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云庆大帝,与数日前,重病不治,驾崩了。
青玉太子登基即位,年号泰康。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大顺仍然在积极的紧张备战,但是就连木铁风在内,朝廷君臣上上下下都不由得齐齐松了口气。
有了这个可靠的消息,大义动员集结兵马的目的昭然若揭。
看来大义这般貌似要以倾国之力来攻打的调兵行动,还真就是吓唬,换个说法,就是示威。
大义君臣上下,包括一贯以清廉正直著称的夏因明,哪一个不是熟谙权谋,精通诡计的政治老手。这个情报虽然来的晚了些,但还是被这些人依据情报得出了正确的判断。大义在虽然打仗厉害,但是在这帮老奸巨猾的人面前弄鬼,还是太嫩了些。
这还是大义故意隐瞒情报所致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样才能吓唬的更厉害。但现在看来,吓唬是吓唬了,也没厉害到哪里去。
这些手段在大顺这些人老成精的家伙手中,实在算不得什么。
这帮子人打仗不行,热血没有,损人不利己,贪污腐化,闲着没事儿自己搞自己,严格来说没什么好东西,排成一溜隔一个砍一个都能漏网一半儿的坏人,但是要说起玩心眼儿,天下哪有他们的对手。
待到云庆大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应天,在庆幸笼罩在自己头顶上数十年的阴云终于飘散的同时,大顺朝廷终于对大义这次动兵的目的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这就是吓唬人来着。新登基的年轻皇帝,要在心理上保持对大顺朝廷的一贯压倒性优势,所以调集这么多的部队来搞了一次武装示威。就是要对大顺朝廷传达一个意思:小心着点,现在轮着小爷我坐江山了,告诉你们,小爷我也是狠茬,小心我削死你们,我有人了。
说句难听的,搞出这么大的阵势来,也就是泰康皇帝自己给自己壮胆儿了。
当然了,也有可能泰康皇帝不是想吓唬,其实是极其想打的,但是想打得拿出本钱啊,你要是能像当年的青林王一样,过的了长江,那也算你有本事。
连水师都不敢入江,也敢装大尾巴狼。
大顺怕大义,怕云庆大帝,怕青林王,但不代表着也怕泰康皇帝,大顺朝廷的这帮老家伙哪里会把这个泰康皇帝放在眼里,小子还太嫩了,当年的青林王和青阳太子都死在了应天城下,云庆大帝也得夹着尾巴跑路,你小子算个什么东西,摆摆阵势就想吓唬人。省省吧你,要不是现在大顺的密谍损失的太多,你把消息瞒得太紧,情报传过来的有点晚,你连吓老子一跳你都难,指不定谁吓着谁了呢。
就算泰康皇帝雄心壮志想要灭了大顺一统天下,但也不是现在吧,老子刚死,小子刚登基,这才干几天,业务都不熟悉,连军队都掌握不住,凭什么来发动如此规模的战争。
在大顺传统的理解中,太子虽然会早早的熟悉政务,但却是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军队的,更别提像光统皇帝这样的,装了多少年孙子,靠发动政变方才亲政,军事半点不懂。而在大顺密谍的情报里,这位泰康皇帝在当太子的时候也并没有显露出过人的才干,远不如他早死的俩名兄长。
所以大顺朝廷并不担心这次泰康皇帝会昏了头脑,真的大举进犯。至于以后会不会,以后管它的呢,反正现在荣华富贵都享受着。
这次动兵,正充分表明了泰康皇帝心急心虚想立功的情绪,但对于大顺朝廷来说,泰康皇帝的威慑力远不如云庆大帝来的大,也不如当年的青林王来的直接与恐怖,这次证实了云庆大帝的死亡,反而让大顺朝廷大大松了一口气。
世界仍然是和平的。
当然了,虽然朝廷上下一致都确认了这个判断,但是也不敢排除这位泰康皇帝热血沸腾急于建功立业而贸然发动战争的可能,所以大顺朝廷上下的整军备战仍然有条不紊的紧张进行着。国家机器虽然缓慢但又强有力的开始运转。应天附近军队开始集结,各地新练新军纷纷被抽调进入应天附近,光统皇帝数次召集木铁风夏因明等大臣商讨战备事宜,光统皇帝,木铁风以及夏因明数次接见刚刚立下战功的东方欢,面授机宜。
大顺朝廷虽然腐朽,但是在紧急关头,仍然显示出了一个大国应该具有的高效率,光统皇帝坐镇皇宫,木铁风统领枢密院协调军队,夏因明率领朝廷各府衙及百官筹划战备事宜,只等战争万一真的发生,东方欢便能获授帅位,率军迎战,而不会被打得措手不及。
最关键的是,大顺的水师一刻也没有懈怠,长江天险虽曾有过被攻破的教训,但是那次的对手是风华绝代的青林王,这次大顺有十足的把握让大义过不了江。
当年的青林王风华绝代,举世无双,历经百战而未尝一败,最后还不是死在应天城下,云庆大帝雄才伟略,征伐一生,也没有取得大顺一寸的国土。
所以大顺虽然多年来一直都被大义压制的很害怕,但是所有大顺人并没有亡国的心理准备,那实在太遥远了。真正有远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有见识的人,却又无力改变这个国家。包括木铁风在内,所能做的也只是强军而已,改变不了大顺腐朽没落的本质。
不过这些事情,对四万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四万只知道,三万所说的大事,终于开始发生了。
当从那些传言中得知了云庆大帝的死讯后,四万沉默了很久。
四万并不是在哀悼这个可能是自己便宜爷爷的死去,四万从来不把任何人当爷爷,楚言在他眼里也就是个不靠谱的老小子,也不是担心可能到来的战争,而是在担心自己数十名兄弟姐妹的命运。
也有自己的命运。
随着整个天下的局势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样,似乎,自己这些人已经走到了一个命运的关口。
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四万忽然想到一种可能,云庆大帝是不是被小楼的杀手暗杀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且不论在暗杀的过程中会小楼的杀手会折损多少,暗杀成功后参与的人也必然会被灭口。
但是四万细一琢磨,就知道事情应该不是这样,首先,如果真要暗杀云庆大帝,难度在于接近,而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其实用不了那么多的人手,再次,从三万来回的时间来算,云庆大帝应该是在三万离开天京后死亡的,接着小楼才紧急召唤三万回去。这样在时间上就对上了,所以云庆大帝的死应该跟小楼杀手没关系。最为重要的是,云庆大帝就那么一个儿子了,青玉太子完全没有必要干这些。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三万说,小楼早就开始召回在外的杀手,这应该是在云庆大帝驾崩之前就开始进行的事情。
而小楼杀手其实是大义朝廷纂养的死士,为什么在云庆大帝死前就要开始召集人手,而死后更是将已派出的三万都召回了,大义朝廷有什么目的。
这样一来就有一个解释了,大义朝廷知道云庆大帝快要撑不住了,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事情,所以才召回杀手。为什么开始把三万派了出来而又召回,这个四万就不知道了,可能是决策层临时改变了主意,也可能是云庆大帝的死亡比预料中要早了一些。
能把小楼杀手都召集起来干什么事,除了要发动战争还能干什么。
所以四万的推测是,大义在云庆大帝死前就一直都在筹备战争,准备在云庆大帝死后便发动战争。
四万没有那么多权谋诡计的花花心思,这就是四万得出的最为直接的推测。
四万和大顺朝廷都自以为猜对了大义兴兵的目的,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但是现在还不知道谁对谁错。
虽然猜测相反,但是认为仗打不起来的大顺朝廷却一直在紧张准备,认为马上要打仗的四万反而呆在沈府没啥事儿干,沈府协助大顺朝廷准备战争后勤调集银钱筹备物资也忙得不可开交,其中不知道发了多少国难财,楚言也整日不见人影,木南也一直都没有送信来,四万一下就没有人理了。
好在沈府的消息实在是灵通,四万只是窝在伙房听人们侃大山便能知晓天下事,先是大义陈兵长江北岸,日夜操练不休,似乎是在做攻打的准备,四万的猜测大概是正确的。
但是大顺朝廷也很有自信,大义的水师一直没有敢露头,天险不破,任你有多精锐的骑兵也无用武之地,这分明就是吓唬人。现在看来,大义朝廷确实是富了啊,花这么多钱干这事儿。
大军调动,耗费钱粮无数,大顺朝廷估计,用不了多久,大义的兵马就会退回。
接下来的消息证明了四万的错误,以及大顺朝廷的正确。
大义兵马操演了几日,大概是觉得目的达到了,或是钱粮耗费不起了,渐渐的分成几路,撤离了江岸。
一场兵戈就这样消散于无形,似乎是俩个大国之间开了个玩笑一样,雷声大雨点小,热闹完了就散了。
整个应天都在暗自庆幸,不仅没有发生战争,还证实了一个好消息,新登基的泰康皇帝不过如此。
而云庆大帝,真的死了。
在大顺人的心目中,当年攻破长江,围攻应天的青林王固然恐怖,但是正因为青林王带给大顺的冲击是面对面的,是直接的,更因为一生不败的青林王憋屈的死在了应天城下,所以,青林王虽然恐怖,但远不如云庆大帝那样带给大顺如山般沉重的压力。
云庆大帝之所以被称为大帝,甚至是得到了敌人大顺的认可,而草原上的胡人,更无不对这个称谓俯首帖耳。
云庆大帝的一生,既灿烂辉煌又有过失败黯然,但究其功绩,绝对无愧于大帝这个称号。
大义于战乱中立国,在纷争不断的华夏北方傲然存在,统一长江以北,威服四方,北抗胡人,南压大顺,后来更是以绝大的决心毅然迁都,国家重心由洛阳搬到天京,连打带拉,从而把胡人边患降到最小,国内文治武功,民生逐步改善,依靠淮河流域的富饶土地,部分地区的富裕程度甚至超过了大顺,比如扬州。
这些事情当然不可能都是云庆大帝一个人干的,但是没有云庆大帝的雄才伟略和独到目光,现在的大义绝对到不了这不天地。
但是云庆大帝也有过惨痛的失败。
前半生的征战与劳累,换来了大义的繁荣富强与长治久安,老天爷也没有亏待他,他的几个儿子,也都一个个的人中之龙。
青阳太子聪慧温和,在云庆大帝逐步把权利交给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战略目光和执政能力,敏锐果敢,比云庆大帝年轻时候丝毫不差,大义后继有人。
更加厉害的是二儿子青林王,青林王是一个病怏怏,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的工作似乎更像一个参谋官而不是统帅,他不能骑马也不能杀人更不能射箭,他的工作主要就是呆在帅帐看着不断变换着的地图,研究不断变换着的敌人,下着一道道不同的命令。最早的时候云庆大帝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甚至是为了磨练磨练他的身体为了这个儿子不至于过早的死去的原因,将他放入了军队。
但是自从云庆大帝将战刀交到这个儿子手里以后,他就发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事实。
这个儿子是一个军事奇才,生下来就会打仗的那种,可能要胜过了古往今来的任何名将。
不只是云庆大帝看出来了这点,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大义的铁骑感受更是最深。
青林王,大帅,从未败过。
但是,就是这样俩个风华绝代的儿子,却带给了云庆大帝一生中最为惨痛的失败。
云庆大帝不是不知道俩个儿子在想什么,甚至他还刻意利用了这种情绪以达到权力的制衡。但是他万万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一统天下的机会似乎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时候,那个沉默寡言看似漫不经心的青林王,居然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采取了一种冷酷无情又残忍暴烈到极致的手段铲除了青阳太子及其家人。
更没有想到的是,青林王也没有活下去。
南征失败,成就了木铁风。云庆大帝只有强忍悲痛,重新跨上战马收拾残局,也许是天意不亡大义,大顺得胜之后内讧,无心反攻,他得以率领剩余的军队全身而退。
这仗过后,云庆大帝就真的老了。他可以迁都,打压胡人,治理国家,也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但是,却再也没有这份心力了。
剩余的时间,都在培养第三个儿子,青玉太子。
这个儿子不像他的俩个哥哥,虽然也擅长执政,懂军事,但是却更喜欢也更擅长玩弄阴谋诡计,搞一些黑暗里的东西,青阳太子留下的组织和人,被他应用培养到了极致。
令云庆大帝欣慰的是,这个儿子有着对机会极强的敏锐性,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有着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布局。
如果把青玉太子比作围棋手的话,他一定是一名国手级别的高手,于悄无痕迹中布下棋子,一条线一条线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最终能够形成致命的杀招。
云庆大帝能够从青阳太子的一系列作为中看出他的意图。虽然是另一种风格,但是目的和自己是一样的。
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虽然云庆大帝只余此一子,大义的政权最终会被交接到青玉太子手中,但是他毫不客气的逐步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云庆大帝和逝去兄长的阴影下,但对权力有着毫不掩饰的欲望和野心。换句好话说,这个人对于统一天下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使命感。
这样一个继任者,是云庆大帝乐意看到的。
尤其是在自己弥留之际,看到这个儿子的一系列布置,云庆大帝终于可以放心的把国家交给他,他会比自己期望中做的更好。
虽然自己看不到那一天了,但是云庆大帝相信,也许就在不久以后,这个儿子就会实现他一生的梦想和夙愿。
现在,这个梦想由泰康皇帝去实现。
一代雄主,带着些许遗憾,更多的是欣慰,终于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