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之谜
3473500000008

第8章 青铜器篇(4)(1)

但是也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他们通过对考古、文献、甲骨文资料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后认为“子龙”只是一种称呼而已,并不是“龙”文化信仰的表现。在甲骨文、商周青铜器以及商周典籍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子某”的称呼,现存甲骨文中总共出现了100多个不同的“子某”。在商晚期与周初的金文中,作器者称呼“子某”时可能为私名,但也可能是氏名。“子某”之称,在殷墟的甲骨刻辞与商朝和周朝初期的金文中是商人贵族中一种习惯称谓。对于商王室来说,称“子某”者应是王子,对于非王贵族来说,“子某”是其族长之子,所以子龙应属商人,或者殷商遗民。由此,无论是哪种情况,“龙”字铭文指代的也只是一种称呼。所以,子龙鼎的“龙”字,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鼎上的铭文“子龙”二字可能是铸造者的名字,因此才称它为“子龙鼎”。

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该鼎与商王有关系,因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据传,子龙鼎于上个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随后流传到日本。当时一个叫做“山中株式会社”的日本公司在中国大肆收购文物,子龙鼎被他们买走后就销声匿迹了。直到2004年,子龙鼎才在日本一位企业家举办的私人藏品展中露面,而且该鼎一经面世便引起了轰动。2005年负责承办国家重点文物的专家前往日本,追寻子龙鼎的下落。当对方得知我国要追回子龙鼎时,竟开出了上亿元的报价,国家当时不得不暂时放弃买回子龙鼎的想法。没想到几月后,子龙鼎又神奇地出现在了香港,经过几番洽谈,最后由国家出资从持有者手中购回,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尽管子龙鼎与司母戊大方鼎被合称为青铜双壁,但是与司母戊大方鼎比起来,子龙鼎却一直是“默默无子龙鼎上的铭文它甚至被视为国家与政权的象征。考古专家证实,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的。于是,他们认为能与之相媲美的子龙鼎,也应是王才能拥有的器物。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子龙”的写法或许还与“子龚”有关。一些商周青铜器上铸有“子龚”或“龚子”的铭文。其中,“龚”字所从的“龙”字造型多与子龙鼎的“龙”相似。“龚”、“龙”古音相同,如果“龙”字与“龚”真有相连关系,那恰恰可以证明子龙鼎出土于河南辉县。河南辉县古称“共”,“共”又与“龚”通假,由此可以推断“子龙”可能是商末周初“共”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地部族的首领。河南辉县的孟庄遗址曾经引人注目,因此也有人认为“子龙鼎”出自孟庄遗址群。但是如果“子龙鼎”真的出自于此,那应该有一些历史记载,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发现更多的记载。

看来,要想对子龙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要依赖于专家学者们更多的研究了,不过相信总有一天,覆盖在子龙鼎上的神秘面纱终将被揭开。

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孟庄村东侧,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它的发现为该地区建立起一个较系统的考古学编年序列提供了重要条件,为研究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依据,也为研究各个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提供了重要依据。孟庄遗址的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而且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遗址内包括了裴李岗文化层,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二里岗文化层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代晚期三座相叠压的城址,它们是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而且在遗址内发现了大量各个时期的遗物,说明历时数千年一直有人居住。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原始社会晚期向阶级社会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研究夏、商文化的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莲鹤方壶墓主人之谜

观点:莲鹤方壶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并以其巧夺天工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关于其墓主人却一直无法确定。有人说墓主有可能是郑成公,有人说墓主可能是郑僖公,还有人说墓主也可能是郑简公。

莲鹤方壶杯被认为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

莲鹤方壶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时此壶为一对,造型和花纹装饰以及大小几乎一模一样。现在两件方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和河南博物院,其中被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方壶是该博物院13多万件文物中最具观赏价值的,也是该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莲鹤方壶的造型俊美飘逸,纹饰精美,两只壶分别高116、117厘米,壶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而且都有冠盖。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在中间的平盖上立有一只引颈欲鸣,正待展翅高飞的仙鹤;壶颈两侧的壶耳是由两只攀附在器身上并且正回首观望的貌似龙形的怪兽做成;器身上以相互缠绕、上下穿插的蟠螭纹作为装饰,在壶的腹部四角各有一只小兽攀附在上面;承托重器的是圈足下的两只侧首吐舌的龙形卷尾兽。方壶上的装饰物虽然众多,但是一点也没有杂乱的感觉,反而是各具神态,更增加了方壶的美感。尤其是顶端平盖中的那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其亭亭玉立的身姿,清新隽永的造型,以及形神兼备的塑造手法都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莲鹤方壶被专家们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

壶是一种古代的青铜酒具,也是一种青铜礼器,在商代就已经有了。但是统治者为了加强它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总是喜欢在上面装饰一些神秘的饕餮纹或者夔龙纹作装饰,这样就显得十分繁琐。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人们张扬个性,崇尚浪漫情怀,青铜器的艺术造型也由神秘威严趋向于生活化,更注重美感,莲鹤方壶正是这一艺术风格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品。莲鹤方壶没有局限在神秘凝重的主题上,反而增添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使方壶看上去既有庄重威严之感,又不失清静超然的雅致。当时,郑国居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莲鹤方壶充分体现了楚地文化的浪漫和北方文化的严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和高雅,清新脱俗;仙鹤在古代是仅次于凤凰的,象征着长寿、富贵,而莲鹤方壶以莲花和仙鹤完美结合的造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美好的寓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的变化,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

仙鹤在古代的地位仅次于凤凰,象征长寿、富贵早在2300年前,河南新郑正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国都所在地。从公元前774年,郑国国君郑桓公将都城迁到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历经400余年,共经历了20多位国君的统治。那么,莲鹤方壶到底是属于郑国哪位国君时期的器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