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3471600000105

第105章 我国早期的国歌

1896年,清朝政府派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欢迎仪式上,主办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眼了,他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什么是国歌。于是,他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让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国乐”,也就是国歌。这首国歌名为《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语言有点晦涩,意思却很美满: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但六天之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灭亡。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设立了一个“国歌研究会”,负责创作和审定新国歌。第二年,教育部决定采用古代舜时候的《卿云歌》为国歌的歌词:“卿云烂兮,

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当时,大家推举王露、萧友梅、吴梅、陈仲子四人分别谱曲。

萧友梅是不赞成用《卿云歌》做国歌的,他认为《卿云歌》的歌词过于深奥古朴,很难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但他仍然用西洋的作曲手法写作了一首4/4拍的E大调曲调,并为它配了钢琴伴奏。

国歌研究会经多方审听,最终选定萧友梅作曲的《卿云歌》为国歌。1921年7月1日正式施行,全国传唱。萧友梅也因此声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