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想那风
3567800000007

第7章 人生断想(2)

在雨中奔跑

我爱在雨中奔跑。春雨是纤细的,夏雨是凉爽的……

我上学以后没有穿过一双胶鞋--在那时候的农村,能买得起胶鞋的实在不多,也没有雨伞。

母亲给我披一件父亲穿过的大褂子,我光着脚便出门了。用五个脚指头使劲地往泥里扣,一步一滑地在雨中走着。倘若是河滩上的沙泥路,便可以拔脚飞跑而决无滑倒的危险。在雨中奔跑着,奔向我的学校,奔向我的书桌,奔向我的老师。如今想来,这是一种多么勇敢的姿势,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向往!雨水浇个湿透,倘在夏天,那是最舒服不过的,连身心也变得很轻了。洗尽了身上的尘埃,没有任何的负担。

直到现在,我还不愿意打伞。

为什么要把那些从天上不辞辛苦地来到人间的雨丝切断呢?

那是很长、很神奇的银线。

它能把干裂了的土地连缀得天衣无缝。它能把一切树木与庄稼的幼苗染成绿色。它敲遍每一个窗户,送春天的信息。

春天到了,快换衣裳吧!不要再让厚厚的棉衣包裹着心灵。

不要羞于更衣瞬间的赤身裸体。

皮肤和灵魂都需要冲洗。

谁也不会只长智慧不长油腻……

我爱光着脚在雨中奔跑。

脚踏在泥土上的时候,即便跌倒了,也可以爬起来继续向前。

没有雨水浇灌,心海也要干涸。

干涸的地方只有沙漠,没有绿色。

我说我的心永远是水灵灵的!

米酒

家家都会做米酒。人人都能喝米酒。

海岛上的乡亲爱酒,好客,他们的性格也跟酒一样,是滚烫的,是醉厚的。

真奇怪,几百年来世界上不知有了多少名牌的好酒,以及酿酒的方法,但,在我的故乡,人们却依旧用最古老的办法自己酿酒,并且津津有味地喝着。好像什么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都不在话下似的。

用几升橘米、几两酒曲、一个小缸便可酿酒。

每年秋后,新米入仓,天气也渐渐转冷,便是酿酒的时节。用这种土法酿出来的酒农民称为“老白酒”。它既不同于北方的老白千,也不同于浙江绍兴的花雕黄酒。它酒味较淡,香气甚浓,略带甜味。夏天可以当作冷饮,一饮而尽,凉飕飕的直到心里。冬天可以烫热后再喝,三杯下肚,手脚便开始发热。

不管是否能喝酒,都可以喝上一碗、两碗的,真可谓老少皆宜。

故乡的人十分好客。凡有亲戚朋友临门,都得“吃酒”。除了喜庆筵席外,平时喝酒从不用小酒盅,根据各人酒量的大小,或用小碗,或用大碗。主人必定是频频劝酒。下酒菜,也必定是“十碗头”10个大碗的菜。

猜拳行令是不时兴的。席间常常是谈论儿女家常、邻里趣闻。也有说生产、论国事的。倘若有见多识广的、从外地跑码头回乡的人在席上,则大家都会听他海阔天空地神聊,直到彼此满足,尽兴而散。

爱酒并不是为了饮酒作乐。

故乡三面临江,一面临海,在旧社会江堤残缺,水灾连年。农民为了活下去,经常站在江水或海水中挑泥筑岸,倘在寒冷的冬天,没有酒来御寒是不可设想的。

大自然陶冶出来的顽强、豪放、聪明的性格,一代传一代。爱喝酒,尤其爱喝自己酿的酒,也就成为传统。

现在,江堤高筑,真有固若金汤之势。但,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每年冬天都必须开河挖沟,兴修水利。工地上也是喝酒助兴的好场所。往往是几个人凑钱,买得一桶本地酿的老白酒,也不用下酒菜,大碗、大碗地喝个痛快。喝完便去挑泥块,喊担之声会更加响亮。

偶尔也有喝得略带醉意的,担子在肩上来回地晃,一脚高一脚低的,大家也笑个痛快。

我仿佛听见大地在笑。

风筝

用手制作的云。

用线牵动的心。

是母亲给我的翅膀。

飘舞着儿时的向往……

岛上的田野那么广阔,正是放风筝的好天地。

做风筝并不困难,几根竹片搭成骨架子,然后再糊上一层薄薄的纸。

但,要做得既好看,又别致,比如蝴蝶筝、鲤鱼筝或是龙筝,那就既要花钱,又要有本事。我们在儿时是做不到的,只能自己做几个随便玩玩的小风筝。

风筝的底部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那是用稻草连结起来的。

风筝在天上晃悠时,尾巴也随风飘荡。

春天是放风筝的最好时令。天气转暖,天上飘着几朵洁白的云朵,东南风在轻轻地吹,田野里满眼都是晃动的绿色……

风筝飞起来了,线儿越放越长,风筝越飞越高。

风筝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时候,实在也看不出有多少妙处。一旦飞起,便越看越可爱了。像云朵,也像小鸟,随着空中气流的变化,它也会做出各种姿态来。

我们在地上欢呼雀跃,仿佛自己也像风筝似的,要飞向远方。

母亲看见了。笑着看看我,从来不责备-句。

我去当兵要离家的时候,母亲当然是恋恋不舍的。她站在路边一直望着,我在无数次的回首中,忽然想起了曾经放到天上去的风筝。我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一只风筝。

我渴望着蓝天、白云。我也流连着故乡的泥土。

风筝有时会断线,要跌跌撞撞地从天上掉下来。

有根看不见的线一头牵在我的身上,一头牵在母亲的心上。

飘过了千山万岭,飘过了长江大河。

我是风筝,我是游子!

柳树

最贫瘠的土壤中也能生根,长得再瘦小也婀娜多姿。

在自然界,它和青松、龙柏是并存的。香樟与楠木诚然可贵,柳树也有柳树的用处。

各种树木,各种特点,各种风姿,才能使大自然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有的是北方的名门,有的是南方的旺族。只要给予扎根之地,就会留住一片春色!小鸟在柳荫间眺来跳去,姑娘在柳条下走来走去,顽童在柳树下爬来爬去--村庄坐落在柳荫里,炊烟升起在柳荫里,灯火闪耀在柳荫里……

在星光月色下,田野上的柳树就像是一幅幅水墨画。近的,很浓;远的,很淡。浓浓淡淡,错落有致。

天在画中,地在画中,人在画中,只有影影绰绰,不是柳丝翩跹。

夜风吹过,或浓或淡的树影便整个儿轻轻地晃动着--仿佛是画幅飘动在夜风里。

天在动,地在动,人在动。是梦在人间?是人在梦中?

柳条上挂着东南风……

江边曾有一棵老柳树,它像一个善良的老人那样被人尊敬着。

不知道是哪一次海潮的浪峰,把老柳树卷走了。后来又有了一排排新的柳树,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棵柳树,不要忘记那个老人。

日本鬼子投降前夕,在岛上进行了一次扫荡,鬼子们抓住一个老盐工,要他带路找游击队。

老盐工把鬼子带进了游击队的地雷阵,自己纵身跳江了,正是长江涨潮的时候……

老盐工就是在那棵老柳树下跳江的。

老柳树认得他:一身盐溃,额头的褶皱里仿佛也嵌着盐花。他跳江的时候,柳树曾想用自己的枝条把他拉住……

解放军的战士也是在这里登陆的,他们在柳树上刻了两行字:

长江万里,烟波浩淼,壮哉老爹,后人师表。

故乡的农民家家都种柳树,莫不是为了怀念这位老盐工?

春风吹动柳丝的时候,柳丝儿还真像一支支水灵灵的笔,蘸着绿色,在大地上写呀,写呀--杨花柳絮也能给大地盖上一片白色,它们是想砌个纪念碑吗?

荷花

用一张又一张宽大的绿叶筑起围墙,再把芳香洒遍池塘。

像一个个含羞的少女,只是远远地站在碧波之中,把世界、把人们张望。

儿时,我常去荷塘边,是为了吃生的莲子和雪白的甜藕,对于荷花是否美,或者跟邻居的哪一个姑娘相像,那是从没有想到过的。

偷偷地摘下几个莲蓬,小伙伴们藏在芦苇荡里一人一个地剥着吃,又香又甜的滋味至今还能想起。

看荷花看得久了,偷吃莲蓬的勇气都没有了,心里只是品味两个字:真与美。

它群居在一个水塘里--无论是城市的一隅,还是乡村的角落,荷花年年都这样开放着,凋零着。

花儿开过后,还要留下一蓬又一蓬的果实。

埋在淤泥中的藕节,是水果,也可做名菜。它把自身的美全部献了出来--从根到叶到花到果实。

不知是庄重呢,还是审慎?在夜色的帘幕下,花儿们将花瓣轻轻地合拢了。枕着夜风,进得梦乡……

早晨的露水是荷花梦中的眼泪,滚动在绿色的裙子上。

因为美得出众,也会有更多的苦恼和忧伤--昨夜,谁知道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或许是不开花的杂草曾辱骂过她们:你有那么漂亮的花朵,却也一辈子离不开泥塘!荷花是这样回答的:泥塘是我的家园,土地是我的亲娘!我也早听说过“出污泥而不染”的赞美。但,这样的感叹实在是因为不了解荷花而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