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我最想要的常识书
3457600000020

第20章 动物植物常识(3)

水蜘蛛善于在水生植物之间吐丝结网。由于在网下储存气泡,使原本展开的蛛网成了钟罩形,如同一个小型沉箱,它们便在沉箱里安营扎寨,雌蛛还在其中产卵孵化。水蜘蛛所拥有的气泡群不仅是储氧器,还是一种制氧器--能不断地从周围的水中吸取氧。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物理肺”的供氧装置。水蜘蛛在呼吸过程中使气泡中的氧浓度逐渐下降,一旦氧含量低于16%,溶于水中的氧便会自行补充进气泡中来。通常蜘蛛处于休息状态时,物理肺足以保证供氧;当耗氧量过大,水中含氧的气泡补充就会供不应求,而气泡内的其他气体的比例会随之上升,直至大大超过在空气中的比例,结果氮开始向水中扩散,而气泡的容积也会相应变小(由于氧被耗尽),最终,蜘蛛不得不再次浮出水面,重新为储氧器充氧。

蛇并不能随着笛声翩翩起舞

在印度等西南亚地区,耍蛇人用笛声指挥蛇跳舞,一条巨大的眼镜蛇随着耍蛇人悠扬的笛声,竖起上半身,伸直了脖子翩翩起舞。

人们通过观察研究眼镜蛇等蛇类的感官发现,蛇的视觉很差,但对震动却极为敏感。蛇的鼻子连着一种特殊的器官,因此,蛇的嗅觉也极为灵敏,蛇的舌头呈分叉状,就是靠舌头的快速伸缩,把气味从鼻腔送入这特殊器官内来感觉的。所以,蛇的鼻子对震动的感觉极为敏锐。但是蛇的耳朵却早已经退化,完全没有外耳,内侧的中耳也只有一根骨头,因而蛇完全没有听觉。实际上任何音乐对于蛇都是一样,并不存在最吸引蛇的音乐。

既然蛇没有听觉,为什么还能随着笛声起舞呢?其实耍蛇人在吹笛子的同时,脚也在随着节拍震动。随着耍蛇人的脚踏节拍的震动,对震动极为敏感的蛇随着节拍起舞,这就是说,耍蛇人吹笛子只是一种掩人耳目的假动作,而脚踏节拍才是指挥蛇起舞的真正信号!

有些动物之所以能进行特技表演是驯兽员平时训练动物时,与动物间达成某种默契,比如,小狗做算术、鹦鹉会数数,就是驯兽员用眼神或声音给动物以暗示而训练出来的。

章鱼不是鱼的一种

章鱼,说是鱼却不是鱼,它是由头足纲软体动物中进化而来的。章鱼身体一般很小,八条触手又细又长,故又有“八爪鱼”之称。章鱼没有硬壳,只有一层外膜包裹着身体。但章鱼身体下方有一个墨囊,里面积存着黑色液体,喷出后就会把周围的水染黑。

章鱼突出的特点是生有8条很长的脚,这种脚在动物学上叫做腕。腕的底面有许多吸盘,能牢固地吸附在其他物体上。这些腕不仅是章鱼的运动器官,凭借它们在海底爬行和游泳,而且它们还是章鱼取食的工具和进攻其他动物的有力武器。章鱼的腹侧有一个漏斗,里面常贮满水,遇到紧急情况,就把水从漏斗中猛烈地喷出,借水喷出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后方冲出很远,所以它行动时是十分敏捷的。

章鱼和乌贼(墨斗鱼)、鱿鱼一样,都在海洋里游泳,而且游得很深很深,有迅速的移动速度和强悍的进攻能力,成为海洋中的捕食动物,作为防御手段的贝壳失去了意义,反而成为灵活运动的累赘,所以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消失了。

章鱼不是鱼,因为它不具有鱼的特征和属性,它没有鳍、鳔、鳃,它的样子也不像鱼,所以章鱼和墨斗鱼、鱿鱼一并被“开除鱼籍”了。

相关链接;墨斗鱼不是鱼的一种墨斗鱼名为“鱼”,但它不是鱼。鱼在水里生活,它也在水里生活;鱼会游泳,它也会游泳,而且游泳本领更强,会前进也会后退。但是,鱼有脊椎,它有的只是内壳,不是脊椎骨。而且,它利用头部下漏斗,喷水游动,而鱼则靠鳍游泳。因此,墨斗鱼不能算是鱼。

那么,墨斗鱼属于哪一类动物呢}墨斗鱼是贝类,属软体动物。既然属于贝类,又为什么没有贝壳呢?墨斗鱼原本和其他贝类动物一样,身上有贝壳,只是由于它的生活方式和别的贝类不同,所以生理构造就慢慢地发生变化。大多数贝类动物活动能力都很弱,而墨斗鱼却有着特殊的游泳本领。为了适应这种游泳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墨斗鱼的贝壳逐渐退化了,最后完全包到外套膜里去,就变成了支撑躯体的“脊梁骨”。

鲍鱼不是鱼类

鲍鱼,是海洋中的单壳软体动物,同鱼类毫无关系,倒跟田螺之类沾亲带故。那么,它为什么还被人称之为“鱼”呢?很多动物的名字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古人没有现代人这样严谨的动植物分类学,生活在海里的基本上都被划分为鱼类,所以像鲸鱼、鲍鱼、章鱼之类的名字就流转了下来。

鲍鱼是属于腹足纲、鲍科的单壳海生贝类。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形状有些像人的耳朵,所以也叫它“海耳”。螺旋部只留有痕迹,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壳的呼吸、排泄和生育也得依靠它。所以它又叫“9孔螺”。

鲍鱼的壳表面粗糙,有黑褐色斑块,内面呈现青、绿、红、蓝等色交相辉映的珍珠光泽。鲜鲍鱼经过去壳、盐渍一段时间,然后煮熟,除去内脏,可晒干成干品。它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鲍鱼的参、翅、肚,都是珍贵的海味,而鲍鱼列在海参、鱼翅、鱼肚之首。

全世界约有90种鲍,它们的足迹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相关链接;为什么鲍鱼要在春天捕捉呢?

鲍鱼自古就被人们视为海味珍品之冠,其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非其他海味所能比拟。含蛋白质40%,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碳酸钙、胆壳素等成分,具有祛病去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功效,可治疗经血不调、便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鲍鱼壳中药材称“石决明”,可治高血压、青盲内障等。

鲍鱼虽是上等食品,但捕捉鲍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情况下,捕捉鲍鱼都会选择在春天。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秋天鲍鱼正忙着产卵,几乎不吃一点东西,又累又饿,变得精瘦。春天,鲍鱼无所事事,身体养得胖胖的,所以,四五月份是捕捉鲍鱼的最佳时间。

珊瑚是动物,不是植物

提起珊瑚很多人都知道,还有人在家用鱼缸养珊瑚。很多人误认为珊瑚是植物。其实,珊瑚是一种低等动物,它属于只有内外两个胚层的腔肠动物,它的构造好像一个双层口袋,它有一个口,食物由此进去,不消化的残渣也由此排出,它没有****。口的周围生有许多触手,就是我们常见的像花一样的东西。触手可以捕捉食物或振动引起水流进入口及腔肠中,从而消化水中的小生物,它不能吸收无机物质,所以它是动物。

树枝状珊瑚是许多叫做“珊瑚虫”的单体相互连接共同生活的群体,每个珊瑚虫都有骨骼,骨骼成分主要是角质或石灰质。我们通常见到的珊瑚是这些珊瑚虫的肉体腐烂后所剩的骨骼堆积而成的。由于珊瑚虫群体生在一起构成的形状不同,所以,它们的骨骼堆积起来的形状也不相同。珊瑚虫极易繁殖,它们可以在死去的珊瑚残骨上繁殖生长起来,就好像珊瑚在一年年长高一样。

珊瑚虫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我们在沿海能看到许多由珊瑚组成的珊瑚岛。

牛最讨厌红色吗

很多人都认为牛是对红色敏感,看到红色就会兴奋。很多电视节目都把牛刻意说成对红色敏感。其实这是错误的。

牛是名副其实的色盲。曾经有位好奇的动物学家,让斗牛士分别持黑色、白色和绿色等布站到牛的面前,结果牛的表现都如同见到红色一样。可见,牛并不是见到红色就会发怒,其实,红色刺激的并不是牛,而恰恰是全场观众,因为红色能引起人的情绪的兴奋和激动,可以增强表演的效果,而牛在出场之前,总是被人很长时间地关在牛栏里,变得暴怒不安,再加上红披风的晃动,它一出场,就恶狠狠地找人报复。

因此,牛与红色并无关系,斗牛场上,牛生气的并不是那红布的颜色,而是生气红色的布总是在眼前晃动,而用红色则是为了引起牛的注意罢了。牛之所以被激怒是因为布的抖动效果在它看来是一种挑衅。牛是色盲,它只会对移动的物体感兴趣。你跑得越快,牛眼中的你也就摇晃得越快,所以就疯狂追了上来。

黄鼠狼专门吃鸡吗

俗话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在农村,人们若发现鸡被吃了,总以为是黄鼠狼干的。其实这种说法不可靠。科学家斤粮食计算,就等于从鼠口里夺回七八百斤的粮食。黄鼠狼多的地方,老鼠就少,看来繁殖黄鼠狼,用生物防治的办法灭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鼠狼主要在夜间活动。黄鼠狼的****处,有一对臭腺,遇到敌害时能放出怪异的气味,有御敌自卫作用。因为黄鼠狼有放臭气和偷鸡的习性,被人们认为是害兽,其实黄鼠狼是灭鼠能手,它的毛皮可以制皮衣,尾毛可以制毛笔。黄鼠狼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

蜘蛛是昆虫吗

很多人看到蜘蛛,以为蜘蛛是昆虫,其实,蜘蛛并不是昆虫。

凡是昆虫家族的成员,都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成虫的整个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各部分,而且在胸部都会长出六条腿和两对翅膀。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方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

既然鲸鱼不是鱼,那么,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鱼类就是鲸鲨了。

鲸鲨体长可达20米,体重可达20吨,它的身体呈灰褐色或青褐色,具有许多黄色斑点或横纹。它的口宽大,几乎与头等宽,牙齿却很细小,上下颌各长有数百颗牙。它的鳃弓具有角质鳃耙,鳃耙分成许多小枝,交叉结成海绵状的“过滤器”。它一张开大口,海水与小生物便一起涌进口中,然后它闭上口,水就从鳃耙的缝隙中排出,而小生物就成了它的食物。它的食物有浮游生物和小鱼等。现在知道了吧,海洋里最大的鱼是鲸鲨。

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方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

蚜虫并不都是害虫

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1~10毫米不等。

有人会认为,所有的蚜虫都是害虫,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对人类有益的蚜虫,叫五倍子蚜虫。它寄生在盐肤木等树的树叶上,在吸取树叶汁液的时候,可分泌出一种酶,使树叶细胞大量增生。经过一星期,增生的树叶细胞就把蚜虫包起来,形成小型的五倍子,它继续在里面吃、住,并繁殖后代。

五倍子蚜虫含有60%~70%的单宁酸,味涩,易溶于水、酒精和甘油,经过加工处理,能提取出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塑料、墨水和染料。五倍子也是一种药材,有很强的收敛性,可治疗热毒疮肿,能止泻、止渴、收汗、止血、化痰、起强身解毒作用。

熊猫可不是草食动物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

熊猫是杂食性动物,牙齿既有臼齿也有犬齿。臼齿符合植食性需要,犬齿符合肉食性需要。熊猫吃地鼠和田鼠,一般不吃虫子。

长期适应环境,大熊猫从食肉变为食竹,它的臼齿也变得特别宽大,适于磨碎竹的纤维.大熊猫爱吃冷箭竹、墨竹、水竹,尤其爱吃竹笋。大熊猫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吃约20千克的嫩竹,从大量的纤维中吸收营养。由于每天要消化大量的纤维和木质素,所以熊猫特别爱喝水。当然,大熊猫偶然也吃其他小动物,如见到了竹鼠,它就一巴掌将竹鼠打死,然后美美地吃起来。

相关链接;大熊猫看起来更像熊,为什么却叫“猫”呢大熊猫是中国的象征之一,这种可爱的动物曾经作为各种活动的吉祥物,也被当成礼物送给很多国家。不过,熊猫看起来更像熊,应该叫做猫熊才对,为什么却叫做“猫”呢?

熊猫在古代有很多名字,但是都过于拗口,不易为大众记住。后来,有关学者给它起了“猫熊”的名字,这个名字非常浅显而直观。

在20纪初,重庆北碚博物馆首次公开展览大熊猫,标题上写着“猫熊”。而当时的人们仍然保留着以前的习惯,从右往左读,结果读成“熊猫”。由这个误会产生的名字最后被普遍接受,于是我们的国宝就被叫做大熊猫了。

有种鱼根本不会“游泳”

人们一直认为,鱼类天生就是游泳高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刚刚孵化的小鱼宝宝,泳技就很糟糕。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体重过轻或者是侧鳍发育尚不完善。

另外,即使成年的鱼,也不一定是游泳好手--有一种鱼压根就不会游泳,它们只是沿着水底的沙子行走,这种鱼是常生活在浅海中的蝙蝠鱼。它们的鳍不太像鱼鳍而更像腿。蝙蝠鱼就是靠着像腿的胸鳍和腹鳍来行走的。遇有危险或受到惊吓时,它们还会像青蛙般跳动逃走。

这类鱼种大部分为深海鱼,可利用臂状胸鳍及小腹鳍爬行于海床上,亦可利用吻触手诱捕猎物,以小鱼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为食。它们广泛分布于热带海域及大部分亚热带海域,目前全球约有9属62种。

相关链接;世界上最小的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的“虾虎鱼”,凭借8毫米的体长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也是最小的鱼类。但是,这个称号在2006年被一种更小的鱼类凭借0.1毫米的优势夺走,刷新了“世界上最小的鱼”的纪录。

这种“袖珍鱼”被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现,它们体长仅有7.9毫米,和蚊子大小相当。它们是鲤鱼家族的“远亲”。通体透明,成年雄性能长到8.6毫米,而雌性则稍小。因为它们只有蚊子般大小,科学家是用一种特殊显微镜来准确测量其长度的,并将其命名为“繁殖类幼介虫”。

海马其实是鱼类

很多人感觉虽然海马生活在海里,但它应该不是鱼吧?它的样子和鱼也差得太远了吧?

但海马确实是一种鱼类,而且堪称最不像鱼的鱼类:马形的头、蜻蜒的眼睛、虾一样的身子,还有一个像鼻一般的尾巴、皇冠式的角棱、头与身体成直角的弯度,以及披着甲胄的身体。鱼有三大特征:一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二是用鳍呼吸;三是有胸鳍、背鳍和臀鳍。海马具备以上特点,是为鱼类。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由雄性所生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