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3471600000099

第99章 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科举失败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曾居住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名的《芥子园画谱》就成于此时。

李渔有两个愿望:一是早生儿子,二是创办家庭戏班。

李渔虽然妻妾不少,但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就在他五十岁这一年,侧室纪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使他的第一个愿望得到满足。而后一愿望仍然没有影子,直到康熙五年(1666)才有了机会。

这一年,李渔已经五十六岁了,他应朋友之邀远游西北,到平阳(今山西临汾),地方官赠予他乔姬,虽年仅十三岁,但聪慧过人,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天分,经教唱演习,成为李氏家班的有名的旦角。乔姬学唱,记忆惊人,领悟极快,师授三遍,便能自歌。老师说是他授曲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聪敏之人。仅一月余,乔姬便学会了老师的所有,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每有客来访,乔姬隔屏清唱,客人听得食肉忘味。几个月后,李渔途经甘肃兰州,得贵人赠予王姬,也是十三岁。王姬的长相在女伴中虽不出众,一旦易妆换服,却与美少年无异,令人惊叹。李渔便让乔姬教她学戏,扮演生角。从此李渔建起了自己的家班,而且乔、王二姬的舞态歌容超群脱俗,能体贴文心,只需李渔略加指点,便能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表演剧本内容,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效率很高。对戏曲一直情有独钟的李渔,他自任家班的教习和导演,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

他以芥子园为根据地,不辞辛劳,带领家班四出游历、演剧,“全国九州,历其六七”。

由于有乔、王二姬这样出色的演员以及李渔这样的好编剧、好导演,李氏家班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李渔每到一处,都以戏会友,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金陵芥子园、苏州百花巷的李渔寓所,都曾是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李渔曾在芥子园戏台上题有楹联曰:“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雪儿便是乔姬的爱称。每逢年节生辰喜日,赏花玩月之时,或宾朋兴会之际,必在园中演剧为乐,有时还请不太俗陋的邻人前来观看。康熙十年(1671)端午节前后,李渔两次带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经他改编的《明珠记·煎茶》等剧,并与著名戏剧家尤侗、著名诗人余怀等一同观演,共同切磋。往往是夜间上演,曲未终而东方已白,兴致盎然,意犹未尽。李渔有诗记载:“更衣正待演无双,报道新曦映绿窗。佳兴未阑憎夜短,教人饮恨扑残缸。”

家班作为李渔自己的实验剧团,使他在戏曲创作、导演、演出等实践活动中如鱼得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家班不仅成为李渔谋生手段之一,而且在普及戏曲文化,推动昆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就在李氏家班声誉鹊起、蜚声海内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康熙十二年(1672),年方十九岁的家班台柱乔姬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祸不单行,第二年,家班的另一台柱,也是正十九岁的王姬又因病撒手西归。这对李渔的戏曲活动事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家班从此一蹶不振,渐次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