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观潮手记
3562900000001

第1章 总序

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可以说跟文学作品的创作一样久远。因为作品是供人欣赏的,总得有读者或观众与听众。欣赏之后人们便不免要议论、要交换自己的观感。这难道不就是评论吗?马克思曾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惟一判断者。”指的就是这种群众性评论的历史存在。至于专业评论家的评论,它的产生自然比群众性的评论要晚。正如人民的口头创作早于作家的创作一样,人民的口头评论自然先于评论家的评论。评论家作为专业出现,那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结果。在这方面就我国而言,删诗三百,编选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并有诗论的孔子,恐怕算得上中国文学评论家的始祖了。历史上的文学评论家,往往为学者兼任,这并非偶然。因为真正有见地的文学评论,并不限于就作品论作品,正如鲁迅所指出的,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评论家要做到“知人论世”,就得有广博的知识,有宽阔的学术视野。评论作品不但要有文学史的比较的眼光,而且要通晓社会历史的许多方面的知识。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评论家、特别是影响大的评论家常常都是学者,即使不是学富五车,也得是博览群书的。

当然,这不是说凡学者都能成为文学评论家。因为文学评论家除了学问,还得有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所以,学者而又能兼做文学评论的人,历来也不是很多。

就文学来说,评论家一向不如作家知名。文学作品一旦创作出来就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读者多,传播广,作家的知名度大就很自然。而文学评论的读者一般都比文学作品的读者小,这大抵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等于文学评论不重要或没有价值。相反,它的重要价值也不可小觑。文学评论不但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它向读者阐释作家创作的意义、特色,又把读者的褒贬喜恶反馈给作家,好的评论还能充当作家的诤友和读者的良师,以宏阔的视野和精辟的见地,使作家和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评论家从丰富的文学现象中给作家作品以历史的定位,并从对众多作家作品的研究中升华出理论,从而帮助作家和读者更好地认识文学艺术的规律,并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去促进文艺的繁荣。因此,人们把文学评论看做是文学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翼,正是基于对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的一种认识。今天,我国人民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有重要的意义。

而要使文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并繁荣起来,加强文艺评论便必不可少。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的繁荣应该说与文学评论的促进作用分不开。没有理论批评方面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没有文艺评论对许多作家作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宣传,很难设想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会有今天这种繁荣的局面,虽然这种繁荣从根本上说是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欣欣向荣相联系的。

为了加强文艺评论,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新时期文艺评论能够获得比以往更好的发展,成长起一批又一批新的文艺评论家,正跟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善分不开。可是,比之蓬勃发展的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无论在力度上,在人才的聚集上都显得不足。评论著作出版困难,评论队伍不断走失,更使得文艺评论在进入90年代日益产生危机感。人们不满评论界的“疲软”和“失语”,感到评论著作太少。而评论家又确有许多是努力写作的,他们看到不少同行纷纷改向,或写散文、或写小说去也,深感耕耘于评论领域的寂寞与困窘,却还是坚守在这个寂寞的岗位上。在这种情势下,如何促进文艺评论的开展,实在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河北教育出版社是近年以重视国家文化建设而引人注目的出版社。为了扶植文学评论,慨然答应斥资出版这套“学者评论家近作文丛”,实在是一件富于社会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的文化盛举。学者评论家是当今文艺评论队伍中有自己特色和独特成就的一支队伍。他们大多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学术工作,主要从事教学、编纂和研究工作,往往兼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虽然他们的主要精力多不在当前的文学评论,但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他们都撰写了不少评论文字,在文学界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其中不少人还被认为是知名的评论家。在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近两千名会员中,大多数都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而又兼写评论的。本套丛书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先推出部分学者。将来如果能获得出版界的广泛支持,希望能有更多的选本与读者见面。

丛书中所选文章是由作者自选的,主’要是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期的论著。这些作者大多出版过评论集,此次选本中既选有见于以往评论集但作者自认为颇具学术价值、代表其本人一定时期学术成就的篇章,也选有尚未编集出版的近期评论新作,涵盖作家、作品评论和专题理论研究与探讨的文字。总体上希望这些选本能有助于读者了解有关评论家的大体成就或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由于这些评论家大多活跃于新时期的文坛,因而,从他们的评论文字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我国文学发展的概貌和对许多著名的或新起的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成就的有关见解。

我们新时期的文坛由于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也走向多元。读者可以看到,丛书中各家的观点与方法也并非一样,而且各有自己的批评风格。这些评论家中,有的多作宏观性批评,有的多作微观性批评,有的多评诗歌,有的多评小说,有的多评少数民族文学,有的则多有理论的论述,这大体上是反映了各人平时研究视角的差异,也一概尊重个人的所选。

这套丛书的顺利出版,特别应该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亚民同志和责任编辑。除了对他们的热心支持和辛勤努力表示我们衷心的感谢和敬意外,对出版社为本丛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全体同志,我们也致以深切的谢意。

1997年4月2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