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生的赢家,我能
3575700000034

第34章 战胜自己(4)

知道有一天,妈妈推着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临时有事离开了。迷人的景色让他的心从沉睡中醒来,“我一定要站起来!”内心的声音呼喊着。他奋力推开轮椅,用双肘在草地上匍匐向前挪动,爬到篱笆墙边,努力抓着墙站起来,扶着篱笆墙练习行走。他明白了,他是可以站起来的,他是有一天会离开妈妈一个人生活的,他需要自己有能力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他必须得学会自己站起来行走,要像正常人一样地行走。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的双腿始终软弱地垂着,没有任何知觉。可他不甘心就这样一直在轮椅上过生活,他握紧拳头告诉自己: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要靠自己的双腿来行走。终于,在一个清晨,当他再次拖着无力的双腿紧拉着篱笆行走时,一阵钻心的疼痛从下肢传来。他惊呆了,自从烧伤后,他的下半身再也没有过任何知觉。他怀疑是自己的错觉,又试着走了两步,那种疼痛又一次清晰地从下面传来。在他不懈的锻炼下,他的下肢终于开始恢复了知觉。

自此以后,他的腿恢复得很快,后来有一天,他竟然在院子里跑了起来。从站起来到走,再到可以自由地跑步。男孩的生活一天天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渐渐地,他可以和其他正常的男孩子一样自由自在地奔跑了。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于现状,依然进行着刻苦地训练。于是,他的生活与一般的男孩子变得并无两样,到他读大学时,还被选进了田径队。

故事里的男孩就是葛林·康汉宁博士,他曾经跑出过全世界最好的成绩。

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给自己机会就是给自己的未来机会。困境其实不能困住人,而是在考验我们的意志,关键是我们是否真的想困住自己。害怕再次的失败,惧怕命运的不公,而让自己放弃去奋斗,去改写自己的命运发展史。懂得去改变的人是明智的,只有行动起来,只有给自己改变的机会,才能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如果你想摆脱现在的困境,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因为你给了自己一次机会,生活才给你一次机会。不要吝啬自己的付出,也不要去瞻前顾后地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我们别无选择,惟有大胆地行动,去战胜自己,才能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

让自己败倒,才值得炫耀

常常生活并不是刻意跟我们作对,而出现各种各样我们难以应付的状况。更多的时候,则是体现在我们是用什么样的行动和态度来应对这一切。真正的强者不是在跟他人进行较量,而是在跟自己进行抗衡。只有超越了自己,让自己败倒,才能赢得别人,获得成功。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五不是一个个敢于战胜自己的人,勇于打败自我的强者。他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如何超越现在的自我,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超越那个胆怯的自我,超越那个退缩的自我,让自己勇敢地去面对困境。

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兰斯.阿姆斯特朗,他的故事就很感人,他的运动生涯很辉煌,但是最可贵的是他对生命的态度,他克服了癌症,也超越了自我。下面就是他的三个故事:

1995年7月18日,阿姆斯特朗的队友卡萨特里在完成比利牛斯山一个非常艰苦的爬坡之后,下坡时与一群选手撞到一起,脸部和头部严重受伤,最终不治身亡。好友的意外逝世令阿姆斯特朗悲痛欲绝,他说:“卡萨特里的去世是我最痛苦的回忆,自行车比赛中任何一次失败和失望都无法与此相比。就在他离开我们前一天晚上我们还一起吃了晚饭。”

而最令阿姆斯特朗愤怒的莫过于外界有关他服用禁药的传言。阿姆斯特朗很可能是自行车运动史上被检查尿样频率最高的车手。但每站比赛后药检的科学数据却显示:在阿姆斯特朗的尿样中,只含有十亿分之零点二的合成类固醇。而根据国际自行车联合会公布的药检规定,只有当车手的尿样中含有十亿分之十以上合成类固醇的时候,才能断定该车手服用了违禁药物。

1996年,年仅24岁的阿姆斯特朗再遭重创。他患上****癌,已经扩散到脑部和肺部。当时的医生表示他只有不到30%的幸存率。经过切除和开颅手术、化疗等一系列治疗后,1998年1月,癌症痊愈的阿姆斯特朗重返自行车赛道。

回首那段生不如死的痛苦,阿姆斯特朗并没有抱怨,只是淡淡地说:“我的生存已经是个奇迹,活着不仅是为了胜利。”在后来的自传里,阿姆斯特朗曾说:“患上癌症,可能是我生命遇到的最好的事情。因为经历了痛苦,就能使你变得更加坚强,而自行车运动需要坚强。”正是他超人的坚强,使他已经成为大众眼里的“传奇英雄”。

阿姆斯特朗遭遇了人生如此重创,但是他并没有让不幸打倒自己,而是让自己从困境中勇敢地站起来,超越原来的自我,打败旧的自我,塑造一个新的自己。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因为人与人性格差异很大,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要学会扬长避短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自信心。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正确认识自己,就要作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所以人就特别需要充满自信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事业,你就能成为强者。

人生中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而失败者也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输给了自己。只有打败自我,才能去超越他人。自我是自己最强的对手,我们每天的进步都是在跟过去的那个自己进行较量。每一个提升都是对过去的一个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更新,不断发展,让一个全新而又强大的自我出现。

一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说:“地震当晚,就在我们住的那片楼房倒塌的那一刻,一块巨大的钢板重重地向一对年轻夫妇的头上砸来。夫妇两人临危不惧,一起拼命地用血肉之躯撑起了那块千斤钢板。只因为在他们身体下,还有一个婴儿。当民兵把他们的孩子从钢板下抱走那一刹那,钢板再一次倒下,夫妇俩被压死在下面。事后有专家估算了那块钢板的重量,至少有两吨重!而今天世界的举重冠军能举起的最重杠铃,也不过三百公斤!这就是说,夫妇两人用双手举起的重量,比世界冠军举起的重量还要重七八倍!

还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去楼底下和邻居买菜。回来的路上,离家只有十几米的地方,在12楼的年仅两岁的女儿看见妈妈回来,立刻趴在阳台上向妈妈招手。孩子一不小心身体探出窗口,突然摔下楼去。那位母亲急了,使出全身力气疾步向孩子跌下来的方向跑去。就在孩子落地的一瞬,母亲准确地一把接住了孩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事后人们做了一个实验:让一队消防队员从离那座楼十几米的地方跑去,在与孩子下落的高度相同的地方,接一个与孩子体重相等的物体。结果没有一个消防队员能办得到。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母亲接的是她的孩子,是比她生命还要重要的宝贝,是能够激起她强烈的母爱——一种伟大精神力量的孩子;而消防队员接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物体,一个不能使他爆发出任何精神力量的物体。

一位妻子对她身患绝症的丈夫说:“如果一百个患你这种病的人只有一个能活下来,那么那个人就是你!”这句话从他妻子的嘴里说出来,是多么鼓舞这位丈夫!就在大家都确认这位丈夫没有生存希望的那时,丈夫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真的成为了“那个人”。

试想:一对年轻的夫妇平常的力量怎么会比世界冠军举起的重量还要高出好几倍?!一位柔弱的母亲怎么会比一群强壮的、受过严格训练的小伙的奔跑能力高?!一个病重得连医生都没有回天之力的人,仅凭妻子一句话,生命的企盼怎么会成为奇迹般的现实?!

人在大灾难来临时、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只要他(她)心中还有爱、还有期待、还有希望,那瞬间爆发出的精神的力量,是普通的力量无法比拟的。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毋庸置疑。我最喜欢黎家明大哥的这句话:精神无止境,生命有奇迹。原因就在此。

孱弱的身体、危难的关头这些肉体上、环境上的极限当然不可超越,但每一个人的精神永无止境,永远值得我们不断进取。这些精神的潜力是需要挖掘的,用我们的爱心、关怀、真诚。当你的精神潜力被充分发挥时,生命,真的会有奇迹出现!

人生中会有很多的难以预料的灾难和磨难,想象困难做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这样才能出现奇迹,才能让好运垂青于你。惟有打败自己,让自我得到更新,才能出现一个强者的面目来应对这些困难和险阻。

其实,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让自己败倒,自我提升更新的过程。做到经常自我更新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都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每天更新一点,进步一点,贵在坚持,“作为年轻人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多而心浮气躁,不为目标尚远而情疑动摇,也不要因为目前的困境而丧失自信,只要我们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驱策自己不断前进,就会使自己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一句美国谚语说:“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都是错失的机会,坐等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门进入的机会。”一时的落后或者失败都不说明什么,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的最美的。只要你能坚持住自我更新,不断的进步你的人生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因为,我们要相信:很多时候,打败自己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去让自己败倒在自己脚下。

把握自我,超越自我,创造新的自我

不断升级,做更出色的自己。年轻人不应当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机会,不断地更新自己,发展自己,让一个全新的自我来用来更好的未来。不是年轻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在人生的整个阶段中,始终存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奋斗的话题,人不管到了什么年龄,同样都面临着一个“不进则退”的法则。因而我们只有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永远拼搏、永远奋斗,才能够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否则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就会脱离整个社会,被我们都知道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在学习上永远不知满足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每天都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升级,才能不断进步。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

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

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

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