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管向前奔跑
3459900000016

第16章 最可口的咖啡自己调(2)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在纽约郊外的一棵大树下,勤快的安德鲁正悠然地整理着农具。他是一个孤儿,受雇于这里的农庄主已经有两年多了,他很满意自己的这份十分辛苦的工作,烈日也没有影响他愉快的口哨声。坐在那里,他一次次地张望着前面那大片金黄的麦田,心中充溢着一份巨大的成就感,仿佛那即将到来的丰收完全属于他自己,完全忘却了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打工者。

不知何时,一位老者蹒跚着从安德鲁面前走过,老者目光呆滞,神情抑郁,似乎揣着许多难言的心事。

“嗨,多好的阳光啊!”安德鲁不禁冲着老者喊道。

“是么?我讨厌这样叫人心烦的烈日。”老者烦躁地回敬道。

“先坐下来歇息一下吧!”安德鲁热情地邀请老者。

老者迟疑了一下,还是默默地接过安德鲁递过来的一个马扎,缓缓地坐到了树荫里。

“来一杯清凉的山泉水吧。”安德鲁拿起身边的水桶,热情地给老者倒了一杯水。

老者轻轻抿了一口水,眉宇舒展了一点点。

“怎么样?凉爽吧?这可是地地道道的山泉啊。”安德鲁得意地向老者讲述起自己如何走遥遥的路、爬高高的山,才打回来如此甘甜的泉水。

老者似乎被安德鲁的话打动了,不禁又品尝了几口水,然后轻轻地点点头,但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这样强烈的阳光,庄稼长得才快呢。老伯,您说对吧?”安德鲁又满怀热情地向老者介绍起眼前那一片自己侍弄的庄稼。

“那些都是你自己的吗?”老者平静地问道。

“都是我帮主人种的,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可都是我的劳动成果啊,只那么看着,就叫人心里很舒坦,就像喝着甘甜的泉水。”安德鲁满脸无以掩饰的自豪。

“小伙子,谢谢你的水,你会收到一份丰厚的报酬的。”老者喝掉了安德鲁送上的一杯山泉水,起身朝山下走去。

第二年春天,安德鲁收到了一封陌生的来信。来信人告诉他――去年夏日曾喝过他一杯泉水的老人,原本因儿女骤然遇难离去、自己又身染恶疾,一度心灰意冷,准备将自己的几个农庄全部卖掉,悉数捐给慈善机构后,然后便辞别人世。但那个炎热的中午,安德鲁那一杯清凉的山泉水和他的乐观、热情,宛如一缕清风,拂去了他心田的阴云,他决定好好地经营自己未来的日子,不管病魔留给他的时间还有多长。

这一年的冬天,安德鲁再次收到老人的来信,里面还有一份经过公证的遗嘱――老人将自己经营了一生的上万亩的农庄,全都无偿地赠给了安德鲁,因为他相信安德鲁会让那大片土地生长更多的希望。

安德鲁果然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数年后,他成了美国赫赫有名的“粮食大王”。就这样,一杯普通的山泉水,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就像很多时候,往往只需一句简单而真诚的话语,便会温暖一颗孤寂、幽闭的心灵,并由此诞生许多美好的结局,甚至是人间的奇迹。

大卫背上的伤痕

公元1500年,一位雕塑家得到一块质地非常精美的大理石。

仔细地端详后,他觉得它非常适合雕刻一个人像。于是,他拿起了凿子,开始雕刻起来。不知是因为有点儿紧张了,还是一时用力过重,只那么一凿,他就敲下了一大块碎屑。雕塑家立刻停了下来,经过三天的思索,他决定放弃构思好的雕塑,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难以驾驭这块宝贵的材料了。

后来,这块大理石被赠送给了大名鼎鼎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如获至宝,他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倾注了全部的才思,精心雕琢数年,终于用这块奇异的大理石雕刻出旷世杰作——大卫像。

当细心的观赏者指着大卫背上的一道明显的伤痕,为其不能百分之百的完美而略感惋惜,并慨叹先前那位雕塑家有些冒失了,他那一凿打得太重了,竟伤及了人像的肌体,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

米开朗琪罗则郑重地纠正道:“那位先生已经相当慎重了,如果他冒失草率的话,这块特别的材料早就不复存在了,而我的大卫像也就无从产生了。”

“这么说,你还要感谢那位雕塑家?”有人困惑不解了。

“是的,我要特别地感谢他,感谢他难得的认真,他的雕刻和放弃都是极其认真的。因此,我在内心里崇敬他为老师。另外,我还要感谢他留下的那块伤痕,它就像一只明亮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让我的每一刀一凿都千百倍地细心,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米开朗琪罗充满敬意地道出了他获得成功的另一个秘诀——汲取别人的教训,以最大的认真,去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失误和失败,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很多鲜活的实例,像镜子一样竖在那里,只是我们有些人不善于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或者干脆熟视无睹,进而导致了许多不该发生的错误反复出现。

大卫背上的伤痕,像一句至理名言,在提醒着我们——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既要重视别人身上小小的一丝亮点,又要高度重视别人的小小的一点错误,力争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样,才会少走弯路、少受挫折,才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才能赢得更大的成功。

以我为骄傲

16岁那年,他升入了兴凯湖畔的一所极为破旧的乡村中学,那所各方面都过于寒伧学校,似乎从来就没有培养出什么值得一提的人才。学习成绩好一点的或家境好一些的同学,都纷纷转到县城那些好学校去了,剩下不多的同学,与其说是在那里读书,不如说是在打发一段平淡的时光。因为不少老师和学生们一样,再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校园中,对似乎注定的前景一片茫然。

但那位叫刘忠厚的跛脚老师,改写了学生们和那所学校的命运。

初二时,刘老师调来做他们的班主任。望着萎靡不振的他们,刘老师没有讲任何大道理,而是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作为孤儿的他,15岁那年才开始读书,而他读的简直不能算作是学校――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固定的教室,牛棚、山洞、游船甚至村前的老榆树下,都曾经是他读书的课堂……世界上最简陋的学校也莫过于此了。

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告诉在逆境中坚持求学的学生们――“虽然你们不会从眼前的学校中获得骄傲的名声,但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优秀,使这所学校名声远扬。”

老先生那耐人寻味的教诲,深深地激励了那些渴望上进的穷学生。后来,他们果然以超乎人们想象的勤奋,克服了如今讲来仍颇让人唏嘘不已的困难,纷纷地成才、立业,竟然让那坐落大别山深处的本来默默无闻的学校蜚声海内外,因为从那所简陋的学校里,走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工程师、教授、作家……

后来桃李满天下的刘老师在深情地讲述中一再谦逊地说:“自己是最差的一个,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让学校以自己为骄傲。”

此时,颇为敬佩刘老师的才识与人品的学生们,在听过刘老师那“特别的一课”后,望着黑板上那“以我为骄傲”的五个刚劲大字,第一次开始认真地思索诸如“人生、追求、价值”这类平时总不以为然的问题,并从此像刘老师当年那样掀开了生活崭新的一页。

数年以后,已小有名气的他重返母校时,惊喜地发现:一排排地挂满教室和走廊的,不是人们在别的学校常见的那些古今中外的伟人们的画像,而是从他们那一届起,陆陆续续地从母校走出的、如今正活跃在祖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精英们的照片。

刘老师的夙愿实现了,他们用各自的努力与成功,让那所中学和那美丽的兴凯湖一样,有了自己骄傲而响亮的名声。

一位外国哲学家曾有这样一段隽永的论述:一个人只有懂得不靠别人创造的骄傲来增添自己的光彩,而是学会用自己的优秀,为自己生活过的环境、为他人、也为自己赢得一份骄傲,他才会不断地进取,才会充分地挖掘出自身的潜能,才会取得令人仰慕的成就。

确实如此,即使是再贫瘠的土地,也会生长希望,也会诞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