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3453900000041

第41章 社会篇(8)

第二,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落实力度,特别是对较为集中的生源,如初、高中毕业生,在参加中考、高考后,可不放假,组织职业学校的师资,参考学生们的从业意向,对其进行1—3个月的短期职业培训。勿使义务教育后再产生新的、未经任何职业训练的劳动力。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依托城市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职业培训,可实行实习期工资偿付学费制,或采用”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就业后工资按比例偿付学费制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收费机制。

第三,组织职业教育科研人员,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为农村职业学校提供科学性、实用性兼备的教材,让学生和广大农民学得会,用得上,有效益。切实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际意义。

第四,在广大农村大力宣传职业培训和”三项工程”,力争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村居民明了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路子”。使广大农村居民逐步转变传统、狭隘的教育思维——上学——上大学——进城——当干部。树立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劳动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学习的信念,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执笔人:刘安诚

甘肃省城市农民工群体状况调查与分析

城市农民工是指离开了土地,离开了乡村,来到大中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解甘肃城市农民工群体的真实状况,2007年7月,我们在兰州开展了一次城市农民工群体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年龄在16~65周岁的外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劳动与社会保障、生活状况、社会心态以及社会评价等。抽样方法:在城市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3区,按照职业进行配额抽样,样本包括劳务市场的零工、建筑工、清洁工、收废品者、门卫或保安、服务员(包括家政、餐饮娱乐、美容美发等行业的服务员)、营业员、企业临时工、小商贩、零售店店主、餐饮饭店老板等。涉及近20个行业、30多个单位,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共获得有效问卷200份。

一、甘肃省城市农民工的总体状况

(一)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00名农民工中,男性154人,女性46人,分别占77%和23%。

从年龄上看,平均年龄30.61岁,以青壮年为主,16~25岁的占36.5%,25~35岁的占32.5%,35~45岁占26.5%,45岁以上的占4.5%。

从文化程度上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5.5%,小学占18.5%,初中占40.5%,高中占23%,中专占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初中文化占主体。

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占企业员工总数的近60%①⑼因此,保守估计,我省企业的农民工数量应该在300万左右。其中,城市农民工在200万左右。

(二)基本特征

1.以自发外出、自谋职业为主。在被调查的200名农民工中,有86%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外出的仅占14%。农民工的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由亲戚、老乡、朋友介绍的占53.0%,自荐到用工单位的占30.5%,自主就业占6.5%,还有部分通过职业介绍所、人才招聘会、媒体刊登的招聘启事、街头的招工广告等获得工作,分别占5.0%、2.0%、1.5%、1.5%。近年来,通过政府或中介机构组织和介绍外出就业的农民工逐步增多,但仍然不是主要渠道。

2.就业以建筑业为主,服务行业逐渐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渠道。2007年,城市农民工在建筑业就业的占42.5%,在制造业就业的占2.6%,暂时没有固定行业的占10.6%,在社会服务业就业的占14%,在住宿餐饮业就业的占24.1%,在批发零售业就业的占4.6%,家政服务业占1.6%。

3.外出务工对城市农民工家庭成员和劳动力流动的牵引力越来越强。此次调查的农民工平均家庭人口为4.59人,家庭人口2人以上在城市的占

①******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言实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6年。48.2%,3人以上占36.6%,4人以上为16.6%。

4.外出就业收入已成为城市农民工家庭收入的主体。城市农民工平均月收入795.9元,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17人,300~800元之间的121人,800~1.500元之间的55人,其余7人收入更高。

外出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下的为26人,80%~90%的13人,其余一般为100%。

5.低收入,低保障。2006年甘肃城镇职工年均工资为16 565元①,城市农民工打工收入为3 862元,两者相差12 703元。若考虑物价上涨、增资等因素,估计2007年的差距更大。与城镇职工拥有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相比,城市农民工除了少部分(9.8%)参加工伤保险外,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把他们排除在外。同时,因为工作合同的签订率(为28.6%)也很低,他们的工资也很难得到切实的保障。

6.以省内流动为主, “散工”比例较高。调查中,82.1%的农民工来自省内,受户籍和观念的限制,他们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年均工作时间为6.7个月。这种流动有两种形式:一是”钟摆式”,以年为周期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二是”兼业式”,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

二、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状况

(一)城市农民工行业分布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有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商业等。

(二)城市农民工工作时间和收入

1.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_T作6.5天,平均每天工作10.17小时。

从每天工作时间来看,工作8小时和不足8小时的占27.4%,每天工作8小

①《2007年甘肃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时以上的占72.6%。

从每月工作时间上来看,43.4%的农民工没有休息日,休息2天的有21.7%,9.5%的农民工每月休息4天,只有2.1%的人每月能休息8天。

2.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情况仍然存在。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有24.4%被拖欠过工资报酬,平均拖欠时间9.05个月。工资被拖欠最长的是5年,共3万元。此外,因为多数人没有签订合同,随意克扣和降低工资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三)农民工的居住状况

农民工居住地主要有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租赁农民房屋这三种形式。

被调查的农民工中226.2%的居住在集体宿舍里,40.57%的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租住房里,24.63%的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2.7%的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乡之间,或回农家居住,只有5.9%居住在厨卫齐全的房屋里。农民工居住条件比较恶劣,经常是几十人拥挤在同一个棚屋中,环境卫生和食物安全条件很差。

(四)农民工的医疗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农民工在生病时,有18.7%的去正规医院看病,22.3%的去个体诊所看病,50.3%的到药店买点药治病,1%的不看病也不吃药,4.6%的舍不得花钱治病,3.1%的用土办法治病。在看病费用上,有20%的人花费超过1 000元,有3.5%的人超过5 000元。

(五)农民工的闲暇生活

城市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看电视录像、读书看报、与朋友聚会、听广播、逛商场、串门聊天、体育活动、打麻将扑克、上网、学习文化技术、辅导教育子女,其比例分别为:43.2%、35.3%、24.2%、15.3%、14.7%、13.2%、12.6%、11.6%、10.5%、9.5%、9.5%,其余的还有下棋、看戏、养花鸟鱼、睡觉、搞卫生等。可以看出,这些休闲方式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消费支出,是节俭和实用的结合。虽然城市里娱乐项目丰富,但农民工很少涉足,他们闲暇时间主要是群体内部娱乐或自我消磨时光。

(六)农民工的社会交往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交往仍限于在乡村中已有的人际关系中,生活空间狭窄。据统计,与农民工交往最多的依次是:农民,商业服务人员,下岗、失业、无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私人老板。分别占45.9%、18.8q~,、16.5%、16.4%、15.3%。与农民工交往最少的依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中的管理人员,离退休人员,党政机关中一般人员。比例分别是:2.0%、3.5%、4.1%、4.7%。

1.参与社团组织。在城市中,农民T的社会交往圈子比较狭小,很少参加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而正式的组织一般也不对他们开放。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工会、党团、体育娱乐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组织的人只有13.2%。

2.求助网络。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和工作的不固定性,有60.1%的农民工经历过无业可就的情况,有40.6%的人最长一次失业超过了3个月。有71.5%人出现过身上连一分钱都没有的境况。缺少资金时,有63.3%找老乡与朋友,其次是父母,占17.5%,第三找亲戚,占10.4%。遇到困难时,首先是找在兰州的老乡(50.9%),次之打电话找家人(25.4%),再次之找在兰州的亲戚(10.9%)。

总起来看,农民工对城市中的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认同度很低,他们遇到困难很少向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寻求帮助。在身处困境时,农民工最先想起或动用的是基于传统乡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

(七)城市农民工对工作的满意度

如果用五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来表示满意度,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则根据调查,男性农民工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是2.64分,处在”一般”偏向”不满意”的水平。他们对与单位同事的关系、职业、工作的劳动强度这三项的满意度最高,分别为3.23分、2.95分、2.94分,处在”一般”的水平。最不满意的三项是单位中的福利待遇、单位中的社会保障、单位中的提升机会,分值为2.06分、2.06分、2.00分。

女性农民工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是2.60分,也处在”一般”偏向”不满意”的水平。她们满意度最高的是与单位同事的关系、与单位领导的关系、职业,分值为3.50、3.08、3.00,处在”一般”偏向”满意”的水平。最不满意的是单位的社会保障,仅为1.95分。

三、城市农民工的评价与社会心态

(一)城市农民工的自我评价

1.社会经济地位评价。与家乡的同龄人相比,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只占3.5%,差不多的占33%,较低的占34.5%,不好说的占25.5%。与三年前相比,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上升的占36.5%,差不多的占31.5%,认为下降的占19.5%,不好说占12.5%。对比两组数据看出,经过城市生活的洗礼,城市农民工们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认识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客观。

2.生活幸福感的自我评价。如果也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则目前甘肃城市农民工对自己生活的总体幸福感是3.02分,处在”一般”和”比较幸福”之间,偏于”一般”水平。高幸福感人群与低幸福感人群比例分别为20.3%和29.3%。

3.阶层意识。如果把整个社会分为5层,分别为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有66.4%的人把自己归到中下层和下层。有25.5%把自己归为中层,只有7.5%的人把自己归为中上层或上层,阶层认同很低。这与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市民对农民工的态度、农民工在社会上受尊重程度、农民工身份等因素有关。

(二)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心态

1.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产生了”过客”心态。农民_丁在农村生活多年,已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然而当他们置身陌生环境——城市社区,身份的难以被城市和市民所接受、工作的不稳定性、生活的清贫枯燥,甚至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使农民工对城市没有安全感、依附感、成就感,自身感到了矛盾、彷徨和不适应。这些因素使他们的心态发生变化,对城市缺乏一种”主人翁”责任意识,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不愿意主动吸纳城市文明,不愿意承担城市建设的责任,产生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过客心态。大部分人还是把自己定位为农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显示出一种定位模糊的趋势,自我认知并不清晰,具有较为明显的边缘人的特征。

2.职业道德观念弱化, “爱岗敬业”不够。在农村,家庭是生产单位,家庭成员问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逐步走向社会、融入城市就业、谋生,形成了新的劳动关系、新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农民工的非正式市民身份,使其在单位不能被纳入正式职工行列,即使农民工在岗位上干得再好,也很难得到相应的任用、培训、升迁,其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缺陷又制约着他们融入城市的思想意识,只有23.5%的农民工向往城市生活,致使大部分农民工只基于生存的考虑,在工作中虽然能够做到”敬业”,但很难做到真心”爱岗”。

3.精神生活缺乏,心理出现”亚健康”危机。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32.6%的农民工与本地人关系差,12.6%的与本地人很少接触,41.6%的人与其他外地打]二者关系一般或没有接触。说明农民工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如工作不顺心产生的焦虑感、被歧视所产生的自卑感、权益被侵害所产生的愤懑感、恋爱交友失败所产生的挫折感等,使得他们明显地具有担忧、紧张、疲惫劳累和不快乐的情绪,加之缺乏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和思想教育引导,农民工难以参与到城市文化生活中。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造成了不良文化大肆侵入,对农民工身心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三)城市农民工的未来打算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将来打算回家乡的占54%,希望在本地定居的占23.5%,有去外地倾向的占15%。

赚了钱后农民工最想做的是改善生活,占回答人次的37%;其次是教育子女,占34.09%;第二三是做老板,占18.4%。

对技术方面,有91.4%的想多学一门技术。从年龄来看,35岁以下想学的占71.3%。从打工年限来看,打工5年以下的想学的占52%。从收入来看,月收入800元以下想学的占71.8%。

四、现阶段城市农民工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