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3453900000004

第4章 总论(3)

5.消费需求增长迅速。

2007年1—9月份,甘肃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18%,增速比2006年同期提高1.98个百分点,仅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摆脱了近年来缓慢增长的局面,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其中批发业同比增长10.76%,零售业同比增长16.07%,住宿餐饮同比增长16.38%,消费市场是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6.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

1—8月,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37.31亿美元,同比增长75.55%。其中,出口额1 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8%;进口额2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36%,继续维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07年1—9月,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97.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8.47%,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54-31%;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43.75亿元,同比增长41.77%,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67.43%。受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的影响,一般预算收入中企业所得税1—9月同比增长率高达68.68%。

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效益状况运行良好,工业实现利润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季度实现利润总额47.06亿元,同比增长117%,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88.85%,比上年同期提高41.73点;2007年1—5月份,实现利税总额178.96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83.75%,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99.9%,比上年同期提高51.72点;1—8月份实现利税总额160.20亿元,同比增长148%,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05%,同比提高49.83个百分点,综合经济效益持续好转。盈利企业仍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四大行业。

3.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2007年1—9月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 375.81元,同比增长14.0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 608.16元,同比增长9.68%,其中工资性收入532.16元,同比增长12.35%,家庭经营收入935.60元,同比增长10.61%,财产性收入10.83元,同比增长-78.05%,转移性收入129.11元,同比增长33.16%。工资性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增长,成为拉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运行环境总体有利

1.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

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等重点倾斜。上半年,甘肃省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08.66亿元,增长33.6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57亿元,增长57.33%;教育支出45.19亿元,增长27.66%;医疗卫生支出10.65亿元,增长46.81%。2007年1—9月,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385.48亿元,增长37.60%,增速比上半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3.53亿元,增长38.55%;教育支出75.53亿元,增长34.34%;医疗卫生支出22.09亿元,增长69.00%,这三项支出已占到一般由预算支出的35.32%,上半年曾超过了47%。

2.金融整体运行平稳。

2007年9月末,甘肃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680.30亿元,比年初增加339.15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3.54%,增幅比上半年下降1.42个百分点。拉动存款余额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企业存款,同比增长19.97%,受股票市场持续活跃的吸引,储蓄存款仅增长4.15%,比2006年底的增长率下降1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 433.22亿元,比年初增加301.88亿元,同比增长14.68%,比上半年提高3.06个百分点,拉动贷款余额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中的商业贷款,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69%,短期贷款增长8.64%;短期贷款中,工业、商业、农业贷款分别增长5.49%、23.28%和3.91%。

3.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2007年国家继续安排甘肃省小麦良种推广补贴任务150万亩,省上安排500万元,实施50万亩省级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甘肃省小麦良种补贴面积达到200万亩,补贴资金2 000万元,与上年持平。另外,2007年省财政还将拿出600万分别对马铃薯和经济作物进行专项补贴,补贴资金比上年增加100万元。2007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4 600万元用于农机补贴。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 60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1 000万元,均比2006年翻了一番。在资金规模翻番的同时,农机补贴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各项惠农和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到位,为稳定粮食生产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有利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相比仍有差距

与全国经济增长的整体状况相比较,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仍显得较慢。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比2006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甘肃省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比全国慢0.5个百分点,而且增速在全国和西部均处于倒数第二位,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相比仍然相差较大。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2%的省(市、区)达到28个,其中增速超过14%的有17个。与西部地区增速排名第一位的内蒙古相比,增长速度相差7.2个百分点。

上半年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与全国相比,甘肃省仅有2项高于全国,6项低于全国(见表5)。受进口飙升影响,进出口总额增速高出全国67个百分点,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也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增速高于全国地方财政收入合计增速9.1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前列。除这两个指标外,其余6个指标增速均低于全国,特别是人均收入指标增速与全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1%,增速比全国低6.3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8.4%,增速比全国低8.82个百分点。

(二)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持续下降。自2002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已从41.79%下降到2007年前三季度的33.03%。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份额的持续下降使第二产业份额快速上升,已从2001年的40.70%上升到2007年前三季度的52.95%。

二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重工业增加值份额自2002年以来也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从81.62%上升到2007年前三季度的87.35%,这种变化已经使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8.56%,特别是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而甘肃省的重工业又以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对全省的节能减排工作有不利影响。

三是第三产业基本处于低层次重复状态。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传统部门仍是带动其增长的主要力量,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1—9月实现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94%,一季度曾达到50.63%。传统行业的兴旺并不是第三产业发达的标志,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才反映了第三产业的水平和档次。目前,甘肃这些行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技术水平等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三)投资增速明显下滑。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及西部。2007年1—4月,甘肃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7.9%,增速比全国和西部分别低7.8和9.5个百分点;1—7月,甘肃省投资额在全国位于第27位,在西部位于第9位,城镇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1.1%;增幅在全国位于第21位,在西部位于第7位,保持了与上半年相同的位次。前三季度,甘肃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低6.55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低9.27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缓慢。1—9月,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仅增长10.14%,比全国低13.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投资增速下降。三是农村投资规模偏小,总量偏低。1—9月,尽管农村投资增速超过城镇,但比重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44%;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仅占3.54%。

(四)价格涨幅超过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7年1—9月,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除一二月份分别低于全国0.2和0.5个百分点外,其他月份均高于全国,其中6—8月均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以上。1—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而甘肃省同比上涨4.7%,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

全国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 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同期,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375.81元,仅相当于全国的71.2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34%,低于全国3.8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 608.16元,仅相当于全国的48.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只增长了4.98%,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

甘肃省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物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收入涨幅低于食品价格涨幅的局面,使省内居民对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感受更加强烈,尤其是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他们承受物价上涨的能力明显不足。

(五)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甘肃省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将处于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时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能力的制约,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会引起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的增加。近年甘肃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废水、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2.8、3倍;据国家环保总局等三部门统计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甘肃省2007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是8.9万吨和26.46万吨,占全国排放量的1.29%和2.09%,同期甘肃的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0.98%。高污染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更引起环境恶化和高昂的治理成本的产生。

三、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解决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是关系甘肃省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现代制药和信息技术产业化,有选择、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努力提升产业素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继续下大力气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在不断延伸石化、有色、冶金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深化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要尽快从政策、资金、土地、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实属性支持力度,尽快弥补装备制造业多年来投资欠账过多的问题。装备制造企业自身要加大对核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当扩散一般加工技术和产品,积极为协作配套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型行业发展。要积极引导社会过剩资金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流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均衡发展。同时,加快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的发展;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第三产业,重视用市场化手段经营社会化的服务经济实体。

(二)促进投资增长,调整投资结构。确保对投资需求的有效拉动

把投资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民间资金投资于国家鼓励发展、本省又有待于加强的行业,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等,继续重视基础类、环境类投资,以投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把挖掘内部投资潜力和争取国家支持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保障工作,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切实贯彻和落实鼓励投资的各项财税、金融优惠政策,下大力气持续改善投资环境,激活民营经济的投资。

(三)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