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喋血四平
3576600000029

第29章 蒋介石演尽和平阴谋(1)

1.孙立人进入北平

5月18日晚,就在林彪带着民主联军暗含泪水、悄无声息地撤出四平的时候,国民党军中却有一位声名显赫的将领来到了四平。这就是素有东方隆美尔”之称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

孙立人刚从伦敦回来,怀中揣着英国女王的授勋,余温尚存,便直接来到四平前线。

在蒋介石手下的众多将领中,孙立人最为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他并非黄埔出身,而是毕业干美国,有着过硬的洋文凭。

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又为何独得英国女王的青睐?

英国女王之所以授勋给孙立人,是因为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入缅甸之时,孙立人正在杜聿明手下担任38师师长。当得知英军被日军围于仁安羌城中危在旦夕之时,他亲率部下不足千人的兵马,冒着炮火杀出一条血路,不仅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日军,而且救出了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解了英军之围。此战当时即轰动全球,孙立人也因此扬名四海。后在中国远征军面临覆亡之险时,杜聿明力抗史威迪之令率众回国,而孙立人却坚决跟随英军,撒往印度。孙立人率部踏着尸骨穿过丛林,一路拼杀,深得英军的感激和赞赏。1945年7月,二战结束前夕,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请蒋介石组织一个三人军事考察组赴欧洲考察,指名要求孙立人必须参加。在孙立人游历欧洲之时,英国女王为感激孙立人对英军的帮助,亲自在伦敦为其授勋。孙立人更是名声大噪,无人比肩。

5月19日清晨,天色微明。孙立人刚从郑洞国手中接过新1军的指挥权,便亲自驾驶一辆坦克,率先向四平民主联军阵地冲去。

坦克编队轰隆隆发出巨响,新1军的士兵蜂拥其后,孙立人要在四平再展雄风。

不想其结果却如同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孙立人未遇到任何抵抗。纵横交错的堑壕虽密如蛛网,却沉寂如水,空无一人。

孙立人顿感不妙,加大马力,直入四平城。在市中心的广场上遇到带着71军从另一个方向冲进来的陈明仁。这才确定:林彪早已带着民主联军撤出了四平。

国军攻占四平!,在孙立人和陈明仁相互庆祝之时,这条消息也迅速传遍全国。孙陈二人相逢四平的照片随着各种报纸走进无数人的视线。

此时,正在塔子山一带筹划下一步进攻计划的廖耀湘,闻知孙陈已进驻四平的消息后暴跳如雷。此次攻打四平,新6军无论伤亡和战功都是最大的,不想胜利果实却如此轻松地落到了孙陈两个人的手中,特别是那个傲气凌人的孙立人,连四平的一声枪响都没有听到过,居然也成了攻取四平的功臣!

是可忍,孰不可忍!廖耀湘狂吼道。

正在气愤之时,忽有报称:林彪总部高级官员王继芳前来投诚。

廖耀湘一愣,继而一喜:赶快带进来!

来人正是林彪总部的作战科副科长王继芳,随身还携带着一大批机密文件。

王继芳本是长征途中被大家轮流背过雪山草地的红小鬼。在延安学习后来到东北,跟随林彪在指挥所中工作。不想,林彪入住梨花镇之后,王继芳在这个梨花飘香的早春,与镇上国民党三青团的一个女区队长相识并坠入爱河。民主联军撤出四平时,王继芳以为林彪大势已去,自己又无法忍受离别之苦,遂于撤退途中悄悄溜回投向了廖耀湘。

廖耀湘马上向杜聿明请功。杜聿明闻听后,同样喜形于色,传令以贵宾礼遇迎接王继芳。

王继芳感激涕零,将民主联军的所有机密知无不言,尽悉告之。

杜聿明获益匪浅,当即提升王继芳为少将参议,推荐给沈醉、毛人凤等人继续为国民党效力。王继芳从此也死心塌地地跟随了蒋介石,直到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时,在重庆被二野抓获。当四野知道此消息后,群情激奋,将其押解到武汉,经公开审判后枪毙。

杜聿明安排好了王继芳,顿觉心中开朗。

他面含微笑地找来了督战沈阳的小诸葛”白崇禧:现在林彪不知去向,你说我们是追呢,还是不追?

白崇禧此时正在举棋不定,略作思考道:攻下四平对蒋委员长已大有帮助,料共党在谈判桌上再不敢与我阔论。况且,我军四平一战,已损失严重。我想,暂不宜与共军再次对峙激战。

杜聿明诡秘一笑:现我已得到确切情报,我军损失严重,共军损失更为严重,根本无力与我再次对战。此外,共军去向,尽已在我掌握之中。此次,我军乘胜追击,可一举拿下长春。我可用生命担保!

白崇禧又惊又喜:真若如此,确可为之。若能攻下长春,估计委员长也不会不高兴吧!

说到此,二人相对大笑。似乎长春已是探囊取物。

笑罢,杜聿明道:我现在马上令各军向长春挺进,为资鼓励,先入长春者可获东北流通券100万元。

好!白崇禧笑容未消,攻克四平后,这里就没有我的事情了。至于长春,我就先回南京为你请功了,让委员长预先有个心理准备,以免兴奋过度呀!”

二人又是一阵爆笑。

白崇禧未曾想到,杜聿明怕错失战机,早已私令廖耀湘先行向长春追击了。为表示自己对白崇禧这位督战大员的尊重,杜聿明又正式向四平各军下了一次命令。各军因知有金元奖励,纷纷向长春拥去。

此时,撤出四平后的民主联军也同样拥拥挤挤地走在通往长春的大路上。

2.长春追击

19日,汽车开到公主岭的范家屯……林彪一路思考着毛泽东关于坚守公主岭和长春的命令,但终未想出如何坚守的办法。于是,他决定请彭真和罗荣桓同至范家屯,共商下一步的行动。

仍在大连养病的罗荣桓心急如焚,拖着病体当夜赶到。

星光洒满范家屯,如重霜在地。罗荣桓经过民主联军战士宿营地时,见到许多缠着绷带满面烟尘的士兵席地酣睡。他的忧虑又加深了一层。

东北局的紧急会议在暗淡的油灯下召开了。是守,还是走?林彪默然听着几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主张守的有守的理由,主张走的有走的理由。最后,罗荣桓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从对敌我情况的分析说起,最后认为:长春、吉林都是大城市,不利于防守,防线又宽,现在部队打得很疲劳,如果守长春,敌人从梅河口插到吉林,就会把我们的后方打得稀烂,不但长春守不住,非退到西满蒙古大沙漠不可。我赞成撤出长春,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

东北局通过了罗荣桓的意见: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

天未亮,疲惫的民主联军再次上路,直奔松花江。

这是一次满怀伤痛的长途行军,不仅仅因为这是败退。由于王继芳的叛变,杜聿明很快就找到了林彪的位置,同时,国民党军更改了电台和电报的密码,民主联军无法侦获敌方情报。

敌强我弱,且敌在暗处我在明处。

松嫩平原上天昏昏,风萧萧。松花江水翻卷着寒气逼人的波浪,向很远的地方奔涌着。而林彪正带着民主联军向那里走去。四平失去了,长春也无法再守。

杜聿明知道林彪已无法再守长春。所以,他早就密令廖耀湘火速追击,以争先入长春之功。

廖耀湘正带着痛失四平之功的怒气,趁此机会率领新6军疯也似地疾奔。5月21日占领公主岭,次日占领范家屯,23日就进了长春。

“国军重新占领长春!”蒋介石在南京拊掌大笑。

这时,国共和谈仍在马歇尔的主持下进行着。周恩来根据东北形势的发展步步为营,最后坚决要求以长春为共管分界线,长春互不驻军,以北地区由共产党控制,以南归国民党管理。

长春共管是周恩来在国共和谈中的底线,无法再让了。

5月23日,蒋介石接到杜聿明已占长春的电报,顿时趾高气扬:还谈什么谈?

他一甩手,当日便携宋美龄乘飞机去了沈阳。

和平的大门砰然关闭。

蒋委员长亲临东北!”国民党军将领奔走相告。

这些将领之所以如此兴奋,不仅仅是因为蒋委员长亲临东北更重要的是因为蒋委员长”在他们打了胜仗之际亲临东北”。

沈阳一时成了各路将领聚集之处,他们纷纷当面向蒋介石表功,并力贬共军之不堪一击。

古人有诗: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蒋介石到沈阳不足半日,已被各路将领的自我吹嘘吹得头脑昏昏。5月24日,他措词强硬地给马歇尔发了一份有关国共和谈的新条件:中共必须同意政府军有权接收东北主权并恢复交通。

言外之意是,共产党的军队已不被承认,国民党才是政府的代表,而且整个东北都已是国民党的,共产党不能有任何干预行为。

这哪是谈判的条件?这明摆着是宣布共产党非法的命令。看来蒋介石确实有些得意忘形了,民主联军应该让他清醒一下。

林彪带的民主联军退到松花江去了,可南满地区还有无数的民主联军呢。程子华、萧华指挥的4纵自从退出本溪后,一直在南满蓄锐待发。

就在蒋介石抵沈的当天,程子华、萧华趁着国民党主力全部在长春一带活动、各路将领又纷纷到沈阳请功之机,派出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担任总指挥,发起了鞍海战役,向防守在鞍山、海城、大石桥至营口一线的国民党60军184师发起猛烈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