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培训教程
3580800000001

第1章 学生思想问题(1)

新时期怎样进行道德教育,是班主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德育多元化的时期,同化二中初三(三)班进行了“诗意德育”的探索,注重于德育的生活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由于“诗意德育”符合校情和学情,因而产生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这个班学生的家庭普遍富裕,家里有保姆为他们服务,长辈们都争着向他们奉献“爱”。这使得他们只会接受,不思回报;只知被爱,不懂爱人。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等坏毛病。对此,本班以“诗意德育”为指导,以“感知关心”为突破口,在本班开展了“学会关心”的系列活动。

一、创设回报“爱心”的情境。激发“关心他人”的善良天性

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对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是因为他们对爱缺乏理解。爱心是在为别人付出时培养的,付出的爱越多,得到爱的回报越多,懂得爱的含义也就越深刻。中学生充满激情,最容易受具体情境感染。因此,我们不断地创设回报“爱心”的具体情境,以引导学生去感受爱、理解爱。

很多学生认为父母爱的方法不当,不仅不认同,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我们在“我爱妈妈”的活动中,创设了一个“诗教”的氛围,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你是否吃得好却不觉得甜,穿得暖而不觉得温?请别再呼唤:妈妈再爱我一次,而是真诚地对父母说一声:让我也来爱一爱你们。”在“亲子教育”系列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体会家长的苦,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明白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使他们懂得了爱父母,爱亲人。

在“志愿者阳光行动中”,孤寡老人的孤苦无依,残疾人的自强不息,都使学生强烈地感悟到自己生活在爱的阳光下和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从而懂得了同情他人,关心他人。我班开展的“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勿以善小而不为”、“世界需要热心肠”等系列活动,使学生的爱心得到了强化。在“手拉手”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学习那里的孩子的淳朴和坚强。看到他们在那样贫困的环境中仍十分刻苦地学习,很多学生深受感动,纷纷倾囊相助,为贫困学友献爱心。

随着活动的开展,爱心在不断延伸。由自己的父母到同学和老师,再到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为公共汽车上的老弱病残者让座,为被疾病困扰的同龄人献一份人间温情,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学会正确“关心自己”。强化“关心他人”

班级通过开展人道主义教育培养了青少年善良的品质和责任感,使他们逐渐产生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关心他人。但这种情感很多时候只是被激发出来的感性的爱,往往难以长久。因此,要能真正理解关心他人的内涵,首先自己必须懂得“关心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这点对于我们班那些受到过多关爱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有76%的人对“关心自己”的理解是“磨练自己、完善人生”,并订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稍遇挫折就会气馁,缺乏勇往直前的精神,而愈挫愈勇的学生更是极少数。

为此,班级还开展了“真实的我”和“我的理想”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客观分析,能够比较正确地评价自我。这是“关心自己”教育的第一步。然后通过开展“每天争取一点进步”和“每月形成一个亮点”活动来不断提高自己,强化自我负责的精神和实现自我计划的能力。最后开展了“为自己喝彩”、“成功属于我”等活动,使人人拥有一份自信,巩固了已取得的成功。同时,还开展了每周“三日制”——无批评日、自管日、自查日和“自律的最高为慎独”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能了解自己,并驾驭自己的感情和情绪,做自己的主人。通过“关心自己”的系列活动,学生们明确了怎样关心自己才是正确的;懂得了如何关心自己的生活习惯,关心自己的学习,关心自己的健康成长;逐步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与人协作的精神;学会了宽容与忍耐,增强了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从“关心集体”到“关心祖国,报效祖国”

“关心自己”是以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目标;“关心他人”是以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社会道德为宗旨;“关心集体”是由对具体的他人和自己上升到对班级、学校,直至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心,使“爱”的内涵更广博,达到“关心”教育的更高层次。

通过“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系列活动,学生们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了。他们懂得怎样关心班级、关心学校了。他们由关心自己的形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德意识到主动为家庭做事,为社区服务;由承包班级卫生死角到自愿“认养”学校的草坪、花木。人人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关心集体的行列之中。

紧接着,班级又开展了“关心祖国,报效祖国”的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祖国的命运,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通过纪念“五四”演讲比赛、“九一八”大型签名活动,了解祖国的昨天,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通过“展望祖国的明天”、“科学家的中国心”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兴国、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通过参观各种展览,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今天的飞速发展及巨大成就,同时看到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和中国暂时落后的现状,使学生增强了责任感和危机感。“庆国庆”、“爱家乡”文艺汇演和演讲赛等又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家乡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起来,纷纷表达了报效祖国的决心。

通过开展“学会关心”系列教育活动,虽然给了学生以深刻的洗礼,但要内化为情感、习惯还需不断实践、反复强化。于是,我们编写了“爱的宣言”作为班歌,制定了“学会关心”准则。我们每月都要评出“文明之星”、“阳光少年”、“爱心天使”,还评出“孝顺星”、“英雄星”、“自强星”、“智慧星”、“环保星”。这些内容使“学会关心”的系列教育活动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爱心应该是道德情感最基本的要素。而现在的孩子们往往缺乏爱心,身上存在个人中心、不思回报和没有责任感的坏毛病。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关爱”,而孩子们却很少有关爱别人的机会。给孩子们关爱别人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关心”,应该成为班级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案例中的班级德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系列性,让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祖国。这对反思当今仍然存在的“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现象很有意义。重视德育活动的基础性和系列性,这是本案例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本模块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探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第一节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关学校德育总体目标以及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要求,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

一、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江****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班主任的历史使命,它关系着我们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根本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要善于应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崇高精神;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

2.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优良的民族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教育,使学生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中国国情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之源。国情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国情教育,即国家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环境气候、地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历史国情教育,即民.族的发展、传统、文化、历史和历史名人诸方面的教育;现实国情教育,包括国家性质和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民族人口、科学文化、思想信仰、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等方面的教育;比较国情教育,包括与外国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人口、生态,‘乃至于综合国力诸方面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优势和差距,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通过对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看到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理想教育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理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人类不懈努力奋斗的力量之源,是指示前进方向的灯塔。理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理想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人理想的形成,是随着他的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人的理想萌芽于童年,确立于青年中期。

对中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中小学生的理想还处在感性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开始憧憬未来。但由于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差,社会认知不够全面,因此,理想往往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的理想处于由感性向理性转变阶段,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从理性的高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使自己的理想科学化,并创造条件实现理想。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想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人们的理想是多方面的和多种类型的。从理想的内容来说,可概括为四大类:一是生活理想。它指人们对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向往,包括人们对吃穿住用的构想以及对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追求目标。二是职业理想。它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业绩的向往和追求。三是道德理想。它指人们对未来的道德关系、道德标准、道德人格的向往。四是社会理想。它指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向往和追求,包括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和美好想象。这四方面构内容不是并列的,社会理想是其中的核心,是最根本的,它规定和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班主任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理想教育。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属于理想准备阶段或生活理想阶段,小学中年级属于职业理想阶段,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属于社会理想阶段。因此,班主任的理想教育重点应放在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教育上。班主任在进行理想教育时,要坚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例如,对小学生进行生活理想教育时,对一年级学生可进行“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给自己提供的优厚的物质生活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中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的教育;对高年级学生可进行“充实的精神生活”教育。如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方面的教育,做一个合格小学毕业生的教育,使理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三、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指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有诸多方面的内容: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为捍卫集体利益而献身。当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不是否定个人利益,而是要重视正当的个人利益。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有:

1.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

2.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争创优秀班集体、少先队集体、学校集体。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

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只有在集体的活动中,在创建班集体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成功的培养。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必须立足于争创优秀班集体、少先队集体,让学生在良好的班集体中获得全面的个性发展。

四、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任何具有健康人格心态的人的一种创造性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光荣的事业,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整个社会的美德。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人民,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要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为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产和劳动成果,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