您的秘书将文件摆在桌子上,您可能将它丢进废纸篓了!”可现在他才不会这样说呢。既然老总能睁眼说瞎话,那又何必与他计较呢?因为结果是他的签字。于是王某平静地说:“那好吧,我回去找找那份文件。”于是,王某下楼回到自己办公室,把电脑中的文件重新调出再次打印,当王某再把文件放到老总面前时,他连看都没看就签了字,其实他比王某还清楚文件原稿的去向。

是的,这也是我在与上司发生冲突时的解决方式。我不赞成在冲突发生以后一走了之,因为在新环境里还会出现老问题,到那时你又怎样呢?我也不赞成为了争一口气大闹一场,因为吵闹不能解决问题,反倒有可能断送了职位,还是实际些吧!说到实际,谁是谁非也并不重要,即便是我对了而上司错了,我也会开动脑筋为上司寻找一个下台的台阶,无论如何,解决冲突的前提是合作!

聪明的人会装傻,谁是谁非不重要,好汉不吃眼前亏。针尖对麦芒在某些场合是一种耿直与正义的表现,而在与上司相处时则是一种失策的表现;糊涂时常为人不屑,但在特定情形下,则是一剂良方。

少些精明,多些糊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连鱼都无法生存,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人愿意与你共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关系时,切不要太精明。少些精明,多些糊涂,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商家才能招揽更多的顾客。

有一次,台湾作家林清玄到日本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要了一份他感兴趣的汤。入座不久,服务生将一大盆汤放在他面前。他一愣,问服务生:“这么一大盆汤,我能喝得了吗?”

服务生理直气壮地回答:“你也没说要一小碗啊!”

林先生一时语塞,匆匆喝了几口,感到很不是滋味,便按一大盆汤的价格付了钱,随后拂袖而去。

后来,他又到一家日本人开的料理店,要了一份同样的汤,也没说是一大盆还是一小碗。不一会儿,服务生给他端来一小碗汤,并说:“如果不够,可以再来一碗。”

他只喝了一小碗,当然只付了一小碗汤的钱。再后来,他每次去日本,都要到那家料理店用餐,包括喝他感兴趣的汤。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切实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处处算计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并且由此给自己带来好处。

有的人很精明,时时刻刻都在算计别人,不允许别人占他一丁点儿便宜。这样的人,实在不足与之共事,即使与之共事必定也不会太长久。

有位相识十多年的朋友,起初大家同在一家公司谋职,分任两个部门的经理,后来先后辞职开辟自己的天地,一直保持着较紧密的联系。本以为凭他的能力,他的公司肯定会迅速上一个台阶,却没想到他做的一直都不太顺利。其原因就是他太精明了。记得每次见面聊天,总是听到他抱怨、指责别人,包括他的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下属,他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抱怨同这些人共事有多么困难,他总是找不到令他满意的伙伴和员工。

曾几次开导他:“有些人并不是故意同你作对,只不过在个性、习惯上有所差异罢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以及与人相处要尽量看对方的长处,并尽量利用他的长处,不要总盯着人家的缺点不放。

可悲的是,下次和见面时,他依然如故。当然,他的事业也没有趁色。

生活中,过于精明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自命清高,斤斤计较,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及好恶去衡量和要求别人。在他们眼中,别人身上全是缺点和毛病。实际上,是他们自己太苛刻,太不讲人情味儿。这样的人,很难在交往和事业上获得成功。

要想和谐地与人相处,获得交往中的成功,我们必须少些精明,多些糊涂。其实,装糊涂是一种聪明的处世哲学。正如郑板桥老先生所说:“难得糊涂”。说是“难得糊涂”,其实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便装起糊涂来。

现实人生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做人太认真,不是伤了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套。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字”,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装一次糊涂,无疑是一种好的对策。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那就只好竖起“糊涂主义”这面旗帜,为自己遮掩心中的不平。若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却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讨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

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面对残酷的现实时,我们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此就将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顺其自然,让心境悠游自在

投入生活,就会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烦恼的干扰,这常常令我们身心疲惫、痛苦不堪,然而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我们从内心摆脱这些烦恼的束缚,将它们全部抛开,才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在当今这个所谓呼唤英雄的时代,人们总是在无休止地攀比,在徒劳中垂死挣扎,在摈弃逆来顺受的同时也失去了心境的平静。而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我们真的需要一点放下所谓的烦恼的宽心,谁说跟命运抗争就一定会赢呢,或许命运本身就是对的!所以,我们也该卸下强出头的烦恼,顺其自然,或许,这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坛经》中慧能禅师一语道破“风动”与“幡动”的本质皆为“心动”。内心空明、不被外界所扰,这是坐禅者应该达到的基本境界,也是人们行事处世的快乐之本。

佛眼禅师曾做过一首名为《无题》的诗偈,正好诠释了慧能禅师的意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此诗偈的前两句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致: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皆是人间胜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然而佛眼禅师将话锋一转又说,世间偏偏有人不能欣赏当下拥有的美好,而是怨春悲秋,厌夏畏冬,或者是夏天里渴望冬日的白雪,而在冬日里又向往夏天的丽日,永无顺心遂意的时候。这是因为总有“闲事挂心头”,纠缠于琐碎的尘事,从而迷失了自我。只要放下俗虑,欣赏四季独具的情趣和韵味,用敏锐的心去感悟体会,不让烦恼和成见梗住心头,便随时随地可以感悟到“人间好时节”的佳境禅趣。

只要我们正在经历生活,就免不了会有一些事情占据、藏在心问挥之不去,让我们吃不下、睡不着,然而这些事情却并非那些重要而让我们非装着不可的事情,只是我们庸人自扰罢了。

有一位成功的商人,虽然赚了几百万美元,但他似乎从来不曾轻松过。

他下班回到家里,踏入餐厅中。餐厅中的家具都是胡桃木做的,十分华丽,有一张大餐桌和六把椅子,但他根本没去注意这些。他在餐桌前坐下来,心情十分烦躁不安,于是他又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还差点被椅子绊倒,他心不在焉地敲打着桌面,这时候他的妻子走了进来,在餐桌前坐下。他说声你好,于是便接着用手敲打桌面,直到一个仆人把晚餐端上来为止。他很快地把东西一一吞下,他的两只手就像两把铲子,不断地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铲”进口中。

吃过晚餐,他立刻起身走进起居室。起居室装饰得富丽堂皇,意大利真皮大沙发,地板上铺着土耳其的手编地毯,墙上挂着名画。他把自己“投”进一张椅子中,几乎在同一时刻拿起一份报纸。他匆忙地翻了几页,急急瞄了瞄大标题,然后,把报纸丢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他一口咬住雪茄的头部,点燃后吸了两口,便把它放到烟灰缸里去了。

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突然跳了起来,走到电视机前,打开电视机。等到画面出现时,又很不耐烦地把它关掉。他大步走到起居室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去散步。他持续这样的动作已有无数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