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观潮手记
3562900000046

第46章 后记

这个集子,是我追踪90年代文学诸现象的一个文字记录。书名《观潮手记》,用的是我给《小说评论》开设的一个专栏的名称,以它来概括我的这一部分评论文字,也比较恰切和适当。在1994年为《小说评论》开设“观潮手记”专栏时,我写了如下“开场的话”江河奔涌有浪潮,湖海起伏有潮汐,它们常常以纵逝相间的形态,预示和报告着有关江河湖海变化的信息。

小说和文学虽为人为的艺术活动,但也有其客观内在的艺术规律,而这种规律又由个体和群体的文学探索呈现着、推动着,此种演进情形与江河湖海的起落不无相似。近几年的小说和文学创作,更以思潮出现之多,流派更迭之快,颇显波诡云谲,令人目不暇接。因而,无论是作为岸边观潮的读者还是作为参与弄潮的批评者,随手记下观潮之见闻,在提供信息之余略抒个人观感,也许对于人们较为宏观一点地了解文坛现状不无意义。

为《小说评论》开此专栏,确有勉为其难之处,但朋友和刊物都属于“没商量”一类,我只好反求自己眼尖一些,手勤一些,力求当一个比较像样的报告员,以不负《小说评论》的编者和读者。

实际上,我既是本着这样的认识给《小说评论》撰写专栏文章的,也是本着这样的精神看取眼下的文学现实和从事自己的文学评论的。

文学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日渐疏离流行意识形态的自身发展,更由于愈演愈烈的商品大潮的强劲冲击的外在压力,日益面临着“边缘化”与“商品化”的合力所构成的困境与困感。因此,在创作上,思潮性的探索更多地被个人化的写作所替代;在评论上,追溯主潮的主流传统也日渐演化为个体的自由挥洒。一切都和过去大不相同了,这种变化隐含了什么,又预示了什么有哪些“失”又有哪些“得”,你得认真去品味,仔细去揣摩,才能把现状看得稍许清楚一些,把问题弄得稍微明白一些。面对丰繁的文学现状和复杂的文学演进,我不敢说自己就摸准了脉搏,弄清了问题,但的确是怀着应有的真诚去试图接近“后新时期”,努力调整自己的步履去追踪90年代。因此,这本书如若做不到对新时代文学的如实折射,也至少反映了文学新时代的某些侧影。这对我来说,收获也不算太菲薄。

我当然还要努力,这也自不待说。这既为了我所痴迷的文学,也为了执迷不悟的自我。是为后记。

白烨

1996年6月5日于京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