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青春在疼痛中成长
3544000000030

第30章 那些路过心上的男生(10)

????????????《750分把青春变成750岁》(以下简称《750分》),震撼的题目,含泪的文字,嘶哑的呐喊,无声的拷问,似一柄柄钢叉抵在教育体制的咽喉。分,学生的命根儿;考,老师的法宝。过去,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这依旧是校园里的流行语。与《晒》文不同,《750分》中的父母不是大撒把,而是给孩子戴上金箍咒,时时刻刻不厌其烦地叨念咒语,直到把他念得闹不清自己是在一天天长大,还是在一天天缩小。身体一点点虚弱,近视在一点点加深,爱好皆泯,锐气尽失,活成了一个小老头。看完了全文,我的心无比沉郁,也有一种想大喊大叫的冲动,不过不仅仅为文章的主人公,而是为我自己。作为父亲,我也在无比苛刻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周六周日忙得更胜寻常。虽说是和孩子商量征得同意才报的这些补习班,但看了《750分》一文后,我深深地自责了,在父母殷切的目光中,懂事的孩子又怎好拒绝家长的要求呢。毕竟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啊。要说那个孩子生来就爱囿于室内学习,必是傻子无疑。我呐喊,我真的从内心不想让自己像万万千千的父亲那样流入世俗,但在这滚滚洪流之下,不顺从只有死路一条。我呐喊,替文中的孩子鸣不平,也为生活中的自己的孩子发泄。祥宁的这一篇小文,其实揭示的是一个死结一般困扰家长学生的大问题。正如文章的结尾所说,我们都“拖着疲惫的身躯,跪在了地上。”

?????????? 四篇作品中似乎只有《健忘症》离孩子教育的主题较远,只是讲述同学之间一段感人至深的恩恩怨怨。但我还是在郝艺给莫小爱的信中发现了几丝端倪。还记得她提到嫉妒莫小爱的第一个理由吗?就是“你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而我的父母离了婚。”郝艺的嫉妒是可怕的,因为她不是用对方的不好去换来自己的好,而是一种我好不了大家都别好的破罐破摔近似疯狂的心态。所以她才会冒着风险昧着良心将对方的小物品藏起来十几次之多。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像郝艺这般执着胆大者亦不多见。但从另一个方面也看出,她对幸福是多么的渴求,对现实生活是怎样的悲观与失望。是啊,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她的无奈她的啼哭她的祈求在父母破裂的感情面前,在那无情的冷战或是绝情的大打出手面前都将无济于事,她无疑是家庭破裂的最大的牺牲品。动荡的家庭,势必会影响她的学习,逼迫一个孩子不得不谋划自己道路,“我是靠了自己的努力学习芭蕾,才进入的这所重点高中。”这句话中该包含着郝艺多少的汗水和心酸啊。我想,莫小爱对郝艺的不幸是同情的,由同情而生信任,宁肯相信自己得了健忘症也不怀疑是好友偷了自己的东西,十几次也不怀疑,而这善竟不能感化郝艺分毫,足见郝艺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多么冷酷的心。直到高考前几分钟莫小爱奔回宿舍为郝艺取来准考证才终于让郝艺良心发现,感知了友情的可贵,认识到了自己邪恶居心的可耻,退回了偷窃朋友的东西。并在信中说“不要再碰上我这种人了。”郝艺一定是怀着悲观绝望的心情写这封信的,父母离异,朋友分手,高考落榜,一生的坎坷都压在了一个少女柔弱的肩头,即便她不出车祸,不知道她能不能能挺得住这重重的打击。所以作者对成了植物人的郝艺说,“她真的什么都忘了,忘了也好。”这不也是代郝艺向她父母的控诉吗。看到此处,我的眼中潮湿了。

????????? 祥宁的这组小小说,语言生动,洗练有力,非常耐读,耐人寻味。比如,“她拿苹果往我的头上敲,一副想把我敲成脑残的架势”,使陈欣怡含羞带怒娇俏动人的少女模样跃然纸上,如在眼前。“我将头往下铺看去,长发被我疯狂地抓成了一团,披散着,很像一个垂下来的女鬼”,这句话不仅形象,更是一语双关,对于偷了东西有愧于我的郝艺来讲,应该在这种形象中受到警醒。而她竟没有,依旧上演偷我东西的把戏,这一细节的安排把郝艺的妒火之盛,心术之狠的表达的淋漓尽致。还有,在《750分》中,开篇的“‘咚’的一声,整栋楼都在颤抖。”就定下了整篇文章沉闷悲剧性的调子,而“下楼的时候,碎片落了一地”,是否也暗示了结尾处主人公大声喊叫之后,“跪在了地上”的悲愤与无奈呢。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 我视祥宁的文章为青春的代言词,是架起学生与外界的桥梁。大人们藉此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平等的心平气和的观察他们言行举止,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样站在他们的角度审视作为大人的自己的言行与缺失。那样我们才能在阳光的沐浴下,笑得如满园盛开的花。

最后,衷心祝愿小祥宁用充满灵性的笔和辛勤的汗水,在文学的百花园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的天地。

成长中的烦恼————孟祥宁小说《找不着北》解读

孟祥宁同学的小说《找不着北》写的是社会上一直都在讨论的因为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这个话题在她的长篇小说《像向日葵一样成长》的《后记》里作者也有披露:“我悲伤地将所有的学习资料全部整理出来,竟装了满满两大箱子。我曾经非常痛恨它们,是它们剥夺了我玩耍的时光,占据了我的生活,我也曾抱怨老师留的作业,多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可见,课业负担繁重的问题曾经长久地让作者痛苦。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他们是唐昕、爸爸还有班主任。其他的人物还有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语文老师等等,基本可以算作“群众演员”了。

小说的冲突是围绕着课业负担过重展开的。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爸爸和老师的观点尖锐对立,而唐昕摇摆于两者之间,彷徨、矛盾,不知所措,所以“找不着北”。

小说共9个小节。开篇是从唐昕做梦开始的,短短的像散文诗一般凝练的文字中,堆积了那么多梦境一般方向迷失的词汇:“大雾”、“化不开”、“十字路口”、“岔口”、“空荡荡”、“混杂”、“滋滋声”、“迷茫”“短路”等等,这些词语集中地连贯一起,为读者营造出的是一种迷茫和无助。这一节的最后,唐昕发问“怎么走?”而答案竟是“找不着北”。这样以梦开篇,作者将我们引入的是一种充满忧郁、彷徨、不知所措的氛围。虽然着墨不多,却摆出了问题,营造了困境,突出了矛盾,极具浪漫色彩。

小说的第2小节作者运用写实手法。唐昕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下了晚自习,背着重重的书包。抬头仰望天空,只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努力地眨眼之后才看到另外的一颗。这一切原来都是因为“学习累得眼睛疼”的缘故。如果说这样繁重的学习已经让人吃不消的话,那么下面的“过了年,就中考了”的带给人的简直就是恐惧的消息了。“初三的同学都在拼命。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在十二点之前将作业完完整整写完的”。——这是一个多么让人震惊而无奈的现实。如果只是这样,只是课业繁重那也罢了,更严重的问题,唐昕之所以“找不着北”,一层意思是课业负担重,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她陷入了两个矛盾当中。这两个矛盾,一个是唐昕与爸爸之间的矛盾,一个是唐昕与班主任之间的矛盾。唐昕的爸爸“是一个激进的知识分子”“对现在的教育颇为不满”。唐昕“不愿意这样学习”,爸爸“却很支持她”。支持她“当一名自由作家”,甚至不惜牺牲学业。对此,唐昕嘴上同意爸爸的观点,但是心里却不这样想。唐昕认可的是老师教育她的“考上一个好高中,上一个好大学,才会有出息”的观点,可是又难以适应老师给予她的繁重负担。

唐昕处于两个矛盾的中间,一方是爸爸,一方是老师。他们分别地对唐昕施加影响。争夺、控制,还有以“亲情”和“教母”身份出现的“爱”。而这一切,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来说,自我迷失,就似乎成为必然了。

让唐昕更为迷茫的还在后头。当她到去办公室去送作业本的时候,她竟偶尔听到了班主任与另外一位老师的对话。班主任说的“送走一批是一批,顶多给校长说这届学生发挥不好”的话竟深深地刺痛了唐昕的心。班主任的声音使她的大脑“轰隆”一声,因此她“不敢再看曾经认为善良慈爱和和蔼可亲的面孔”了。现在的唐昕,已经把班主任认定了一个伪君子,一个专为自己利益盘算的自私自利的人。她已经认定班主任冠冕堂皇,甚至是阳奉阴违。如果说以前唐昕还信任她的话,那么现在唐昕对班主任的说教则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因此在小说的第5小节中,唐昕竟一连提出了5个问题,在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后,唐昕竟结论似的说,“考试考一百分了,老师高兴了,我们却哭了。”你看,现在的唐昕把自己与老师彻底地对立了起来。

在小说的第6小节,数学、化学、物理、语文老师先后来到教室。无疑,理论上她们全是来辅导学生来的。可是在学生看来,他们却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抢作业”的。如果是一般的学生,对各科老师来“轮番轰炸”和“抢夺地盘”感觉厌烦也就够了,但是已经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抱有成见的唐昕则不然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她已经不在信任她们,认为她们督促学生学习本科内容是来“残忍地瓜分”,是“毫不留情地在嘴里撕咬、嚼烂,然后贪婪地咽下去,直到被分泌消化吸收完为止。”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时候的唐昕讨厌的已经不是班主任一个人了,而是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群体。这时候的唐昕已经成了一个叛逆者。

唐昕现在想的是自己要“为理想而奋斗”、“奋笔疾书地写小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她的成绩不断下滑,产生了严重问题,到了老师找她谈话,给以严肃批评的时候。这个时候作者交待:“唐昕很想哭”。——为什么想哭?因为她矛盾、彷徨。为什么矛盾、彷徨?因为她似乎认可老师的批评、帮助和教育,却又厌恶老师的虚伪。

小说最后仍然是以梦境结束的。所不同的是,这个梦已经不同于前一个梦。前一个梦唐昕的迷茫比较单纯,而现在的梦唐昕又增加了新的迷茫。她成了“迷路的小孩,在选择中迷失了自己。”——注意,这里她强调的是“在选择中迷失”。最初的迷失是对课业负担是否认可以及如何对待的迷失,而现在又引发了做人的迷失。这就更加可怕了,“未来变得没有方向”了。

紧接着,作者又使用了“嘈杂”、“混沌”、“大雾”、“十字路口”这些象征意义强烈的词汇,进一步渲染了“找不着北”的旨归。

通观《找不着北》,我认为孟祥宁的这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冲突安排、语言演绎等是费了心思的。作者16岁就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成为我省最年轻的作家是当之无愧的。在她的《我的初中生活》一书封面的折口的“作家介绍”处我发现,孟祥宁的笔名竟是“落泪不哭”。为什么会用这样的笔名?开始时我有些诧异,我要寻找答案。在我看来,在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人民实现了初步小康生活的时候,“80后”、“90后”们该有多么的幸福?他们是小皇帝,是小公主,可是他或她们却依然有自己的烦恼。这个观点在读了《找不着北》之后我好像更明白了。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的年轻人的竞争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加激烈,他们的生存困境更为窘迫。人们认为他们颓废、自私、不成熟,有一点道理,也存在一定的偏颇。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而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天外来物。就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来说,实质上还是一个优质社会资源相对短缺情况下,家长、学校和考生共同参与竞争和角逐的结果。

从“找不着北”到“落泪不哭”,我看到的是唐昕、孟祥宁们的一种隐忍、坚强、勇敢和自信。

美少女的美丽彩虹

????????????——我读美少女作家孟祥宁小说的感想

????胡庆军(天津)

???????给人写评论,大都捧着说,我却不这么想。尤其对文学青年,他们出道晚,经验少,有些欠缺在所难免。如果都完美,倒不正常了,所以更不能一味地捧。多点儿逆耳之言,该是善意的友好的帮助,不知祥宁以为然否?我看得出来,祥宁有文学才华,她写的散文、诗歌、小说,如果再多写积淀,必将丰厚她的修养,为她拓展出更深广的天地。

?????? 一口气读完少女作家孟祥宁的四篇短篇,遂有一种沉重感,也许是我自己也曾经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吧。

?? 祥宁的小说有着诗一样的语言,每篇作品都有着饱满完整的故事和一个阳光性的结尾,这些故事在她的笔下娓娓道来,有关友情,有关青春,有关梦想,有关萌动的爱情。《小团圆》中,张爱玲说“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什么东西在。”我有时想,文学就好比一支普照人类精神家园的火把,一代接一代、一辈传一辈,传递温暖、光明与理想。老一辈早已把文学的火把像模像样地传承给了我们,如今到了该让更多的80、90的后生们接过这火把的时候了。读祥宁的小说,用心,会想起自己的曾经青春年少,她用快意的书写,为我们绘就了一道美丽的五彩虹,这些故事读来亲切,因为那是少女作家梦幻化而来的。既然是她的五彩虹,它自然涂抹有缤纷的色彩、闪射着青春的光芒、映现着斑斓的故事和许多闪亮的思想火花。

??  祥宁对情感的描述和表达是节制的,隐忍的,热情,瞬间爆发。爆发后,却是水一样的沉寂,浪漫、快乐和思考。这些小说,就在我们乘着一部抵达梦想的电梯缓缓上升,辉煌和平静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未知的生活。但,越平静,越戏剧,也越逼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也是祥宁小说的魅力所在。

?? 这四篇小说的题材都是学生的情感生活,写得都真实自然,人物个性丰富多彩,不乏情动于衷的细节和场景,一点儿没有忸怩作态,哗众取宠。其中《750分把青春变成750岁》、《健忘症》更有趣味,除了文笔流畅,格调清新,还处处洋溢着时尚气息。男生与女生们,在友情加恋情、猜疑与误会、或阴错阳差的矛盾旋涡里终日厮磨,假戏真作,又假戏成真,分分合合,悲喜交错,演绎了青春年少的清纯、浪漫、却有些扑朔迷离的情感生活,显示了年轻作者对校园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生动表现。这些故事,截取校园生活片断,抒发生活感受,涂抹色彩比况情感的起伏跌宕——喜怒哀乐,一段段文字情景交融,让人感知着一颗或倔强或绝望或感伤或悔悟的心。

?????? 我读祥宁,权当作读青春,因为当代青年人尽管蓬勃有生气,但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思想脆弱,经不起挫折,又过于敏感,常有忧郁、孤独的时刻,这也许就是作者写出“晒晒自己发霉的心”的原意。

?? 但是,总体上看,祥宁的作品情调还是喜忧参半,太过浪漫的作品有时读来就离我们的心远了些。这样的写作常见于创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他们对生活现象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又简单地采用了过于抽象的数学概念作类比主体,也就难以解析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了。对于这一点,希望祥宁和广大文友能引以为鉴。

让我在期待着作者下一篇更精彩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