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之谜
3473500000006

第6章 青铜器篇(2)

1969年9月10日,甘肃省武威市金羊乡的农民在武威县北郊一公里处雷祖庙的雷台之下挖战备地道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后经证实,这个墓葬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将军墓,在墓室里排列着大量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在这批铜车马中,有一件铜马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为它比其中任何一匹马都要大,而且在出土的时候位于整个铜车马仪仗俑队的前面,气度非凡。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铜奔马”,也有人叫“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飞燕骝”、“马神--天驷”、“马踏龙雀”等。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身长约45厘米,宽为13厘米,重约7.15公斤,马的身躯浑圆雄劲,头微微左扬,嘴巴微微张开,好像在昂首嘶鸣。马的三足腾空,一足踏着一只飞鸟,好像在急速奔腾。马头上一撮鬃毛呈流线型指向翘起的尾部;马蹄下的飞鸟正展翅回首,眼神里充满了惊奇的神色,好像在惊叹奔马的飞速前行。整个铜奔马的造型独特,以飞鸟的疾速来衬托奔马的神速,既写实,又传神,达到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境界。虽然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集中于踏着飞鸟的一足,但是却完全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

铜奔马自出土以来,有关它的研究便逐一展开。首先,考古专家们根据墓葬的形制、出土的器物、以及器物上所刻的“左骑铜奔马为我国青铜艺术中的珍品“马踏飞燕”千人”、“凉州张掖县”铭文推断雷台墓的年代应该是东汉末期,也就是公元186~220年之间。

因为,“左骑千人”的官名和“凉州张掖县”的建制只是在汉代的文献中出现过。在墓葬出土的铜人俑当中,有几件男、女俑的背后分别刻有“张氏婢”和“张氏奴”的字样,由此可以推断这位墓主人应该姓张。而且在一些铜车马上清楚地刻有“张君前夫人”和“张君后夫人“的铭文,根据《汉书》中记载,一般列侯的妻子称为夫人,由此可以断定墓主人的最高身份是诸侯。那么,在这位身世显赫的诸侯墓中,这件形神兼具的铜奔马的用途是什么?它是否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有的学者根据出土的器物以及历史记载,推测墓主人生前应该是一位驰骋战场的将军,那么,这件铜奔马可能象征着他的坐骑,是一件很普通的殉葬品。但是有人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如果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按照实物与冥器两种划分的话,这件铜奔马显然不属于实物中的任何一种。从马足踏着的那只飞鸟可以推测它不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坐骑,因而也就不是一件冥器。

也有人认为这件铜奔马是汉代“相马式”的产物。在东汉时期,相马学非常盛行,而“相马式”是用来评判良马的标准,在当时铸造“铜马”用来相马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从形象特征来看,这件铜奔马是完全符合“相马经”对马式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把它作为相马式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马的左前蹄弯曲跃起,与右后蹄用力蹬出的动作是典型的“奔马”姿态,而前蹄与左后蹄对侧而行,这又是“走马”行走时的“对侧步”。为了保持整个铜奔马的平衡,马的四肢被加长了,而且走马的双蹄还被抬升到与前胸平齐的位置,这种奔跑姿态的马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根本找不到的。

还有人认为它应该是墓主人生前曾经供奉过的“马神”,希望它保佑这位将军死后灵魂能够郭沫若曾将铜奔马取名为“马踏飞燕”升天。

到目前为止,关于铜奔马的用途专家们还不能确定,而且同样不能确定的还有它的名称,各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称。

最早有人将它称为“青铜奔马”,因为马的造型气势非凡,马蹄腾空好像正风驰电掣般奔驰,又因为奔马为青铜铸成,所以就将它称为“青铜奔马”,这也是最形象的说法。

虽然“青铜奔马”的称谓比较形象直观,但是有人认为汗血马它虽然准确地将马的飞奔状态点出了,却忽略了整个造型中最精妙的地方,那就是在马的蹄下还踏有一只飞鸟,如果仅仅叫做“铜奔马”,还不足以表达它所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情怀。如果用“飞马踏燕”代替“铜奔马”,既可以表示马的疾驰,又可以以飞鸟来映衬奔马的神速,展现出美好的画面感。据说在1971年的9月,当着名作家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时,看到了这件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于是就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但针对“马踏飞燕”的说法,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蹄下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更像龙雀,龙雀在秦汉时期的神话传说中是风神的化身,所以应该叫“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这样才能更加显示奔马的神速。但是又有人对“马踏龙雀”的说法提出质疑,既然龙雀是风神,那么奔马又怎么能踏在神鸟的身上呢?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铜雀蟠蜿,天马半汉”的句子,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而在《汉书·礼乐志》中的《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这件奔马足踏着飞鸟,不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吗?所以有专家认为应该取名为“天马”。

但是,“天马”的说法同样也受到了置疑。“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宝马及与此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铜制龙雀、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代价才求得汗血宝马,也就是“天马”。因此,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一般的臣民不可能享用,即使墓主人贵为诸侯也不例外。因此,他们认为铜马应该是“马神--天驷”。“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亦称“马祖神”。因为战争中少不了战马,所以人们就产生了对马神的崇拜与祭祀。

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驰骋沙场,必定曾经供奉过马神,那么在死后殉葬时铸造铜制马神葬于墓中也是合情合理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叫“飞燕骝”或许更合适。因为常常用奔腾如飞来形容疾驰的奔马,而飞燕的速度就更不用说了。在历朝历代中,以燕喻良马的诗文有很多,比如梁朝简文帝的诗句“紫燕跃武,赤兔越空”,诗句中的赤兔指良马,紫燕则指飞燕。谢灵运的诗句“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更是直接将良马取名为飞燕骝。铜马足下的飞鸟无疑是用来映衬奔马的神速,所以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不但准确,还非常富有诗意。

虽然,关于“铜奔马”的命名有很多,且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迄今为止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或许,铜奔马身上的千古之谜,仍然需要众多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才能解开。

铜奔马刚出土时其实残缺不全:马的颈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数个,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掉下,奔马的三个马蹄心空着等等。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三星堆青铜雕塑之谜

观点:三星堆的青铜雕塑不但种类繁多,造型奇特,模样罕见,还给世人留下了一系列难解的千古之谜。有人认为那些造型各异的青铜雕塑只是古蜀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人认为其中的纵目面具是古蜀王蚕丛的化身,还有人认为青铜立人像代表了********的宗教领袖。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因为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的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当地一个农民发现的。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无意中挖掘出了一个装满精美玉器的土坑,精美的玉器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在接下来的继续发掘中惊喜不断出现,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也逐渐被拉开。考古人员在陆续几年的发掘中,不但多次发现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的祭祀坑,还发现了一座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的城址。1986年,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以及上千件稀世之宝的出土更是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的祭祀坑众多,里面埋放着大量的金器、玉器、陶器和青铜器,其中又以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在上千件青铜器中,无论是以人物、植物、还是以动物为造型特征的器物,各个都精美异常,形态各异。光是以人物为造型特征的青铜器中,就有人面具、人面像、人头像、立人像、跪坐人像等,既有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的写真。其他以龙、蛇、虎、鸟、鹿等各种各样的动物为造型的青铜器物更是制作精美,造型各异。不过这些造型不同的青铜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祭祀的用品,而非生活用品。然而,在这众多的青铜器中,最具特色、最神秘、最令人惊叹的就是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像和青铜神树,这三件器物即使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非常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铜人头像罕见的。

青铜“纵目”面具是三星堆青铜器中最神秘、也是争议最多的器物之一。它宽1.37米,高0.65米,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形最大的青铜面具。面具的造型采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鼻梁高挺,一双雕有纹饰的大耳向两侧展开,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招风耳”,最为奇特的是它的眼睛是呈圆柱状向外突出的。面容看起来既狰狞,又怪异,简直就是青铜艺术中的极品。根据古籍《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中所说的“目纵”也就是像面具上的眼睛那样,呈柱状并且向外突起。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件青铜“纵目”面具,正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蜀王蚕丛很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甲亢病患者,所以眼睛才会向外突出。在他死后,后人在塑造蚕丛神像时,就抓住了这一特点并进一步夸张成了“纵目”面具的样子。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面具是第四代蜀王杜宇的神像,因为面具上向左右两侧展开的大耳很像是杜鹃鸟的翅膀,而蜀王杜宇死后正是化为了杜鹃鸟。还有人则认为面具既不是蜀王蚕丛,也不是杜宇,而是一种人神合一的造型,这种巨大的造型,夸张的眼睛和耳朵很可能是被神化了的古蜀人祖先的神像。

同为人物造型的青铜大立人像也同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青铜立人像由立人和底座两部分组成,立人像身高约172厘米,底座约90厘米,整座人像重达180公斤。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在我国出土的商周文物中也是首例,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被尊称为“世界铜像之王”。立人像的面部造型也同样夸张,眼睛呈斜竖状,嘴巴宽阔,大大的耳朵上有一个穿孔,脑袋后端还有发际线。它头戴莲花状的兽面纹和回字纹的高冠,身着三层衣服,最外层衣服类似于“燕尾服”。立人的两臂平抬,两手巨大且呈环握状,与身体的比例极不协调,而且两只手握成的圆形并不是实心的,那就是说,这尊大立人手里应该握有东西?有的学者认为,立人像手中握着的应该是内圆外方的玉琮,象征着人与天地的沟通;也有人说立人像手握的是一种类似于巫师作法时用到的的法具神筒;还有人认为他手里并没有拿东西,环握状只是一种手势,就好像巫师在作法时的一种动作。这件立人像的身体比例与正常人不符,粗大的手,细长的脖子和细长的身体也极为不协调,是一件极为夸张的人物塑像,可能代表着特殊的含义。有人认为这种造型可能是古蜀人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有人认为立人像头上所戴的高冠中有一个圆形的标志可能代表着太阳,因此这个立人像很可能是代表着太阳神在行使某种职能,或者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一个********的宗教领袖,正在接受匍匐在地的子民们的朝拜;还有人认为他可能是某一代古蜀王的神化像,正在向他的臣民们传达着神灵的旨意。

无论是青铜“纵目”面具,还是青铜人像,都突出地表现了人体器官中最为重要的器官--眼睛。除此之外,在三星堆的祭祀坑里还出土了众多表现人物眼睛的青铜器物,其中有菱形的、圆泡形的、三角形的、还有“臣”字形的等。古蜀人为什么要如此重视眼睛呢?有的专家推测,4000多年前的三星堆居民可能十分崇拜眼睛,他们认为眼睛是洞察万物的主要器官,是明辨是非忠奸的主要器官,也是人类智慧的象征。还有学者认为,在古代世界的很多民族中,有一些是以眼睛来象征太阳的,因此崇拜眼睛就是崇拜太阳,所以古蜀人之所以塑造了很多眼形的青铜器物,可能与他们崇拜太阳有关。

除了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像之外,青铜神树是三星堆出土的另一件充满神秘色彩的珍品。青铜神树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通高为396厘米,其中树干高384厘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青铜树。树座呈圆环形,上面有三山相连。山顶的正中是树干,树干上共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上又有三个树枝,在树枝上有飞鸟栖息,树枝下挂有果实。在树干旁,有一条龙正援树而下。那么,这样巨大的、神秘的青铜树是用来干什么的?有人认为这是一棵神树,是人们用来与天地沟通、实现人神交往的重要器物。在祭祀活动中,巫师们正是通过这种神树来领会上天的旨意。神树上的飞鸟,可能是三星堆居民信奉的主要图腾。还有人认为这是一棵代表财富的树,在汉代前后,曾经有四川居民迷信摇钱树的记载,他们认为摇钱树是财富的来源,更是财神。在汉代许多古墓葬和遗址中,经常出土一些象征财富的神树,所以三星堆神树有可能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被塑造成了代表财富的摇钱树。

三星堆的发现将我国的历史向前推到了4800年前,而精美器物的出土也证实了古蜀国并不是像有关记载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可惜的是,古蜀国的繁荣只持续了一千多年就突然消失了,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雕塑造型奇特,神秘诡异,更是成了谜中之谜。它们既不属于中原青铜器中的种类,也没有在上面留下只言片语,因此要想了解这些青铜器所代表的含义,可能会非常困难。三星堆遗址留下的这些未解之谜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开可能又是一个谜。而未来还会有多少谜团,这恐怕又是让众多专家学者们费神的谜中之谜了。

大禹九鼎下落之谜

观点:大禹铸造的九鼎从夏朝起就作为镇国之宝传了两千多年,但是到周朝之后就下落不明。有人说九鼎在东周灭亡之前就失踪了,也有人说九鼎在被运往秦国的途中被大风刮入了水中,从此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