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我最想要的常识书
3457600000014

第14章 运动健康常识(1)

清晨不是锻炼的最佳时间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不少人认为清晨是锻炼的最佳时间,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我们的肌肉在安静的情况下主要通过消耗脂肪来提供能量。当我们进食后,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脂肪合成增强,消耗脂肪的过程就相对被减弱。当我们入睡后,脂肪消耗会逐渐增强,在清晨我们吃东西之前达到最强。理论上说,此时进行有氧锻炼消耗的脂肪最多。所以很多专业健身的人都是在早上起床后进行有氧锻炼来降低身体脂肪度。

另外,很多人以为早晨园林中空气新鲜,有益身体健康。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很多健康专家都不提倡晨练起得太早,因为植物在夜间亦和人一样吸氧呼碳的,因此使室外空气中充满二氧化碳。人若在天未亮时运动,吸进肺里的仍是二氧化碳多,氧气少,对身体极为不利。有研究表明,夏季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最不易扩散,此时常是污染的高峰期。

从我们自身的内在因素看,由于一夜未饮水,清晨血管黏稠度大,增加了血管堵塞的危险性。加上早晨9点到10点之间是人一天中血压偏高的时段,所以早晨是中风、梗死的多发时间,医学上称之为“魔鬼时间”。而且,早晨起床后进行锻炼,对一些心脏功能较差的人非常不利,特别是老年人。清晨不仅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也是猝死最多的时刻,清晨慢跑会给心脏增加不小的负担,慢跑还会使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进而导致心率加快,更会增加心脏负担。

那么,什么时候是适宜锻炼的时间?下午4~5点最佳,其次为晚饭后2~3小时。因为此时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均较强,尤其是心率、血压都较稳定,最适宜进行体育锻炼。另外,从外界环境来讲,此时大自然中的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氧气含量比较充足,气温也比较适中,所以适宜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如此,进行晚间锻炼,还可以消耗人一天中多摄入的热量,减少夜间脂肪的储存,利于降脂减肥。而且,晚间锻炼还有助于人的大脑放松,缓解精神紧张。

上班族如不能在下午锻炼,可在晚上9~10点左右锻炼。此时锻炼,可使大脑彻底放松,缓解精神紧张。晚间锻炼还可消耗多摄入的热量,减少脂肪的储存。

清晨开窗换气不利健康

传统观念认为,清晨空气好,应该在清晨开窗换换空气。大多数人在清晨起来,都习惯性地打开关闭的门窗,使室内通风换气,认为这样可以把室内的“浊气”放走,换进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其实这样做是有一定隐患的。

从24小时的气压来看,清晨温度最低,是气压最高的时候。由于气压较高,空气中的污浊之物,如微小沙尘、不良气体等就会被早晨较高的大气压力压在接近地面的地方,难以向高空散发。也就是说,此时正是一天中地面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候,贴近地面的空气质量最差。如果这个时候开窗换气,不但达不到使室内空气清新的目的,还容易把室外的混浊气体引入室内。因此,清晨起来不要急着开窗换气。

一般城市的居室内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只含有负离子40~50个,而室外空气中可有100~200个;农村田野的空气中可含有700~1000个,而在森林和海滨的空气中可含20000个以上。

早晨起来拉开窗子换换空气,看起来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但是对居住城市中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尤其针对一些车流量较大的街道,夜间城市低层大气比白天稳定,更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所以早晨6点左右,污染物浓度依然很高,而清晨的温度又偏低,气压高,空气中的微小沙尘、不良气体等都被大气压力压到接近地面的地方,很难向高空散发,经常性的在清晨开窗换气对健康有害无益。

开窗换气的最佳时间是上午的9~11点,或下午2~4点。因为在这两个时间段内,气温逐渐升高,空气逆流现象也已消失,沉积在大气低层的有害气体已散去,不会再危害人体健康。

起床后不要立即吃饭

现在很多上班族习惯在早晨起床后,匆匆地梳洗一番就马上吃早点,然后拎包上班。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却是都不利于健康。

因为我们刚刚起床时,大脑还处于休整状态,唾液分泌很少。

若此时进食,食物中的淀粉就会因缺少唾液中的淀粉酶而无法被分解成麦芽糖,致使大部分淀粉直接进入胃,从而加重了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食物到达胃以后,因为此时胃还处于休眠状态,胃蠕动微弱,胃液分泌少,食物就会直接摩擦胃壁,这样很容易损伤胃膜,造成胃溃疡。而且,没有得到充分消化的食物进入肠道后,还会影响肠的吸收。

早晨时段,人的血糖正处于低水平,完全空腹运动会消耗大量的血糖,对一些人来说会引起血糖低的症状。所以,最好起床后先喝2杯白开水,白开水有利于排除肠道内的毒素,因为白开水不需要在肠胃中等待消化,而且,因为睡了一夜肠道处于很饥渴的状态,需要大量水分。然后,隔20分钟左右再吃早餐。比如两三片饼干,一杯蜂蜜水,蜂蜜水即可以提高血糖水平,也能为我们提供一天的能量。

集中运动不能弥补锻炼不足

很多人都认可“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但通常是有时间就积极运动几个小时,忙碌起来几个星期都不运动一次。不少人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式健身以弥补锻炼不足。懒得运动会伤害身体,而集中运动也会伤害身体。集中运动无异于暴饮暴食。很多经常不运动的人,往往有时间运动时拼命“补课”,很容易导致运动伤害。所以,运动也要讲中庸之道。

周末集中健身者大多是一个星期前5天在办公室里坐着,基本没有运动,身体实际上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周末突然集中锻炼,反而打破了已经形成的生理和机体平衡,其后果比不运动更差。

从20世纪初叶开始到1997年,哈佛大学曾经追踪调查了几千名毕业生。这些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平均年龄是66岁。通过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科研人员发现这些人里有很多人只在周末运动。这项研究的最终结果表明,那些每天有规律运动的人平均寿命最长。

强身健体的方式有很多,如扫地、登楼、打太极拳、健身气功、散步等,新兴的如打门球、跳健身舞等。只要认定其中一项,长期坚持下去,必见成效。如果一味东施效颦,往往会适得其反,生命质量便会大打折扣。

其实,我们不妨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不要不动,也不要大动。如果没有大把的时间去运动,不妨根据自身状况做“零星运动”,哪怕每次运动时间只有三五分钟。例如,办公室一族到了上午九十点钟不妨起来做做伸展运动,稍微走动走动;经常使用电脑的人除了做做眼保健操外,还可以按摩眼周穴位、远眺;从事体力活动的人,休息时则要活动活动大脑,可以转转保健球、核桃。

运动不能像吃饭那样吃一顿饿一顿。不规律的运动方式还会导致体内维生素A消耗过多,视力下降,关节磨损加剧,并使体力和脑力消耗过多而影响健康。一些女性甚至出现皮肤粗糙、长胡子等男性化特征。过量的运动还会造成热量的大量损失及乳酸等代谢物在血液中沉积过多,从而导致心律不齐,影响心肺功能。

因此,科学有效的做法是每周锻炼3~5次,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锻炼,但可以在茶余饭后活动一下身体。运动应该讲究细水长流、循序渐进。

游泳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游泳是很多人喜爱的运动,有人利用游泳来减肥,尤其是到了夏天,很多人喜欢在游泳池里泡上半天,觉得游的时间越长越能锻炼身体,而且能消暑。实际上,游泳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损害身体健康。

人类皮肤对寒冷刺激一般有三个反应期。第一期:入水后,受冷的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肤色呈苍白。第二期:在水中停留一定时间后,体表血流扩张,皮肤由苍白转呈浅红色,肤体由冷转暖。

第三期:停留过久,体温热散大于热发,皮肤出现鸡皮疙瘩和寒颤现象。这时应及时出水。

人体在水中容易散热,为了避免散热过多,人体会出现保护性反射,使皮肤血管收缩。所以初下水时皮肤发白,在水中游一段时间后,血液循环加快,热量增加,皮肤会由白变红。若在水中时间过长,身体产生的热量低于水中散去的热量,体温调节功能遭到破坏,会出现动脉收缩和小静脉扩张,使血液停滞在皮下静脉内,造成皮肤青紫、嘴唇发黑,身上起“鸡皮疙瘩”,甚至出现痉挛状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游泳者必须立即上岸,擦干身上的水,晒晒太阳,待暖和后尽快穿好衣服,以防感冒、肌肉劳损等病症发生。游泳时间应该控制在2小时以内,保健性游泳每次最佳时间在20~45分钟,切莫贪凉延长时间影响自身健康。运动员的训练一般也不过2小时左右。

运动时不要穿纯棉服装

运动时会流汗,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为了摆脱大量汗水淤积在皮肤表面,不少人认为应该穿着“舒适透气”的纯棉服装。但事实上,纯棉质地的服装只能吸汗并不透气,不适宜运动时穿着。

比如,在温差相对较大的冬季,穿着纯棉内衣反而更容易在剧烈运动后使人着凉,引发风寒感冒、头痛等症状。纯棉内衣吸汗固然不假,但所吸的汗水并不能立刻散发,从而造成湿透的内衣黏附在皮肤上,使得皮肤逐渐变冷,难以保温。正确的做法是选择那些透气性相对较好的服装材质,如聚丙烯等。聚丙烯这样的材料,可以散湿且保暖性好,有利于保持皮肤干燥清爽。尤其是在运动内衣的选择上,更要注意这一点。在温差相对较大的秋冬季节。

此外,秋冬季节运动时要讲究穿衣“有层次”,不运动时穿多一点,运动时穿少一点,运动前后注意保暖。最好多带一双鞋,避免长时间穿着被汗水浸湿的鞋子。

不运动肌肉并不会转成脂肪

“常运动能使肥肉变肌肉,不运动肌肉会变肥肉”,这种观念在许多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但是对于那些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来说,如果停止锻炼,这些人的肌肉真的会变成脂肪吗?肌肉是肌肉,脂肪是脂肪,怎么能等同转换呢?

通过锻炼可以使肌肉得到锻炼、损伤,通过蛋白质重建肌肉,使肌肉纤维变粗,从而使肌肉变得发达,通过锻炼、有氧运动,可以燃烧脂肪,将多余脂肪消耗殆尽,锻炼后肥肉,也就是脂肪,它上哪去了,它没有变成肌肉,而是被消耗了,没有直接转成肌肉,反过来,肌肉也不可能变成脂肪,变成肥肉。

首先,肌肉与肥肉的构成成分不同,肥肉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肌肉的主要成分则是蛋白质。脂肪与蛋白质是无法互相转换的,因此肥肉在任何因素下都不可能变成肌肉。

其次,肌肉与肥肉的形成机制也不同。一般来说,幼年期发生的肥胖多为增殖型,而成年期发生的肥胖则多属于肥大型。胖人减肥后,其脂肪细胞数量不会改变,只是脂肪体积减小了。肌肉的增大,则是因为激素和神经调节对运动后的肌肉产生了反应,使蛋白质的合成增多,而使肌肉体积有所增大。力量训练可以使肌纤维增粗,却不能增加肌纤维的数量。

由此可见,肥肉是不可能通过锻炼转化成肌肉的。

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不锻炼,原有的肌肉会相对变得松弛一些,肌肉体积(围度)变小一些,如果锻炼的时间较长,则肌肉萎缩的程度相对会小一些,如果锻炼了仅仅几个月,就不再锻炼了,锻炼出来的肌肉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剩无几。

另外,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人本身的肌肉含量也会减少,老年人的肌肉含量要少于青壮年,女性肌肉含量要少于男性。

肥肉则是由于人不经常运动,饮食不注意,暴饮暴食,致使过多的热量堆积于体内,变成了脂肪。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来越老,新陈代谢率也会逐渐下降,人就更容易堆积脂肪。

要想有一个好身材,平时需要经常锻炼,注意科学饮食,有规律地安排工作和生活,这样健康就能得到保障。

肥胖者通过长跑无法减肥

因为长跑会消耗大量的体能,并使人体流出大量的汗液,以至于不少渴望减肥的人开始长跑,希望通过长跑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其次,这种做法不仅不科学,无法起到减肥的作用,还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俄罗斯医学专家对数千名想通过长跑以达到减肥目的的肥胖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胖人不宜从事健身长跑。这是因为,肥胖者身体重,长跑时,膝关节和踝关节将承受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易使他们的膝关节和踝关节产生各种伤痛,如膝关节肿痛、踝关节炎症性疼痛等。

所以对肥胖者而言,最好不要进行长跑运动。如果想达到减肥的目的,可以进行一些强度适宜的运动项目,比如游泳、跳绳、骑自行车、散步等。

运动减肥是肥胖病人减轻体重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地选择运动方法并配合饮食控制,一般都能达到减肥的目的。但是,很多胖人往往不喜欢运动减肥,可是单靠控制饮食又很难奏效,选择服用减肥药品又担心副作用。想要减肥,必须树立起恒心,关键还要掌握好运动量和运动方式。

运动减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循序渐进。肥胖者平时缺乏体育锻炼,心肺功能和骨关节的灵活性都比较差,因此,不宜一开始就大负荷运动,运动量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一般需要2~4周的适应过程。

准备充分。每次锻炼前应该做一些准备活动,如活动上下肢、腰部,使踝关节、腿部肌肉和肌腱充分展开,肺的气体交换增加,心脏输出的血液增多,以免肌肉、韧带拉伤和心悸气短。

活动适量。运动量太小,达不到减肥的目的,运动量过大又会出现副作用,特别是伴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的肥胖者和老年人,要格外注意。一般来说,运动量要掌握在中等强度,运动后脉搏数青年人每分钟不超过150次为宜,老年人以每分钟不超过110次为宜。运动时不应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症状。运动后肌肉酸痛,睡眠、食欲正常。如果出现头痛、食欲不佳、失眠等症状,说明运动过量。

‘练后放松。放松活动又叫整理活动,每次运动结束后或运动间歇,进行一些走动、慢跑、深呼吸等节奏缓慢的活动,使心脏、呼吸、血压等尽快从运动状态恢复正常。

体育锻炼一定要坚持不懈,不能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练练停停无益于减肥与健康。

喝水减肥对人体有害无益

有人说科学喝水可以减肥,在早上起床,在吃丰富早餐前先喝一大杯温开水,有助肠脏蠕动,令你产生便意,帮大肠来一次大扫除。这种喝水法有不少明星都效法呢。尝试每餐前尽量饮一杯清水,一来可以填饱咕噜咕噜响的五脏,降低饮食分量;二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加速新陈代谢。但是只喝水的节食瘦身法是不健康的,正确的饮水瘦身法多摄取蛋白质和蔬菜里的水分,减少其他水分的摄取,所以每餐应以蔬菜为主,卡路里低又不怕产生胃胀,而且还要慢慢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