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VIII: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3561600000020

第20章 走出傲慢与偏见(5)(1)

当奥斯本凌晨两点半赶到叫车的地方时,整座建筑都是黑黢黢的,只有一楼窗户里有一束灯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司机只会按一两下喇叭,等几分钟,然后离开。但是奥斯本知道,穷人们夜里有事,出租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今天这位乘客也许需要他的帮助,他这样对自己说。于是奥斯本走到门前,敲门。“等一下,”一个虚弱而苍老的声音回答。他听到什么东西在地板上拖动的声音。仿佛过了很长时间,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小个子老太太站在他的面前。她穿着一条及膝的半截裙,戴着一顶别着面纱的小圆帽,如同20世纪40年代电影里的人。

她身旁有一个小型尼龙手提箱。公寓看起来已经好多年没有人住过。所有家具都用床单盖着。

“你能把我的包搬到车上去吗?”她说。奥斯本把手提箱拿到出租车上,然后回来帮助老太太。她扶着奥斯本的胳膊,慢慢走向路边。她不断感谢他的好意。

“这没什么,”奥斯本告诉她,“我只是试着用我希望别人对待我母亲的方式来对待乘客。”

“噢,你真是个好孩子。”她说。

当他们钻进出租车后,她给了奥斯本一个地址,然后问:“你能穿过市中心吗?”

“那样绕路了,”他马上回答。“噢,我不介意,”她说。“我不赶时间。我要去收容所。”奥斯本看了看后视镜。她眼睛里有东西在闪烁。

“我没有家人,”她继续说,“医生说我活不长了。”

奥斯本无言地把手伸过去,关掉了计价器。“你想走什么样的路线?”他问。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们开车走遍了整个城市。她指给奥斯本一幢建筑,她曾经在那里做过电梯工。他们驶过了她和她丈夫在新婚时居住过的街区。她让他停在一个家具店前,那里曾经是舞厅,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去那里跳过舞。时而她叫他在某个建筑前或角落里放慢速度,然后坐在车上,凝视着那片漆黑,什么也不讲。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地平线上时,她突然说:“我累了,我们走吧。”在沉默中,他们来到了她给他的那个地址。那是一座矮建筑,像一个小型康复中心,门廊下有一个车道。两名值班人员在他们停车时走了过来,热切而专注地看着她的每一个举动。他们一定等了她很久。奥斯本打开行李箱,把小手提箱提到门前。老太太已经坐在轮椅上了。

“我该给你多少钱?”她问,一边把手伸向钱包。

“一分钱都不要。”奥斯本说。

“你靠这个养活自己。”她说。

“还有其他的乘客,”奥斯本回答。他弯下腰,给了她一个拥抱。她紧紧抱住他。“你给了一个老太太快乐的一刻,”她说,“谢谢。”

奥斯本紧握着她的手,然后转身走人暗淡的晨光中……在他身后,门关上了。那是一种结束一个生命的声音。

奥斯本陷入了沉思中。整个一天,他几乎不想讲话。假如那个老太太碰到的是一个脾气暴躁、或者在轮班快结束时失去耐性的司机会怎样?

想到发生的一切,奥斯本觉得自己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或是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想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请记住这个原则:真诚地关心别人。

贪心的军官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英国人统治印度时期,那些在印度的英国人十分骄横、傲慢。

有一天,一个英国军官骑着马在街头兜风。忽然,一个装得鼓鼓囊囊的钱包从他口袋中滑了出来,掉到马路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钱包没了,赶忙回头寻找。

一位好心的印度人捡到了钱包,他正在着急地寻找失主,见那位英国军官焦急的样子,便问他:“老爷,你在找什么?”英国军官回答说:“我的钱包丢了,我正在寻找它。”好心的印度人马上把钱包还给了他。可是,那个英国军官见印度人老实好欺,便想趁机敲诈他一笔。他打开钱包,数了数,然后威胁印度人说:“我的钱包里装了70枚金币,现在只剩下60枚了,你快把拿去的10枚交出来,要不然我就对你不客气了。”印度人怎么也没想到这个英国佬蛮不讲理。他想争辩,可是英国军官蛮不讲理。最后英国军官将他带到了警察局。警察记下了案情,又把他送到了法院。

法官听了各自的陈述,再打开钱包看了看。心想:要是这个印度人贪心,就不必还给他钱包了,又何必要10枚金币呢?再说,这个钱包已经很满,不要说再装10枚,就是再装进1枚也很困难。一定是这位英国军官仗势欺人。想到这里,法官开始裁决。

法官另外拿出10枚金币交给那位英国军官,说:“请你把这10枚金币装进钱包。”英国军官费了全身的力气,想把金币塞进钱包,可怎么也装不进去。

法官见此情形,拿过钱包,交给过路人,说:“很清楚,这钱是你的,老爷的钱包大,能装70枚金币,而这只钱包只能装60枚。军官,你还是到别处找你的钱包去吧!”

英国军官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只好自认倒霉。

欺人者必自欺!人人都不是傻瓜,不要以为靠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就可以愚弄了别人。其实人们应该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待人,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真诚,否则只会使自己受到惩罚。

拉利的新态度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凯洛夫

拉利和乔安是一对平凡的夫妇,住在一条平凡街上一幢平凡的房子里。和别的平凡夫妇一样,他们量入为出地过日子,尽心尽力地照顾儿女。

他们还有另一方面也很平凡--两人偶尔也吵嘴。他们常谈论他们的婚姻出了什么毛病,应该归咎于谁。

后来有一天,一桩极不平凡的事情发生了。

“你知道吗?乔安,我有个神奇的柜子。我每次拉开那柜子的抽屉,都一定找得到我要的袜子和内衣裤,”拉利说,“多谢你这些年来打点得那么妥当。”

乔安翻眼从眼镜上方瞪着丈夫:“你说什么呀,拉利?”

“没什么,我只是要你知道因为那些神奇的抽屉,我要感激你。”

拉利已不是第一次干怪事了,因此乔安并没有放在心上。但两三天之后,又发生了另一件事。

“乔安,你这个月在账簿上记下来的支票号码,并不是完全没有错。16次记对了15次,但还是很了不起,谢谢你!”

乔安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放下正在做的针线,抬头问:“拉利,你总是怪我记错支票号码,现在为什么不挑剔了?”

“不为什么。我只是要你知道,我感谢你那么费神。”

乔安摇了摇头,恢复做她的针线,喃喃自语说:“他搞什么鬼了?”

尽管如此,第二天乔安在杂货店开支票时,不禁多看了支票簿一眼,以确定自己没有把号码记录错。

“为什么我忽然对那些支票的号码在乎起来了?”她在心里问自己。

她竭力想忘掉这件事,可是拉利的态度越来越古怪。

“乔安,这顿晚饭好吃极了,”一天晚上他说,“你辛苦了,谢谢。如果细算一下,这15年来,你少说也为我和孩子做过1.4万顿饭吧?”

然后他又说:“哟,乔安,这房子真干净,你一定花了好大工夫。”

他甚至还说了:“乔安,像你这样子真好,能跟你在一起我简直可以说是开心极了!”

乔安越来越发愁。“他那些尖酸刻薄的话到哪儿去了呢?”她在心里嘀咕。

14岁的女儿雪莉证实了不是她多疑,她丈夫确实有点不对头。雪莉说:“他刚才还称赞我好看呢。我这副德性打扮,衣服这么邋遢,他竟然那么说,他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拉利一直没有恢复正常。他一天到晚不停地称赞别人。如此几个星期,乔安渐渐习惯她老伴儿的蹊跷态度,有时甚至还勉强地回他一声“谢谢你”。她对于自己能从容自若很感自豪,但后来有一天,发生了一件稀奇得使她方寸大乱的事:“我要你歇一歇,”拉利说,“我来洗碟子。请放下那煎锅,离开厨房。”

乔安停了好一会儿才回答说:“谢谢你,拉利。多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