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宽心就会开心 舍得就能获得
3584000000015

第15章 心存善念,快乐永相伴(1)

心存善念,不论人生有多少磨难,不论悲欢离合怎样纠缠,永远保持,善良心念,善心善行,恒久永远,生死不变!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你想做个幸福的人吗?那么就从与人为善开始吧!懂得善待他人,也就懂得了善待自己。

“恩情”刻在石头上,“仇恨”写在沙滩上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曾得到过他人的恩惠,也曾施恩于他人;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被他人所伤,也曾有意无意地伤害过他人。在受人恩惠后,我们是该知恩图报还是忘恩负义;被人伤害时,我们是该报仇雪恨还是忍让宽容,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我们下一步交往的得失成败。

有些人恪守“受人点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做人原则,得到恩惠后加倍地回报施恩者,使自己的良心与施恩者都得到了莫大的慰藉;而有些人享受完恩情后,非但不领施恩之情,当利益与恩人产生冲突时,反而重利而轻义,竟对恩人无情地进行迫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狐狸的尾巴总有一天会露出来,这些忘恩负义的小人最终必将得到报应,将被人们所指责与唾弃。

面对仇恨时,有些人深谙“冤家宜解不宜结”之道,即使对方于己有天大的仇恨,也依然抱着一颗宽容之心去面对去接受,结果真情软化了钢刀,仇恨烟消云散,敌人变成了朋友;而有些人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狭隘地以为“此仇不报非君子”,于是一直活在复仇的世界中,并且穷尽一生未能达成愿望时,还把它强加给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殊不知,冤冤相报何时了,永不停息地相互厮杀,到头来只能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于人于己都没有一点好处。

下面讲一个把“‘恩情’刻在石头上,‘仇恨’写在沙滩上”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关于“恩情”与“仇恨”的取舍之道。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阿里(阿拉伯著名作家)与朋友吉伯和马沙一同到野外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不小心摔了一跤,向深谷滚去。眼看着就要掉进深谷,眼疾手快的吉伯拼命地抓住了他的衣襟,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马沙起死回生,他知道,这次新的生命是吉伯给他的,为了永远记住吉伯的救命之恩,他在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用尖刀刻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人继续旅行,几日后来到一处沙滩。走着走着,不知为什么马沙和吉伯突然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记耳光。马沙没还手.只是一口气跑到远处的沙滩上,用手指写下了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旅行很快结束了。有一天阿里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突然想起马沙两次刻字的事,便不解地问:“马沙,我的朋友,你为什么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写在沙滩上?”

马沙笑了笑,说:“别人对我的恩情,我要牢牢记住,把它刻在石头上,也刻在心里,风吹不掉,雨淋不掉;至于别人对我的仇恨,就让他像流沙一样立即消逝吧!”

阿里顿悟,从此对马沙的为人更加敬重,并且把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这一富有哲理而又十分感人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著作。

是啊,把“恩情”刻在石头上,把“仇恨”写在沙滩上,这是一种多么令人起敬的举动,是一种多么富有哲理与深意的为人处世之道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仇恨忘掉,而只记住他人的恩情,那么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多么和谐融洽,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啊!

谨记恩情,知恩图报,我们将得到更多的真情与关爱;忘却仇恨,化敌为友,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哲学上讲,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因此,不论多么微小的事物,都应把它高度重视起来。世事皆如此,在善恶之间取舍也不例外。对于行恶与为善,我们应时刻谨记那条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大千世界,诱惑颇多。若不懂得抵制,反而主动去接近它们,一个人就容易腐化变质。时不时地光顾灯红酒绿的场所,一来二去就会沉迷于酒色之中,甚至沦为一个“色魔”;假日里跟朋友沉醉麻将桌前,手痒起来宁愿丢掉工作也要“过把瘾”,天长日久,就成了一个“赌徒”;为了满足好奇心,突然想吸毒,当你与它亲密接触后,你最终可能走上了吸毒贩毒的道路;一时囊中羞涩,撬了一家商店,当下次手头紧张时,就还会有那种“走捷径”的冲动,以致最终沦为一名盗窃犯……许多人偏以恶小而为之,认为一两次越轨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殊不知,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小恶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大恶,可使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所以,要避免腐化变质,就要克己自律,防微杜渐,警惕“烹蛙现象”。古人说得好: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革除生活陋习恶习,始终保持个人良好的品德,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不良习惯侵入,一个人才能永葆如玉般的品质。

恶虽小,亦不能为;而善再小,亦应去为。因为小事常常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德性与品质,而且做别人不屑去做的善事往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法国大银行家恰科的发迹史就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还是在读书的时候,恰科就有志于在银行界谋职。起初,他去一家银行求职。一个毛头小伙子的到来,对这家银行的官员来说太不起眼了,恰科的求职接二连三碰壁。后来,他又去其他银行,结果仍令他失望。但恰科要在银行里谋职的决心丝毫未受打击,反而更加坚定。他一如既往地到各家银行求职。

有一天,恰科来到一家最好的银行,直接找到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雇佣他。然而,他与董事长一见面,就被拒绝了。对恰科来说,这已是第52次被拒绝了。当恰科走出银行时,看见门前的地面上有一根大头针。他弯腰把大头针拾了起来,以免伤人。

回到家里,恰科仰卧在床上,望着天花板直发愣,心想命运对他为何如此不公平,连让他试一试的机会也没有。在伤心中,他睡着了。第二天,恰科又准备出门求职,在关门的一瞬间,他看见信箱里有一封信,拆开一看,恰科欣喜若狂一一手里拿着的竟是一张录用书。原来,昨天恰科拾起大头针那一幕被董事长看见了。董事长认为如此精细认真的人,很适合当银行职员,所以改变主意决定雇佣他。从此,恰科开始了银行创业生涯。

下面这则故事也说明了为善终得好报的道理。

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一个名叫阿基勃特小职员。在每天下班回旅馆的时候,他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只要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因此,他被同事戏称为“每桶四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感到惊讶:竟然有人如此苦心地为公司做广告,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决定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看似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却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都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小恶不加控制,终将酿成大祸;小善经常为之,久可铸成大功。

慷慨大方,不做“吝啬鬼”

在人际交往中,慷慨大度的人容易得到朋友,赢得好人缘。而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则是极不受人欢迎的。

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予让步,总是高估别人低估自己,永不知足。

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就是一个金钱执著狂,为了钱他可以把妻子折磨死,欺骗亲生女儿,剥夺她的财产继承权。

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吝啬之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极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互助关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人类美好的属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与道德关系。吝啬之人也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遗弃。

其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试想,被子女抛弃的老人,被父母遗弃的女娃,他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一个被父母重养轻教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灵魂又是多么的空虚?一个面临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只是白眼,他的心里有多痛苦?作为人,实在不该有吝啬之心。

所以,立身处世,我们要学着慷慨大方些。要改变以往的“吝啬”形象,你不妨试试下面的做法:

(1)仔细想想你和别人打交道时,因为吝啬而造成的后果。

(2)看看别人在付出之后得到了什么。

(3)培养淡泊的心态。

(4)把你平时独享的好茶分给同事一份。

(5)向乞讨者施舍财物,哪怕一分钱也好。

(6)下次跟朋友一起吃饭时,你来买单。

(7)举行赈灾活动时,把你过时不穿的衣物捐出两件。

(8)学着爱护公共财物,并努力与破坏公共财物者作斗争。

(9)坐公交车时,把座位让给他人。

(10)为保护环境做一点儿贡献。

慷慨大度赢得好人缘,一毛不拔则只能遭到众人的排谴。

吃亏是福

舍得让人占一点便宜,就不容易得罪人,别人会在恰当时候回报你,这就是你“舍得”之后所得到的福分。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饱经沧桑的老人,常对不谙世故的儿女叨叨咕咕教育说:“不要占人家的便宜,吃点亏不要紧。”如果属于知识型的老人,还会讲出一大堆“吃亏是福”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来。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吃小亏占大便宜”一说。也许,在“吃亏是福”中原本含有忍让、后退,以息事宁人的意思,但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者已越来越多,息事宁人恐怕不易为了。那么,这“吃亏是福”就是对“吃小亏占大便宜”之语的文雅翻版了。

“吃亏”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吃亏,一种是被动的吃亏。

“主动的吃亏”指的是主动地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困难的事、薪酬少的事,这种事因为无便宜可占,大部分的人不是拒绝就是不情愿去做,你主动放弃自己的一点小利益以谋求公司的利益,老板当然对你感激有加,一份情绝对会记在心上,日后无论是升迁或是自行创业,他都有可能帮助你,这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投资。最重要的是,你什么事都尝试去做,可以磨练你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得的比别人多,也进步得比别人快,这是你的无形资产,绝不是用钱可以买得到的。

被动的“吃亏”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个你并不十分愿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这种情形,除非健康因素或家庭因素,否则就应接下来;如果冷眼旁观周围环境,根本没有你抗拒的余地,那就更应该愉快地接下来,也许你不太情愿,但形势比人强,也只好用“合得吃亏就有福”来自我宽慰,要不然怎么办呢?至于有没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难说的,因为那些“亏”有可能是对你的试炼,考验你的心志和能力,是为了重用你啊!姑且不论是否“重用”你,在“吃亏”的状态下,磨练了你的耐性,这对你日后做事绝对是有帮助的,此外,你的“吃亏”也会让人对你无话可说,不得不尊重你。

做事可以是“舍得吃亏就有福”,做人呢?做人比做事难,但如果也有“舍得吃亏就有福”的心态,那么做人其实也并不难。

其实“舍”有时候说白了也属于“吃亏”的范畴,在人与人之间,如果你只图获得,不想舍弃,别人还能心中不知吗?在你本来熟悉的行当里办事情,肯定要先吃一些亏的,通过吃亏而总结了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增长才干和处事的水平,岂不就是“福”了?岂不就比那没有经验可谈的人占了“便宜”?所以,一些可以过得去的小事,就应该不去计较,装作糊涂,在糊涂中静观其变,从中学到知识,由弱者而变成强者。

小李是一家小型图书发行公司的图书设计。他的设计功底很不错,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那时公司正在进行一套大书的出版,每个人都很忙碌,但老板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设计部的人也被派到发行部、业务部帮忙,但整个设计部只有小李接受了老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两次就抗议了。

每次小李都会说:“吃亏就是福嘛!”表面上也看不出他收获了什么福分,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又去业务部参与直销的工作,此外,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

两年过后,小李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社,做得还真不错。原来他是在“吃亏”的时候,把图书的编辑、发行、直销等工作都摸透了,他真的是占“便宜”了,收获了福分!现在他仍然抱着这种态度做事,对作者,他用舍得“吃亏”来换取作者的信任;对员工,他用舍得“吃亏”来换取他们的向心力,对印刷厂,他用“吃亏”来换取信誉。

“祸亏福之所伏”,吃亏可以累积你的经验,提高你的做事能力,同时扩张你的人际网络。此时吃亏,很可能成为彼时的收获。其实有许多时候,吃亏也是一种经营之道。有舍有得,只有舍弃,才能得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家蓦然发现,这个最有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商议,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了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条件地赠送给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亦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下。

对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萎靡的美国和全世界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呀,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相赠,并且什么条件也没有。这条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主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这样经营不要10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完工,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口袋。这种结局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人们目瞪口呆。

这就是肯吃亏带来的福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