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培训教程
3580800000032

第32章 学生安全问题(7)

二、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幼儿的教育内容重点

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另外,对于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幼儿园都应利用适当的机会加以引导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喊叫求援,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二)小学1~3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或事故”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学习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1.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在游戏和活动中很容易发生误伤的事情。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性格比较蛮横,多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与同学发生矛盾,一般都会采取打架等暴力方式解决,教师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2.学习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学生在学校发生突发事故时,教师一般都会在其身边,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遇到突发事故时,学生要沉着冷静,听从指挥,接受施救和撤离。

(三)小学4~6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或事故”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

1.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纠纷是难免的,学生一定要学会沟通,相互谅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万一遇上难以处理的纠纷,可以请老师、班干部帮助处理,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切忌“火上浇油”,反目为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或在班队会活动中加强该方面的教育。遇到同学纠纷,教师既不应该主观臆断,也不应该粗暴训斥,而应当把发生争执的双方,各自喊到一边,陈述事件经过,辨别是非,引导他们各自认识自己的错处,使双方达成共识,再由班委会出面作调解,当面握手言好,以此来建立和谐的同学人际关系。

2.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

学会求助,即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的问题时,有主动求助意识,及时向外界或专业的老师或警察等求助,以尽快解决问题,保障自己安全。其中打求助电话是这项安全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初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或事故”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

1.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暴力侵害,涉及我们最为宝贵的生命,其严重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损害都不能比拟的。应对校园暴力的最佳方式,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而不是幻想学会武功绝技,以暴制暴。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懂得依法治暴,教师要加以引导,带领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发生校园暴力后帮助学生通过法律寻求帮助。

2001年3月2日下午,某市某中学两名初三学生,在班级卫生扫除中追逐耍闹,其中一位不小心将另一位的毛衣撕开一个小口,两人遂互相推搡争执。老师将他们带回办公室进行劝导,两人均表示和解。不料,放学后,在三名同学的怂恿下,毛衣被撕破的同学再次追上对方要求赔件新毛衣,对方不答应,两人又扭打在一起。厮打中,毛衣被撕破者手握借来的小刀挥舞捅扎。据当时在场的同学讲,由于天色已晚,谁也没有看到刀子,也没看到被扎者受刀伤。被扎的同学后来经医生检查才发现,他的颈部和左前胸各中一刀,最后他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发生冲突之后简单地采取暴力解决,从而发生冲突,甚至是流血事件。案例中的学生仅仅因为追逐嬉闹剐破了衣服,就大打出手,导致了惨剧的发生。教师如果对这类学生加以警惕,在事件发生的开始就加以劝解,可能就不会出现以上的悲剧。一2.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活动,它涉及人的内部态度体验、外部行为表现和机体的生理活动等多种身心过程。较常用的情绪分类方法是把情绪分为积极(正向)情绪和消极(负向)情绪两大类,把对人的行为起促进和增力作用的情绪如高兴、快乐等统称为积极情绪;把对人的行为起削弱和减力作用的情绪如紧张、悲哀等统称为消极情绪。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应学会适时适度地表达情绪,防止长久陷入某种情绪而损伤身心健康。

学生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冲动起来犯错误,伤及同学或自己。尤其是中学生,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可能会产生某种心理疾病,这个时候更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千万不能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教师平时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3.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要逐渐学会与人交往,当然也包括与陌生人交往,但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保护尤其重要,绝不能伤及自己的安全。面对与同学的争执,教师要教会学生谦让礼节。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因为受挫就产生封闭的心理,甚至自杀。

(五)高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或事故”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1.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校园暴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现象,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南非、巴勒斯坦等,校园暴力事件非常频繁,给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危害。而校园欺负成为校园暴力最为经常的表现形式。目前校园欺负现象和校内暴力事件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治理整顿时必须制定量化指标,下大力气解决。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应当培养学生抵制校园暴力的意识,不仅自己不能参加暴力活动,更要抵制校园暴力,受到暴力伤害时要及时求助,维护自身权利。

2.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决不能使学生形成为了自己的安全不顾他人的安全的想法,同时还应当使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品质。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养成的习惯,尤其是在受教育阶段,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行为,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还有人需要自己的帮助和关爱。同时,助人为乐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成功的感觉,获得成就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四、保障机制

(一)学校要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学段的课程方案和本指导纲要的要求,采用课程渗透和利用地方课程时间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完成本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要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

(二)各地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开发公共安全教育的软件、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凡进入中小学校的自助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经审定后方可使用;公共安全教育自助读本或者相关教育材料的购买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解决,不得向学生收费增加学生负担。大力提倡学校使用公用图书经费统一购买,供学生循环借阅;重视和加强公共安全教育信息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全体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水平。

(四)各地要加强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把公共安全教育研究列入当地课题研究规划,保证经费,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校本研究。

(五)要重视对公共安全教育活动的评价和督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科学的公共安全教育评价标准,并将其列入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的重点应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安全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公共安全教育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学校要把教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2007年2月7日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日第3版

思考与探讨

1.班主任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2.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班主任在安全教育工作充当什么重要角色?

4.班主任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