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不是听天由命,逆来顺受,这种“忍受”,是弱者的人生哲学。忍耐是以坚强的意志,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等待时机。它与“忍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有所行动,有所作为。这种行动、作为,就是一方面积蓄力量,一方面又伪装掩饰,这就是韬晦。
五、以默胜——沉默最具震慑力
沉默是金
【原典金言】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计名阐释】
此语出自《论语·为政》。沉默并不是教人缄口不语,而是希望人们能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说。做人,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谨言慎行,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与祸从口出的人都不会成为职场的胜利者。只有多闻慎言,多见阙殆,凡事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沉默是金”,蕴含着极耐人寻味的真理。形式上的静止,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滞。正相反,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
【妙用“沉默是金”计】
杨阜并非真忠臣
曾经有人问魏明帝时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内务大臣杨阜忠言直谏,你为什么从来不称赞他是忠臣呢?”
袁安回答道:“象杨阜这样的大臣只能称‘直士’,算不得忠臣。为什么说他只是一‘直士’呢?因为作为臣子,如果发现人主的行为有不合规矩的地方,当着众人的面指出他的错误,使君王的过失传扬天下,反给自己捞了个耿直之士的名声,这不是应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陈群学问、人品样样都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但他与其它大臣见面时,从来不议论皇帝过错,只是几十次地上奏章指出哪些事做错了,哪个缺点必须改,有批评,有建议,而同僚们却都不知道,因此后来人都称赞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和真正的忠臣。”
寇准错了
宋真宗时代,寇准与王旦是枢密院同事。寇准常在真宗面前攻击王旦,但是王旦都一笑置之。
后来寇准罢相,辗转无聊之际,只好回过头来转托别人求王旦,想要一个职位。王旦听说后对来人说:国家官员的职位,哪里可以随便请托要求?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托。
寇准觉得很没面子,对王旦更不满意,逢人就说他的坏话。
不久之后,寇准又被任命到中枢担任要职,他参见真宗的时候说:“如果不是陛下知臣,我怎么能有今天呢。”
真宗摇头告诉寇准:“你能担任这个职位,都是出于王旦的极力推荐。”寇准非常羞愧。
宋太祖的高明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和通达古今闻名于北宋朝廷。
有一次,江南派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宋廷派官员去作陪伴使。宰相赵普不知究竟选谁为好,就去向宋太祖请示。
太祖想了想,令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太祖御笔一挥,就随便圈了其中一个名字说:“这个人就可以。”
这使在场的所有官员都大吃一惊。赵普也不敢再去请示,就催促那侍者马上动身。那位侍者得不到任何明确指示,只好莫名其妙地前去执行命令。
一见面,徐铉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所有人都叹服他的能言善辩。那位侍者大字不识,当然无言以对,只好频频点头称是。徐铉不知他深浅,更加搜索枯肠喋喋不休地想和他辩论,但是在一起住了好几天,那个侍者无一言相对。徐铉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只好闭嘴不说了。
实际上,当时宋廷上有陶毅和窦仪等博览群书的大儒,说起论辩之才,未必就输给徐铉。但宋太祖作为大国之君,接待小国使臣,没有派他们去争口舌之长短。因为两强相争,谁也不会服谁,反而有失大国体面。
宋太祖不屑于言谈争论,最终却统一了江南;徐铉有如此高妙犀利的谈锋,却不能治国兴邦,最终不免于国破家亡。
智者的回答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听说当地有个淳厚宽让的智者,武王就去拜访他,向他询问商朝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
这个智者回答说:“大王想知道这个,那么就让我在中午的时候来告诉你吧。”到了中午,那位智者却没有来,武王很恼火。
周公说:“大王不要生气,我已经知道了,这个智者真是位君子呀!虽然自己的国君灭亡了,他却不想诽谤他,因此故意不来赴约。他这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王,许诺而不守信,就是商灭亡的原因呀。”
这位智者既避免了诽谤以前国君的恶名,又委婉地劝诫了后来的当权者,这样细密的用心,已经把行而不言的智谋演化成了人生的艺术。
任棠暗示庞太守
东汉的宠仲达在为汉阳太守时,听说本郡人任棠气节高尚,是一位奇人,现隐居在乡间以教书为生,到任后就先去拜访他。
然而,任棠见了庞太守,一声没响,只是在门口的屏风前放置了一大棵白菜和一盆水,抱着自己的孩子趴在门前。
太守的随从都认为任棠倨傲无礼,庞太守却沉思着说:“他这并非无礼,而是在晓谕本太守呀。一盆清水,是要我为官清正;拔出一大棵菜,是要我严惩横行乡里的强势宗室;抱孩子挡住门户,是要我体恤孤弱呀!”庞太守感叹不已地返身回府,在施政过程中抑强扶弱,公正清廉,果然得到了民众的拥戴。
郗超生前身后
南北朝时,郗愔在北府任司空职,桓温忌惮他掌握兵权,一心想除掉他。一次郗愔写了一封便笺让人送给桓温。这时他的儿子郗超听说这件事,急忙追上正在路上的送信人,取出信来看到上面写着:“我要同您共同为王室出力,收复失地,重修园陵”等语句。
郗超将信带回,代父亲重写一封,自称身患旧病,不能忍受世问繁杂事务,希望得到一块闲地,来颐养天年。桓温看到信喜出望外,趁机派心腹担任会稽太守,使郗愔免受恒温之害。
后来郗超病重时,收拾了一箱子书信文札,嘱咐家里人说:“我父亲若悲哀太过,就把这些给他看。”
郗超死后,郗愔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痛,哭得死去活来,无法自制。家人就开箱给他看儿子的遗物,结果里面全是郗超与桓温谋划叛逆的内容。郗愔看后气得七窍生烟,骂到:“这个不肖的逆子,真是禽兽不如,他死得太晚了!”立即止住悲声。
郗超与桓温暗里勾结,但却给用计使父亲免遭祸患,保全了父亲的性命和名节,而且死后还能用办法制止父亲的哀痛,不能不说是务实而不羡慕虚名的智者。
秦桧用心良苦
宋朝时,秦桧掌权,各地送来的贡献,先进献到他家,其次才送给宋高宗。有一天,秦桧的老婆王氏进宫,宋高宗的母亲显仁太后提到这些日子很少见到大鱼,王氏回答说:“我家有大鱼,我给您进献一百条。”
王氏回来告诉秦桧,秦桧听后怪她说走了嘴。第二天,秦桧派人进宫献上从街上买来的糟青鱼一百条,显仁太后对别人笑着说:“我说这婆子土里土气,果然不出所料。”
程厚做太子中舍时,有一天被邀请到秦桧府第。他被请到书房,见室内十分冷落,只有桌子上有一篇文章,署名是“学生类贡进士秦埙呈”。
程厚独自一人默然翻阅,发现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因此连看了几遍,几乎能背出其中一些句子。在他翻看的时候,不断有人送上酒肴茶点。但一直等到天色很晚,秦桧也没有出来接见他。
程厚莫名其妙地回去了。几天以后,朝廷命他担任科举主考官,他才完全明白过来,于是就以在秦桧家看到的那篇文章的题目命题。结果秦埙的文章文词出众,考了第一名。
秦桧的做法虽然属于弄权徇私的行径,但是他处理问题的手法,却充满了常人不及的智谋,下下人有上上智,不可不知。
【施计要诀】
智谋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让人一看就觉得十分高妙的,比如古代的辩士滔滔不绝的游说;另一类则是表面平淡无奇,然而却包含了极深的玄机,不易让人识破,就象诸葛亮所摆下的石头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只是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山水,让人恍然大悟,叹服不已。
针对不同的对象,语言的使用要很有分寸,要运用得贴切,恰到好处。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也一定要小心谨慎,特别是不要触动对方可能禁忌的话题。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说大话,过于卖弄自己。
2)不要喋喋不休地诉苦,发牢骚。要保持心理上的镇定,控制自己,力争同任何人的谈话都有实际意义。
3)在别人失意时,不要谈自己的得意事。
4)不要用训斥的口吻。不能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
5)不要扬人隐私。任何人都有隐私,在心灵深处,都有一块不希望被人侵犯的领地。
6)在和三人以上的多人交谈时,不能只关注一个人而冷落旁人。最好是一吓话题唤起大家的兴趣,令众人都发表见解。
7)不要中间把话题岔开或转开话题被打断,会让对方产生不满或怀疑的心理。
8)不要滔滔不绝地谈对方生疏的、不懂的话题。
9)出现争辩时,不要把人家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当将要陷入顶撞式的辩论漩涡之中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绕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