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王曾哭哭啼啼地向丁谓说:“我有一件家事不好办,很伤心。”丁谓关心地问他啥事为难。他撒谎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抚养,得以长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年已八十,只有一个独生子,在部队里当兵。身体弱,受不了当兵的苦,被军校打过好几次屁股。姐姐多次向我哭泣,求我设法免除外甥的兵役……”丁谓说:“这事很容易办吧!你朝会后单独向皇上奏明,只要皇上一点头,不就成了?”王曾说:“我身居执政大臣之位,怎敢为私事去麻烦皇上呢?”丁谓笑着说:“你别书生气了,这有什么不可以的!”王曾装做犹豫不决的样子走了。过了几天,丁谓见到王曾,问他为什么不向皇上求情。王曾嗫嚅地说,“我不便为个外甥的小事而擅自留身……”丁谓爽快地回答他:“没关系,你可以留身。”王曾听了,非常感激,而且还滴了几点眼泪。可是几次朝会散后,仍不曾看到王曾留身求情。丁谓又问王曾:“你外甥的问题解决了吗?”王曾摇摇头,装做很难过的样子:“姐姐总向我唠叨没完没了的。我也不好受。”说着说着,又要哭了。丁谓这时不知是真起了同情心,还是想借此施恩,表示对王曾的关心,竟一再动员王曾明天朝会后独自留身,向皇上奏明外甥的困难,请求皇上格外施恩,免除外甥的兵役。他还埋怨王曾太迂气,太不关心年老的姐姐。王曾迟疑了一阵,总算打起精神,答应明天面圣。
第二天大清早,文武百官朝见仁宗和刘太后以后,各自打马回家,只有副宰相王曾请求留身,单独向皇上奏事。宰相丁谓当即批准他的请求,把他带到太后和仁宗面前,自己退了下去。但是他还是不太放心,便守在阁门外不走,想打听王曾究竟向皇上讲了一些什么话。
王曾一见太后和仁宗,便充分揭发丁谓的种种罪恶,力言丁谓为人“阴谋诡诈,多智数,变乱在顷刻。太后,陛下若不亟行,不唯臣身粉,恐社稷危矣。”一边说,一边从衣袖里拿出一大叠书面材料,都是丁谓的罪证,王曾早就准备好了的,今天一件件当面呈给刘太后和宋仁宗。太后和仁宗听了王曾的揭发,大吃一惊。刘太后心想:“我对丁谓这么好,丁谓反要算计我,忘恩负义的贼子,太可恨了!”她气得三焦冒火,五内生烟,下决心要除掉丁谓。至于仁宗呢?他早就忌恨丁谓专权跋扈,只是丁谓深得太后的宠信,使他投鼠忌器,不敢出手。而且自己被丁谓隔绝,没法了解朝中的情况,不摸王曾等人的底,感到孤立无援。今天和王曾沟通了思想,又得到太后的支持,自然更不会手软。
王曾在太后和仁宗面前谈了一个上午,直谈到吃午饭的时候还没完。丁谓等在阁门外,见王曾很久不出来,揣知王曾绝不是谈什么外甥服兵役的问题,一定是谈军国大政。他作贼心虚,急得顿足揪耳朵,一个劲地自怨自艾:“上当了!”“太晚了!”“来不及了!”当王曾来到阁门外遇见丁谓时,丁谓恶狠狠地瞪了王曾一眼,王曾向他拱手致意,他不睬不理,怒气冲冲地走了。但丁谓已没法逃脱远配崖州的厄运。
人们称赞王曾的权术远在丁谓之上。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很多君子败于小人之手,都是因为不会或不屑于使用小人手段。而小人不存在道德负担,所以不择手段,常常大获全胜。这是君子要吸取的教训。对付小人,不妨以小人手段还治其身。
徐阶入阁当上大学士时,正是一代权相严嵩气焰最嚣张的时期。明朝实行内阁大学士制度,内阁大学士相当于以前朝代的宰相,只不过没有宰相的名称而己。明朝制度规定:内阁必须同时有几名大学士共同辅政,以防有人专权。所以严嵩虽然势倾朝野,却也不能一个人独占内阁。
徐阶也和嘉靖王朝的其他宰相们一样,是因为善于撰写明世宗斋醮所需要的“青词”才得以入阁拜相,却没有重蹈以前那些宰相们的覆辙,既不标新立异,也不和严嵩发生正面冲突,在政务上保持沉默跟随的态度,让严嵩感到没有威胁。而在青词的撰写上精益求精,来迎合明世宗的欢心,偶尔也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既不会让严嵩起太大的戒心,又向明世宗表明:自己和严嵩并非沆瀣一气,因为臣下结党营私同样是明世宗的大忌。
徐阶以勤勉谨慎赢得了明世宗的信任,严嵩对他也很满意。这一年世宗所居的西内万寿宫发生大火,世宗想要重修万寿宫,询问严嵩,严嵩一时失察,没有揣摩透世宗的真实意图,感到重建宫殿缺乏木材,时间也太紧,便请世宗暂时迁到南城离宫。殊不知恰好触中世宗的忌讳,南城离宫乃是明英宗当太上皇时所居住的。世宗心内恼火,便转问徐阶,徐阶力赞世宗重修,用当年修三大殿剩余的木材,责成工部,可计日功成。明世宗大为满意,便让徐阶的儿子督建万寿宫,仅用三个多月时间便重建完成。
因此一事,明世宗觉得徐阶比严嵩更为称职,对严嵩则觉得不太满意。严嵩当时年已八十多岁,世宗认为他太老了,不过也还无意黜退他。
严嵩专权日久,宫内的宦官和方术道士们对他也嫉妒在心,观察到世宗对严嵩的宠爱已逐渐倾移到徐阶身上,便想趁机扳倒严嵩,只是没找到突破口。御史邹应龙避雨时误入一宦官家,了解到这一情况,觉得这是扳倒严嵩的最好时机,不过他没敢贸然行事,便向徐阶请教。徐阶告诉他,要想除去严嵩,不能直攻严嵩,因为严嵩作恶多端,都是巧借皇上之手做的,攻严嵩极易牵连到皇上,皇上自负英明,死不肯认错,以前攻击严嵩的大臣无不获罪,诛死者连连,便是为此。所以要想攻击严嵩,得从他的儿子严世蕃入手。
邹应龙得到徐阶面授机宜,回去后揣摩一夜,于第二天早晨上疏弹劾严世蕃,指出他贪财揽贿,贿赂公行,居母丧纵酒荒淫几大罪。嫉恨严嵩的宦官把这封谏章直接送到明世宗案上,明世宗看过后心有所动,恰好请道士蓝道行为他扶乩降仙,蓝道行已得宦官们请托,从中大做文章。
世宗心有所思,便问请来的乩仙,辅臣是否贤良。乩仙降辞说:“辅臣严嵩专权揽贿,实属大奸大恶。”世宗大惊问道:“既然如此,上仙何不诛之?”乩仙说:“留待陛下诛之。”
世宗笃信道教,对乩仙的话信之不疑,便决意罢免严嵩,他把严世蕃发配到雷州,勒令严嵩退休。专权二十年,祸通天下,大臣们屡攻不能克的奸相严嵩,便被徐阶巧妙地除掉。
然而事情并未结束,严嵩虽去,却并没有治罪。世宗虽因严世蕃的罪恶罢免了严嵩,却顾念他侍奉自己二十年,赞修玄功的功劳不小,依然对他很怀念。后来蓝运行借扶乩暗做手脚的事败露,世宗大怒,立斩蓝道行,并迁怒邹应龙,斥之为“丑类”。若非徐阶保护,邹应龙的结局也不会很妙。世宗越发有意召回严嵩,徐阶也暗暗自危。
徐阶知道不能坐以待毙,便派御史林润巡视福建。严世蕃虽被流放,却根本不赴戍所,反而在江西老家大兴土木,林润便上章弹劾严世蕃不但毫无悔过之心,反而心怀怨怼,蓄养壮士,勾结山中盗贼,并且暗通侯寇,有负险谋反之意。世宗看罢大怒,立命林润将严世蕃捉拿进京拷问。
林润和大理寺的官员审讯严世蕃后,把他的罪状罗列无遗,严世蕃在狱中却笑着对同党说:“别怕,皇上看过后就会放了我们。”别人都不知何意。
徐阶看过狱词后,对大理寺的官员说:“你们这是要严公子活吗?”大理寺的官员说:“一定要让他死,怎会让他活?”
徐阶说:“这些罪都是严嵩父子巧借皇上之手做的。你们把这些列为罪状,死的是你们,严公子明天就骑着马出城门去了。”大理寺的官员惶恐请教,徐阶拿起笔,亲手删削,只坐实严世蕃勾结侯寇,图谋造反一事。严世蕃听说后,惊诧道:“死了,死了。”世宗看过狱词后,果然大怒,将严世蕃斩首,家产抄没充公。曾聚财无数的严嵩最后竟饿死在别人的坟墓旁。
明世宗是昏庸帝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他虽然信奉道教,极少上朝,却从未放弃手中的权力。而在明朝历史上几乎贯穿始终的宦官乱政,锦衣卫和东厂肆虐的现象只有在嘉靖年间绝迹。然而重用严嵩,二十年信任不疑,同样祸遍天下,天怒人怨,而明朝由强盛转为衰弱,嘉靖年间是很明显的分界线。《明史》称世宗是“中才之主”,也有一定的道理。
徐阶夹在世宗和严嵩两个同样多疑的人中间,日子自然不好过,既要让皇上满意,又要让严嵩能够容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至少徐阶以前的大学士们无人能做到,只有徐阶做到了。
借重修宫殿一事夺取世宗对严嵩的宠眷,攻严世蕃而不攻严嵩,放弃严氏父子的现成累累之罪恶,单单坐实严世蕃根本没有的“谋反”大罪,置严氏父子于死地,这些都显示出徐阶在官场上的超人的智慧。
很多君子败于小人之手,都是因为不会或屑于使用其人之道。而小人不存在道德负担,所以不择手段,常常大获全胜。这是君子要汲取的教训。对付小人,不妨以小人手段还治其身。
反戈一击的温体仁
温体仁为了讨好皇上获取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与大多数人为敌。他善于揣摩君主的意图,站在皇帝的一边假装受害者,让皇帝认为他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君主才受害,成为众矢之的的,从而博得君主的好感,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
崇祯皇帝即位后,便大刀阔斧铲除熹宗时的宠臣,他挖掉了以奸宦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连坐者不下百余人,为肃清魏忠贤的余毒,崇祯帝下大决心更换朝廷官员,一时间罢免了大批官员,造成朝官严重缺员。在补充朝官的过程中,有些阴谋家、野心家乘机钻营,争权夺势,抢占高位,结果,崇祯朝廷仍旧重蹈复辙,朝中大权仍被少数奸臣把握;权贵们依旧结党营私,干着祸国殃民的勾当。
明朝内阁体制限定六名成员,称作首辅、次辅、群辅。为了补充内阁成员,崇祯依照祖宗法规,先由九卿共同提名,选出六名以上候选人,再由崇桢帝亲自抽签决定,前一道程序叫做会推,后一道程序叫做枚卜。阁臣名单刚刚确定,诏命尚未颁布,朝臣中已是议论纷纷了,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关系,朝臣们几乎人人尽知内阁成员选举结果。
礼部侍郎温体仁,由于资历、名望不够,不在会推名单之上,他又气又妒,两只眼睛都红了。温体仁进士出身,为人圆滑、城府深、老谋深算,尤其善于窥测政治风向。所以,神宗、光宗、熹宗三朝为官,宦海浮沉三十年,一直左右逢源,官运亨通。魏忠贤当权时他不吃亏,魏忠贤垮台后他没倒霉,真可谓混世有术,八面玲珑。魏忠贤被除,朝中大权又鹿在中原,温体仁认为时机已到,跃跃欲试,想加紧实现其窃取权柄野心的步伐。不料,此次入阁无望,温体仁岂肯善罢甘休,他盘算了一下,就去找礼部尚书周延儒。周延儒也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靠着玩弄权术、大耍两面派手段深得崇桢信任,在皇上面前也算是个红人,但此次会推也未被提名,心中愤愤不平。温、周二人“同病相怜”一拍即合,私下里共商阴谋,要合谋推翻内阁选举结果,否定会推名单,排斥重臣,从而挤入内阁。
他们先做好幕后工作,在朝臣中拉拢亲信,散布流言,不惜重金收买宦官作为内奸。他们选中名列会推名单之首的钱谦益作为突破口,吹毛求疵,大搞他的材料。由温体仁首先发难,向崇祯呈交了所谓的“神奸结党”疏。疏中恶语攻击钱谦益,翻出陈年旧账,借题发挥,专拣崇祯帝深恶痛绝的罪名扣在钱谦益头上。
在熹宗天启二年,钱谦益受命主试浙江,考试后录取嘉禾才子钱千秋为省试第一名。后来发现钱千秋的作文试卷中引用了一句俚俗诗:一朝平步上青天,不想这句诗触动了当权者的忌讳,便妄加罪名,取消了钱千秋的会试资格,并遣戍边地。钱谦益也因此受到牵连,先是被罚了俸禄,后被削职为民,遣回原籍。这已是六七年前的旧事了,况且钱谦益早已被召回朝廷,官复原职,取得了熹宗的原谅。
温体仁在奏章中不仅旧案重提,而且诬以结交党朋、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包藏祸心等不实之罪。这几种罪名都是崇祯帝平生最憎恨的,看毕奏章,崇祯勃然大怒。
第二天朝会时候,文华殿内庄严肃穆,文武大臣分立两侧,年轻的皇帝朱由检高高在上,龙颜含威,巡视着朝堂上的每个人。崇祯虽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但他自登基以来就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一心振兴江山社稷。他以唐宗宋祖要求自己,勤政节俭,事事亲躬,但是,崇祯身处末世,朱家王朝如日落西山,人力难回;另一方面,崇祯刚愎自用、喜怒无常,多疑孤僻,且又主观急躁,处理朝政往往失于明察。此时,崇祯的脸色阴沉沉的,他看了一眼钱谦益,见他面带春风,眉挑得意,心中一阵厌恶,随即命侍臣传令,让钱谦益与温体仁当廷对质。
这真如晴空霹雳,击得钱谦益措手不及,原以为此次会推内阁,自己手拿把掐的,不成想遭人暗算了。温体仁早就深思熟虑、成竹在胸,毫不犹豫地站出朝班,言辞咄咄,气势逼人,不慌不忙地逼问钱谦益;相形之下,钱谦益毫无思想准备,十分被动,更显得理屈词穷。
对温体仁的突然发难,朝臣们感到气愤不平,纷纷出班为钱谦益打抱不平,指责温体仁居心不良,于是展开了一场激烈地争辩。温体仁见自己反成了众矢之的,便向崇祯搬弄是非说:“臣此次会推不与,本应避嫌不语,但选举阁臣事关宗社安危,钱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臣不忍见圣上遭受蒙蔽、孤立无援,才不得不说。”
温体仁危言耸听,却字字落在崇祯的痛处,他最恨大臣结党营私、腐败受贿;他又最怕大臣们蒙蔽欺骗他,所以,崇祯认定温体仁忠心耿耿,对钱谦益更恨一层。
崇祯自作圣明,不肯偏听偏信温体仁的一面之词,便问大臣们钱谦益可有结党受贿之事。周延儒抢前一步回答说确有此事,并添油加醋渲染一番。大学士钱龙锡、吏科给事中章允儒等人站出来为钱谦益申辩,并指出温体仁觊觎入阁,才如此刁难别人。温体仁冷笑着挑拨说:“皇上让臣与钱谦益当廷对质,却有这许多人替他狡辩,足见钱谦益一向交结私党。乞望皇上明察。”多疑的崇祯果然被激怒了,严词斥责了钱龙锡等人,并诏令将章允儒等人降职处治,钱谦益也被罢了官,遣送回籍听候发落。
通过这次阴谋事件,温体仁和周延儒获得了崇祯的好感,为他们进一步窃取权柄打下了基础。
钱谦益事件过去后,朝中大臣余愤未平,有几人交相上疏参劾温体仁。御史毛九华揭发温体仁:居家时倚势压人,强买商人木材,此事败露后,又贿赂阉党崔呈秀为其解脱罪责,得以免究;杭州魏忠贤祠堂落成,温体仁大献媚诗,为奸贼魏忠贤歌功颂德。御史任赞化也上疏告发温体仁娶娼为妾伤风败俗,收受贿赂腐化无德,夺人家产伤天害理。
这次轮到温体仁惊慌失措了,他见势不妙,便耍弄手段,想以退为攻,主动向皇上提出辞职,并申诉自己因为秉公办事而得罪了百官,现在遭到奸人报复,处境孤危,竟无一人替自己说句公道话。温体仁再一次利用了崇祯厌恶朝臣结党的心理,博得了皇上的同情。
他又趁热打铁,诬告揭发他的毛九华、任赞化都是钱谦益的死党,使钱谦益事件再起风波,温体仁浑水摸鱼,大长个人威风,为他挤入内阁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果然,两年以后,温体仁进入内阁,参与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