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我最想要的常识书
3457600000001

第1章 饮食习惯常识(1)

“先喝为敬”是现代才有的说法吗

逢年过节,朋友聚会,在酒桌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先喝为敬”。很多人以为这是现代人的说法,其实这种“先喝为敬”的劝酒方式是从古代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

在古代,一般举行礼节活动时,人们按尊卑长幼排序坐好之后,酒席就可以开始了。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称为“献”。为什么主人先饮呢?这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这一点,与通过握手表明双方手里都没有暗藏凶器的思路很接近)。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称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称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称为“应酬”,即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

这样的礼俗慢慢延伸,慢慢演变,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先喝为敬”。

饮酒碰杯的来历

我们在喝酒时都有碰杯的习惯,为什么喝酒要碰杯呢?这要从古罗马时期说起。在古罗马时期,最盛行的娱乐活动就是看奴隶进行角斗表演。无论贵贱,大多数人都狂热地喜爱这项充满血腥气味的活动。而举行角斗表演的圆形大竞技场就成了当时罗马城最热闹的地方。一般来说,两名角斗士在正式角斗之前,每人各饮一杯酒,这是组织者鼓励他们奋勇搏斗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两个角斗士借此机会向对方表示敬意与信任。

作为角斗士,他们并不害怕在角斗场上牺牲,角斗给他们带来的巨大荣誉感早已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但是,除了战斗外,他们不愿意因为其他因素死亡,比如说担心角斗的对手在自己的酒杯里放毒药。所以,角斗士在饮酒之前,都会将自己酒杯里的酒倒给对方一点。这样做,一方面排除了下毒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相互的信任感。

把酒倒向对方酒杯的一瞬间,自己的酒杯和对方的酒杯杯沿相碰,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哨”。随着时光的流逝,碰杯中倒酒试毒的功能被慢慢剔除了,只剩下表示礼仪的方式了。

以讹传讹的“宫爆鸡丁”

“宫爆鸡丁”是很多人喜爱的一道菜,其实这道菜原来不叫“宫爆鸡丁”,而应该叫宫保鸡丁。为什么叫“宫保鸡丁”呢?这需要从它的发明者--丁宝桢说起。据《清史稿》记载: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

据传说,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后来越传越广,人尽皆知。但这道菜为何要加上“宫保”二字呢?“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

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上的解释,明、清两代各级官员都有“虚衔”。最高级的虚衔有“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以上这些宫衔都是封给朝中重臣的虚衔,没有实际的权力,有的还是死后追赠的,统称为“宕衔”。在咸丰以后,这几个虚衔不再用“某某师”,而多用“某某保”,所以这些最高级的虚衔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他“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后人便把他发明的菜叫做“宫保鸡丁”了。

时过境迁,很多人已不知“宫保”为何物,就想当然地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

鱼翅可不是养生圣品

鱼翅是人们心目中的“高级营养品”,它是指鲨鱼、鳐鱼和银鲛的鳍,人们食用的鱼翅是鱼鳍中的软骨,俗称翅筋。若这些翅筋在做好上桌后仍能连成片,则称为排翅或包翅,等级最高;若相互间已分散、呈针状的则称为散翅,等级次之;若翅筋少、短,则再次。中国很多餐馆都把“鱼翅汤”、“鱼翅捞饭”等作为自家的招牌菜。其实,鱼翅汤的美味主要来自配料,而不是鱼翅本身,鱼翅自身是没有味道的。鱼翅之所以名贵,其实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使人们产生的惯性思维。在古代,鱼翅之所以昂贵和稀有,是因为那时候的生产力落后,到海里捕鲨割翅不容易,鱼翅变得珍稀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到了现代,人们仍然把鱼翅奉为珍品,这就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了。

鱼翅的营养价值其实被过度夸大了,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鱼翅跟鱼冻、肉冻差不多,根本不值得我们花那么高的价钱去享用。鱼翅的主要成分是归属于纤维蛋白的胶原蛋白。

另外,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丹麦等国家的科研人员证明:鱼翅中含有大量的汞,食用后对身体的危害相当严重。鱼翅之所以含有大量汞,主要来自鲨鱼生活环境的海水污染。实验表明,水体中的汞极易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吸收率高、毒性较强、易溶于水的甲基汞。甲基汞能在水中迅速扩散,并在水生生物中逐级累积,而鲨鱼处于食物链的最高层,所以甲基汞最终会大量积聚在其体内。对上述严重后果,绝大部分食客想必是不知情的。当你花高价买来鱼翅想“大补”一番时,你买回的可能只是对自身的伤害。

因此,鱼翅还是少吃为好。

此外,因为鱼翅被吹嘘为养生圣品,鲨鱼遭到了灭顶之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需要鱼翅而被屠杀的鲨鱼最多可达7000万条,鲨鱼的数量在迅速减少。现在已经有110种鲨鱼处于灭绝的边缘,一些鲨鱼的数量在过去50年内减少了80%,鲨鱼正面临着从海洋中消失的危险。

“荤”菜原本指的不是肉食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通常认为“荤”就是指肉食,认为荤菜指的就是用肉类做成的菜。实际上,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错误认识,“荤”和肉无关,“荤”其实是指蔬菜。肉食称为“腥”,而不是“荤”。

荤是蔬菜里面的五种,叫“五荤”,经常说的“五荤”包括大蒜、小蒜、葱、韭菜、兴蕖。佛教徒被禁止吃荦,就是指禁止吃这些有特殊味道的东西。这样做是因为吃过这类食物嘴里会有刺激性的味道,然后再诵经或者祈祷,会对神明不敬。

人们将荤误认为肉类,是因为佛教戒荤,这个戒律传到中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演变,出家人禁止吃肉,而其他人发现和尚不吃肉,得知他们“戒荤”,就将肉和荤联系起来,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人们将荤和肉联系起来的错误认识。

北京烤鸭起源于北京吗

北京烤鸭作为最着名的中国菜之一,名震中外。但是北京烤鸭并不是起源于北京的,北京烤鸭其实起源于南京。南京位于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大地,南京的鸭子也肥壮无比,极其美味。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烤鸭这道菜。后来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将明王朝的首都迁至他的大本营北京,烤鸭这道菜也被带到了北京,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此后,烤鸭技术在北京被进一步发展:由于制作时取用玉泉山所产的填鸭,皮薄肉嫩,口味更佳,因此,烤鸭很快就成为北京的风味名菜。到了清代,这道菜的名声更大了,于是这道菜便被命名为“北京烤鸭”。

毛鸡蛋的营养价值高吗

“毛鸡蛋的营养价值高,甚至比鸡蛋的营养价值还要高”这种说法是一个误区。毛鸡蛋就是死胎蛋,人吃了对健康极为不利。

毛蛋是孵化家禽时到时间没有孵化出雏的蛋。毛蛋里面往往是死亡的雏鸡或雏鸭,而且造成无法出雏,往往是由于细菌、微生物和病菌感染并且孵化时温度、湿度较高,极容易引起细菌、微生物和病菌的大量繁殖,引发毛蛋内部出现腐烂、变质的情况。这种鸡胚蛋中的营养成分已发生变化,而且经测定,大多毛蛋中都含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病菌,食用后极容易发生中毒,引发痢疾、伤寒、肝炎等疾病。毛蛋在煎炸过程中,无论熟透与否,都会造成急性肠道传染病。另外,毛鸡蛋里面激素含量特别高,这种激素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年轻人最好少吃或不吃毛蛋。

冰淇淋是中国人发明的

冰淇淋的来历可谓源远流长。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人利用天然冰在夏天消暑了。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周朝的时候,政府里有专门负责取冰、用冰的官员,这些人被称为“凌人”。到了唐朝时,京城长安就出现了专门靠冰发财的商人。

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至结冰,从此人们就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一本叫《杜阳杂俎》的书里,详细记载了当时制造冷饮的方法。

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便多了起来,商人们还在里面加入水果或果汁。比如“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有人甚至在冰中力口入果浆和牛奶。政府也开始了冰淇淋的生产。这时的冰淇淋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禁止王室以外的人制造冰淇淋。

1292年,在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后写的《东方见闻录》中,把他在北京最爱吃的冻奶配方带回威尼斯,并在意大利北部流传开来。随后传到英、法等国。14世纪初期,欧洲也出现了雪糕等冷饮。

相关链接18世纪时,冰淇淋传到美洲新大陆,华盛顿、杰斐逊和麦迪逊三位美国总统最喜欢用冰淇淋招待贵宾。

世界上最早刊登冰淇淋广告的报纸是1786年6月5日的《波士顿儿童日报》。

当今美国人,吃冰淇淋远比任何国家的人都多,每人每年平均消耗21.7升冰淇淋,最受欢迎的口味依次是香草、巧克力、果仁、草莓。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多年流传下来的养生谚语。这个“饭后”我们的理解应当是在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并非指饭后立即散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食饱不得急行。”健康专家认为,进食后,立即卧床休息睡觉,于消化不利。吃完饭静坐休息10~30分钟后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这对人们肝脏的保养,尤其是对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吃完饭后闭目养神10-30分钟,尽可能使血液多流向肝脏,供给肝细胞氧和营养成分。饭后稍事休息再去散步或做其他事情,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胃肠保养和肝脏功能的养护。

“饭后百步走”并不提倡饭后急行,而应缓行,不宜缓行者也可摆摆手足。还有,部分人是不宜“饭后百步”的,如肝病患者及有冠心病的人等。

饭后不要走,主要指体质较差、体弱多病,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疾症的人。这些人非但饭后不能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对于这类人,应在饭后平卧10分钟。这是因为饭后胃中食物增加,此时再活动就会增加胃的震动,加重胃的负担,严重时会使胃下垂加重。此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也不宜饭后运动。因为饭后胃肠活动增加,会使血液循环失调,如果在此时运动,可能会在起身时因一时脑部供血不足,而发生中风等意外。

“饭后百步走”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它只适合于平时活动较少,尤其是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也适合于形体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这些人如果饭后散步20分钟,将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蜂王浆人人皆宜食用吗

蜂王浆是年轻工蜂分泌的专供蜂后食用的一种乳状物。是一种天然的高浓度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有机混合物。新鲜的蜂王浆含有20多种氨基酸、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及有机酵素,其中有6种是人体所必需的。此外,还含有铁、铜、钾、钠、镁、锰、磷、硅、铝、铬、镍等元素,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全方位天然营养剂。蜂王浆还有广泛的医疗作用。常食蜂王浆可以增加食欲,消除疲劳,增强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康复的速度,还对延缓衰老有较好的功效。

但是,蜂王浆并不是人人皆宜食用的,有些人服用蜂王浆反而不利于健康。经医学验证,有过敏体质者不宜服用蜂王浆。因为蜂王浆中的一些物质会使过敏体质者产生反应,引起皮肤瘙痒、气喘、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以及呕吐、眩晕等症状。此外,低血压患者,腹泻、腹痛及胃肠功能紊乱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发热、咯血及黄疸病患者,孕妇,正常发育的儿童都不宜服用蜂王浆。

由此可见,即使是“高级”补品,也并非一定对人体都是好处。服用时,应该注意其禁忌,避免补身不成反伤身。

豆腐吃得越多越好吗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豆腐的营养成分中,40%是蛋白质,25%是碳水化合物,20%是油脂,而且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居多,加上各种矿物质、维生素,营养成分并不输肉类,又不含胆固醇。中医也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具有生津润燥、益气和中、清热解毒的功效,还可用以治疗赤眼、消渴、解烧酒毒等。豆腐营养价值高、好吃,但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每天吃,顿顿吃,多吃也有弊端,摄入过量还会危害健康。

一般情况下,我们摄入体内的植物蛋白质经过代谢变化,大部分最终会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会随之下降,如果此时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就很容易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的负担,致使肾功能进-步衰退,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此外,我们制作豆腐需要的大豆里面含有一种叫做皂角苷的物质,它不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能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但是,如果长期食用过量豆腐,就很容易引起碘缺乏,进而导致碘缺乏病。同时,由于豆腐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但一次食用过多不仅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导致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再者,由于豆腐含有较多的嘌呤,如果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或是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吃了过多的豆腐,就会导致痛风的发作,尤其是老年人和肾病、痛风病、缺铁性贫血、动脉硬化患者,更要控制食用量。中医认为,由于豆腐性偏寒,所以易腹泻、腹胀。脾虚者和胃寒者以及经常出现遗精的肾亏者同样不宜多食。

由此可见,豆腐好吃也不宜天天吃,而且一次食用也不要过量,每次以100克为宜。

相关链接?豆腐是谁发明的。

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始创豆腐术。所以,为了纪念淮南王刘安,淮南有一家有名的豆腐坊就叫淮南堂。关于刘安发明豆腐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刘安是在淮南追求黄老之术时,陪伴他的僧道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出了鲜美的豆腐,并献给刘安享用。刘安一尝,果然好吃,于是便下令大量制作。这样,豆腐的发明权就记在淮南王刘安的名下了。

另一种说法是刘安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为了让年迈牙口不好的老母亲吃上新鲜的豆子,通过多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