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张领土,战争不断。天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盼着国界上偃旗息鼓,和平安宁,甚至连士兵们也有这样的愿望。
梁国和楚国交战,但是士兵们都不愿意先发动战争,于是两只军队在两国交界处对峙着。许久没有战事,两国的士兵也就减少了敌意。先是梁国的士兵想着在家乡种田的好时光,手痒痒了,于是在梁国一侧种起了瓜。楚国的士兵望着梁国士兵在田间忙碌的样子,很羡慕,于是在楚国一侧也种上了瓜。
梁国士兵们做起农活儿来非常勤奋,瓜种上后,经常挑水浇地,松土施肥,眼看着瓜苗茁壮地长起来。楚国的士兵们养成了傲慢的性情,对农活儿不屑一顾,瓜种上了,却从来没有侍弄过。到了收获的季节。梁国的瓜田长出了又大又甜的瓜。士兵们每天都到瓜田摘瓜,性急的就在地里打开瓜开怀痛吃。楚国瓜田里的瓜又瘦又小,楚国士兵每天望着梁国士兵在瓜田里尽情享受的样子,非常羡慕也非常嫉妒,甚至认为他们是故意做给自己看,于是心中的妒火渐渐使他们失去了理智。
有一天夜里,楚国士兵趁梁国士兵睡着后,偷偷蹿入梁国的瓜田,肆意地践踏起来。第二天,梁国士兵来到瓜田,立即被田中的惨状惊呆了:大片的瓜秧成了残枝败叶,破碎的瓜铺满了一地。梁国的士兵非常生气,也怀疑是楚国的士兵们干的好事,但是没有证据,也不能顺便下结论。于是天黑后他们便在瓜田附近隐蔽起来,等着毁瓜人现身。结果这天夜里,楚国士兵又越过国界在瓜田中肆意地践踏。梁国的士兵愤怒了,他们向将军报告楚国士兵毁瓜事情,请求将军立即下令报复楚国士兵。
将军听罢,摇摇头说:“为什么要相互报复呢?那样会使仇恨越积越深,最终会酿成大祸。为什么不能以德报怨呢?那样会使仇恨释解,最终会结出硕果。’
将军的话使士兵平静下来:“那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每天晚上悄悄地到楚国的瓜田,替他们浇水吧,只要他们的瓜和我们的一样好,他们就不会再来践踏我们的东西了。”
于是,梁国的士兵每天夜里每人肩上担着满满的两桶水到楚国的瓜田里浇水。楚国瓜田里的瓜也一天天的好起来。后来这件事情被楚国的士兵知道了,他们感动了,因内疚而悔恨不己,连夜向将军禀报了毁瓜浇瓜之事,请求处罚。士兵的报告震惊了楚国的将军,他知道如果梁国以怨报怨,两国定会燃起战火,现在却相反。他深感责任重大,速将此事呈报给楚国国君。楚国国君接到呈报,感慨万端。他对大臣们说:“梁国的将士有如此的美德,梁国国君一定是个仁义之人。楚梁两国应该永远修好才是啊!’
从此,两国的士兵共同在边界的瓜田上劳作,没有再轻易征战。两国的百姓终于盼来了安定的日子。
十九,疑似
<原文>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主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①。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周宅酆②、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踌⑧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④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⑤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⑥、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⑦其子,日:“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日:“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日:“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⑧。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必于其人也⑨。
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注释>
①吴干:春秋吴人干将。相传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为吴国铸造阴阳剑,阳日“干将”,阴日“莫邪”,都是春秋时的名剑。
②酆:亦作“丰”,周文王作邑居此。
③葆踌:即土城、土台。
④褒姒:周幽王的宠妃,褒国人,姒姓,为幽王所宠,被立为后,申侯联合曾、犬戎进攻,幽王被杀,她被俘。
⑤丽山:又作“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⑥秦襄:即秦襄公(前777年一前776年在位),春秋时秦国的建立者。秦庄公之子,继其父而立。西周灭亡时,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赐给岐以西地。
⑦诮(qiao):责问。《书·金滕》:“王亦未敢诮公。”
⑧逝:往,去。
⑨其人:这里指了解真实情况的人。
<译文>
令人感到深深迷惑的,必然是那些相似的东西。雕琢玉的人,担心的是像玉一样的石头。鉴别宝剑的人,担心的是像“干将”、“莫邪”一样的剑。贤明的君主,忧虑的是表面上像是知识广博、能言善辩、通达事理的人。亡国的君主好像很聪明,亡国的臣子好像很忠诚。表面上相似的东西,使愚昧的人深感迷惑,使圣人多加考虑,所以墨子看见歧路便大哭起来。
周朝的都城酆、镐很接近戎人住的地方,周天子与各诸侯约定好,在大路上修建高高的土台,土台上放置警鼓,一击鼓,远近都能听见鼓声,如果戎兵来侵犯,便击鼓告诉各诸侯,各路诸侯兵马都赶来救天子。
有一次戎兵来侵犯,周幽王击鼓传令,各路诸侯立马赶来,褒姒看见后觉得很高兴,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便多次击鼓传令,诸侯兵多次赶来却不见戎兵。后来,戎兵真的来侵犯,幽王再次击鼓,诸侯兵却不到来,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下,为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没有戎兵而多次击鼓从而耽误了真有戎兵进犯这样的大事。
贤能的人有了小错误也会招致大祸患。褒姒败坏国事,让周幽王为了一点小小的欢乐而招致灭亡。所以幽王身首分家,三公九卿逃走。这就是褒姒被杀,平王迁都洛邑,秦襄公、晋文侯在保驾东迁时有功因而赏赐封地的缘故。
粱国北部有个黎丘乡,那里有一个很神奇的鬼,喜欢装成别人的子孙、兄弟的模样。黎丘部有个老人,有一天到集市上喝醉了酒后往回走,这个鬼就变成他儿子的模样,扶着他走,在路上折磨他,使他吃尽了苦头。这位老人回到家里,酒醒后责问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难道你不讲一点仁慈吗?昨天我喝醉了酒,在回家的路上你万般折磨我,这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叩头说:“真是冤枉啊!根本没有此事,昨天我到东邑讨债去了,你可以去问问他们。”他的父亲相信了他的话,然后说:“唉!肯定是那个鬼在作怪,我以前曾经听说过。”第二天他又去集市上饮酒,想遇到那个鬼而把它杀掉。第二天他果然在集市上又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顺利返家,便去迎接他。老人一看见自己的儿子便拔剑刺杀。
老人的心智被像他儿子的鬼怪迷惑了,以致于杀死了自己的亲儿子。那些被像贤士的人迷惑,从而失去真正的贤士的人,他们的思想就跟黎丘的老人一样。对那些很相似的事物,不能不好好审察,要审察清楚就必须多向了解实情的人询问。
舜坐在中间驾车,尧在左边当助手,禹在右边当助手,到了水泽之地要向牧童询问,到了河边就向渔父打听,这是为何呢?因为他们对当地的情况了解得最清楚。有孪生兄弟长得很相似,他们的母亲常常能够识别,这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了解得很清楚。
<故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又叫姬宫涅,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昏君。他不问国家大事,不理朝政,沉迷于女色。
周幽王十分宠爱一个名叫褒姒的妃子,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逗她笑,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周幽王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黄金。”
有个叫虢石父的臣子,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犬戎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如果犬戎来袭,把守士兵就把火烧起来,这样,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援。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果然,临近的诸侯看到了信号,急忙带领兵马赶来。没想到赶到那儿,却听到山上一阵阵欢快的奏乐声和唱歌的声音。诸侯们知道上了当,都十分气恼地回去了。褒姒见此情景就真的笑了。周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出主意的那个人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就联合犬戎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周幽王连忙下了命令把骊山的烽火台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至,就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才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驾,可是为时己晚。
二十,察传
<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①,玃似母猴②,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傲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前⑧,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日:“乐正④夔一足信乎?”
孔子日:“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日: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⑤,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注释>
①猩(jue):大母猴,即猕猴。
②母猴:古称沐猴为母猴。
③太宰嚭: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伯氏,名嚭。
④乐正:周时乐官之长。
⑤溉汲:从井里打水。
<译文>
听到传言,不能不审察清楚,因为几经转述,有可能白的被说成黑的,黑的被说成白的。所以狗像猕猴,猕猴像沐猴,沐猴像人,其实人与狗相差太远了!这就是愚蠢的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传闻能加以仔细审辨就会得到好处,听到传闻不加以审察,不如没听到的好!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说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孙叔敖,经过审察后重用他们,因此而称霸诸侯。
吴王从太宰那里听说越王勾践,智伯瑶从张武那里听说赵襄子,但没有经过审察,所以落得个国亡身死的下场。
凡听到传闻一定要辨别清楚,涉及到对人的传言还必须用常理加以验证。
鲁哀公问孔子:“那姓夔的音乐长官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
孔子回答道:“从前舜想用音乐来教化天下,于是让重黎从民间举荐夔到宫中,舜任命夔为乐正。夔就定正六律,使五声和谐,使八风调和,于是天下归服。重黎又想向舜举荐精通音乐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之精华,是治政得失之关键,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够使音乐和谐,从而平定天下。像夔这样的人,一个足够了。’所以说的是有夔这个人就已经够了,而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经常要到外面去打水,所以家里有一个人为此而常常要外出,等到他们打了一口水井后,姓丁的人就告诉别人说:“我打了水井后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后误传为:“丁家打井时得到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传闻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也听说了,国君便叫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道:“是得到一个人做事,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求得传闻像这样,还不如不得到的好。
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见有人这样诵读史书:“晋国的军队中有三头猪渡过了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因为己与三很相近,亥与豕又很相似,”到了晋国一问,晋人说“晋国的军队己亥时渡河。”
很多言辞好像是错误的,其实是正确的,还有些言辞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能不分辨清楚,对于这一点,圣人都很慎重。那么怎样才算慎重呢?那就要按照事物的自然之理和人之常情加以审察,只有这样,听到的传闻才能分清是非。
<故事>
曾参杀人
春秋末年,鲁国有个名叫曾参的人,也就是曾子。他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着称。十六岁就拜孔子为师,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着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年轻时,曾参和母亲一起,住在一个叫费的地方。有一次,在费这个地方有一个和曾子同姓同名的人,因在集市买卖时,与人发生争执而失手杀了人。为了躲避官府的缉捕,那个和曾子同姓名的人逃到了外地,官府因此到处张贴通缉他的文书,希望知情者举报。此时恰逢曾子外出游学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