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讲到养生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就是说我们要遵循自然的变化,依循四季的变化,在春季和夏季要注重养阳,秋冬季要注重养阴,进而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说,《本草纲目》为我们提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家用养生说明。
在春季,让身体与阳气同步“生发”
春季,是最适合养生保健的季节。天气回暖,草木复苏,人体的阳气也顺其自然,向上、向外生发。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应掌握春令之气生发的特点,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协调好四个辩证关系,才能保障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大自然的阳气在冬季初生,但却未动,其主要是为了储备充足的能量,以便濡养来年万物所需,经过一个冬天的的储备,到立春开始逐步向外生发,阳气的生发也意味着生命活力的开始,此时万物开始慢慢充满微生机。
人生长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气息相连,立春之后,人体内部的阳气也应顺天之序及时生发,生长。由于工作,生活的不规律,很多人的气机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调整生活作息规律,以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和谐,而最佳的调整时间就是每一个节气了。要想让人体也随着大自然的阳气变化生发,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捂与冻
为适应天气变化,古人有“春捂秋冻”之说。春季天气变化大,捂才能抵御寒邪侵入机体,使阳气旺盛,抵抗力增强,有效地预防多种春季传染病。春天在气温上升时,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增减衣物。
2.静与动
春季人体阳气生发,周身气血调和,经脉松弛,阳气较易散泄。因此人们在锻炼时要注意控制运动量,以参加活动量小的运动为宜,避免大汗淋漓使阳气受损。晨练宜舒缓柔和,动静结合,老人宜在户外散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以达到吸纳春阳、吐故纳新之目的。
3.阳与阴
冬季天气寒冷,阴气外逼阳气内敛,人体新陈代谢趋缓,万物蛰伏,是蓄养待发的时期。到了春季,阴气下沉,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趋于活跃,体内之阳与外界春之阳气相应滋长,因此春季是养阳的最佳时节。但是,由于春季天气变化不定,风邪易入,又值百病滋生之时,要特别注意阴阳调和,以防损伤到人体正气。
4.甘与酸
春季人体处于肝旺之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亢升,损伤脾胃,故不宜过多食用。而甘辛之品有利于养肝护脾,因此可适量摄入葱、枣、花生、蜂蜜、新鲜黄绿色的蔬菜、水果及干果等。春季进补的原则,应以平补为主,忌大辛大热的滋补品。春季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大量花粉,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有慢性疾病或是过敏体质的人,春季一定要忌口,忌食“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否则旧病极易复发。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外,在春季,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养体内阳气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阳气就是通常人们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产热机能和新陈代谢能力。
春季气候多风善变,北方还有供暖造成的温度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要给身体一个最起码的温度保障。穿衣盖被都以稍多稍厚为宜,只要不会出很多汗即可。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背部保暖。
2.注意作息起居
春天到来之时,白日渐长,黑夜缩短,人的作息起居也应该有一种主动的调整适应。按照古人四季养生的原则,春天应该“早卧早起”。春日的清晨阳气初升,此时与之顺应,身体活动起来带动气血的运行,才能激发防病御邪的“正气”。
3.加强户外运动
在温度适宜、风力轻柔的春日里,接触户外环境,尽可能多的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经过冬天在室内的长期封闭,此时多与天地自然之气做一番沟通交流,对身心健康有益,这是不言自明的。
正确“春捂”让身体春意盎然
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因此,我们在养生过程中,要注意“春捂”。
现代的人们也早已认识到,如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春天还是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摄。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正如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一旦过早脱掉棉衣,气温降低,给人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于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人体。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春捂”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2.“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3.“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由此可见,“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医生的建议,对于“春捂”要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根据对“春捂”的科学研究,专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称为“春捂指数”。
1.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2.注意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则春捂可结束了。
3.小心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4.把握时间
春捂以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的情况,因为你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知道了“春捂指数”后,就要清楚如何做,“春捂”才更有效果,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整理如下:
1.衣服要递减
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2.“春捂”应“下厚上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所以,春天还是以遵循“下厚上薄”为好。
3.“春捂”要有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吐奶,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这是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产热量高,如果“春捂”过了头,就易诱发中暑。
5.春捂重在下半身
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尤其是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年冬去春来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急剧增加;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出血淋漓不尽者大有人在。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的恶果。所以,为了您的健康,春天还是捂住下身为好。
6.春捂也要锻炼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
春日困倦不是不可解
每到春季,人体感觉是舒服多了,不过也出现了很多身不由己的身体反应,比较常见的就是“春困”。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同时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可有效缓解“春困”。
所谓春困,就是人体出现头昏脑胀、手脚无力、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想睡觉的病状。春困是因为季节交换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寒冷的冬天,人体受到低温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了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而进入春季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身体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则必然就显得不足了。加上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
但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其中也含有一些病理因素,一些“春困”是疾病的表现。比如:精神病发作前所出现的抑郁症状;肝炎前期的低热嗜睡现象;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因体虚引起的困乏。有人还发现,高血压患者在春天嗜睡,哈欠频频,很可能是中风的先兆。
有人认为,既然困那就多睡呗。其实要解决春困,多睡反而不是办法。春困虽然不是病态,但它不利于人的身体及精神状态健康协调,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加以调节。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结果是越睡越困。春天不但不能贪睡,反而应该减少睡眠。《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佳,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大意是说春季万物萌生,大自然生机勃勃,人也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多到室外走走,放松放松,可以促使心身从自然界汲取动力,保持一种生气。
专家建议,若在困时伸伸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十分自在。同样,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懒腰,也会觉得舒适。因为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活动,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给大脑,使人顿时感到清醒舒适。
此外,春天应经常开门开窗,使室内空气流畅。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犯困的时候,也可闻一闻风油精、清凉油或花香,或洒一些花露水,点一支卫生香,以驱除困意而振作精神,会有很好的解困效果。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也是人们最爱犯困的季节,只要人们正确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就会克服春困带来的烦恼,轻松愉快地度过春困季节。医学专家认为,“春困”并不是一种病,只要进行适当的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多锻炼就可以减少“春困”的发生,对此我们建议如下:
1.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早睡早起。春季有了良好的休息睡眠,人体才能得到调整和补充,进一步促使机能承受紧张度能力的增加,减少白天的困倦。睡懒觉不能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反而会引起人的惰性,越睡越困,越睡越懒。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春日里尽量不要熬夜,以免诱发和加重春困。
2.进行睡眠调节
不要错过入眠时机。人体到了夜晚,自然会体温下降,新陈代谢减缓,身体进入放松状。但是如果体温太低,身体发冷,反而不容易入睡。因此一般理想的就寝时间是晚间十一时到十二时左右,即使偶而晚睡最好不要超过一点或二点。此外,起床后吃点甜食,有助于让睡眠时下降的血糖上升,一样有振奋精神的效果。
3.加强体育锻炼
要解春困关键还得勤锻炼。勤锻炼首先可以增强体质,让人更容易适应天气变化,保持旺盛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每天早上出去小跑一会儿,出一身汗,再洗个热水澡,就能感到一身轻松,并让人的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从而在上班时间保持轻松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
4.注意饮食调养
你如能在饮食上加以调理,同样也能解除“春困”,使你精力充沛。春季早饭应吃些含淀粉的主食,它代谢后生成的糖类是大脑惟一可利用的热卡,且应增加蛋白质的副食,如蛋奶、豆浆和肉,以保证全天旺盛的精力,占总热量的30%;中餐应适当多食些高蛋白营养品,如豆制品、花生、鱼禽蛋等,以补充肌体的消耗。这些食品中蛋氨酸含量高,后者具有抗寒和抗病之功效。晚餐不宜多吃,以免影响睡眠,加重春困症状。
《本草》推荐:春日金牌食单
万物生长,阳气初生,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体内的精、气、神也在此时复苏。怎样的饮食方案,才能在日常饮食中达到养生之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向我们推荐了“春日金牌食单”。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如李时珍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
春盘晋代已有,那时已称“五辛盘”。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丹臣近侍,受赐者感涕不尽。这种吃春盘春饼之俗,传向民间,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
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说到春饼,过去讲究的人家到锅饼铺去买。
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在春天,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下面就分别介绍“五辛盘”的前三种——葱、蒜、韭。
1.常吃葱
葱是中国的一种很普遍的调味品或蔬菜,也是一种荤菜。它是草本植物,叶子圆筒形,中间空,青色。中国人习惯于在炒菜前将它和姜切碎一起下油锅中炒至金黄后再将其它蔬菜倒入锅中炒。农历正月生长出来的葱,由于气层和土壤的关系,葱不再只是香料而是特殊的补品。它可以帮助身体机能的恢复,贫血、低血压、怕冷的人,应多吃正月葱,可以充分补给热量。眼睛容易疲劳、出血、失眠和神经衰弱不安定的人,只有正月可以吃葱,过了正月,葱因为刺激性强,会将体内的营养素消除,所以此类人群吃葱的机会1年只有1次,要抓住最好的机会吃葱。
【葱的美味食单】
1.葱豉汤
配料:葱30克,淡豆豉10克,生姜3片,黄酒30毫升。将葱、淡豆豉、生姜并水500毫升入煎,煎沸再入黄酒一、二沸即可。此汤具有发散风寒,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病症。
2.葱枣汤
配料:大枣20枚,葱白7根。将红枣洗净,用水泡发,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烧沸,约2O分钟后,再加入洗净的葱白,继续用文火煎10分钟即成。服用时吃枣喝汤,每日2次。此汤具有补益脾胃,散寒通阳的功效,可辅治心气虚弱,胸中烦闷,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
2.常吃大蒜
蒜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味辛辣,古称葫,又称葫蒜。以其鳞茎、蒜薹、幼株供食用。蒜可做主料(如青蒜、蒜薹)、配料、调料、点缀之用。
蒜氨酸是大蒜独具的成分,当它进入血液时便成为大蒜素,这种大蒜素即使稀释10万倍仍能在瞬间杀死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等。蒜素与维生素B1结合可产生蒜硫胺素,具有消除疲劳、增强体力的奇效。大蒜含有的肌酸酐是参与肌肉活动不可缺少的成分,对****的生成也有作用,可使精子数量大增,所谓吃大蒜精力旺盛即指此而言。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大蒜可阻断亚硝胺类致癌物在体内的合成,到目前为止,其防癌效果在40多种蔬菜、水果中,按金字塔排列,大蒜位于塔顶。在大蒜100多种成分中,其中几十种成分都有单独的抗癌作用。
【蒜的美味食单】
1.大蒜粥
配料:紫皮大蒜30克,粳米100克。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钟捞出,然后取粳米,放人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人(若结核患者食用,可另加白及粉5克),同煮为粥。此粥具有下气健胃,解毒止痢的功效,适用于急性菌痢患者食之。
2.黑豆大蒜煮红糖
配料:黑豆100克,大蒜30克,红糖10克。将炒锅放旺火上,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倒人黑豆(洗净)、大蒜(切片)、红糖,用文火烧至黑豆熟烂即成。此肴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适用于肾虚型妊娠水肿者食之。
3.常吃韭菜
《本草纲目》记载“正月葱,二月韭”就是说,2月生长的韭菜最适合人体健康。血压低、贫血以及每天早晨爬不起来的孩子,一定要抓住二月韭的机会,尽可能多吃韭菜,把身体补好。韭菜对人体有保温作用,还能增进体力和促进血液循环。
韭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A,故多吃有美容护肤、益目和润肺之功效,使人皮肤滑润而柔韧,眼睛明亮而有神,并能少患感冒、寒喘等疾病。韭菜里的粗纤维有滑肠通便之益。韭菜具还有抑菌作用,可防治痢疾,常吃可减少粪便中有害物质对肌体的毒害。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韭菜含有的挥发性精油及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以及丰富的纤维素,对降低血脂和防治冠心病、贫血、动脉硬化都十分有益。此外在韭菜中,还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营养甚丰,其保健作用不可低估。
【韭菜的美味食单】
1.韭菜炒蛋
配料:韭菜4两(约160克),大鸡蛋3只。调料:生油3汤匙,生粉2茶匙,清水1汤匙,鸡粉1/4茶匙,麻油1茶匙,胡椒粉少许。做法:1、韭菜洗净切小段;2、生粉用水拌匀制成生粉水,待用;3、将调料、韭菜、生粉水一起拌匀;4、在大碗内搅散鸡蛋;5、炒锅烧热,放入三汤匙生油,待油热后,倒入韭菜、蛋液,快炒至凝固,即可装盘食用。
2.豆丝韭菜
配料:韭菜500克,土豆(黄皮)200克。调料:胡麻油15克,盐3克,味精2克做法:1、韭菜洗净后切成段,放入沸水锅中焯一下,沥干水分;土豆洗净后去皮切成丝。2.花椒油、味精、精盐、韭菜段和土豆丝一起放入盆内,拌匀装盘即可。
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绿豆性凉,味甘,可以消暑益气、润喉止渴,并且有预防中暑、利尿下气、解热清毒的功效。喝绿豆汤对热肿、热渴、热痢、痈疽、痘毒、斑疹等病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用绿豆熬汤,好吃,有营养,还能治病,真可谓“一举三得”。
绿豆汤能解毒,最适宜夏天饮用。在夏季,气候属梅雨季节,暑湿比较大,而绿豆有解湿热气功效。为什么如此简单的绿豆汤有如此功效呢?原来,主料绿豆味甘、性寒,入胃、心及肝经,有清势解毒、利水消肿、清暑止渴等功效。唐·孟洗说它:“补益元气,和调五味,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益气力,润度肉,可长食之。”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说它“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润皮肤,消浮肿,利小便,止泻痢,醒酒弭疫”李时珍赞它“真济世之良谷也。”近年科学发现,绿豆还有降血压、血脂的作用,对防治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有一定的作用。但绿豆性寒,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多食。
绿豆的食疗用途很广。以绿豆加水熬成汤或加米煮成粥,夏天食用可解暑除热;用绿豆炖精肉吃,治风火牙痛;将绿豆与荷叶一起煮粥加白糖,可消热疖红肿,止痱痒;腮腺炎初起,可用绿豆二两煮水,将熟时加入白菜心两个,再煮一会,取汁服,日二次,可望消散;一切痈肿初起,用生绿豆捣碎,也可加牙皂同研,调醋敷患处,皮破者油调,良效;打扑损伤,绿豆粉炒紫色,新汲水调敷,以杉木皮缚定。绿豆和绿豆汤这么好,但绿豆汤到底该怎么煮?用开水煮还是用冷水煮效果好?绿豆汤煮出来,有时候是红色,有时候是绿色,这是什么原因?下面就为你细细解说:
1.绿色的绿豆汤最解毒
取一只不锈钢锅,加水。煮沸后放入绿豆,盖上锅盖。3分钟后,舀出里面的汤,放在白色的大碗里面。这时的汤为绿色,澄清透明。这就是绿豆皮煮出来的真正颜色。绿豆汤之所以能清热解毒,主要是因为绿豆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大量的多酚类物质只要见了氧气,它们就会变色。在锅里用沸水煮,盖上盖子,接触不到氧气,所以暂时可以保持绿色。尚未氧化,它的清热解毒作用是最强的,想清火的人可以赶紧喝掉。
但汤色会逐渐变化,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汤色越来越深,向红色发展……这是因为,多酚类物质只要接触氧气,非常容易氧化成醌类物质,并继续聚合成颜色更深的物质。这和茶叶泡出来之后越放颜色越深的道理是类似的。这种颜色的汤在营养成分上并没有什么损失,但绿豆汤清热解毒的效果是大打折扣了。锅内舀掉汤后剩下的绿豆可以继续添水煮烂后食用。
2.煮汤不要用铁锅
用铁锅来煮绿豆汤,会影响汤的颜色,这是因为铁离子往往会和多酚类物质形成“复合物”,颜色为黑色、褐色等,使汤色变暗发乌。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无毒无害。不仅绿豆汤,中药、水果也不能用铁锅来煮。其中理由,除了铁会催化多种维生素的氧化分解,还有就是铁和药材、水果中的多酚类物质等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药效或色泽。用砂锅或不锈钢锅,就没有这些麻烦。
3.汤煮好后再放糖
煮的过程中放大量糖或蜂蜜,会妨碍水分渗入豆子当中,影响淀粉的糊化过程。所以,煮的时候放入大量糖会减慢绿豆煮熟的速度,建议大家最好把汤煮好后,再放糖。
夏日食苦瓜,益气去暑又明目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用苦瓜做菜佐食,能消暑涤热,让人胃口大开,因而苦瓜成了夏季人们喜爱的美食。
苦瓜是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果实,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印度、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栽培历史久远,中国栽培历史约600年。苦瓜具有特殊的苦味,但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这不单纯因为它的口味特殊,还因为它具有一般蔬菜无法比拟的神奇作用,有“君子菜”的雅称。
苦瓜看上去没有其它蔬菜那样“漂亮”,然而,苦瓜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但能以其丑陋的外表赢得世人的青睐,而且还能让这盛夏里闻“苦”肉跳的世人、俗人、凡人在吃饭的时候,只要桌上有苦瓜,一上桌一伸筷子,第一口夹进嘴中的铁定是苦瓜。
苦瓜不单好吃,还有很多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苦瓜气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的功效。据《隋息居饮食谱》载:“苦瓜,苦寒,涤热、明目、清心,可酱可腌,鲜时烧肉先瀹去苦味,虽盛夏而肉汁能凝,中寒者勿食,热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肝,润脾补肾。”中医学认为苦瓜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清心养血、益气壮阳、润脾补胃的作用。
同时,苦瓜营养十分丰富,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在瓜类蔬菜中较高,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每100克高达84毫克,约为冬瓜的5倍,黄瓜的14倍,南瓜的21倍,居瓜类之冠。苦瓜还含有粗纤维、胡萝卜素、苦瓜甙、磷、铁和多种矿物质、多种氨基酸等。
苦瓜可烹调成多种风味菜肴,可以切丝,切片,切块,作佐料或单独入肴,一经炒、炖、蒸、煮,就成了风味各异的佳肴。如把苦瓜横切成圈,酿以肉糜,用蒜头、豆豉同煮,鲜脆清香。
我国各地的苦瓜名菜不少,如青椒炒苦瓜、酱烧苦瓜、干煸苦瓜、苦瓜烧肉、泡酸苦瓜、苦瓜炖牛肉、苦瓜炖黄鱼等,都色美味鲜。苦瓜制蜜饯,甜脆可口,有生津醒脑作用,苦瓜泡制的凉茶,饮后消暑怡神,烦渴顿消。下面就介绍几种苦瓜的菜肴:
1.苦瓜炒腊肉
配料:苦瓜300克,腊肉150克,姜丝15克,蒜末10克,红辣椒10克,高汤30克,料酒10克,胡椒粉少许,生粉10克,盐与味精适量。
做法:腊肉切片,用温水浸泡15分钟,苦瓜洗干净切片,红辣椒切段;食油旺火起镬,先把姜丝、蒜末、辣椒段置入镬中,炒出香味之后,再投入腊肉,翻炒一阵,烹入料酒,这时候再加入苦瓜片、30克高汤、胡椒粉、盐与味精,炒至只剩少许汤汁,勾点生粉即可出镬上碟。
注意事项:市场上卖的腊肉,咸味比较重,高血压的人要适当去咸。腊肉要炒出香味,才能加入苦瓜,苦瓜炒好之后,仍要带点脆感。
2.猪蹄炖苦瓜
配料:猪蹄2只,苦瓜300克,姜20克,葱20克,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猪蹄氽烫后切块,苦瓜洗净、去籽、切成长条,姜、葱拍破;锅中油热后,放入姜、葱煸炒出香味后,放猪蹄和盐同煮;猪蹄熟时,放入苦瓜稍煮,味精调味出锅。
3.排骨鱼头苦瓜汤
这道汤以苦瓜、鱼头、黄豆、排骨、咸菜熬制,可令你感到舒爽,没烦躁。全因苦瓜可消暑,是治中暑热病的良药,黄豆又有清热解毒之效,而大鱼头益脑去头风,故此在这温度渐高之时,不妨多煲此汤饮。此汤有汤可饮,又有汤料可吃,但身体较虚寒的人就不是那么适合了,可少吃。
配料:大鱼头1个,苦瓜500克,排骨600克,黄豆50克,咸菜500克。
做法: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数小时,然后将水倒去,备用;大鱼头洗净,抹干,镬烧红后放少许油,把鱼头两边煎至微黄,待用;苦瓜洗净,去籽去内膜,切方大块;排骨洗净,出水,备用;咸菜切块,用淡盐水略浸10分钟,洗净;锅中注入适量之清水煲滚,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煲20分钟,转慢火煲约2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趁热饮,汤料可盛出蘸酱油吃。
《本草》推荐:酷夏金牌食单
夏季阳气盛而阴气衰,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宜多选择稀饭、馒头、面条、瘦肉、冬瓜、鸡蛋、新鲜蔬菜瓜果等清淡而平和的主副食。少食高糖、高盐、高脂食品。另外,夏天气温高,应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下面就为你介绍几道夏季的金牌食单。
夏季是身体机能旺盛时期,体内过度的旺盛和环境湿热会导致疾病,如中暑、发烧、腹泻等。主要的问题是暑热。夏季食疗的目的是保持体内清爽,避免湿热侵犯,同时滋阴清热,防止功能亢进造成的虚热。针对夏季的这些特点,再结合《本草纲目》的记载,我们特总结了夏季的饮食原则:
1.宜吃消暑瓜类
对于夏日季节消暑最佳食材,当数瓜类最适宜了,例如冬瓜、笋瓜等,配合中药材如白扁豆、扁豆花,不但能袪湿解暑,更能补脾开胃以消暑热。其中味甘性寒的冬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之效。如在暑热或感冒期间进食冬瓜,可带来解热治疗的作用。由于冬瓜性偏凉,属虚寒人士者,应尽量避免进食。
2.不宜吃燥热食物
在夏天一定不能吃太多太热的食物,例如羊肉。现代医学认为,夏季炎热的刺激,令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亦会有改变,引致消化能力不佳,胃口变差,不想进食。所以夏天最好多吃一些清淡少油的食物,这样会较易消化,而太过油腻的食物则不适宜,会令胃液分泌减少,胃部排空减慢。身处暑湿季节,多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有助预防体内受湿热困扰,对解暑生津颇有帮助。相对而言,煎炸燥热的食物,则应少吃为妙。
3.寒底人少喝凉茶
不少人在夏天都爱喝一杯冰冻凉茶解暑,但原来饮凉茶都要因应个人体质,如寒底人士,饮得太多凉茶随时会头晕眼花,即使热底人多饮亦不适宜,所以一定要留意自己的体质并适当饮用。因为凉茶的药性偏寒凉,具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效,但易患感冒的寒底人饮用太多,反而会加重感冒的病情,所以寒底人应选择以祛湿寒为主的凉茶,如紫苏叶、生姜及大枣等。
下面的菜品是非常适宜夏季食用的,可以为你在炎炎夏季增添一份美食带来的清凉:
1.椰果西瓜冻
配料:西瓜汁、琼脂、糖和椰果适量。
1.把少量糖和琼脂混合后拌匀。2.将西瓜汁倒入混合好的琼脂中,用小火边煮边搅拌,待煮开后立即关火,再分装到小容器中,并加入适量椰果,放置冰箱冷藏室中,凝结后即成。
2.凉拌金针菇
做法:金针菇切指头长短的段,香菇切丝,芹菜也切段,半个红萝卜切细丝,两个红辣椒切细丝,仔姜切细丝,然后油锅烧热,先下姜丝、辣椒丝爆炒,淋一点老酒然后是红萝卜丝、香菇丝、芹菜段下去炒熟,最后把金针菇下去炒,加一点陴县豆瓣酱,一点镇江香醋,一点糖翻炒片刻,就可以出锅了,软,脆,滑,香、咸、辣、甜各有天下。
3.凉拌菠菜
原料:菠菜2斤,洗净后,切段.用炉子上沸水焯一下,待用。作料:食盐,味精少许,蒜粉,香油。做法:一起搅拌均匀.最后可以放点琥珀花生仁.可以上桌啦。
优点:省时省事,营养丰富、爽口,是夏天的可口凉菜。
4.蒜泥莴苣
原料:莴苣1000克、大蒜一头、香油10克、醋25克、盐二克。制作:将莴苣刮去皮,切成长5厘米、宽厚各1厘米的条,大蒜去皮,捣成泥;将莴苣放人盐中拌匀,腌出水后,沥去余汁装盘,放人蒜泥、香油、醋拌匀入盘即成。
上面介绍了瓜果和凉菜,最后该介绍几道夏季适合吃的热菜了。在夏季一味地吃凉拌食物是不健康的,日常生活还应该以热菜为主,这样才有利于保养体内的阳气。最适合夏季吃的热菜有:
1.鸡油黄瓜煲
原料:取黄瓜500克,鸡油15克,精盐4克,味精3克,黄酒5克,鲜汤200克,精制植物油200克,香菜15克,火腿片5片。
做法:先将黄瓜用刀削去皮,一剖两半,挖掉芯,切成6.5厘米左右长的一指条,用刀修成一样粗细备用。炒锅烧热,放入油,烧至三成热,放入黄瓜拉油,至黄瓜软瘪,捞出沥油。锅中放鲜汤,加黄瓜、精盐、味精、黄酒,烧滚后转温火焖一焖,焖酥后改旺火烧滚,淋湿淀粉,用铁勺推匀,推和成薄芡。煲加底油烧热,下香菜,把黄瓜连卤倒入,淋上鸡油,放上火腿片,加盖即成。本品特点为色泽多样,口味肥鲜,温中益气,补精添髓,清热利尿。
2.鸡腿菇咸肉
原材料:鸡腿菇100克、咸猪肉100克、姜10克、葱10克。调味料:花生油30克、盐5克、味精10克、白糖5克、蚝油10克、生抽王10克、湿生粉适量、麻油5克。
制作过程:鸡腿菇切片、咸猪肉用水洗一遍,切厚片。注:(腌咸猪肉的方法是:先把五花肉洗干净、煮熟、捞起、浸热抹上盐、腌3小时后可用)。姜切片、葱切长段;烧锅下油,放入鸡腿菇,加盐炒熟至香浓,倒出待用;锅内加油少许,下姜片、咸猪肉煸炒至干香时,调入味精、白糖、投入鸡腿菇、葱段,翻炒数次,用湿生粉勾芡,淋入麻油即成。
秋季阳气“收敛”,滋阴润燥是关键
在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风劲急,气候干燥。人们起居调摄应与气候变化相适应,以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要“收敛”体内的阳气,注意滋阴润燥。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人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等现象。因为在这个季节里,肺气和燥气过度地交换循环造成体内津液大量耗伤,此时人体如能及时顺应秋冬收藏规律而养阴,可使体内保证气血运行的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致外散,积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气和营养。所以秋季进补,养阴为上。
关于秋季养阴,《素问》上记载:人至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衰少,促进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肾阴也随之衰减,老年人容易出现肾阴亏虚,使人易倦怠、乏力、讷呆等。可见,秋季对人的影响极大,要想让体内的“阳气”收敛,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必须滋阴润燥,而滋阴润燥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滋阴润肺
秋天空气干燥,加之人体在夏季津液耗损,容易出现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现象。可适当选服些滋阴润肺补品或药粥。如沙参、百合、银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适量煮粥即可。
2.秋凉防寒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且秋天昼夜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感冒。但为了提高人体对冬天的御寒能力,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气管炎的人,特别应进行“秋冻”(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以保证机体从更热顺利地与秋凉“接轨”。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3.早睡早起
秋风乍起,气候干燥而秋日早晨天高气爽,空气清新,是秋天一日中空气最为湿润的好时候,早睡早起,以利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充沛的活力。
4.运动不过量
秋季人体生理活动处于“收”的时期,****阳气处在收敛内养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太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因此,中医学认为,常人而言,尤其是不太锻炼的人群和老年人群,秋季不太适宜大肆进行高密度、消耗量大的运动,反而应该选择进行一些“静功”锻炼,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自身体质进行一些相对较缓和的“动功”运动方式,如广播操、太极拳、瑜珈、韵律操等等。
5.调理脾胃
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否则,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
6.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7.及时补水
运动后要多喝水,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若运动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食盐,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肌肉痉挛。?
8.调理饮食
秋季气候干,空气温度低,汗液蒸发快,应多补充些水分以及水溶性维生素B和C,平时可多吃苹果和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滋阴润肺。但秋天不应贪食瓜果,以防坏肚而损伤脾胃。也应少用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温燥热食物,否则夏热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温病热症。
初秋时节四种疾病最易犯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临了,这个时候,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旧病容易复发。因此,医生提醒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四种疾病的预防:腹泻、呼吸道疾病、感冒、少儿手足口病。
夏末入秋或秋末入冬这种季节交替的时候,感冒和一些“老毛病”就会特别容易复发。以呼吸科为例,很多道医院去看病都是由于季节交替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等旧病的复发才去的。那么,如何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呢?医生提醒,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种疾病的预防,以免旧病复发。
1.腹泻疾病
秋季腹泻大多数是病毒污染所致,与一般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不同。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
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腹泻伴有发热、腹痛、呕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带血、贫血、消瘦等则需警惕肠癌;伴腹胀、食欲差等常需警惕肝癌;伴水样便则需警惕霍乱弧菌感染。除此之外,腹泻还可直接引起脱水、营养不良等,具体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舌干燥、皮肤皱褶。
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防止着凉,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因为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虚而入。同时,还应该加强饮食调理,针对腹泻病症的不同时期,饮食调理要注意:
发病初期,饮食应以能保证营养而又不加重胃肠道病变部位的损伤为原则,一般宜选择清淡流质饮食,如浓米汤、淡果汁和面汤等。
急性水泻期需要暂时禁食,脱水过多者需要输液治疗。
缓解期排便次数减少后可进食少油的肉汤、牛奶、豆浆、蛋花汤、蔬菜汁等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进食清淡、少油、少渣的半流质饮食。
恢复期腹泻完全停止时,食物应以细、软、烂、少渣、易消化为宜。如食欲旺盛,就少食多餐。少吃甜食,因糖类易发酵和胀气。肠道发酵作用很强时,可吃些淀粉类食物。每天都应吃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还可饮用强化维生素C的果汁,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C供应。
2.呼吸道疾病
由于秋季气候多变,往往让人不易适应,病毒乘虚而入,使人致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专家指出,夏秋季节北方气温温差开始增大,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或者小孩来说,因为他们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容易受气候季节温差的影响,从而引起感冒、咳嗽。而秋天,花粉过敏也容易引起支气管哮喘。这个季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比较多,因为温差大,早晚比较冷,所以容易着凉,诱发气道、气管的毛病,咳嗽、气喘随之加重。在如何抵抗秋季呼吸道疾病方面,专家建议:
老年人锻炼要量力而行,可以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在夏秋季用凉水洗脸,循序渐进地可以增加抗寒能力,减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病等慢性病发病。同时早晚冷的时候也要注意增减衣服,以免受凉。在饮食上,忌食油腻的东西,老年人要尽量戒烟,因为吸烟是引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重要因素。
学龄前儿童的免疫功能发育不是特别健全,所以小孩对气候比较敏感,也是易感人群。尤其是早晚天气变化的时候,容易引起支气管炎。小孩的支气管炎比较好治,主要就是防止再发作,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早晚增减衣服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杂粮、小米粥、米饭、馒头、青菜、水果、鸡蛋等食物,防止食物单一。
3.谨防秋寒感冒
随着天气逐渐转冷,病房感冒患者增多,其中老年患者较多,专家提醒,秋冬季节,人们应作好预防感冒的准备,以防患于未然。对此,有关专家给出了秋季预防感冒的办法:
遇冷空气做体式呼吸:外出活动时,有时因天气突然变化,所穿衣服不足以御寒,这时不能把身子往一块紧缩,因为越紧缩寒气越易侵入,而应立刻做体式呼吸,方法是将两手抬至腹前,做深呼吸,吸气时意想四肢吸气,并将两手臂略向外扩张,这样就可以增强抗寒能力不致感到冷了。
身冷搓后颈:如果冷气已侵入肌体,感到全身发冷,就用手掌使劲搓后头发际,每手搓100下,一般就可出汗了,出了汗就可避免感冒。
冷水洗脸:冷水刺激皮肤血管,能加强人体抗寒防病的能力。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最好是从夏季开始进行冷水浴锻炼,常年不断,可大大增强体质。
开窗睡觉:开窗睡觉有三大好处,一是保持卧室内空气新鲜,使人起床后头脑清醒;二是室内的病菌等污染物能通过空气对流及时被排出屋外;三是晚间寒冷空气徐徐进入房间,可增强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利于防止感冒。
合理饮食:大蒜、大葱、姜、食醋等,都是预防感冒的常用食品。如周身酸痛、咳嗽,可服调和营卫之方(梨、枣、姜、冰糖共煮水冲鸡蛋),早、晚各一次,服后休息。或服葱白、姜汤以发汗驱散风寒,一般表症即可解除。如症状较重,要早用药控制病情发展。
药物预防:科学研究表明,服用预防药物后,一般可使感冒的发病率降低50%左右。对于高危人群,可先注射气管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4.小心儿童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它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入秋谨防“情绪疲软”
在秋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早上班就没精打采,到了下班时还觉得眼皮沉重,工作也无心打理。这是什么病?原来他们得了一种叫“情绪疲软”的病。
入秋,天气转凉,草叶渐渐枯落,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当充足的阳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之后,光照时间减少,特别是碰到阴雨连绵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而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引起“情绪疲软”。
同时,由于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到处是一派肃杀的景象,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因景触情,往往会产生凄凉、忧郁、悲悉等伤感情绪。中医学也认为秋应于肺,在志为忧,如再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
有人作过研究,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体内一些有益激素、酶和****胆碱会增加分泌,使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如果终日郁闷忧伤,就会使这些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功能失调,而引发胃痉挛、高血压、冠心病等。因此我们摆脱“情绪疲软”状态。
1.要有充足的睡眠
最好能保持充足睡眠,尽量争取在晚上10点前入睡;要早睡早起,早晨人如能提前进入储备状态,就能防止一上班就犯困;中午适当“充充电”,小睡10到30分钟也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2.多吃“好心情”食物。
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桂圆等,这些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焦虑、抑郁很有帮助。香蕉是秋季忧郁症的最好的一种“解药”,因为其中富含一种称为“好心情”的复合胺。
另外,富含钾、镁以及铁等元素的食品,如南瓜籽或葵花籽等,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善忧郁症患者的心情。同时可以多吃一些有健脑活血作用的食物,如鱼类、蛋类、豆制品、核桃仁、牛奶等,有利调节情绪。也可酌情增加一些绿茶、咖啡等饮料,以改善心境。
3.保持善良的心态
因为心存善良的人,会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
另外要有宽容的心态,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
4.经常放松,多做户外活动。
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接受阳光的沐浴,这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对神经系统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并消除烦人的秋愁。经常放松也可以让身心保持舒坦平和的状态。放松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冲动,平抚情绪、安定心神,更能有效帮助睡眠。打哈欠、伸懒腰、深呼吸等都是人体自动的放松机制,差别在于程度不同。
肌肉松紧法很简单,适合长期做:从头部开始,眼睛用力闭,然后放松;牙齿用力咬合,再放松;拳头握紧后放松;依次类推到全身各部位,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放松效果。
《本草》推荐:金秋金牌食单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饭桌上多了很多可以让我们食用的果实,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吃什么才更健康呢?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特向大家推荐几道秋季的金牌食单。
秋季是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人的抵抗力在这个时候也相对较弱。秋季来临时,人们的口、鼻、皮肤等部位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燥感,因此,在秋季应该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同时多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为此,特向大家推荐一些常见菜肴、粥。
1.清蒸鲈鱼
这道菜味清淡,鲜美,适合脾胃虚弱,食少泄泻及易水肿的体质者。
原料:鲈鱼一条约1台斤,姜3~4片,调味料为盐及米酒各少许。做法:鲈鱼去内脏、洗净,用盐及米酒抹匀、腌几分钟。姜带皮洗净,切片或切成姜丝,铺于鱼上,放入电饭锅蒸即可。
2.滋阴银耳羹
功效:滋阴清热,益气养血。适应症:适于疲倦少气,干咳少痰,口干舌燥,烦热多汗,大便干结等症状。
原料:沙参2钱、新鲜山药半斤、玉竹5钱、麦冬5钱、红豆1两、白木耳15克(干品)及适量冰糖。做法:先将山药洗净,切块,白木耳泡软。将沙参、玉竹和麦冬放入药袋中,加适量水熬煮约1小时,汤汁备用。将红豆放入锅内,加水浸泡1小时,开大火煮滚,转为小火,煮10分钟后,熄火焖约1小时。药汤开大火,加入红豆、山药及白木耳,煮滚后转为小火,熄火后焖约30分钟。
3.特色冷水猪肚
特点:猪肚色泽洁白,丰厚饱满,细嫩爽口,味美鲜香。功效:猪肚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具有补虚损、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损、身体瘦弱者食用。
原料:新鲜猪肚750克。做法:将猪肚的油脂割除干净,然后用精盐、淀粉抓洗干净;用特制卤水将新鲜猪肚浸熟,冷却冰镇后,配上酱料,捞起切间上盘。
4.美极沙鱼角
特点:鲜口嫩滑,清香中夹杂着鲜甜的沙鱼味道。功效:沙鱼肉有行水化痰,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原料:沙鱼肉200克、活海参100克、青红椒20克、元茜粒少量。做法:将沙鱼去骨取肉,打成羹;将活海参与沙鱼肉混合在一起调味后,加入少量元茜粒;烧开温水后,将沙鱼羹一勺一勺放入温水中灼热;最后加少量美极丝,在锅中翻炒入味即可。
5.鸡汁海中宝
特点:色泽鲜艳,形美软嫩,口味鲜香。功效:冬瓜有利尿、清热、化痰、解渴等功效;虾仁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低,适宜中老年人及正在减肥的人群食用。
原料:冬瓜1000克、虾仁100克、鸡蛋6个。做法:将冬瓜去皮并挖去内瓤后雕成花状,用鸡汤烩30分钟左右后捞起;把蛋清和虾仁炒好铺在冬瓜上面,洒上虾子,最后淋上鸡汁即可。
6.煎莴笋烩香菇
特点:造型独特,外香内爽。功效:莴笋含碘量高,秋季患咳嗽的人吃莴笋可平咳。
原料:莴笋12根(共约500克)、香菇200克、五花肉200克。操作要领:将莴笋去皮剥好,把五花肉切好卷在莴笋四周后,下入油锅中用中火煎至金黄色,起锅;将香菇拉油,摆在莴笋上面,调味装盘即可。
秋季不仅要吃菜,还要多喝粥,这样才不上火。我国民间素有食粥的习俗,营养学家认为,在秋冬时节喝粥养生是最佳时机,特别是在米粥中加入一些补品或药物,能达到护肝明目的效果。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美味的粥。
1.润肤止痒粥
功效:补血养肝,滋阴润燥,止肤痒。适应症:皮肤干燥、搔痒脱屑、大便干燥等属肝肾不足者。
原料:炙首乌5钱、百合3钱、白果2钱、黄精5钱、红枣10颗、梗米(糙米)1杯、蜂蜜适量。做法:将炙首乌、黄精放入纱布袋内。锅内加12杯水与上述药材、梗米熬煮成粥,待凉后加入蜂蜜调味后即可食用。
2.桑椹果粥
功效:补肝滋肾,益血明目。
原料:桑椹罐头50克,糯米100克,冰糖适量。做法:先将桑椹罐头中的桑椹子捣烂(加入桑椹果汁)备用;米洗净后加适量清水入砂锅中煮粥,先大火,后小火,粥熟后,加入捣烂的桑椹子和冰糖,稍煮,冰糖后溶化即可。
3.猪肝鸡蛋粥
功效:补肝明目。
原料:猪肝50克,鸡蛋1个,粳米50克,盐、姜、味精少许。做法:猪肝切细,与米煮粥,熟时打入鸡蛋,加盐、姜、味精调味,稍煮就可以了。
冬季阳气“收藏”,健脾胃补气阴
进入严冬,天气寒冷,祖国医学认为冬季是阴盛阳衰之时。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阳气是生命之源,不可损耗。因此,冬季养生提倡“阳气收藏”、“养肾防寒”。
入冬后,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而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代谢也相对缓慢。正如《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逆之则伤肾。”
冬季自然界阴寒之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蓄于内必虚于外,即阳气闭藏了,那么对形体、器官等有形物质的保护作用也相应的减弱了,所以我们更要注意避寒保暖,穿着上要去寒就温,起居上要早卧晚起,运动要以静为主,少做剧烈的活动,尽量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减少肾精的消耗。精神上要平和,使情志藏而不露,勿大嗔大悲大喜,使志若伏若匿。
冬季的季节特点是寒冷、阴湿。万物阴阳的变化是阳气闭藏于内,人体也应这样。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眼于一个“藏”字。如何才能“收藏”体内阳气,在冬季做到健康养生呢?建议如下:
1.养肾为先
根据五行原理,冬季为水,对应于肾,对应的味是咸,根据五行相克,水克火,而火对应的是心脏,对应的味是苦,所以冬季饮食上应少咸,冬季本肾气旺盛,多食咸会助肾之旺,转而为亢,亢盛就是不正常的了;宜增苦,因为水克火,所以食苦可以助心气,以防旺盛之肾水克伐心火;要忌食辛燥发散之物,以培补阳气。同时又要注意防止温补太过,郁积化热,所以宜适当吃些滋阴潜阳的食物,如黑木耳、鳖甲等。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2.精神调养
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安静。“无扰乎阳”,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黄帝内经》中“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意思是说,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3.起居调养
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4.饮食调养
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为避免维生素缺乏,应摄取新鲜蔬菜。
5.防病保健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注意精神、饮食运动锻炼外,还可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预防作用;黄芩可以预防猩红热;兰花草、鱼腥草可预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预防白喉。这些方法简便有效,可以酌情采用。
冬寒也常诱发痼疾,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以及痹证等,也多因触冒寒凉而诱发加重。因此防寒护阳,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颜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冻伤。
6.做好保暖
冬季要作好保暖,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要头部保暖。如果不注意头部保暖,头部血管会因为天气寒冷而收缩,产生头疼等症;二是要背部保暖,不然会出现颈椎、腰椎疼痛;三是脚部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肤温度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
7.学会放松
平日繁忙的工作令人神经紧绷,可利用简单肌肉松弛法,使人专心注意到自己身体肌肉的变化,藉以达到全身松弛状态。如找个地方坐下,将心思集中在放松上,快速地拉紧身体某一块肌肉持续5秒钟,然后再慢慢放松。反复进行肌肉拉紧放松的动作,从头、眼睛到脚趾,全身肌肉都可以进行。
8.运动锻炼
冬天,因为气候寒冷,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但正如俗话所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都说明,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
一年中进补的最好时机
冬季是最佳的进补季节。正所谓“秋收冬藏”,冬季是人体处于收纳的时节,这时补充的营养更容易吸收,是机体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这时的进补能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冬季进补是我国的民俗之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说,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一年四季中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
如在这个季节进行调补身体,则从某种程度上可起到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旺盛脏腑的气血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所以民间流传着“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俗语,这种说法是包含着一定科学道理的。冬令进补的食物应该恪守三种功能:
一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
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一些边根带皮的蔬菜。专家认为,这类蔬生长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营养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冬季进补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而定,如果盲目乱补,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还会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进补之前,最好先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这样才能补得有效。
体质较差者,例如气虚型,包括脾胃气虚或肺气虚者,比较适合食用人参、北芪、淮山等。“因为这类型人常易疲劳、胃口差、精神状态也不佳,所以适宜食用这些补气的药物。”杜主任说,其中,人参是较为名贵的补气药物,有“大补元气”之功。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还有调节人体胆固醇代谢和抑制高胆固醇血症。
血虚型则适宜食用补血类的药物,例如当归、阿胶、鹿胶、熟地等。据介绍,血虚型的人常见的表现症状为瘦弱且面色苍白,唇色、指甲颜色淡白,并且还会有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症状,女性还会伴有月经颜色淡且量少的特点。
阳虚型则适宜食用温补阳气的食物或者药物。常用的有羊肉、狗肉、巴戟、杜仲等,其中,羊肉的营养极为丰富,不仅含有大量蛋白质和脂肪,而且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需元素,被人们喻为冬季食补佳品。“阳虚类型的人在冬季非常怕冷,四肢冰凉,所以,这些补阳气的食物和药物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御寒能力。”杜主任说。
体质特别虚弱者可食用鹿茸。鹿茸是雄性梅花鹿、马鹿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是一种名贵的药材。鹿茸中含有胶质、激素、脂肪酸、氨基酸,及钙、磷、镁、钠等成分,其性温而不燥,能提高机体功能,对全身虚弱、久病体弱患者,有较好的强身作用。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鹿茸具有“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等功效,是体内阳气不足,肾气亏虚者的冬季进补良药。现代研究表明,鹿茸能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并能减轻肌肉的疲劳,又具有类似性激素的作用。
冬季进补除了因人而异,还有地区的差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人体生理特点和病理改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饮食及进补方面也应有所避就,才能达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目的。冬季一般采用温辛回阳的食疗方案,在西北严寒地区,用量宜多;在东南湿热地区,用量宜少;而在高寒、高湿地区,宜食辛温、辛热、助火、补阳类食疗原料,忌食具有寒凉降泻作用的食物。
冬季需要警惕的重病信号
冬季,如果你身体觉得不舒服,或者有上面不适,那你一定要小心了,说不定你已经得了什么病,如果你不在意它们,久而久之,潜伏在体内的某些病症就会爆发出来,让你措手不及。因此,我们要警惕并了解一些重病的信号,做到有病早知道,这样才不会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