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自由叫解脱
3560800000051

第51章 附录2:在解脱中成长成熟

维持我们心智的成长和健全的活动,就像维持身体的体能一样,必须不断地添补养料。人为了适应环境,必须不断求知和学习,消化与创新,要让自己从旧适应中解脱出来,然后才有新适应能力。情性的生活也是一样,如果不能从过去的情感和情绪中解脱出来,就会沉迷于过去而发生情感生活上的困扰。不过,如果没有用功的学习和丰富的经验,便谈不上解脱;缺乏努力和磨炼,也谈不上成长。

解脱成见才有真知。

人如果把过去主观经验所得到的片面意见,用作响应新情境的决策指导,就会坠入成见的陷阱。对别人观感不佳,就会排挤他,批评他的美意;对别人观感好,就会一厢情愿地接纳他的欺骗。人世间,有许多难以弥补的错误,都是在成见中铸成的。成见不一定只是主观的片面观感;过去所获得的见闻或知识,不分青红皂白,顽固地用来处理新的问题,也是一种成见。外表是“现代”而思想带着“古代”情结的人,往往在适应上发生很大的困难。

有一位母亲,在女儿结婚时,传授了许多驯夫术;女儿把它奉作圭臬。母亲赐予的这份幸福秘笈,竟然成为破坏女儿婚姻的利器。成见通常是不知不觉的,所以它常被形容为一种心魔。它破坏人的正知正见,而自己却认为它是必然的真理。这位女士,一直到家庭破碎之后,才向我诉苦说:过去她与先生的误会和冲突,有许多是母亲一手造成的。不过,就这件事而言,成见不仅来自她的母亲,也同时源自她自己的观念。因为她不能认清母亲的话,她完全顺从母亲,不肯检审明辨,这是她婚姻生活的致命伤。人一旦缺乏“了了分明”的思考能力,就很容易走入邪恶和迷信。

决定事情,最忌用道听途说的意见,或根据一己之见作孤注一掷的决策;必须客观无私、清醒地搜集资料,审慎研判,才能作最好的判断。请注意,意见的来源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持意见的理由是什么。

解脱障碍才有创意。

佛经告诉我们,创意不能开展的原因是心中有了障碍。这就好像视野被阻挡一样,看不清前景,道路被堵塞,无法通行似的。在精神世界里,有三种障碍会破坏生活,阻碍心智的开展:所知障,烦恼障,业障。

绝大部分的人都深信知识是重要的,我们只赞美饱学,却很少注意饱学之后,更需要清醒和自由。古人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指的就是食古不化,会阻碍清醒的独立思考。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记忆知识,缺乏良好的思考训练,在创意上无法突破,研究发展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准。

在心意活动方面,社会上通常的习俗、价值观念和宗教文化现象,往往以“所知障”的方式,束缚个人思想,发生刻板或狭隘的思考。比如说,宗教的规范和真义就很容易被迷信的观念所束缚,以致教义被曲解,而产生迷信的心理情结。许多不幸的宗教灾难事件就是这样发生的。多年前,美国曾经发生过某宗教团体集体自杀的惨事,那是由于障碍所致。佛法阐扬的是觉。觉必须建立在免除障碍和解脱上,这就是空的本义之一。

其次,烦恼是一种情绪和情感的紊乱或亢奋,它可以使人乱性,可以使人消沉痛苦,可以令人紧张焦虑。它是一种情性的障碍,会干扰思想,影响生活态度,破坏人际适应。烦恼是从贪婪、愤怒的脾气、无知的执著、傲慢和自卑中延伸来的。诸多烦恼中,以贪婪为核心。也就是说,贪婪能演化为一切烦恼。所以嗜欲越深,烦恼就越重,生活的创意和喜悦就越少。

生活的智慧必须以破除障碍为前提,要懂得解脱和善巧。然而这样的解脱,是不是很容易被认为一无所有呢?大珠的弟子在听完他对解脱和空的解释之后说:“我知道了,空的要义就是毕竟一无所有。”大珠解释道:“毕竟是你自己,不是毕竟一无所有。”这位弟子恍然大悟,很高兴地离去。从大珠的谈话中,我们知道空和解脱,是要归到实实在在的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本质或真我也否定掉。

最后,业障是指行为和习气上的障碍,人如果没有恒心,缺乏定力,生活习惯不好或染上恶习,都是恶业。许多人以为自己体弱多病是业障,生意失败是业障,这是错误的。真正的业障是自己被不好的思考、生活和工作习惯所阻碍,人所以有厄运,都是业障形成的。如果能从业障中解脱出来,就能看清事实,发展出得宜的适应。能从业障中解脱出来的人,就是有福气的人。福气不在占有,而是在“能用”;业障阻碍了你的“大用”,以致失去智慧,丧失机会。失去大机大用的人,又怎么能活得幸福,活得成功呢?

人要从所知障、烦恼障和业障解脱出来,生活才显得自在,思想才有自由和创意。不过,我们还须省思:如果没有所知,又怎么能解脱而生智慧呢?没有烦恼,又怎么能体会转识成智的妙法呢?不是因为蹉跎岁月,又怎么会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事实呢?从现在开始,只要你肯改变自己,愿意从执著与沉迷中解脱出来,你就能过成功的人生。

解脱占有才有自由。

我曾听过一个很生动的说法:一位佛门弟子在临终魂魄脱体时,从一个小门进入一个珠宝的世界,放眼望去,应有尽有。这游魂拼命地攫取,于是陷入痛苦的地狱,走不出来。各种珍玩统统穿戴在身上,这时,地藏菩萨看到了,对他说:“把你占有的东西放下来,不就出离地狱了吗?”游魂说:“我舍不得。”游魂继续在那里受着苦。

这段故事是很发人深省的。人一旦走入野心的占有,就会陷入心灵的地狱世界。反之,只要一念能与别人分享,改变占有的态度,即使是经营庞大的事业,也是自由自在的。

解脱执著而后通达。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生活负起责任,为工作尽心力,为某些挑战作坚持。目标明确,过程和方法清楚,能清醒地响应所面临的一切挑战,这样的人是通达而负责的;反之,如果缺乏清醒的思考和工作计划,凭着欲心一头栽,像工作狂一样地猛干,或者死心眼儿不肯变通,那就是执著了。

我们应该对工作负责,而不是对工作执著;要为自己尽本分,而不是让自己执著放不开;要有通达的性情,而不是让自己的心思打死结。

佛教有则故事说,有一次某地方洪水泛滥。某人被汹涌的洪水所困。有一位船夫勉强撑船来救他,他说:“我平时用功念佛,我要等观音菩萨来救我。”

他不肯上船,船夫看到水势越来越大,只好把船划开了。洪水越来越高涨。这时,他只听到一个声音:“刚刚我来救你,你为什么不上船呢?”这位佛门弟子太执著了,以致失去获救的机会。人的心如果在追逐着物就会执著,死缠着一个顽固念头也是执著;反过来,如果用心来看物,来检讨观念的正确与否,就会通达无碍。大珠禅师说: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儒家所谓的诚意和正心,正是要破执著,显智慧,要培养“君子不器”的通达胸襟。解脱执著能使人通权达变。那是自性真如展现的缘故。所以禅家说: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当一个人不被色相所缚时,就不会执著,成见和刻板的态度自然不起。他超越于变与不变,完全的通达,生活的适应能力也就好起来。

解脱消极才有积极。

消极是等待的、惧怕的、逃避的、悲观的。如果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那么烦恼就会满篓满筐。等待的人就会错过机会,惧怕的人就会焦虑不安,逃避的人最会累积难题,悲观的人更是沮丧乏力。

有人说,积极是往好处想,肯上进;消极是往坏处想,所以畏首畏尾。我认为积极和消极并非取决于乐观或悲观,而是决定于能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思想行动,不是正对着解决问题而发,那就是消极,能面对它而设法予以克服或解决就是积极。

父母亲都希望子女用功,绞尽脑汁来鼓励,送他去补习班补习,然而如未能真正了解成绩低落的原因,设法予以补救,那么任何措施都是消极的。反之,如果能协助他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效果,那么给他一顿训斥,也不失为积极。

有些人企图心旺盛,看来似乎很积极,但他拈轻怕重,不肯吃苦,不肯用功学习,这就形成欲望和实践之间的矛盾,这矛盾往往加速了消极态度的形成。因为不满、憎恨、嫉妒和逃避的意念,很快就显现出来。因此,人必须先把自心中的骄诳、嫉妒和种种愚迷加以净洗;要把野心和贪婪放下,这才能够接纳自己,了解自己,活个现成,展现自己的潜能。唐朝黄檗大师说: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照遍十方更无障碍。能够实实在在展现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光明积极的生活态度。

消极的人活在虚伪和狂妄的蕴识世界里。他的行动不是为了丰富或光明生活的本身,而是为了虚妄的意图。他们是疏离的,是痛苦的,是挣扎的。

解脱色心的我,才看到真我。

一般人对于色心的我是很执著的,从心理咨询的观点来看,人们为了维护“色心的我”,真是用尽脑筋。许多人在心中经常这样自我对话:我有我的尊严,这面子是要撑的。”然后又自己回答:“我的颜面受到伤害,害得我无地自容。”

结果许多虚幻的意念,钻牛角尖的想法,不停地在心中浮现盘旋着。时而想要超越,当个强人;时而绝望,自卑彷徨;时而不平,嫉妒愤怒。这些都是围绕着“色心的我”而发出的情绪作用。许多情绪性的冲动和行为,都是在“我相”被侵犯时才出现的。

禅家指出,色心所形成的我相,是过去生活经验中,搜集别人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形成的。它不是与生俱来,不是本来就有的。对于过度执著我相的人,要时时参透它的本质,不要让它成为不断指责自己的压力。也不要为了“死要面子”,不顾是非曲直,而陷入错误的泥淖。

禅家的参禅,就是要帮助人,从参透中解脱色心和我相的羁绊,而成为真正的自由人。以下是一段咨询式的参禅,用来帮助人看出那我相的非实在性。首先,禅者大略说明了真我和我相的本质,他要帮助人参透我相,去接触真我。

禅法最重要的就是解脱,有解脱就能开悟,能展露自性如来,就能福慧增长。

当一个人被指引到能看清自己的“他”或真我时,他慢慢从“我相”的执著中解脱出来。他知道得失、是非都只是一个名相的表层。人生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如来,而生活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披露自己,去实现和布施,去悲智双运,去证入无余涅。

当一个人能从是非心中解脱出来,就能看清是非,且外于是非;能从毁誉中解脱出来,就能不被毁誉所动,而真正过清醒光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