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练达术:掌控主动权的人际潜规则
3504700000003

第3章 明哲保身:为人处世最需中庸哲学(2)

偏激者的失败就在于只按个人好恶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莽撞行事,不顾后果。即使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毫无疑问,一个成功的人需要有主见,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是,自主一定要有个合适的度,不能发展为固执己见、偏激执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死守自己的一方天地,拿着偏见当真理。这样于己于人都没有任何益处,只会使自己与成功背道而驰。

推功揽过,无招胜有招

中国很多传统谋略是极具智慧的,只不过有些表面看来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行为习惯,难以为人所接受。然而,有些高招自有其高妙的道理,需要不断参悟。就像一句武学口诀一样,如果不深刻领悟其中真谛,是发挥不出其真正作用的。推功揽过就是其中一个绝招。

这招可以说是击中了人性的弱点,因为人们都习惯“揽功推过”,进行自我评价时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水平夸大一点。如果三个人共同完成了一个任务,每个人所作出的贡献肯定有大有小,不可能平均,可是分别让他们估算自己功劳所占的比例,相信最后加起来的总和一定超过100%。假设还是这三个人,要是他们把一件事情办砸了,再分别问问他们每个人应承担责任的比例,最后的总和一定小于100%,甚至还会互相指责,肯定有人认为自己不应当负任何责任,全是别人的错。

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9年灭掉陈国,并重新统一了中国,这其中左仆射高颎居功至伟。在发动大规模军事战争前,杨坚听从了高颎的诸多计策,对陈国实施了一系列的骚扰,大大削弱了对方实力。之后,又听从高颎的建议调兵遣将,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杨坚召见群臣,准备论功行赏。大将军韩擒虎和贺若弼为争功而吵得面红耳赤。于是,杨坚同时给予他们俩上等奖赏,两位大将得到很多宝物,感到很得意。可没想到,杨坚给了高颎更多的赏赐,并封他为齐公。韩贺两位大将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认为胜利是靠自己和将士们浴血拼杀拿命换来的,可是高颎仅靠几个计策就获得了比他们还要丰厚的赏赐,感到不服气。于是杨坚召集他们三个,问到底谁的功劳最大,没想到高颎把功劳推给了两位大将军,使得韩贺两个非常羞愧。

高颎深深懂得,能推功的人最终未必无功,善于揽过的人最终未必有过。如果高颎真的居首功,这莫大的功劳一定会招致其他人的嫉妒和怨恨。论功行赏的时候,我们不妨谦虚一番: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全赖大家的鼎力相助。相信听到这句话的人多少会心理平衡些。当有过时,即使罪不在你,也要主动分担些:“这件事情怪我处理不周!”别人一般也不会眼见你独自承担的:“这事不怪你,谁办都一样。”能做到“推功”的人,或者说具备这样意识和心态的人,组织丝毫不会因为他的谦虚而抹杀他的功绩;不知“揽过”的人,组织也会将责任分配到组织内的每一个人头上,古人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是此理。

聪明的人善于推功揽过,而不是在成功的时候说“要不是我就会如何如何”,在失败的时候说“要不是你就会如何如何”。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很可能惹怒别人,导致离心离德,众叛亲离。如今不再是个人逞英雄的时代,而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论功行赏、按过领罚的时候,一定要多想想“推功揽过”这句“警世恒言”。正如培根所说:“谦虚只是一种出风头的诡计!”推功揽过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策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有句话叫:浑水摸鱼。可浑水里真的好摸鱼吗?连鱼在哪里都看不清,如何摸?还是清水里好摸鱼。所以又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说。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

按常理看,水清本来是个好事,但太清了,什么养分都没有,鱼吃什么,如何生存?再者,那么赤裸裸地暴露于天敌眼前,不是自取灭亡吗?同样,挑选朋友的标准严格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对自己负责,可要是太严了,还有合格的朋友吗?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达到你的要求,无论想什么都逃不过你的双眼,还有人敢或是愿意做你的朋友吗?这句话由鱼及人,告诫我们:人非圣贤,不可求全责备。

有一座寺庙,庙里的住持每天晚上要巡寺。一天晚上,他发现一面墙的墙角处放着一把椅子,墙上有几个脚印,墙头的几片瓦明显有踩踏的痕迹。他一看便知寺里有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了。但是他没有声张,当做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就走开了。

第二天,住持照例巡寺来到前一天发现椅子的位置,发现椅子又在那,可见,昨天偷跑出去的和尚今天又出去了。住持仍旧没有声张,而是搬开了椅子,就地而蹲。

果然,天快亮的时候,一个小和尚翻墙回来了,神色紧张、动作慌乱,显然是心虚,怕被抓到。他从墙上下来的时候,看都没看,想当然地认为他放的椅子仍在原地,就一下跳了下来,踩着住持的脊背落地后,才发现刚才踩的不是椅子。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严厉惩罚。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住持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从此以后,这个小和尚再也没有偷跑出去过,而是刻苦修行,最后成了庙里的住持。

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生活习惯、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不要妄求人人都按你的风格说话、行事。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正所谓“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眼耳鼻舌功能各异,互相辅助、合作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最根本的生存法门,就是学会接受不同的人,尊重别人的习惯,然后再谈个人的发展。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瑕的,你做不到,也别要求别人做到。

人生的头二十年是朋友相伴,然后的二十年是同事相伴,这是每个年轻人都必须接受并要适应的现实。不要拿朋友的标准要求同事,那样你会发现你与整个办公室格格不入。朋友之间是因为志趣相投走到一起,互相间多有欣赏;而同事间则因共同的利益关系走到一起,二者是不相同的。对于同事,除去工作的方面,你大可不必在乎他的生活方式。他们爱贪小便宜、生活品位不高、卫生习惯不好以至诸如此类的一切,都与你无关。只要对你的事业、前途有帮助,管他是不是也会吹拉弹唱、赋诗作画呢?苛求同事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做人不需要“至察”,相反,我们需要一个豁达、糊涂的人生态度。对于得失与利益,不必太斤斤计较,对别人始终抱有一颗宽容的心,给自己营造一个融洽、和善的人际环境,“举世皆醉,唯我独醒”只能让你成为孤家寡人,不要到“愁苦终穷”的田地再来反思人生。这种人生态度也有助于我们吸取别人身上的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更加顺利。少一分苛求,便增一分收获;少一分至察,则多一分帮助。

诚实不当傻瓜,坦诚而不幼稚

相信每个人小的时候被师长们教育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诚实,对人要坦诚。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和身边的朋友又开始改说做人不能太诚实,不然会被别人当成傻子。我们不由得感慨:不是我们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诚实在今天似乎成了傻瓜的代名词,坦诚也沦为幼稚的牺牲品。

诚然,巨大的生活压力是每个都市人必须面对的事实,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出卖一切可以出卖的朋友、同事,对这种人,我们不得不防。当然,我们不求靠出卖别人升官发财,也不希望被别人出卖。因此,说话、做事有所保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生存智慧。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做人是需要诚实,但做聪明人就需要有所保留,否则就不要疑惑为什么自己勤奋一生却仍不能富有起来。

一家工程公司里,某个部门的项目主管位置出现了空缺,这个部门中张工和王工这两个人最有希望得到这个位子,于是竞争便在这两个人中间展开了。客观地说,两个人条件不相上下,学历、工作时间、工作能力各方面都比较出色,而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张工的人际关系看起来要比王工好得多。张工常和其他同事一起唱歌、吃饭,一直相处得很融洽;王工则很少与其他人交往,整天板着一张脸,大家没事也不往他身边凑。这个部门的员工上上下下都认为主管的位子非张工莫属,就连王工自己也不认为自己能赢,每次和张工寒暄都是满口的提前祝贺,好像张工的正式任命已经提前颁布下来一样。张工虽然嘴上还是保持谦虚,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心里早乐开花了。

可是最后的任命出乎大家的意料,做了部门主管的恰恰是平时不苟言笑的王工,不仅如此,被大家普遍看好的张工竟然还被公司委婉地劝辞走人了。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表面上放弃了竞争的王工暗地里下了很多工夫,平日不请客吃饭的他开始拉着部门里一些男同事喝酒唱歌,称兄道弟。期间,更是多次与单独请张工吃饭,说是提前与领导联络感情,捧得张工心花怒放。张工心里一得意,嘴上也就没把门儿的了,平时不好说的牢骚话统统抖了出来,甚至对总经理的不满也毫不避讳地说了出来。而王工自然跑到经理面前,将这些话添油加醋地汇报了一番。经理听后虽没有全信,却也开始暗地里调查这些话的真实性。如此一来,张工不但没有成为部门主管,反而被劝辞了。

有的人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自己的利益,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不惜暗箭伤人。看来,混迹于社会中,适当虚伪还是必需的,对别人过分坦诚,到最后受伤的往往是自己。我们可以和别人说诚实的话,不欺骗愚弄对方,但如果把自己的底牌全部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那你就是傻瓜了。这样等于将自己的决定大权交到了别人的手上,无任何安全可言。

诚实不当傻瓜,坦诚但不幼稚,不是教人学坏,而是教世人在为人处世时懂得自我保护。很多人就是因为过于忠厚实诚,轻易交心而泄露底牌,最终惹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不要一味抱怨什么“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是留个心眼,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