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手记
3485100000002

第2章 白马王子

中国有一种男人,过去被称之为“奶油小生”。现代人常叹惜中国的男人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似乎有点不像男人。奶油小生大概就是其中的一种,也是人们较熟悉的一种,因为他是一种形象。虽然孔子发明了君臣父子、男女有别,但孔子不是一种中国男人的形象,是一种传统文化。尽管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本意而言,原本是希望男人很像男人,但强调来强调去,却南其辕而北其辙,始料不及,事与愿违。到了现代,往昔的奶油小生成了今日白马王子,因为中国的男人(之一)在传统社会里或者说是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被描写、被表现、被推崇、被欣赏、被当做“正面形象”予以刻画的男人就是这种奶油小生或谓“白面书生”。我们不打算深究其原因,只是想告诉大家,今天他们已经成了“新男人”的一员,即成就了一批轻佻的白马王子。他们继承了许仙、董永、张生等“无用的男人”的特征。“少有见识”而又好似风流才子。这类人细皮嫩肉、奶声奶气、“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软弱无力,并且怕负责任或根本就不负责任。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现代白马王子,是如何“造就”现代七仙女和崔莺莺的。他们就像是女人的灾星,让一个个花容月貌、胜似天仙或青春靓丽、富有前程的天之娇子、纯情少女痛失美好人生。

在现代白马王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白面书生”的现代版。他透露出一个信息——怪并不是现代“症候”,而是有历史原由的。现代男人的很多特点我们都能在自己的历史中找到成因。

〔纠正一个错误的观点〕

说到现代男人,我们当然要从中国的男人讲起。社会和女人对男人的要求就是要活得像个男人,不仅能养家糊口,养活老婆和孩子,还要活得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所谓真正的男子汉,当然他需要具备许多特质,比如阳刚之气。有人说男人的阳刚之气有一半是与生俱来的,而另一半则是后天塑造的。这种“后天塑造”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又说男人的阳刚之气对人类的生生不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了男人的阳刚之气,才有了女性的阴柔。大多数正常的男人,如果被迫穿上女人的衣裳,他会立刻毛骨悚然,冒出一身冷汗。如果你说他一句“没有男人味”,他会立即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他最大的侮辱。这种浅薄的认识在社会上非常有市场,甚至大行其道,并以此推导出,足球场上男子汉在此闪光,津津乐道,欣赏着男子汉的英雄本色。

其实男子汉是青铜世纪的英雄在现代社会的投影。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仓健、施瓦辛格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似乎都忘了,这些“真正的男子汉”是没有老婆和孩子的,只有情人和情妇,更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养家糊口,否则就不是男子汉了。所以我们不能空说男子汉,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是地地道道的男人。他们的秉性和气概,远比上述的男子汉复杂得多。到目前为此,我们虽然对他们已有了一些了解,但从根本上讲,离实际需要还相距很远。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去欣赏这些男人。他们不乏魁梧的身材、健壮的体魄,骨子里还有着古代英雄的冒险精神和冷酷无情,可见英雄并不就好,让你遇到只怕受不了。

〔等待中的男人〕

聪明能干的杨小姐在一家国际会计事务所驻上海的分公司里奋斗了5年,从普通职员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对没有野心的她来讲,理想也算是实现了。聪明能干的她,可以在繁杂的公司事务中游刃有余,如今已经28岁了,却料理不出一个完满的个人生活。因为想了解同学们的状况,她主动和老同学们联系,并参加了新年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在聚会上她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那个班总共有25名女生毕业5年后,3个结了婚;5个在恋爱;2个情况不明;还有15个尚无男友,是彻头彻尾的单身贵族,感情世界和她一样仍一片空白。她们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眼光太高了吧?个个摇着头无奈地摊开手。有的说花时间谈恋爱,简直就是一种奢侈,每天工作已经够辛苦,还经常加班至深夜,出长差更是家常便饭,睁开眼睛就想还有哪些事没做完,忙完了就只盼能好好睡上一觉。更多人说是没有姻缘,找不到爱情,身边都是寂寞的朋友,还有人想到去“定做婚姻”——征婚广告。

其实,迟婚、离婚而形成的单身女性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现代社会什么问题都可能是国际化的,单身问题也不例外。美国有44%的人单身;5800万浪漫的法国人蓦然回首,发现2650万人独自在灯火阑珊处徘徊。在许多世界性的大都市里,单身者的比例就更高了。有人说这其中自然有单身者颇具主见的选择,更多的人却是迫于生活节奏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空间去谈情说爱。

其实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深层次地解读当代男性。

以杨小姐的一个同学张雪为例,“才貌俱佳”,身上还揣着工商管理硕士的文凭,唯一的遗憾是尚未婚配。每到夜深,一天的忙碌告一段落,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难免一声长叹。她称自己是曾经是有过爱情的人,早在读中学时,她就开始收到同学们的美伦美奂的情人卡,刚考上大学丘比特的箭就射向了她。她都为自己的爱情陶醉了,还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个小伙子是一位同校的老乡。在她读研究生的那一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对方在参加工作后,突然闪电式地和一个女孩恋爱结婚了。她当时有一种被欺骗的愤怒,并责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十分诚恳地告诉她,这是父母的意见。因为他们需要他尽快结婚,若等她至少需要三年,没有别的什么原故。那个女孩是个大专生,比她小一岁,无论学历、相貌、家庭环境都比不上她,因而她没有理由责备他,因为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他有恋爱的自由,但婚姻必须考虑父母的感情,要能体现父母的愿望,他是独生子。她后来了解到,事情跟他所说的差不多。但毕竟是对她的一个打击,她认为自己还会有更美好的明天。他们的交往是属于比较保守的,但她没想到的是,自从读了研究生,再也没看到印着天使的情人卡,她觉得奇怪。这些读研究生的同学怎么和本科的同学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说他们瞧不中她那不可能,但他们似乎永远在等待。她穿的时装越高档,他们的表现越恐惧和懦弱。她咒骂他们就像是一群阉人。

张雪得出的结论是,现代男人缺乏健康的心理。他们由于所接受的教育,接受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但在内心里却无法平等地对待女性。他们可以表现出绅士风度,以女士优先等方式善待女性,这是为自己贴“标签”,也可以高高在上地给予施舍,但他们对女性一直怀有畏惧心理。他们对女性采取的措施就是防范与控制。女性越是解放了自己,这一点在他们那里就表现得越明显。对优秀的女性或地位优越的女性他们从来就是采取防范措施,远离你,与你保持一定距离,不让你渗透他、了解他。一旦开始发生联系,他们除了彻底拜倒在你脚下之外(这一点以身价较低的蓝领阶层为主),那就是竭力控制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大致采取的手段有诱惑、劝导、语言震慑、恫吓、漫骂,最终是人生攻击,恶拳相加,诉诸暴力。

这些手段往往是前者先行,如果不能发挥作用,便逐渐升级直到彻底解除两者的关系,不再发生任何联系为止。张雪考察过她那大学的恋人“老乡”。他在婚后与学校里的那个“老乡”判若俩人,孩子和家都交给了工作繁忙的妻子。尽管他在政府机关工作非常清闲,还经常观光旅游,但从来不分担家务或是提篮出门购物。妻子仿佛就是免费的保姆,完全没有夫妻平等的意识。这在张雪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她认为正是因为他俩恋爱时是绝对平等的,所以他不可能娶自己回家。他需要的是一个男人的天堂,而并非俩个人共筑的爱巢。

这是个新潮的世界,新潮的观念每天层出不穷。但婚姻却始终是完美的个人世界里不能省略的一半,一个人的潇洒绝不是伪装的。这些潮头的女性们,她们不缺美貌、才华、品质、财富,却找不到好男人——符合现代观念的具有传统美德的好男人。她们已经发现了今天的男人的突变,在生活越来越富有、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之后。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而男人已不再是那个男人。这是为什么?她们知之甚少,她们只知道她们等待的爱情婚姻有些不妙。他——我们称之现代的,就是她们等待中的男人。她们不停地讨论着,因此多出了一个抹不掉的“忧虑”。然而在某个秋冬的黄昏,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独自挤在嘈杂的人流里,冷的风从衣领直冲胸口的时候,内心深处总会浮起“谁为我伴”的茫然。

〔他们差点把女人逼疯了〕

范小华女士也是我的一位朋友。她回忆自己的从前说,她是一个平和的人,空闲时间喜欢坐在椅子上。有一次晚上她前去看姜文的话剧《科诺克或医生的胜利》,回家时不慎在台阶上扭伤了脚踝。那段时间感触特别多,她对朋友说:“同样是受伤,我喜欢是在原始森林,我逐兔,虎逐我,惊慌之中把脚扭伤。”

那时从范小华家的阳台上,能看到一个公共汽车站。如蚁人群,那是上下班的高峰期间。她有一种如蒙大赦的感觉。“谢天谢地,我用不着像他们那样。”对于很早以前的那段短暂的坐班经历,现在说起来,范小华仍然耿耿于怀:“一说自由,人人都能长篇大论,但能有几个人真正地去落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自由是简单的,无非就是在天冷恋床的时候,能索性睡下去。”她把这个自由给了自己,在这个忙碌、机械、桎梏的城市生活中,多了一个在家上班的人——一个自由撰稿人。

她是个视坐班为巫婆的人,她是个每天上午11点才起床的人,她是个看书听音乐吹口哨的人。“我每个月在家里写点文章,写完了就算完事了。”时间对于生活在快节奏、高压下的都市中的人,是早起赶早班车,上班打卡,迟到罚钱。时间是冷酷、而无人情味的空中的鞭。对于她,时间把它善良、温情、诗意的一面全给了她。身体的自由,是什么时间想去那里就去哪儿;心灵的自由是可以免去同不喜欢的人的接触,看上司脸色,这都是不用上班带来的好处。

结婚后一切都变了,我无法把眼前的她和过去的那个女子联系在一起。同样还是那张脸,因为没有了那副自信的神态而显得苍老憔悴。还是那洒脱的女装,因慌张而显得有些衣衫零乱。这个变化来自于丈夫的公司歇业,因为陷入了经营的困境。她起先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在现代经营中,公司倒闭是正常的事情。她相信丈夫有能力有才华,可以东山再起。他们在短期内不会缺钱花,生活不会存在问题,即使他不工作她也能养活丈夫和孩子,最多是她牺牲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在她生了孩子之后,她也没发现自己和从前有什么区别,感觉还是那么好,还是那么自信,她还在生孩子之后制定了瘦身健美计划。

然而,那个早已成为丈夫的他,却突然完全变了,用她的话说,突然变成了魔鬼。起先他在公司歇业后,还表现正常,在反思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为东山再起作准备。在一二个合作项目都没有成功之后,他就完全垮了,变得沉默寡言,原本没有脾气的人,现在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坏。以前从不过问她出门去哪里,有什么事,现在是越问越多。她想多挣点钱补贴家用,他却认为她在逃避他,不愿呆在家中。事情发展到今天他几乎是每天晚上都要审问她一遍,她的一点点小事都要跟他汇报清楚,否则战争时刻就要爆发,她担心他随时都有可能烧了那个屋子。她都快要疯了,她来向我请教,这是为什么,她该怎么办?对此,我能说些什么呢?对这样一位惊恐不安的女士谈儿童恐怖心理的起源,谈小男孩的恋母情结,母亲形象的分裂的内在意象的形成,太残忍。因为她的时间太紧迫,时间作为一种财富她似乎已经失去了,并因此而失去了自由。我能告诉她的就是,她的丈夫现在已变成了野兽,先别问为什么,赶快离,越快越好,离婚是唯一的自救法宝。

一个和霭可亲、文质彬彬的丈夫,是如何变得像野兽一样凶狠。在一般人眼里这很难理解,叫人无法相信。其实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原因只有一个恐惧,他害怕失去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妻子,因为“男人”是主人,女人则是自己的妻子或别人的老婆。男人通常把妻子和事业一样,都看做是自己的“财产”。他们拚命地工作,要成就一翻事业,要得到金钱、财富、美女。他们的思想从未离开过这三样。他们得到的越多就越担心失去。在他们有事业、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他们的表现是那么迷人,我们看到的是智慧才干,良好的教养,以及英雄的胆识和王者之气,显得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伟大。在事业出现滑坡的时候,安全的需要就表现出来了,隐藏在财富和英雄气概下的恐惧就暴露了出来。他的成就越大,危机感就越强,恐惧从来就未曾离开过他,并随着他的危机感一起膨胀。怎样抑制恐惧随着事业一起膨胀,这是成功的男人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毫无疑问,我们曾经做到了这一点,像司马迁、越王勾践就是先例。当然也有楚怀王、项羽这样的先例。但我们总是相信,在古代或是说在过去我们在抑制恐惧膨胀的内在机制要比现代强得多,过去人大多能经受得起大起大落的挫折和打击,在逆境中展现出令人震撼的人格魅力。而这一点在当代人身上已经很难看到,几乎是彻底蜕化了。这也算是现代男人的一个特性:极度脆弱。要么是一路登天,要么是直落深渊,经不起任何挫折,这或许是现代人“现实的态度”的价值取向的原故。没有历史的使命感,缺乏责任感,没有献身精神。这或许就是我们变得脆弱的原因。这使我们在看到宗教信徒们在朝圣途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而感到惊奇。因为我们已渐渐失去了它,并且这是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进步”的结果。更进一步地讲,我们当代人对坚强意志对坚韧不拔的精神出现了一种敬畏的态度,而非历史上的崇敬崇拜。在敬中有了一层畏,其实就是害怕。这也意味着在现在在将来,我们要抱着现实的态度再别迷信,我们还拥有坚强意志这种力量。不要用过去的尺度衡量自己。要清楚这一点,我们已失去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