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从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赎
3455200000039

第39章 寻找救赎之道 从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赎(1)

得以健全健旺地发展,让情感节律获得物我的谐调与共鸣,造就我们审美的心灵。三者之间,实际上重整破碎的自然和重建式微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人所共识: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是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从自然、社会到人文,以整体观之,总是由一个个生态系统组成”。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城市的精神文化指:“相对于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城市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城市的精神文化中,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其他有形物质媒体得以记录、表现、保存、传递的文化;另一部分则以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城市市民的大脑中。”

城市人回到乡村,现在又大量回到城市,城市各种欲望膨胀,城市进入了一个无序的状态。但是我们从人文角度审视欲望释放从无序走向有序,使得城市和人文精神有秩序地生长。在寻找城市救赎的过程中,正在追求城市的精神生态平衡。小说在用理想化方式解决不平衡。

一、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人文,忽视科技文明,认为科技发明是雕虫小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科技迅速发展,其中有数字化的高度发展,如虚拟社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文学网站、网上聊天、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人们进行着现实和超现实的活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警惕人的惰性的蔓延,个体之间间接交流渠道的增加,导致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流减少,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人的亲和力被削弱。有人说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对人的支配或机器与人之间的区别的模糊,意味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的根本性危机。信息网络技术的最大负面效应是人性的丧失、人格的扭曲与人际关系复杂化。城市物质是城市的“外衣”,城市的制度是城市的“骨架”,而城市的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技术可以历史地纠正不成熟地把理性和自由相等同的做法,因为根据这种等同,人可以在压迫的基础上在自行循环的生产力进步中成为自由的或保持着自由。”

人们需要对技术重新定义和进行技术控制,以求符合人类需求的满足和情感的特殊利益,更好发展人的精神资源。

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以现实和现世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寻求安身立命、格物致知的新方式。新世纪的城市是以纯技术的物质形态为标志而命名。高科技中互联网络、生物技术、模拟实验、思维工程、数字游戏编织的数字化时代场景等向各个领域渗透。高科技与人文融合,彰显时代精神,凸显物质精神、文化精神,弱化政治的控制功能。高科技时代,人类的生存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与实践方式重塑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消除高科技与人文精神的鸿沟,技术贫困与精神贫困对立。城市人的精神实质上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

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作了《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个星球》演讲之后,“数字地球”概念在世界各国引起很大反响。1999年11月29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了首届“数字地球”国际研讨会。******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中国重视对数字地球研究。数字化生存,指人类有了一个新的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数字化生存的本质是:生存、活动于现实社会的人,借助于“数字化”构造一个“真实”虚拟的而非想象、虚假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

21世纪,我国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国各大城市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城市正在崛起,强调人在“数字化”生存中,不会丧失自我,失去主体,借助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人追求真善美的能力和水平,处理好人与机器的关系,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

但是高科技的发展,人与机器之间的区别模糊,意味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的根本性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人文的危机。信息网络技术的最大障碍是人性的丧失,人际关系的障碍,人的情感的淡化。尚情,在20世纪的中国,言情文学一直备受市民青睐,“鸳蝴派”长盛不衰。作家们也做尽了“情”的文章,“哀情”、“怨情”、“苦情”、“奇情”、“惨情”、“谐情”、“侠情”,等等。只要是渲染“情”的作品,在市民那里受到欢迎是必然的。明末清初冯梦龙认为,“情”为万物之源,万物以情为本,情不但高于万物派生万物,而且贯通万物感化万物,成为维系人类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尚情亦是由尚金尚俗而来。”

市场经济也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婚恋与情感观念,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如果考察一下当代城市小说婚恋、情感观,我们会发现一条基本定律:技术要求越高,人们的情感观念越淡漠;相反,对情感越重视,对技术的要求就越低。20世纪80年代,城市市民“不谈爱情”。传统的情感结构稳固,感情关系紧密,情感观念保守。这种相对保守的态度立足于中国传统伦理人情的土壤。20世纪90年代,情感双方风雨飘摇,渴望组建家庭的男女既担忧高技术影响又渴望情感的真实。到了90年代后期,人们追求欲望的现实,基本不谈婚姻爱情,因而,爱情的呼声高亢。世纪之交,作家出版社在1997年推出了城市系列《城市战车》《晚安,北京》《拒绝浪漫》《西厢纪事》《找不着北》《在男人背上跳舞》。小说家以城市代言人的身份去写自己对城市感情的感觉和理解。世纪之交提倡回归传统情感,回归传统伦理,其中包含久违了的道德、温情、良知,以唤醒那些在金钱和物质面前迷失的灵魂。这个时代物欲横流、人情淡薄、****困惑。在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中,城市人的生活、观念、情感等都发生了变化,男女之间的****也发生着变异。小说家们以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细致观察,表现市民社会中爱情的游戏、欲望的追求、****的失落,显示出他们对现代城市人生活态度及人生观念的观察与剖析。在对市民社会物欲横流现状的不满和针砭中,透露出对真挚爱情的渴望与礼赞。

城市中亲情的丧失,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一种无根的感觉。王德威说,“我此前描述了王安忆创作的三个特征:对历史(尤其是共和国史)与个人关系的检讨;对女性身体及意识的自觉;对“海派”市民风格的重新塑造。这几项特征在她作品中一再交错出现,但一直到1993年的《纪实与虚构》,才形成恢宏紧凑的对话关系。在这部长达462页的小说里,王安忆意图为自己家族的来历,找寻根源。但与我们熟悉的“家史”小说不同,王安忆置父系族裔命脉于不顾,转而抽丝剥茧,探勘早已佚失的母系家谱。这使她的女性视野,陡然开朗”

王德威说,“虽然大半辈子在这里度过,王安忆开宗明义地说,她的家庭是迁入上海的外来户。她们没有亲友、没有家族。这种无根的感觉,促使她萌生寻根的欲望。在小说双数章节虚构家史、玄乎其技之际,单数章节却是一步一印地白描一个女作家在上海生长、写作的细节。百年来的沪上繁华沧桑,其实就是一页页的移民史。王安忆自谓是外来户,但是落地生根,这座没亲没故的城市早成为她的第二故乡了。家史渺不可得,上海的一切却是亲昵自然的;在不断借想象上海的同时,小说家坐在上海家中的书桌前,感觉从没有如此安稳实在”

王琦瑶的情妇生活,在乱世何能安稳?她的李主任末几空难丧生,而人民军队已逼近上海。王避居邬桥乡下,痛定思痛,所想所念的却仍是上海。前引的一段话,正道破了她的症结。王安忆的《长恨歌》出手更是与众不同,王德威评论说,“小说开场白描王琦瑶的一切,以一喻百,用的是正宗19世纪欧洲写实主义的单一赘叙(Iterative)模式:像王琦瑶这样的女子,在上海有千千百百,她们的风头与堕落,不只代表了个人的际遇抉择,也代表了这座城市对她们的恩义与辜负。王琦瑶借选美而成他人经商,除了演绎了自然主义的道德逻辑外,更重复了一种仪式性的蛊惑与牺牲。王安忆细写一位女子与一座城市的纠缠关系,历数十年而不悔,竟有一种神秘的悲剧气息”

③。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如何对情感做平衡?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中作为城市上班族的林与薇安在网上认识了,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虽然从未谋面,却已经依依不舍了。而当薇安下线时,林与喝醉了的乔发生了关系。林在地铁车厢里寻找薇安,甚至把一个叫薇薇安的女孩当作薇安,请她一块喝咖啡。

乔真的爱林,她怀孕了,而林却警告乔说不要找他的麻烦,乔也知道他们只是身体相近,感情离得太远,林对乔只限于肉体,不愿意和乔结婚,乔自杀了。林来到曾和薇薇安喝咖啡的地方,薇薇安和别的男人在一起。薇薇安和林喝咖啡只是想玩一个游戏而已。林没有回家,他去了一家网吧,薇安没有在网上。薇安没有见他,林永远离开了上海,去了澳洲,薇安却永远一个人在网上做着游戏。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都市里,没有情感,人与人之间很冰冷,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一种世纪末的情感绝望。

二、竞争与公平平衡

竞争,是根植于生命本体的冲动,竞争难免会带来对抗与冲突,但它推动人类优胜劣汰,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它促进人类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实践能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这里的竞争,是指市民在其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竞争精神,这种竞争在城市文明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文明中,竞争是市场的要求,一个开放的、外向的城市必然充满竞争、机会、风险与挑战。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等成为城市的口号。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家族与家族之间的竞争在城市中表现得很充分。竞争使人们相互仇恨、争斗,带来冲突与流血,使人痛苦不堪,但竞争激发了人们的争强好胜,催人向上。竞争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品格,一种精神。人们为了金钱、财富、女人、土地、权力、信仰等,相互竞争。城市竞争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则与伦理规范,城市才能繁荣。竞争根植于生命本体的普遍人性与精神。城市应该要有一种平等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生存、自由,城市平民组合到一起,保持传统的一致性,反对不公平的竞争,如尼斯所言:“行会所追寻的目标是相应平等制,它的诸细则和过分的慎重均由此派生。垄断原料是被禁止的,合伙经营也被侧目而视,行会师傅可以雇佣一定数量的人,经营一定数量的商业,外部与内部的竞争被拒之千里。”

①弗洛姆说,“权利平等就是指每一个人都有充分完善自我的手段。因此,我们用一种表明个人价值的等级制度来代替传统的或世袭的等级制度”。

②马尔库塞等人主张对当代社会进行新的设计,建立“双向度的社会”:为生存安定提供更大的机会,为人类需求和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大的机会。城市市民的平等发展就是和谐与自由发展。人的心理平等指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个性的充分发展。平等是最基本的经济秩序,市场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资本多寡,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首先是人格平等,在平等关系中进行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个经济活动主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而展开争斗和竞赛,竞争使市场主体不断更新技术,开发产品,改进管理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推动劳动者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养,创新进取,艰苦奋斗。《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公平”的解释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如果这种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公平又怎么会影响效率呢?相反,公平只能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正如在进行各种比赛特别是体育比赛时,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由此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比赛,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很显然,在这里公平与效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亚里士多德说:“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个德性。”

①商品经济社会,培养人们的良性竞争意识,首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竞争意识的正确认识。市场经济能释放人的潜能,也能释放人的各种欲望。它能发挥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风险意识,挑战意识和进取意识,这是富有现代性的人格因素。但是,如何遵守市场法则、遵守法律、遵守做人的一般准则乃至遵守信用也是必须考虑的。竞争不能以经济实力为唯一标准,它除了要讲究社会生态平衡外,也要关注自然生态平衡,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竞争也不排斥抽象的人生精神价值标准和意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能给我们以超越竞争困境的信心和勇气。“改革之前,社会均等化程度高,但人们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少。你有能力有想法去发展某种事业,但硬邦邦的计划体制管理使你的人事关系动弹不得,你也无法寻找资金或获得政府的允许,城市里几乎所有人的饭碗都由国家统得死死的。市场经济体制终于给人们的独立发展松了绑。

人事制度、用工制度、营业执照、融资方式越来越市场化管理,人们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依靠自己的本事和勤劳获得丰厚的收入。这样,社会差别就开始拉大,但同时个人的发展机会也随之增多。倾向于竞争、平等和效仿的趋势与倾向于差异、个性和区分的趋势,均被乔治·齐美尔(1978)视作时尚的核心动力。”

在这种社会变迁中,我们的价值取向是倾向于大家平均化的发展,还是倾向于社会差别拉大是愿意,但社会缺少活力和个人机会,还是愿意社会有了活力和个人有了机会?“这个价值选择如果就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来看,无疑,取向于后者更适合中国城市的现阶段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