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03

第3章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哭和笑都是人类情感的宣泄与流露,但是人们更喜欢笑。

笑大多因欢喜之情而发。鲁仲连谈笑之间,退却秦军;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豪气牵云,响应唐玄宗的召唤,飞奔洛阳;杨玉环看着快马加鞭从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苏轼春游,“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虽也有“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反被无情恼”的丝丝烦恼,然而内心终究是痛并快乐着的。

不过,笑并不全是快乐的。正如喜极而泣,亦有笑中含悲。《史记》中记载的项羽唯一的一次笑就包含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突围至乌江,项羽拒绝亭长救助,面临着一生最痛苦的生死抉择。前有大江,后有追寇,“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复杂纷繁的心态、百感交集的思绪,司马迁举重若轻地拈出了一个“笑”字,把这一场面乃至项羽一生的悲剧色彩渲染得无以复加。

项羽自刎前的这一笑,是单纯的笑,更是复杂的笑。这一笑蕴涵着太多的意味:悲凉、愤恨、无奈、无畏、蔑视、高傲、感激、愧疚、痛苦、留恋……从这一笑之中,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是一个慷慨悲壮、“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项羽。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清代王夫之评价这几句诗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司马迁写项羽一“笑”的点睛之笔,则是以笑写悲,愈加增其悲。

如果说霸王别姬因有虞姬的存在,尚给人凄美之感;乌江拒渡,一笑之间,拔剑自刎,给人的则是悲壮,是崇高。

《三国演义》中写“三江口周瑜放火,诸葛亮智算华容”时,曹操有过三次仰天大笑。

第一次是曹操兵败逃到乌林之西、宜都之北。“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他认为诸葛亮无智,周瑜少谋,如果自己用兵,一定会在此埋伏人马。一笑未了,引来了常山赵子龙。第二次是走到葫芦口,曹操躺在树林里,又一次仰天大笑。这一笑引出了张翼德。第三次,走到华容道,曹操第三次仰天大笑,笑声未止,大将关云长,手提青龙刀,胯下赤兔马,截住去路。

逃亡途中曹操的三次“大笑”,本是自作聪明、嘲笑他人,想显示自己的智慧,是小说的写法,给人的是诙谐、是幽默,更加衬托出诸葛亮的多智。

与爱笑的曹操相反,项羽最爱发怒,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至少写了项羽的十次大怒。面对乌江亭长,项羽却笑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悲凉的一笑之后,项羽就决定以死明志了。

人在顺境时会情不自禁地笑,但在遭遇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却很难笑得出来。其实,最该笑的时候,正是身处逆境之时。项羽在“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的情形之下,面对渡江的船,面对好心的船夫,他最后的一笑,悲壮而体面地凝结在了他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