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挡矶号称“长江第二门户”,兵家必争,历史上曾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近百年中的两次更是惊心动魄的:清咸丰年间,清廷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攻势节节败退,便与英国人勾结,在马挡矶驻扎重兵修筑炮台,共同对付太平军。于马挡矶附近开战,仅此一役,被屠杀的义军及黎民百姓,便“沿江百里,道路相属,饥民僵毙,地方残破,人烟寥落,鸡犬不闻”。另一次在抗日战争时,1937年7月7日晚,北平城西15公里的卢沟桥畔,日本侵略军的炮声冲破了华北、中国暂时的平静,中国守军奋起反击,八年抗战开始。同年8月13日晚9时,日军以租界为据点,向上海闸北发起攻击,并以海军炮火轰击上海市区,“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1937年8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的******、汪精卫与最高军事委员会的三名高级将领一起,在军事委员会保密室中举行绝密军事会议,由******主持,确立了对日作战的基本战略一一以快制快,制胜机先及其实施目标。
第一实施目标:趁日军主力集中华北,我军顽强抵抗进行地面战争之时,于8月中旬集中优势兵力率先歼灭日军在上海的海军舰艇和海军陆战队,将战事引向东南淞沪一带,以期获得战果,鼓舞民心士气。
第二实施目标:为确保此一战役的胜利,立即强行封锁长江下游江阴要塞江面,此举一则防止日军沿江而上攻击南京,二则使上海的日本海军孤立无援,而中国舰船还可以乘机狙击长江中上游日本的军舰船只。
会议结束已是8月5日深夜,******当即********:加强江阴要塞岸炮火力,破坏江阴一带长江水面航船标志,并以沉船堵塞航道、布防水雷;沿江各矶、岛、岸线、城市部队进人战斗状态。
在这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中,马挡矶当然是一处必须死战死守的门户,为此特设“马挡江防要塞司令部”,修筑了各种掩体、雕堡,准备迎战来犯之敌。
******在抗战初期的这一及时而得当的重大举措,却毁在潜伏于最高军事委员会时任秘书的日谍黄浚手中。就在长江沿线部队刚刚接到密令,江阴的陆海驻军正在筹划沉船封堵时,1937年8月6日起到8月7日止,长江中上游沿线各港口,包括南京、武汉、宜昌、重庆正在行驶或停泊的曰本军舰、商船近30艘,好像同时接到密令一样,全部升火飞驶长江下游,强行冲过江阴要塞,淞沪形势顿时一变。
位处险要的马裆矶守军奋力抗战,因为整个战略的暴露而终于失守,日本鬼子在两天之内摧毁了所有的江防工事,并占领马裆矶。
流淌过为中华民族死战的壮士鲜血的长江之水,从马挡矶向东、向东……
长江流入安徽境内,和源出大别山的皖河汇合,这一段长江江段又有皖江之称,而在大江北岸就是古城安庆。枕大龙山脉,临大江流水,古人称安庆“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明末抗清将领史可法镇守安庆,曾刻石称之为“天堑”。南宋筑城始,安庆便是皖西的中心要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安徽巡抚以安庆为驻节之地。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安庆一直是安徽省会所在地。
安庆城东南有迎江寺,寺内有振风塔,建于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七层八角,高72米,盘旋168阶而上,外有白玉栏杆环绕,角悬铜铃,摇荡迎风。如是天高云淡之日,或风清月朗之夜,塔上清风扑面,塔下大江东去,登高望远的人便和让人望远登高的塔一起,倒映江面,这便是名列安庆胜景之首的“塔影横江”。因为一则神奇的传说,振风塔名扬长江沿岸:当安庆还是一片汪洋时,有一年鄱阳湖闹水灾,卷进洪流中的男女老少不知其数,南海观音得报后,当即摘下柳叶腾云驾雾而至,落水即成神舟,舟不大,容人无数,一人上船,船长一尺,救援停当顺水漂流至安庆,遇见东海巡游虾兵统领,口吐妖风,说是南海观音多管闲事,巨浪如山而神舟安然,奸兵统领见状大怒,长矛一挥水退800里,神舟搁浅岸上,待百姓下船后舟已不见,一片柳叶盘旋直上九天,地上只留一根桅杆,迎江昂首,振风独立。
神舟搁浅之地,后来便是安庆寺,而舟上桅杆成了振风塔。
安庆有古谣,谓:
振其风兮鼓其流,浪拍天兮觅神舟,塔影横兮问江涛,昨日之水兮浩浩乎不可留……
提到安庆,人们还会想起黄梅戏。黄梅戏的发源地应是湖北黄梅一带,原为采茶歌,再加上多云山的樵歌,太白湖的渔歌,于民间传唱中成为黄梅调。大约在清道光年间,黄梅调从黄梅、宿松、望江等地沿长江向东传播,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得到发展,为农民所喜闻乐见。1926年,黄梅调从农村唱进安庆古城,很可能得益于艺人叶炳迟的用安庆话演唱。安庆话在当时可称作“小普通话”,南人北人皆能听懂。安庆其时是怀宁府,又称其为“怀调”或“府调”,由是黄梅调成为破土而出散发泥土芳香的黄梅戏。
在长江沿岸的地方戏曲史从而也是地方文化史中,安庆的贡献是卓越而有成效的,它创造了一个剧种,其中的奥秘却离不开语言一当时的安庆话。
一条长江滋润了不知多少特色鲜明的方言和乡音,但,当人们要让话语传出本乡本土时,其阻隔便也很坚实了。
这大概也就是在本乡本土的湖北黄梅釆茶调,到怀宁安庆便成了黄梅戏的道理所在。
安庆城里有盛唐山即今登云坡,也称独秀山。说是山其实是土丘,在城西南孤峰突出拔地而起。山不在高,因人而名,自汉以降到民国,因汉武帝据说在元封五年冬南巡时登临此山从此扬名。民国以后,安庆又出了一个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无法抹去的、康有为梁启超之后中国近代史影响最巨的人物之一:陈独秀。独秀之名即取自独秀山。《怀宁县志》是这样记述登云坡、独秀山的:“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辰时生,谱名庆同,学名乾生,一生用过很多笔名、化名,1914年11月10日出版的《甲寅杂志》发表了他的两篇文章,《(双枰记)叙》署名“独秀山民”,《爱国心与自觉心》署名“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自此之后,陈独秀便成为此一时代无可争议的象征和旗帜。
安庆可以为陈独秀骄傲,如同湘江可以为******骄傲。
如果以新文化运动而言,三大主将均出自长江流域一带,陈独秀自不待言,还有鲁迅、胡适。鲁迅(1881一1936)姓周,名树人,浙江绍兴人。胡适(“乂?…石之)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长江从安庆到芜湖,又是一番景象了。
古城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长江下游南岸。因“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初名“鸠兹”。
《左传》称:“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6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此后“鸠兹”之名不绝于书。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刘彻改鄣郡为丹阳郡,辖17县,于鸠兹设芜湖县。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芜湖“以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因名”。
芜湖,原本是荒芜之地。但,芜湖因为雄踞长江,又成为兵家攻守之地。三国时,刘备曾说:“江东形势,先有建业,次有芜湖。”芜湖地处江南水乡,清光绪二年辟为通商口岸,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即芜湖、长沙、九江、无锡。每年出口大米800万担,船列江边待运时,雪白的大米“堆则如山”,而倾泻人库时“销则如江”。
赭山位于芜湖市区西北,传说战国时,干将、莫邪夫妇曾造剑于此。赭山石与众不同,殷红色,如玛瑙,是故名赭山,传为干将、莫邪造剑之火熊熊而烧红。就连丹阳郡名也出自赭山之艳。《江南地理志》谓:“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阳。”剑为中国兵器,曾经还是身份的标志:“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不带剑。”古代铸剑大不易,便有了许多故事。当年干将、莫邪于赭山开炉锤炼之际,气温骤降,炉膛几近不燃。莫邪把自己的一头秀发连同指甲剪下投人炉中,才铸成两把利剑。干将取出剑放人小池淬火,小池即淬剑池;又试剑砍向巨石,当即裂为两半,此山得“破山”之名。《吴越春秋》卷4载:“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战国策,赵策三》记干将之剑的锋利,说:“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匝,薄之柱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赭山是中国和世界最早冶炼钢铁的遗址,宋代时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誉,民间还说“山呈丹赤必有宝”。
马鞍山市西南约7公里处便是翠螺山,明清后也称采石山,远眺形似巨螺横卧江畔,山上苍翠欲滴,是有翠螺之名。明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在翠螺山采石矶感叹不巳,流连忘返,并下令地方官好生保护,于山上遍植树木,不得随意樵采,使孤岩不显山石不露,当地民众也有种树护山的传统,翠螺山至今仍然苍翠。
采石矶是翠螺山突入长江之中的悬崖峭壁,秦以前称牛渚矶。《舆地志》说,古时此处山崖间曾有金牛出没山洞。陆游《人蜀记》称:“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采石矶之名始见于六朝,到唐置采石军,此后史籍便以采石替牛渚,沿袭至今。“凤台多出无多地,牛渚南来第一矶”〔清吴国鼎诗句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一起,自古以来便有“长江三矶”之称,而采石矶更以其山峻水险风光明丽而独领风骚,人称“长江第一矶”。
采石肌独立江流,大有让长江波涛面壁之势,处水道咽喉之地。万里长江奔流而下,为东西梁山夹江对峙所阻,水流湍急有声,江上微风大波,“左天门,右牛渚,铁瓮直其东,石头枕其北”(宋洪迈语山似“巨鳌”,“雷怒安可向”(宋郭祥正语水是“惊波”,“一起三山动”(李白句马征麟的《长江图说》谓:“中流最紧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下流最紧者二,建康之宣化、镇江之瓜洲”。牛渚采石,向为兵家所重,也是诗人寻幽探奇、望月踏波之地,尤其是李白“长来采石矶边眠”的诗句之后,墨客之盛不亚兵家之争。
翠螺山海拔131.4米,周长仅15―里,而采石矶更是翠螺山之一角,若以高3641低大小论之,实在微不足道,可它又的的确确是历史、文化的大舞台,江南著名的古战场,为何?
山水形胜,距离使然。控江流而屏金陵,“西来帆影三千舳,北拱宸京亿万秋”也。再者,借大江、借青山、以绝壁、以林木天然造园和谐如斯者,也莫过于采石矶。
采石矶就是一部大书。
采石矶与多少历史上著名的人事相关联,或者说多少兴兴衰衰与采石矶密不可分,举其要者:司马氏灭吴,苏峻取建康,韩擒虎伐陈,黄巢北渡,赵匡胤攻南唐,虞允文大破金军,朱元璋占太平(今安徽当涂陈友谅称帝,洪秀全守天京,或攻或守均离不开采石矶。而赵匡胤使樊若水搭浮桥架江南渡的成功,更是古代战争史的创举,刀光剑影飞掠长江而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