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我最想要的常识书
3457600000005

第5章 饮食习惯常识(5)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要求不再是单纯的解决温饱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对质的要求。合理的饮食,有益的餐饮,都是大家所能接受的。都知道常喝牛奶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尤其对小孩、老人和体弱多病者更为明显。然而,牛奶并非人人皆宜,有些人由于体质特殊或患有某种疾病等原因则不宜喝牛奶。比如患有贫血、食道炎、消化道溃疡等6类疾病的患者不宜喝牛奶,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

缺铁性贫血患者。食物中的铁需在消化道中转化成亚铁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若喝牛奶,体内的亚铁就与牛奶中的钙盐、磷盐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不利于贫血患者的身体健康。

返流性食道炎患者。有研究证实,含有脂肪的牛奶会影响食道下段括约肌的收缩,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返流,会加重食道炎症状。

腹部手术后患者。此类病人多有肠胀气,牛奶中含有较多脂肪和酪蛋白,在胃肠内不易消化,发酵后可产生气体,使肠胀气加重,不利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消化道溃疡患者。牛奶虽可缓解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但因其能刺激胃黏膜分泌大量胃酸,会使病情加重。

乳糖酸缺乏患者。牛奶中乳糖含量较高,但必须在消化道乳糖酸作用下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乳糖酸缺乏,食用牛奶后就会引发腹痛、腹泻。

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牛奶中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和胰脂酶的参与,饮用牛奶将力口重胆囊和胰腺的负担,进而加重病情。

相关链接:喝牛奶很多问题需留意牛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它物美价廉,食用简单,但若不注意喝牛奶的习惯,就会犯一些“想当然”的错误,使牛奶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对健康反而无益。

饮用牛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不要空腹。空腹饮用牛奶会使肠蠕动加快,使牛奶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喝进去的牛奶不能充分酶解,营养成分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有人甚至因此而出现腹痛、腹泻。

(2)不宜混吃。牛奶不宜与含鞣酸的食品同吃,如浓茶、柿子等,这些食物易与牛奶结块成团,影响消化。喝牛奶时更不宜配红糖与酸味果汁。红糖中含有酸味物质。酸味果汁是从酸味果品中提出来的酸味物质配制而成,属于有机酸。牛奶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在酸性状态下会出现凝聚现象,如果与红糖或酸味果汁相配,会使冲出的奶混浊而且有沉淀,影响食欲,同时也影响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吸收和利用。

(3)不宜温度过高。有人喜欢把牛奶加糖煮沸,牛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在高温条件下,这些氨基酸与糖会形成果糖氨基酸,不但不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且吸收后也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牛奶最好在新鲜时饮用,加热温度不宜过高。

(4)不宜保温久贮。许多人还喜欢把刚刚加热但没有喝完的牛奶贮存在保温瓶里,随着时间的延长,热牛奶温度下降,细菌在温度适宜时便会大量繁殖,使牛奶变质。因此,煮好的牛奶宜在稍冷后立即饮用。

(5)不要用铜器加热。一些人习惯用铜器加热牛奶,然而,铜能加速对维生素的破坏,尤其是在加热过程中,铜和牛奶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反应,会加快营养素的损失。

此外,早晨喝牛奶的同时要吃些馍、米饭、面包、饼干、点心等含淀粉的食物,这样可使牛奶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牛奶与胃波能够充分发生酶解作用,使蛋白质能够很好地消化和吸收。

卓晨不是喝牛奶的最佳时间很多人早餐都有喝牛奶的习惯,一般都是一杯牛奶力口一片面包或者煎鸡蛋,他们认为早晨是喝牛奶的最佳时间。.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误区。因为牛奶有催眠镇静的作用。早晨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最佳时间,喝牛奶很容易使人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样会对学习和工作不利。

我们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胃已经空空如也,早早做好吃饭、消化食物的准备,牛奶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构成人体新组织的作用,对原有组织也有修补作用,牛奶是流质的乳汁,若空腹喝牛奶,就会导致牛奶在胃中还未被充分吸收就被排出。

牛奶中的蛋白质在我们的胃中经胃蛋白酶及小肠的消化分解成为各种氨基酸后,才能在小肠内被吸收利用。而空腹喝牛奶胃排空快,致使一些蛋白质未被分解成氨基酸,以致蛋白质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增加了人体的负担。

牛奶可以在早饭后1~2小时喝,因为此时胃中的食物会消除空腹喝牛奶的不利影响,也可使牛奶在我们的胃中停留时间延长,牛奶与胃液能够充分发生酶解作用,有利于蛋白质被更好地消化吸收。

牛奶最好是睡前喝,这不仅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而且睡前喝牛奶,牛奶中的钙可以被血液缓慢地吸收,整个晚上血钙就会得到补充,足以维持平衡,不必再溶解骨中的钙,有效防止骨质疏松。另外,牛奶黏在胃壁上后吸收情况较好,牛奶中的钙还可以消除紧张情绪,对睡眠是很有益的。

幼儿喝奶加糖要适量

家人在给孩子喝牛奶的时候总喜欢加点糖,认为有利于吸收,这种做法科学吗?其实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适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如果力口糖过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因为过多的糖进入孩子体内,会将水分潴留在身体内,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松软无力。这种情况下的孩子看起来很胖,但身体的抵抗力很差,医学上称之为“泥膏型”体形。

再说,过多的糖贮存在体内,还会促使一些疾病的发生,如龋齿、近视、动脉硬化等。

那么,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加蔗糖。因为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容易被人体吸收。何时加糖好呢,有些家长把糖与牛奶放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尤其对孩子危害更大。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相关链接?不要用酸奶喂养婴儿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

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茵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给他们喂食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果品营养丰富,但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对于一些想减肥的人而言,水果更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并且,水果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既可以增进食欲,又可以促进消化。于是,有些人认为水果吃得越多越好。

其实,水果和药物一样,也有性味、功效和宜忌。水果虽然营养丰富,但并非吃得越多越好,尤其是儿童,吃过多的水果可能导致厌食、腹痛或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较差,如过多摄入水果,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进而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

此外,水果中大量的糖分从肾脏排出,很可能引起尿液的变化,也就是临床上常见的“水果尿”。而且,水果特性各异,有些水果更不宜多吃,如西瓜能够清暑、解渴、利尿,但脾胃虚弱的孩子若吃得过多,也会影响健康。如果孩子体壮,平时内热过盛、大便干燥、尿黄,西瓜可以帮助清热泻火。但是,一些面黄肌瘦、平时吃得少还消化不良、大便总不成形的孩子,吃少量就可以了,多吃会造成腹泻。

俗话说:桃补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桃虽养人,但其味甘而性温,亦不可过量食之,过量食之则生热。易造成腹胀、厌食和消化不良,与冷水同食还会引起腹痛、腹泻;生活中的实践证明,杏的酸味对人的牙齿不利,强酸味对钙质有破坏作用,对小儿骨骼发育有可能造成影响。一次食杏过多,还可能引起邪火上炎,使人流鼻血、生眼眵、烂口舌,还可能引起生疮长疖、拉肚子。多食李子能使人产生虚热、脑胀等不适之感。发苦涩味和入水不沉的李子有毒,千万不能吃。李子多食生痰,损坏牙齿,体质虚弱者宜少食。

另外,梨性凉,可止渴生津,清热化痰,但多食则易损脾胃,影响消化,与水同食还易引发腹泻;杏多食后伤脾胃,生痰助热,儿童患病时不宜食用;葡萄多食后会使人烦闷、厌食,便秘者更不宜多食;枣也是营养丰富的果品,但多食后往往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厌食,而且还会损坏牙齿、损害脾脏;橘子多食“上火”;山楂为营养佳果,但脾胃虚弱者应慎用,便秘者应忌食;核桃仁多食后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时更应忌食;枇杷多食也很容易伤脾,所以脾虚泄泻者忌食。

由此可见,果品虽营养丰富,但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若想让它发挥出应有的营养和医疗作用,就必须合理食用,反之则会事与愿违。

吃冰镇西瓜是很不科学的习惯

炎热夏季,西瓜就成了人们首选的解暑水果。有些人在买回西瓜后,喜欢将西瓜放入冰箱里冰镇一段时间后再食用,认为吃这样的西瓜更凉快,更能起到解暑的作用。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的饮食习惯。

河北邯郸市一位市民,在吃了冰冻西瓜后,突然感觉中上腹胀痛不适,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浑身乏力等症状,家人立即把他送往市中心医院,检查结果令其及其家人惊讶不已,透视提示此市民患的是肠梗阻。有人可能会怀疑,吃西瓜怎么能吃成肠梗阻呢?其实,这是完全可能的。中医理论认为,冰西瓜性寒,属生冷之品,寒性收引凝滞,所以食用过多很容易出现气血阻滞的症状。而且,寒凝气滞,还会导致脏腑经脉阻滞而出现剧痛;肠腑闭阻,胃肠之气上逆会引起呕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体与液体积聚于肠内则会使人感觉胀痛。

不仅如此,吃过多的冰冻西瓜还会伤及脾胃,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液分泌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对于一些消化机能减退的老年人而言,吃冰冻西瓜很容易导致肠道在受到冷刺激后使肠胃蠕动加快,会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引起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表面上看,把西瓜放入冰箱是为了保鲜,殊不知,这会让西瓜提前“衰老”。冰箱里含有厌氧菌,随着时间的延长,厌氧菌的数量会越来越多,附着在切开的西瓜瓤上,会破坏西瓜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另外,由于西瓜性寒味甜,在冰冻或是低温冷藏后,瓜瓤里的水分常常会结成冰晶,食用时,口腔很容易受到突然的刺激,致使唾液腺及舌部味觉神经、牙周神经迅速降温,严重时还会出现麻痹状态,这样会导致咽炎或牙痛等不适症状的出现。同时,咽喉黏膜遇冷收缩,抵抗力降低,使潜伏在咽喉部的细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感冒等症状。

果汁饮料和果汁的营养比水果差远了

人们喝果汁大多是觉得有营养,而且好喝。许多人认为果汁可以代替水果,喝果汁可以补充水果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应该给不爱吃水果的孩子多喝一些,甚至完全取代饮用水。事实上,果汁并不能完全代替水果。

果汁饮料中保留有水果中相当一部分营养成分,例如维生素、矿物质、糖分和膳食纤维中的果胶等。比起水和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的确有相当的优势。但是大部分果汁之所以“好喝”,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加入了糖、甜味剂、酸味料、香料等成分。果汁饮料的营养和水果有相当大的差距,果汁饮料不是果汁,更不能用来代替水果。

当水果压榨成果汁时,果肉和膜被去除了,在这个过程中,维生素c也会减少;果汁类饮料通常要经过高温消毒处理,不少营养成分也因此失去。另外,水果中的植物纤维也是有益健康的,但在榨汁时,这些植物纤维也被剔除了。

由于果汁中大量的糖不能为人体吸收利用,而是从肾脏排出,所以,长期过量饮用,可能导致肾脏病变,产生一种叫“果汁尿”的病症。另外,过多摄入果糖会引起消化不良和酸中毒现象。

果汁饮料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一些添加物是必然要影响到果汁的营养成分的,像甜味剂、防腐剂、使果汁清亮的凝固剂、防止果汁变色的添加剂等。因此,对于不反感食用新鲜水果的人来说,直接吃掉整个水果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相关链接?水果榨汁喝,时髦又营养现在许多家庭都购置了榨汁机,甚至有的家庭吃水果基本是榨汁喝,认为这样方便省事。其实,除了某些病人或牙齿不好的老年人外,水果最好不要榨汁喝。只喝水果汁,会减少人体对水果中纤维素的摄取。

特别要注意的是,水果榨汁对儿童健康不利,易造成儿童牙齿缺乏锻炼,面部皮肤肌肉力量变弱,眼球的调节机能减弱,长期咀嚼无力,下颚会变得不发达,牙齿排列不整齐,上下牙齿咬合错位。

“吃葡萄不吐皮”对身体更有好处

葡萄是当今世界人们喜食的一大果品。金秋时节,正是葡萄上市的时候。吃葡萄可补气、养血、强心,而酿制成葡萄酒后更有驻颜、延年益寿之功效。大多数人吃葡萄时习惯吐掉葡萄皮,但有句绕口令不是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吗?实际上,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对身体更有好处。

中医认为,葡萄性平,味甘酸,无毒,入肺、肾、脾经,具有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生津止渴、通利小便及补血安胎等功效,历代中医家均把葡萄列为补血佳品。据研究发现,葡萄中含有抗恶性贫血作用的维生素B1:(又名钴胺素,具有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作用。近年美国学者发现本品具有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作用),尤其是用带皮的葡萄发酵制成的葡萄酒中维生素B12的含量更高。

营养学家发现,葡萄皮中含有比葡萄肉和葡萄子更丰富的白藜芦醇,这是一种多羟基酚类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抗癌能力。一般人在吃葡萄时,因为葡萄皮有涩味,都要把皮吐掉,这会流失很大一部分来自葡萄皮的营养。所以,今后我们都要“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此外,巴西有关研究人员发现,葡萄皮中还含有一种可降低血压的成分,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葡萄的科学吃法应该是带皮吃,尤其是老年朋友,常吃葡萄有益健康长寿。

香蕉吃多了会加重便秘

一般人都会认为,香蕉是润肠的,便秘的时候吃香蕉就能润肠通便。其实并非所有的香蕉都具有润肠作用,只有熟透的香蕉才有上述功能,如果多吃生的香蕉,不仅不能通便,反而会加重便秘。

香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中很大一部分不会被消化和吸收,但能令粪便的容积量增大,并促进肠蠕动。同时,香蕉的含糖量超过15%,且含大量水溶性的植物纤维,能引起高渗性的胃肠液分泌,从而将水分吸附到固体部分,使粪便变软而易排出。不过,这些作用只是熟透的香蕉才具有的,生香蕉可能会起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