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稻盛和夫的24个工作哲学
3504000000025

第25章 工作哲学21 提升灵魂的修行

梦想的实现是无数今天的叠加

缺乏认真和热情、懒惰松弛地度过人生,没有什么比这更浪费的了。为了使人生这台戏内容厚重而又充实,必须竭尽全力以认真的态度度过每一天的每一个瞬间。

——稻盛和夫

稻盛之“道”

稻盛先生认为,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在赋予它的时间里、在一个个有限的瞬间中,尽最大努力认真地活着。通过努力过好“现在”,就能把小小的生命与明日连接起来。

梦想与现实存在着遥远的距离,但急功近利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人生只能是“每一天”的积累与“现在”的连续。努力过“今天”很重要,无论树立怎样大的目标,如果不认真面对每日的工作,不积累业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扛过今天就好了。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在73岁时回首往事,颇多感慨:“20多岁时,如果我知道这种日子会成为永远,我也许会没有勇气面对;40多年后,回头看真实的日子,我反倒不觉得悲苦。对儿子的照顾增添了我无穷的精力,从而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大江健三郎所说的是他照顾智障儿子40年的经历。40年中,儿子每天夜里12点都要起来,天冷时常因不知道穿衣服而着凉,大江健三郎就起来帮儿子披上衣服。

大江健三郎如果从第一天就知道这种日子要过40年,14600个“今天”,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人生。我们做事之所以常常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困难太多、阻力太大,而是因为我们觉得成功距离我们太远。

员工之“行”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放弃而失败,而是对未来的倦怠而失败。走一步看一步,没有人能把自己未来的路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我们都是在不断地碰壁,然后渐渐地清晰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方向。

看得太远了,很容易被远处的困难吓倒。不看这么远,虽然有鼠目寸光之嫌,但它能让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解决眼前的问题。目标定得太高,反倒容易好高骛远;目标定得离现实近些,才更容易脚踏实地,稳稳当当地前进。

稻盛先生的人生经验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今天都是我们唯一的资本,也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认真过好今天,每天都努力工作,并设法改善一些事情,或许就能预见明日的光景。一天天累积起来的就已非常可观——5年、10年后的成就必然会辉煌。

认真过好今天,要比担忧未知的明天更重要。只有认真地度过今天,推断明天的准确性才可能达到较为精确的程度以便最终了解未来趋势的走向。如果认真、充实地度过今天,明天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在眼前了。如果认真地度过明日,那么就可以看见一周。如果认真地度过一周那么就可以看见一个月……

认真过好今天,不应该急功近利。很多梦想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需要很多今天的叠加。努力、认真过好每一天,明日自然就会来到。

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是坚持,最容易的事也是坚持。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东西,而要着手做身边清楚的事。

工作不能凭兴趣

人在工作中成长起来。为了提高自身修养、丰富内心而专心致志于工作。这样,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稻盛和夫

稻盛之“道”

做事不是兴趣重要吗?不是说兴趣更能发挥潜能吗?为什么不喜欢的工作还要做呢。难道明明知道不喜欢还要死磕吗?还把这种磨炼当做锻炼心智,磨炼人性,这是什么道理?

成大事者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

稻盛和夫在创业初期也经历过一段非常时期,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住宿条件也不好,住在一间摇摇欲坠10平方米的房间;榻榻米也老旧不堪,连稻草都露出来了;一个可移动的煤炉和一口锅来准备三餐。

压力大的时候,他总是沿着宿舍后的一条小溪漫步,两岸樱花灿烂。他孤独地坐在溪畔,唱着故乡的歌,内心却在作痛。他借着高亢的歌声打起精神,不停地唱着,直到有勇气走回自己的房间。第二天一早,他又像往常一样投入工作。

稻盛先生说,人生只是宇宙造物者赐给人类用来提升心智的修炼场,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修行道场,别无其他。而我们的所有经历,也都是造物者塑造我们的人格给予训练。造物者为了帮助个人向上提升自己的人性,制造出很多穷困潦倒的窘境,来考验人类能否在逆境中继续奋斗,并保持屹立不倒的意志。

每个成大事者必须承受挫折吗?那些平淡过一生的人呢?不需要受这种小事的纠结了吧。稻盛先生认为,我们无法彻底免于痛苦和担忧。在惊涛骇浪的人生中,好坏的境遇,都是造物主给我们的考验。幸运的际遇和不幸的灾难都是造物主给我们的考验。一个人如何面对这样的考验,将进一步决定他未来的人生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挫折大小和人的承受度有关。受苦忍耐是一种承担、一种处理、一种等候,也是对因缘法的认识。稻盛和夫认为,人们从事的工作,并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喜欢但不得不去做的。而且在工作中,肯定会因为存在某些抵触的情绪,让人感到厌烦,如果抱着忍辱负重,积极向前的心态,势必会导致人生的根本改变。

员工之“行”

人们对困境有着本能的逃避,人的进步就是阻止逃避后的升华。乙武洋匡的著作《五体的不满足》的主人公乙武个性阳光,他所背负的是常人所难以体会到的痛苦,承受着一般人无法承受的压力,但他最终没有向这些压迫屈服,反而用他的坚持,他的能力和忍辱负重,将自己的人格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令人折服。稻盛和夫本人也是一样。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个人胸怀坦荡磊落,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那就无事不能成、无功不可就了。“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成为成大功立大业的强者。

工作是修行场

我认为把“什么才是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个极其简单的要点作为判断标准,并自始至终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风向标,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稻盛和夫

稻盛之“道”

“想获取比同学更多的金钱”、“想得到比同事更高的评价”、“想得到自己目前没有能力得到的东西”,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潜伏着这样的欲望。人们为满足不了的欲望而痛苦,为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恼怒,往往倾向于本质很单纯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化。

稻盛先生认为,“欲望”、“恼怒”、“愚痴”这三个卑怯之心是陷于烦恼的三个根源。它们纠缠于人的内心,要驱赶也驱赶不走。但同时,人生在世又少不了这些烦恼。因为人有血肉之躯,为了生存,这些烦恼又是必要的,是自然赋予人的本能。

京瓷在研制人工膝关节的时候,稻盛就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压力。从研制成功到国家审批需要很长时间,一方面因膝关节不好而痛苦的人们,希望产品尽快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也认为:既然如此,就应该研制人工膝关节,提供给患者使用。正当他们制作时,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攻击。

稻盛坐立不安,心里非常痛苦。那时,他就想到了临济宗妙心寺派圆福寺的西山片雪老师,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痛苦和委屈。

“稻盛君,之所以你会感受到这样的苦恼,那是因为你还活着。如果你死了的话,就没什么苦恼了。正因为活着才会有苦恼,这不是件好事吗?”“因为人工膝关节的问题,你受到了严厉地批判,你感到痛苦和烦恼。但是,这种程度的挫折就能把事情了结,就能将你过去的罪孽一笔勾销……稻盛君,该庆祝一番才对啊!”

稻盛先生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对克服感性的烦恼有了新的认知。稻盛先生觉得,人们即使不能完全消灭但也应该要尽可能消除这三种情绪的羁绊,但努力自我控制并抑制这些烦恼。

员工之“行”

活着,就会有苦恼,但是越是面临这些障碍,不让感性的烦恼困扰自己,朝前看,坚强地活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烦恼是人类不能完全排除的,但人们必须做出努力让毒素稀释。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具体方法上没有捷径。平日勤勤恳恳地积累诚实、感谢、反省等“平易的修行”,或者要求自己平日养成理性判断的习惯。

坚持认真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烦恼。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能够磨炼人格的修行,能磨炼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成长。而通过这种心志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随之提升。

将摇摆的心坚定下来

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给自己规划一个超出现有能力水平的更高目标,并为在未来某一时刻实现目标而倾尽全力。

——稻盛和夫

稻盛之“道”

稻盛先生觉得,当一个人观察自己,发掘自己的可能性之后,就要像锥子一样,集中全部力量在一个目标上,就一定能成功。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总是集中精神做一个事情是困难的,但是,如果用心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最终之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全力以赴的认真去做这件事情,这是成功不可获取的要求。并且,锲而不舍必定成功。当人们找到目标之后,就要全力以赴的去奋斗,而不能左右摇摆,并且坚定自己能够实现它。

一个人要学会观察自己,发觉自己的“可能性”。如果根据现在的能力判断自己“行还是不行”,那就永远也做不成新的事情或困难的事情。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给自己规划一个超出现有能力水平的更高目标,集中精神,坚定信念,并为在未来某一时刻实现目标而倾尽全力。这样成功或成绩才有可能如期而至,自己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员工之“行”

一位经理在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员工时说:“我们所亟须的人才,是意志坚定、工作起来全力以赴、有奋斗进取精神的人。最能干的大体是那些天资一般、没有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他们拥有全力以赴的做事态度和永远进取的工作精神。做事全力以赴的人获得成功几率大约占到九成,剩下一成的成功者靠的是天资过人。”这种说法代表了大多数管理者的用人标准:除了人品正直以外还应加上全力以赴。

具备同等能力,做出相同程度的努力,有的能够成功,有的以失败告终。其差别是什么呢?人们往往容易把原因归结于命运、运气,其实主要是因为愿望的大小、高度、深度、热度的差别而造成的。为了变不可能为可能,就要有近似于“发疯”似的强烈的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不断努力奋勇向前。

无论是工作还是人生,这是达到目标的唯一方式。

善行使人快乐

人的内心充满至深至纯的幸福感,不是在满足自我,而是在满足了“他人”的时候,我的这个观点一定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吧。而且,聪明的人应该能注意到,奉献于他人并不仅仅只是对他人有利,终究还将有利于自己。

——稻盛和夫

稻盛之“道”

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顺应天时。稻盛先生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不断成长、发展是必然的,我们人类也不例外。如果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与宇宙的意志相同,工作和人生必定都会通畅顺达。

稻盛先生说过:“知足后的利他。连动物都不例外。鲑鱼离开自己出生成长的河川,经过漫长的旅行,最后还是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在那儿产卵,留下子孙后代而死去。看那鲑鱼的表情,就会感觉到,它是带着完成任务后的满足的心情死亡的。”

正因为掌握了知足的生存方式,自然界才得以长久保持协调和稳定人类也应该学习自然界中的“节制”。人类原本也是居住在自然界中的,曾经从自然界摄理,把自己也作为生物链中的一环。后来,人类从食物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摆脱了生物循环法则的束缚的同时,也丢掉了与其他生物共存的谦虚态度。人类应该把自然给予的智慧当做真正的睿智,掌握如何控制自私欲望的艺术,实践“知足”精神及知足的生活方式。

员工之“行”

先知穆罕默德说:“善行是能给他人脸上带来欢笑的行为。”为什么日行一善对人会有这么大的益处呢?原因是想要取悦他人时,就不会有时间想到自己,而产生忧虑、恐惧与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只想到自己。给别人以善心,同样换来自己的快乐。

施予爱心才能赢得爱心,帮助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给别人送去快乐自己同样能收获快乐。

人们应该感谢、诚实,应当勤奋工作,拥有率真之心,不忘反省,不去憎恨,秉持利他之心,这些善思善行都是顺应宇宙意志的行为,所以,必将引导人们走向成功、命运也将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