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前准备。每一场谈判都需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听比说更重要。要使人家对你的话句句入耳,必须首先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真正做到像古谚所云的“闭口倾听,获益良多。”
不要妄下判断。以双方利益为导向的谈判,比武断地妄下结论或自以为是自然要好得多。谈判的目的是寻求协同合作,万不可强迫对方接受某一定势。
不要抱有陈见。不要小眼看人,无论对方的性别、民族、教育背景或职业是什么,都要平等对待,否则容易滋生陈见,也容易导致作出错误的假定,例如,认为从埃及来的人都是******可能就不尽正确。
灵活性。灵活性指反应迅速。当你知道先前的假设有误时,就应该迅速摒弃它们,这会使你在谈判中保持灵活多变。
多赢模式
——良性竞争也是合作
在柯达已经结成的战略联盟中,有一些伙伴甚至在某个领域里依然是它最激烈的竞争对手,例如惠普。然而同时,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亲密的合作。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事情可能不是凭借着一家公司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战略联盟,不失为掌握最先进技术工艺的一种快捷的手段。但由于彼此竞争关系的存在,如何使战略联盟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邓凯达说:“成功的战略联盟,其基础必须是互相尊重、充分了解战略伙伴的特殊优势,以及精心地选择有潜力的合作领域。”
1998年虎年伊始,上海的两家大哥大超市——联华和华联超市相继推出了买断经营商品制,这在全国尚属首创。这一举措,标志着商业企业进入了真正的市场经济,引起了上海各界的强烈反响。
所谓买断商品,即销售商对供应商提供的商品货到付款,买断经营。如果商品质量保证,卖不出去,概有销售商负责,改变了以往生产厂家供货,由销售商代销,市场风险全由厂方负担,商店只分享利益,不承担风险的不合理供销制度。
两家超市“买断经营”的举措,堪称大手笔。这是当前市场营销体制改革的一大措施,是商业竞争出现的继装修扩容、削价大战后的“第三次浪潮”。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已取代了卖方市场,买方市场需要商家和厂家都转换角色。“买断经营”把工厂和商店放到了平等的地位,使两者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当然买断商品,对销售商来说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考验,确实增大了风险,一是必须有大量的足够的资金以备兑现货到付款的承诺;二是要承担卖不出去,商品积压、资金闲置的风险。如果销售商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气派,高瞻远瞩的眼光,深思熟虑的谋略,是不可能实行商品买断制的。
谓予不信,请看下列事例:几乎就在联华、华联两大超市引进商品买断制的同时,在泉城济南,一夜之间,突然发生了全市七大商场“罢售长虹”事件。济南城内,七家大型商场——济南银座商场、济南人民商场、济南华联等拒售“长虹彩电”,这是发生在我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厂商之间的冲突。究其冲突原因,据报载是为了利润。“长虹”从今年开始改进销售方法,将原先的“先发货,销完收款”的代销制改成“款到交货”的买断制。此举对销售商不啻是个打击,因为当今彩电市场低迷,销售该旺不旺,商家如用“买断商品”的方法,大大增加了销售风险,利润无法保证,为此厂商之间发生纠葛在所难免。“罢售长虹”事件正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引进买断制,销售商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识。
现在上海两大超市的决策者决心率先在全国推行买断经营,这是经过周密的论证和思考的结果。正像风险蕴涵着胜机,困难孕育了成功一样,“买断经营”有它的激励性、互惠性、竞争性和先进性,对厂家、商家、顾客都有好处,可以“三得利”。
首先,对生产厂家来说,“买断商品”就是别人买断你的风险,厂家不再需要为推销商品、回笼资金犯愁,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搞好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改进产品的款式和包装。但利益又常常是与风险同在,如果厂方产品价格过高,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售后服务不周,不受顾客欢迎,商品被长年累月地冷落在货架上,必将被商家抛弃。所以,如何研制开发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对工厂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对商家来说,买断经营无疑是买进了风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因为是买断商品,所以进价相对低廉;由于买断经营,服务必然到位;由于买断经营,商品进货一定严把质量关,伪劣商品必然绝迹;由于买断经营,商家必然会千方百计选购适销商品、紧俏商品、高质量商品,从而真正提高了服务质量。所以说,买断经营开启了商业竞争的崭新的天地,它使竞争的着眼点从规模转向质 量。
最后,买断经营,对顾客来说更是非常有利。第一,它可让你真正的而不是口头上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商家必然要对消费者实行“三真”服务,否则商品不能销售,吃亏的是商家;第二顾客所买到的商品质量可以比以前更放心,因为这是经过厂家精心生产,商家认真筛选过的;第三消费者可以比以前“少花钱而买到更好的货”,因为商家进货价格较前便宜,必然让利于民。
买断商品,意味着上海商业已趋成熟,正向传统的商业观念挥手告别,体现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工商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厂方专心生产,提供价廉物美的优质适销商品;销售商货到付款,增大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优势互补,利益共存,长期合作,同求发展。这样一场新的商业竞争必将有序展开,商业企业由此进入了真正的市场经济。
强强联姻
——和市场终端合作
北京西三环外国语大学附近有一幢高达11层的正方形赭红色大楼。这座大楼前不久被评为“北京市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在新闻出版界,这幢大楼被称为“中国出版第一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就是这幢具有现代风格的大楼的主人。
外研社今年的销售码洋将达到6个亿,而在20多年前这家出版社是靠借来的30万元起家的。
20多年来,外研社共出版图书3,000多种,发行近3亿册。目前,外研社年出版图书近1,000种,年生产销售音像带700万盒,由外研社出版的10种期刊年发行量达100多万册。此外,外研社还是我国出版外语语种最多的出版社。
近10年来,外研社的发行码洋由1,000万元增长到近6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60%左右,利润由100万元增长到5,000万元,平均年增长率为75%。
1979年8月,外研社成立,“三屉桌、木板椅、一部书稿、一枝笔”是80年代编辑办公环境的真实写照。当时只有七八个人,两三间办公室,借款30元万凭着改革开放条件下国内对外语图书需求升温这一市场条件,外研社以有限的资金起步。
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市场相对稳定,缺乏竞争,外研社的经营规模和利润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大的变化。进入80年代后期,国内外语学习热潮继续高涨,外语图书市场持续扩大,外语出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几百家出版社在出版中文书之余,开始大力向外语图书倾斜,而外研社只能出版外语书,外语图书市场在进一步扩大的同时日趋饱和与成熟;再加上10年间国内出版社的激增、纸张材料的大幅度涨价等一系列因素,外研社曾经为待印图书购买纸张而发愁,生产经营也一度比较紧张。
种种变化为外研社带来了危机,也为外研社提供了变革的契机。外研社展开了大规模的市场调查,根据调查推出了一批优秀选题的图书,使外研社摆脱了困境。这一时期《汉英词典》、《小小英汉词典》、《学生英汉汉英词典》、《现代英汉词典》都是发行量非常大的精品图书。1990年,外研社的发行码洋突破1,000万元,利润超过了100万元。
1979年到1990年,可以说是外研社的创业期。今天的外研人回顾过去,把这段时期形象地称为“在夹缝中求生存”。
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
农民种地,亩产一万斤,那是大话;可在出版业,“亩产万斤”绝非空话,就看你播的是什么种,是广种薄收还是精耕细作,外研社社长****义经常这样说。
90年代伊始,外研社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力革图书品种芜杂、选题平庸的积弊,优化图书选题,出版了一批精品图书,如《许国璋英语》、《大学英语教程)、《英语口语教程》、《英语听力教程》等,均广受欢迎,取得了每种年销售数十万册的佳绩。通过产品系列化、精品化,外研社逐步形成了品牌规模与专业特色,彻底敢变了“广种薄收”的出版方式。
调整转型带来了大变化。1993年,外研社全年发行码洋4500万元,同时实现了利润翻番,利润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1994年的发行码洋又比1993年增长近1倍,达到9000万元,从此外研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开始在全国大学出版社中崭露头角。
1991年到1994年,可谓外研社的调整期。在这一时期,外研社的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转向了优质高效型。
****义把外研社的高速发展归于抓住了每一次大发展的机遇。****义确实在1992年时制定了外研社的5年发展规划,他们规划外研社的码洋将从1992年时的2000多万元发展到1997年的7000万元。对于这个规划,当时很多业内外人士都认为是“冒进”、“******”、事实上,1997年外研社的实际码洋跃增到了2个多亿,是原来规划的将近3倍。
在外语图书市场上,外研社一家出版社却占到25%的市场份额;外研社在出版的不同语种的书籍中,80%以上为英语书;外研社出版图书的码洋和利润中,80%以上来自英语书。
外研社,无可置疑地成为我国外语图书市场真正的产业领跑者。
在实践中,外研社模素与总结出了“大投入、大产出”的有效营销方式和“推广一种教材即普及一种教学方法或推行一种观念的营销策略。投资广告费上百万、推广费用上千万的项目在外研社绝不罕见。
在大学外语专业教材市场上,外研社占这个市场的70%-80%,地位是比较稳固的,即各大学英语、法语、俄语、日语、德语等专业的外语教材绝大多数是由外研社出版的。然而外研社一度忽略了大学非外语专业公共英语的教材市场,中国在校的大学生都要通过国家设立的四、六级英语考试。这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但又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
目前全国大约有1000万大学生,其中专业的外语教材,每年大约有10万套,而公共英语教材市场有3(众)万套,而这个市场曾经被某外语教育出版社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外研社首先看到了这家出版社的优势,进人这个市场比较早,市场份额非常大,教材内容经典,以文学名著为主,可读性比较强。“但是,外研社也看到,这套教材的内容有些陈旧,缺乏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比较远。”****义分析了这套教材的不足。
外研社首先带著名专家去全国各地开大学英语教育研讨会,请各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或大学英语部的主任参加,所有费用全部由外研社承担。通过研讨,让他们知道原来使用的教材是陈旧的,转变英语教师的观念,同时进行新英语教材的培训和使用方云法,然后再宣布:外研社将免费培训大学英语教师,凡是使用外研社大学英语教材的学校,每年暮假若干名大学英语教师可免费参加外研社举办的培训活动。培训期间的所有费用全部由外研社承担,,每人费用在3000元以上。这样外研社三年投资4000万,培训了10,000多人。
这样,外研社才在大学英语教材市场占领了一块阵地。在教材出版的第一年,采用外研社教材的就有500多所大学30万人。2000年外研社仅大学英语教材就获得了1个多亿的发行收益。
外研社举办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的成功,使其找到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那就是从积极倡导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入手,通过组织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为此,外研社做出决定,从1999年暑假开始连续办5年研修班,计划投入培训费用上亿元,免费为使用《新编大学英语》教材的英语教师举办研修班活动。研修班邀请中外英语教学专家作学术讲座、介绍如何使用教材,等等。
外研社推广的不仅仅是一套教材,还推广了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营造市场,带动了相关出版产品的销售,正是由于这种大规模的推广力度,外研社占到了全国大学公共英语教材市场的1/3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