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卓越叫王道
3560900000014

第14章 伪诈谋胜之道(1)

十一 以伪胜——不能把企图写在脸上

假痴不癫

【原典金言】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计名阐释】

此计语出自《说唐演义》第六十二回的标题“尉迟恭称疯魔”。“假痴不癫”是一种麻痹对手、待机而动的计谋。此计多在蓄而待发之际,面对难关之时使用。实施此计关键在于“假痴”。仅做到了“假痴”还不够,同时要做到“不癫”,即不走火入魔,否则“假痴”就变成了真痴。所以说“假痴”时一定要掌握分寸,千万不能过火。假痴不癫,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

【妙用“假痴不癫”计】

康熙装痴除鳌拜

清朝一代明君康熙隐忍了好几年,最终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病死,其第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当时,康熙才七岁零九个月,年龄很小,清朝廷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叫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尽心尽力辅佐小皇帝。

到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的时候,皇帝已经年满十四,按规矩可以像顺治一般亲政了,但是顾命大臣们,特别是鳌拜却一点没有还政的意思。小皇帝十分不乐意,一心想除了这位骑在自己头上的大臣,不再当傀儡。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之争开始了。

康熙皇帝自小在宫廷长大,对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十分熟悉,早早地学会了勾心斗角的本领。他知道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庞大,用公开的手段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反会激化矛盾,引来大麻烦。于是他在表面上一再容忍鳌拜,有时甚至装出畏惧鳌拜的样子。

康熙一再加封鳌拜一家,连鳌拜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少师。鳌拜经常称病在家,自己不上朝,可政事都由他在家里处理,朝廷反倒成了摆设,康熙听之任之,从来没有异议。鳌拜一家贪污索贿,结党营私,康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看见。鳌拜借口维护祖宗成法,恢复圈地,其他大臣反对,他就当着皇帝的面大声呵斥其他大臣,康熙只得咬咬牙,忍住不开口。

有一天,鳌拜又称病不上朝了,还托人带口信给小皇帝,要康熙登门探望他的病情。康熙知道鳌拜是在试探自己,不去可不行,就带着人来到鳌拜家。进了鳌拜的卧室,康熙立即觉得气氛不对,鳌拜躺在床上,神色却十分紧张。卫士们也觉察到这一点,立刻有人到鳌拜睡的床上被褥下边搜出了一把利刃。面对皇帝,暗藏利刃,这可是一件涉及到谋反的大罪。皇宫里的卫士们见自己在鳌拜府中,生怕皇帝一声令下要抓人,反而得不了好,紧张得不得了。鳌拜也更加紧张起来,自己跟小皇帝这么对着干,弄不好吃亏的反倒是自己。

正在剑拔弩张的刹那间,康熙皇帝却镇定自若地发了话:“满族勇士本来就该刀不离身,你们紧张什么?”一句话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危机,进一步安了鳌拜的心。

其实,小皇帝这是在欲擒故纵。鳌拜却以为玄烨是个娃娃,什么都不懂,放松了对皇帝的监视。康熙便设下了妙计,要活捉专横跋扈的鳌拜。

在这以前,康熙已经作好了必要的准备。他按照满清皇朝的规定,在满族权贵人家中间,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充当自己的贴身警卫。这些半大的孩子,跟皇帝年龄相仿,平日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有时候鳌拜进宫办事,他们也照样摔跤,玩得热热闹闹。这就给鳌拜一种假象,以为皇帝跟这群孩子一样,淘气得可以,不问国家大事,只知道打闹找乐子。

鳌拜装病试探皇帝的事发生之后,鳌拜按理该入宫答谢,并且向皇帝汇报这几日发生的事。康熙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把平日跟自己一同练习摔跤的卫士们找来,安排好捉拿鳌拜这件至关紧要的大事。

康熙对卫士们说:“你们是怕我,还是怕鳌拜?”这些侍卫平日早被灌输了憎恨鳌拜的思想,便齐声回答:“我们只怕皇上。”康熙接着说:“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却有违祖先规矩,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实在是太过分了。”说着说着,他禁不住提高了嗓门,“那天的事,你们都看到了,他在被子下边居然藏着刀子,胆敢害到皇帝头上来了。朝廷里的大事,都由他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启奏,我这个皇帝还有什么可做的?照这样下去,大清什么时候才能富强?”

接着,他又放低嗓门,对侍卫们说:“你们虽然年轻,可都是我的亲信。要除掉鳌拜,只有靠你们!”那话声越说越低,把早已深思熟虑好的计划告诉了卫士们。这批侍卫听了,个个摩拳擦掌,只等着鳌拜前来,可以执行皇上布置好的任务。

鳌拜进宫的时间到了。他依然像往日一般,大摇大摆,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来到皇帝的住处,只见平日那些孩子侍卫们正准备着练习摔跤,一个个蓄势待发,好像士兵即将出征一般。

“这些娃娃又在闹着玩儿啦。”鳌拜一肚子的不屑。不料那群孩子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蹬腿窝的蹬腿窝,一下子跟这位满人里的“巴图鲁”大臣较起了劲。

初时,鳌拜还以为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便听凭那些娃娃掰了自己的腕子,揪了那条辫子。待到一群娃娃把他摁倒在地上,他才觉得不大对头,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的怒骂,方才觉得大事不妙。这时他再要挣扎,已经迟了。鳌拜一下子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拿了鳌拜,康熙立刻召集大臣,把鳌拜交给他们审理。大臣们早就恨透了这位专横的顾命大臣,一桩桩列举他的罪状,一致要求将他处死。康熙听了,倒没有赞成大臣们的意见,只说了一句:“念他替朝廷效力多年,军功卓著,免死。”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鳌拜被判终身监禁。而他那些死党,则被一网打尽,处死了一批,另一批判了刑。

16岁的康熙皇帝,不动声色地拿下权臣鳌拜,把大权收归己有,扫除了管理国家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体现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魄力。从此以后,他精力充沛地开始治理国家。在他统治下,一个个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满清政权开始进入全盛的时期。

痴愚的冒顿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东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东胡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这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与甸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是杳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杳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挡。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灭,东胡王被杀于乱军之中。

书生韦皋大摆鸿门宴

唐德宗时,朱兴兵叛乱,李楚琳等也起兵响应,一时间声势浩大。

这时,朱部将牛云光戍守陇州,他准备设伏兵活捉陇州的判官韦皋,响应朱。没想到消息泄露,他只得落荒而逃。在逃跑途中,他遇到了朱派出的使者苏玉。苏玉正带着朱招降韦皋的诏书,准备到陇州去。苏玉劝牛云光说:“韦皋不过是一介书生,很好对付。你我一同前去,如果韦皋接受诏书,他就是我们的人了,如果不接受,就派兵攻打,杀他就像杀头猪那么容易。”牛云光听后。欣然同意,便和苏玉率领军队又返回了陇州。

他们来到陇州城下,韦皋从城上责问牛云光:“先前你不辞而别,今天又回来了,为什么呢?”牛云光说:“先前我不知您的心意,现在我们皇帝(朱)有诏书,要任命您做中丞,所以我才回来,愿与您和好如初。”韦皋听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接受“诏书”。他先让苏玉入城,验看无误之后,恭敬地收下诏书。然后他又对城外的牛云光说:“如果您没有异心,为使城中人没有疑心,请您先把兵器送入城内,再率众入城,如何?”牛云光认为韦皋是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心计,也不再多想,同意了韦皋的要求,把兵器全送进了城里,然后率众入城。

第二天,韦皋为了表示他的诚意,在城中大摆宴席,款待苏玉、牛云光和他们的部下。韦皋事先埋伏好了军队,在酒席上极力劝酒。苏玉、牛云光以为不费吹灰之力招降了韦皋,得意洋洋,和手下喝得烂醉如泥。这时,韦皋的伏兵突然杀出,苏玉和手下早失去了抵抗力,只得乖乖就擒。

韦皋将叛军全部斩首,然后筑坛与城中将士盟誓,誓死效忠朝廷,讨伐叛贼。

陈桥兵变

公元959年,周世宗病逝,由他的7岁儿子继位,是为周恭帝。周恭帝年幼,不能料理朝政,国家出现了不稳定的局面。

大将赵匡胤多年来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取得了周世宗的信任,这时他已是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归德节度使,掌管禁军的统帅权,在朝廷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赵匡胤想取代周朝,自立天子,建立自家的封建王朝。

960年正月元旦,赵匡胤让镇、定二州谎报军情,说契丹勾结北汉大举南犯,请求急速发兵抵御。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伪,立即派赵匡胤率大军出征。出征前,京城开封出现“都点检为天子”的谣传。赵匡胤率大军到达离开封城40里的陈桥驿时,天色渐黑,遂命令部队扎营歇息。

晚间,军校苗训仰观天象,有人问他看出了什么。苗训说:“你没看见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吗?后一个太阳将取代前一个太阳,这是天命。前一个太阳应验在周,后一个太阳应验在都点检身上。”这种说法很快在军中传开了,大家议论纷纷:现在皇上年幼,国家危在旦夕。不如立都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晚。

于是,都押衙李处耘、归德掌书记赵普、赵匡胤之弟赵匡义等一起商议立赵匡胤为天子的具体事宜,并派人回开封让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里应外合。这些人都是赵匡胤的亲信。

其实,开封城的谣传、苗训夜观天象以及亲信们商议策立事宜,都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这天晚上,赵匡胤假装万事不知,吃醉了便睡觉了。第二天清早,众将士拿着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黄袍走了进来,对赵匡胤说;“诸将无主,我们愿策立都点检为皇帝。”

说完把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装作很不情愿的样子说:“你们服从我的命令还可以,不然不当这个皇帝。”众将跪拜,表示愿意听从赵匡胤的调遣。于是,赵匡胤率领大军返回开封。此正值早朝,消息传来,朝中大乱,众臣束手无策,只有侍卫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人驰马准备抵抗。正到正街,韩通就被赵匡胤前部校王彦升一刀劈死。宰相范质不得已率百官迎接赵匡胤,赵匡胤对百官流着眼泪说:“周世宗待我恩重如山,我是被众将士逼迫才这样做的。”范质刚要答话,赵匡胤的部将罗彦环厉声说道:“大家共同推举都点检为天子,谁敢反对,我的宝剑不饶他!”范质等人吓得面如土色,带领百官跪拜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早已拟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将皇位让给赵匡胤。赵匡胤正式即位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非常想当皇帝,但如果自己亲自出面搞兵变,就会落个乱臣贼子的罪名。他暗中周密安排,自己假痴不癫,装作一无所知,很顺利地坐稳了江山。

朱棣佯癫起兵

明太祖驾崩后,因继承人皇太子朱标早已亡故,由长孙继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亦即建文皇帝。建文帝年纪虽轻,却相当精明,即位不久,便为巩固他的帝位而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他知道自己的环境,在十多个王叔的钳制下,前程是相当不乐观的。为使皇权免受于控制,在黄子澄等策划下,大刀阔斧来个削藩运动,把那班老叔父按其危险性程度,流放的流放,杀的杀,逐步把这批对皇朝有威胁的势力肃清,只有宁王和燕王因环境特殊,还未敢速然下手。尤其是燕王,他拥有重兵,而且声望极高。因此使建文帝更是恨而不安,便也越想尽量除掉这条祸根。

燕王朱棣眼见各位王兄弟一个个倒了,兔死狐悲,预感到此种不幸终必轮到自己,与其等死,不如先发制人,起兵发难。然而他的军师道衍却以军备未足,时机尚未成熟,劝他再等机会。燕王听从军师劝告,暂时隐忍。秘密练兵,积极作行事准备。

有一次,燕王照例派亲信葛城入京奏事,葛诚见了建文帝,建文帝有意收买他,便召他进入密室,对他说:“如果你能把燕王的活动情况及时报告,将来升你为公卿。”葛诚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臣愿效犬马之劳,此次回去,必密报燕王举事,为陛下作内应。”

葛诚回到燕京后,怂恿燕王入京(南京)见帝,以释嫌疑,此计无非想驱羊入虎口。燕王与道衍商议,道衍力主不去,燕王却说:“现在既然时机未成熟还不能举兵,不如暂往一行,减少他的怀疑,料他对我也奈何不得。”因此便毅然进京,果然有人怂恿建文帝将他扣留,但建文帝犹犹豫豫,一时又找不到借口,于一个月后,便放燕王返回燕京。

燕王在京被扣了一个月,更感到自己处境不妙,便想出采取表面上不动声色,来消除惠帝对他的戒心,于是,假装病卧不起。

建文帝虽放走燕王,却也时刻防备,并不因他“病重”而松懈。急用了一个调虎离山计,以边境防卫为名,把燕王所属的劲旅调了一部分离开北京,派亲信工部侍郎张侔为燕京布政使(行政长官),谢贵为都指挥(城防司令),把文武两权夺了过来。又制造借口把燕王的能干部属于谅、周择两人杀了,罪名是阴谋叛变。

燕王眼见这种夺权把戏,无非因自己而发,为保全生命,伺机发难,便佯癫扮傻,常常溜出王府,整天在街边游荡,口出狂言,看到别人有酒食,抢来就吃,十足一个疯子。有一次,出门几天都没有回来,从人到处寻找,见他睡在泥淖里,扶起来他还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吗要抬我出去?”

建文帝派来的亲信张作和谢贵知道此事,便入王宫去探病,想看个究竟,只见燕王穿起皮袄,在大暑天里围炉而坐,身子不断发抖,牙关频频打颤,不住的说天气太冷。也就认定燕王是真病,防备稍为放松。但被建文帝封官许愿所收买了的葛诚,却偷偷走出王宫,向张侔、谢贵告诉说:燕王根本没有病,这是佯癫扮傻,用意难测,切勿给他瞒过。

张侔和谢贵于是具报朝廷,建文帝便立即采取行动,密令城防副司令张信下手。那张信颇具义气,接到密令,却犹豫不决;他的母亲见此情形,问明底细,也劝他为人作事,要依理明义,不要愧对天地人神。于是,张信便把事情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