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幕后真相
3491100000015

第15章 书中自有误读处(3)

“橘”也一样,《辞海》中明确指出“橘”与“柑”通。“学名CitrusPeticulata.芸香料。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单身复叶,叶翼小。春末夏秋开白色花,单生或丛生。果扁圆形,红或橙黄色,中心柱大,味酸甜不一。种子多为多胚性。性较耐寒。用嫁接、压条、实生等法繁殖。果供生食或加工,果皮、核、叶供药用。原产我国,我国中部和南部各地均有栽培。”这段解释中最重要的是“我国中部和南部各地均有栽培”。我国自古以秦岭淮河为南北方的分界线,但谁敢担保淮河以北一棵柑橘也不能生长呢?

淮河自然不是橘与枳的分界线,其实晏子当时也只是为了维护齐国的荣誉而打了个“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个比方,来说明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后受到楚国偷盗之风影响才偷盗的。我们既不能要求喻体和被喻体绝对等同,更不能把临时拉来的喻体当成百分之百的真理,认为橘生长在淮河就为橘,生长在淮北则变成枳。

“倭寇”不全是日本人

倭寇服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而将“倭”和“寇”连在一起,则是从《明史》开始,照现在的翻译法翻译,就是“日本侵略者”。

人们对倭寇的初始印象大都来自于电影、电视——穿着奇怪的衣服,留着八字小胡的坏蛋形象。提到倭寇,人们会联想到日本海盗。

其实,倭寇并非全是日本人,我们只要清楚当时的历史,就会明白。

倭寇的活动时期是在15世纪至16世纪,依照其参与“海盗行为”的成员,可划分为前期倭寇和后期倭寇:

前期倭寇是指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以日本海盗为主的海盗,主要攻击范围为当时臣服于元朝的高丽(今朝鲜半岛)。由于先前臣服于元军的高丽军,在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的军事行动中,对日本的对马、壹岐、松浦、五岛列岛等地的居民进行屠杀,因此前期倭寇以这些地区的残存者为主要构成,对于朝鲜沿海进行报复性的海盗行为,目的一方面在于夺回被俘的岛民,一方面则在掠夺粮食以弥补因遭虐杀而下降的农业生产力。朝鲜史取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三地之名,称为“三岛倭寇”。清朝的徐继畭所著《瀛环志略》,以及朝鲜的安鼎福所著《东史纲目》,均指出:倭寇的起因在于朝鲜人(高丽人)配合蒙古侵日行为所引发的复仇。

之后随着明朝与日本间贸易的频繁往来,以及对马岛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开放,前期倭寇也逐渐减少。

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为主体,故被称为“真倭”。

在1523年,为向明朝朝贡,细川氏和大内氏派出的朝贡使节在浙江宁波起争执,即“宁波之乱”。由此明日贸易一度中止,通过倭寇的私货贸易开始盛行。加上日本的应仁之乱,幕府治理倭寇之乱,倭寇借机再次猖獗活动。

《明史》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后期倭寇是以私货贸易的中国人为主要成员。这是因为,明朝终止了私货贸易,对此反对的中国和朝鲜商人纷纷假扮起倭人,将浙江双屿及福建月港占为据点。后期,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洲人和日本的博多商人也参与到倭寇当中。

从上可以看出,倭寇并非全是日本人,也有一些顶冒倭寇之名的中国人、朝鲜人,但是,具有丰富强盗经验的日本人,始终是海盗行动的中坚力量。

陈胜、吴广并非贫苦农民

在我们所接受的历史知识中,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揭竿而起,点燃了人们心中抗秦的怒火,一时间“云集响应”,最终推倒了秦王朝的“大厦”。

他们是率先举起反秦大旗的功臣,至于他们的身份,自然也是处于秦王朝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了。

原因在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两句话:一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还发出了“苟富贵、毋相忘”的自我宽慰与愁叹。二是“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秦时的闾左住的是贫民,闾右住的是富人。古时有“凡层以富为右,贫弱为左”的说法。

“屯长”一词很关键,从此词可以推测出陈胜与吴广当时的身份和地位。

《正韵》说:“勒兵而守曰屯。”《陈胜传》注:“人所聚曰屯,其为长,帅也。”即一屯之主将或统帅,是秦代军队中的下级军官,属于秦二十级爵位中的第五级爵位大夫,职俸是二百石,是仅次于县尉的带兵干部,这样看来,这个“屯长”决不是一般贫苦农民可以担任的。在秦代,当官为吏必须有爵位,秦律法,基层官吏是由豪帅担任的,不会随随便便从闾左贫民中随意挑出充任,一般贫民也没有资格任任何官职。陈胜、吴广被任命为屯长,说明他们要么是地方豪强,要么是有爵位的人。

在《史记》的一些细微之处,也透露出了陈胜、吴广与普通农民间巨大的身份差别,起义前,陈胜的第一句话是“公等遇雨……”这个“公”字,在古文中对自己来说是一个谦词,表示对别人的敬重,“等”字则点明了人数较多。同时它还表明了,陈胜与他的对话者的身份,是根本不同的。接下来“藉弟令毋斩……”中的“藉”字的含义,应与今天我们常用的“即使”、“即令”相通,有表示退让的意思;而“弟”字则更是在众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从而说明陈胜的身份与戍边农民是有区别的。这段话的完整的意思应该是:诸位遇到天降大雨,戍边已经失期,按法律都得杀头,即使兄弟我下令不斩,你们的前途也十分悲惨,因为戍边的死者占十分之六七……“藉弟令毋斩”中的“令”字,没有一定权势是说不出来的,更何况还是“令毋斩”!

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他们的人生轨迹:城邑平民出身,有冠还有字(刘邦当时便没有字),有特殊背景,掌握着九百名戍边农民的命运,绝非无地、无宅、无地位的贫苦农民那样简单。

班昭不值得女性崇拜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杰出女性,她从小便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长大后,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的渊博学识和模范言行被世人称颂,而她一生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有三件事:续《汉书》、教授后妃和撰写《女诫》。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它凝结着班家两代人的心血。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

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留下未完成的《汉书》。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未完成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与了全书的撰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世人争相传诵,虽然班昭参与了撰写,但她很谦逊,仍然冠上了她哥哥的名字。

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不是很值得女性学习和崇拜吗?为什么本文题目是“班昭不值得女性崇拜”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班昭在70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出了《女诫》,《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女性生来就比男性地位低下,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恪尽本分。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丈夫是对是错,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

在“专心”篇中,强调“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女诫》在压抑妇女思想方面是最彻底的,因为这是女性自己宣扬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班昭的《女诫》影响了中国女性两千年。

它鼓励女性凡事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这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与自由。

因为《女诫》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欣赏和班昭学生的推崇,所以得到了广泛传播,影响也极其深远。

它让女性在骨子里认为,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奴仆,它甚至“唆使”女性以极端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忠诚与坚贞。

同时,女人还是家庭的奴隶,卑弱、敬顺、专一、曲从是女性的代名词。

就这样,《女诫》一点点摧毁了女性的自信心,把女性排挤出社会的大舞台,最终沦为男人手中苍白的玩偶。

这样的班昭,哪里值得女性崇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